导读:本文包含了玻璃体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除术,惰性气体,消毒空气
玻璃体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李彦昭[1](2019)在《玻璃体切除联合惰性气体或消毒空气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黄斑微结构对比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观察无菌空气和惰性气体作为玻璃体切割术的眼内填充物以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黄斑微结构及视力改善。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确诊并行玻璃体切割术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109例(114只眼),44只眼使用无菌空气填塞(空气组),其余70只眼使用10%或13%C3F8(惰性气体组)。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裂孔最小直径、外界膜(ELM)、椭圆体带(IS/OS)及嵌合体带(COST)破坏直径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结果:空气组及惰性气体组两组间术前BCVA(0.92±0.37、0.99±0.32)(P=0.697)、黄斑裂孔最小裂孔直径(295.82±89.15、313.84±99.83)(P=0.317)、ELM层缺损直径(813.16±276.36、841.11±274.96)(P=0.307)、IS/OS层缺损直径(1634.70±449.66、1691.61±509.91)(P=0.231)、COST层缺损直径(1911.82±455.62、1990.40±530.90)(P=0.219)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月(X~2=1.011,P=0.315)闭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各组内随访时间段比较叁种类型视力无显着性差异(P=0.476>0.05)。两组间术后2周及1月各指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3月的BCVA、COST层破坏直径不存在显着性差别(P>0.05),而ELM层缺损直径(P=0.000)、IS/OS层破坏直径(P=0.002)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与术前的BCVA(P=0.000)、ELM层缺损直径(P=0.008)、IS/OS层破坏直径(P=0.000)、COST层破坏直径(P=0.000)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无菌空气填塞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均与惰性气体(C3F8)差别不大,故空气可代替惰性气体填充并达到满意的微结构及视力改善。(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刘华,孙佳,赵霞,白领娣[2](2019)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玻璃体术后黄斑结构和中央凹视网膜厚度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接受23G玻璃体手术治疗后黄斑结构的修复情况,以及视力和黄斑中央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将2016-06/2017-12在我院进行择期手术的单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85例85眼纳入研究,其中男37例,女48例,平均年龄64. 7±10. 1岁。所有患者均接受23G玻璃体切割术,应用OCT观察术后黄斑裂孔闭合情况;应用OCT观察术前和术后1、3、6mo黄斑中央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观察术前和术后1、3、6mo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的变化。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得良好的黄斑裂孔闭合。术后3、6mo时所有患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显着高于术前和术后1mo(P<0. 05);术后6mo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显着高于术后3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 983,P=0. 037)。术后1mo黄斑中央凹视网膜厚度显着高于术前和术后3、6mo(P<0. 05);术后3、6mo的黄斑中央凹视网膜厚度显着低于术前(P<0. 05)。结论:应用23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具有较高的裂孔成功闭合率,患者的视力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娄翔峰,杨红霞,罗雪,沈吟[3](2018)在《23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后视力与黄斑区结构变化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23G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后视力与黄斑区结构变化的关系。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5年至2017年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23G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离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78例(82眼)。方法根据患者术前OCT的黄斑形态,分为以下四组:中心凹结构基本正常组(24眼)、黄斑区弥漫性水肿组(39眼)、黄斑区囊样水肿组(9眼)、黄斑裂孔组(10眼)。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手术前、术后7天的最佳矫正视力(LogMar)、黄斑区中心凹厚度、旁中心凹区厚度、中心凹周厚度及术后并发症。并随防至术后1个月。主要指标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区中心凹厚度、旁中心凹区厚度、中心凹周厚度。结果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在行玻璃体切除手术后7天,最佳矫正视力由术前0.26±0.16提高到0.36±0.16(P=0.000),黄斑区中心凹厚度由术前(506.41±112.67)μm降低到(442.39±82.10)μm(P=0.000),旁中心凹厚度由术前(453.66±79.36)μm恢复至(409.95±61.63)μm(P=0.000),中心凹周厚度从(365.93±50.84)μm降低至(356.76±54.20)μm(P=0.092);四组患者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均明显提高(P均<0.05),其中中心凹结构基本正常组患者术后视力的提高较其它组更佳(F=3.118,P=0.031)。与术后7天相比,术后1个月的黄斑区厚度降低,但视力变化不显着。术后BCVA与术前BCVA(r=0.850,P=0.000)、术前中心凹厚度(r=0.7386,P=0.000)、旁中心凹区厚度(r=0.811,P=0.000)、中心凹周厚度(r=0.799,P=0.000)均呈正相关;与术后中心凹厚度(r=-0.335,P=0.035)、旁中心凹区(r=-0.376,P=0.017)具有明显相关性,但与中心凹周厚度(r=-0.310,P=0.052)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23G玻璃体切除手术剥除黄斑前膜可显着提高患者的视功能,同时改善黄斑区结构。术后中心凹厚度变化与视力恢复程度有关,且术后1周的变化即可决定预后;术前黄斑结构正常者视力预后较好。(本文来源于《眼科》期刊2018年03期)
罗霁菡,匡毅[4](2017)在《生理性玻璃体混浊YAG激光消融术后视网膜结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生理性玻璃体混浊患者经过YAG激光消融术治疗后的玻璃体及视网膜结构变化。方法:筛选符合条件的40例生理性玻璃体混浊患者,术前检查最佳矫正视力、非接触眼压、眼前节彩照,OCT测量黄斑中心小凹厚度(foveola thickness,FT)和视神经纤维层厚度(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由同一位操作熟练的医师进行1~2次YAG激光消融术治疗,术后予以测量非接触眼压和普拉洛芬眼液点眼qid,3d,术后2d,1wk,1、3mo复查最佳矫正视力和非接触眼压,术后3mo进行眼前节彩照,术后1wk,1、3mo复查FT和RNFL。结果:术前与术后2d,1wk,1、3mo的最佳矫正视力、非接触眼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眼前节彩照能够发现明显的单个或片状玻璃体混浊物,术后3mo玻璃体混浊物明显变小或者消失,玻璃体腔内未见其他异常变化;术前黄斑和视盘OCT测量数据显示,术前FT为214.60±9.35μm,术后1wk,1、3mo的FT结果分别为213.75±9.07、213.40±8.83、213.85±9.22μm;术前RNFL上方为130.26±14.23μm,下方133.15±14.46μm,鼻侧82.48±13.50μm,颞侧75.40±11.89μm;术后1wk的RNFL分别为上方130.02±14.02μm,下方132.99±14.05μm,鼻侧82.35±13.07μm,颞侧75.42±11.66μm;术后1mo的RNFL分别为上方130.28±14.43μm,下方133.08±13.99μm,鼻侧82.31±13.72μm,颞侧75.45±12.03μm;术后3mo的RNFL分别为上方130.43±14.30μm,下方133.22±14.20μm,鼻侧82.27±13.11μm,颞侧75.46±11.91μm,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分别比较,FT和RNFL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YAG激光消融术对生理性玻璃体混浊患者的玻璃体和视网膜结构未造成不良影响,疗效确切安全。(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7年08期)
孟庆悦[5](2017)在《玻璃体切割术和巩膜扣带术治疗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黄斑区微结构及脉络膜厚度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黄斑微结构改变目的: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 domain-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SD-OCT)观察比较巩膜扣带术(scleral buckling,SB)或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手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两种术式后黄斑区超微结构的术后恢复情况。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住院的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37例37只眼,根据行巩膜扣带术及玻璃体切割术共分为两组。在术前、术后7天、1个月及3个月行BCVA和SD-OCT。应用SD-OCT观察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的形态学改变,并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下液(subfoveal fluid,SF)高度。结果:1 PPV组中一次性手术成功率为100%;SB组中有2只眼第一次手术未成功,第二次行玻璃体切割术并复位成功,复位率为87.5%。2 PPV组中术前、术后7天、1个月、3个月视网膜下液高度分别为957.10±507.35μm、20.32±39.31μm、15.10±34.26μm、12.38±28.48μm,SB组术前、术后7天、1个月、3个月视网膜下液高度分别为454.63±408.28μm、135.60±94.31μm、104.63±67.67μm、86.75±53.23μm,两组在术前、术后7天、1个月、3个月分别进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在术后7天下降最快,其后趋势变缓慢。3两组的IS/OS断裂及外界膜不完整性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术后3个月PPV组中有1只眼黄斑萎缩,1只眼黄斑水肿,1只眼视网膜前膜。SB组中无以上黄斑部变化。5 PPV组视力平均提高1.06±0.52 log MAR;SB组视力平均提高0.79±0.53 log MAR;术后3月PPV组与SB组相比,平均视力有显着提高。小结:1 PPV手术有助于黄斑解剖复位,而且没有明显的视网膜下液,从而实现更好的术后视力。2 PPV手术后会有黄斑区异常变化如黄斑萎缩、黄斑水肿及视网膜前膜等变化,但是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小,其异常病变的发生率较低,结果有较大偏差。3两组中早期视网膜下液吸收较快,术后7天后速度逐渐减慢。第二部分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黄斑区视网膜下液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利用频域相干光断层深度增强成像技术(Enhanced depth imaging spectral-domain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EDI SD-OCT)测量巩膜扣带术(scleral buckling,SB)或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手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后患者的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下液高度、脉络膜厚度等,并研究脉络膜厚度与视网膜下液的关系,寻找持续性视网膜下液存在原因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住院的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37例37只眼,根据行巩膜扣带术及玻璃体切割术共分为两组。在术前、术后7天、1个月及3个月应用EDI SD-OCT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 thickness,SFCT)、距黄斑中心凹3mm的鼻侧、颞侧、上方及下方的脉络膜厚度。结果:1 PPV组中术前、术后7天、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距黄斑中心凹3mm的上方(SCT3.0)、距黄斑中心凹3mm的下方(ICT3.0)、距黄斑中心凹3mm的鼻侧(NCT3.0)、距黄斑中心凹3mm的颞侧(TCT3.0)平均值走行趋势为逐渐升高,在术后7天达到最高值并逐渐下降,在术后3个月时基本达到术前水平。2 SB组中术前、术后7天、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的SFCT、SCT3.0、ICT3.0、NCT3.0、TCT3.0平均值的走行趋势为逐渐升高,在术后7天达到最高值,之后逐渐下降,在最后一次随访即术后3个月依旧低于术前水平。术前SFCT(194.25±56.87 um)与各时间点进行配对t检验,术后1个月(176.13±51.84 um)及术后3个月(176.69±53.03 um)SFCT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天(205.19±56.25 u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7天、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外垫压侧与非外垫压侧距黄斑中心凹处3mm的脉络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SB组中术后7天、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的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下液的高度分别与相应时间的距黄斑中心凹3mm的扣带侧的脉络膜厚度均无线性关系。术后7天、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的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下液的高度分别与相应时间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均无线性关系。小结:1 PPV组和SB组各个位点的脉络膜厚度在术后均有短暂的升高,均在术后7天达到最高值,随后降低,PPV组可以达到术前水平,SB组低于术前水平。2视网膜下液与在任何位置下的脉络膜厚度均无线性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为,脉络膜血流量对持续性视网膜下液的吸收影响不明显。(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胡艳华,王怡,刘武,刘丽梅,高萌[6](2017)在《特发性黄斑裂孔病人玻璃体切割术后黄斑区结构与功能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病人玻璃体切割手术前后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的变化,探讨评价黄斑裂孔病人结构与功能改变的敏感指标。方法收集34例(34眼)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单眼特发性黄斑裂孔病人,术后随访6个月,记录病人健眼及患眼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mfERG及OCT。结果特发性黄斑裂孔病人术前患眼BCVA 0.01~0.8,平均0.10。病人术前OCT裂孔最大直径(maximum diameter,dmax)431~1 770μm,平均(998.7±302.6)μm,裂孔最小直径(minimum diameter,dmin)403~536μm,平均(470±189.2)μm。特发性黄斑裂孔病人患眼BCVA、中心凹及旁中心凹区mfERG P波及N1波振幅降低(P<0.05)。术后黄斑裂孔全部解剖学闭合,其mfERG P波及N1波振幅亦在术后逐渐恢复,但仍不能恢复至健眼水平。术后3个月患眼P波潜伏期一过性延长,至术后6个月恢复。术前患眼BCVA与dmin、dmax相关(ρ=0.549,ρ=0.610,P<0.01),与mfERG各项参数无相关性;术后BCVA与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相关(P<0.05),与mfERG各项参数无相关性。结论特发性黄斑裂孔病人患眼术后视力及视觉功能均较术前提高,其黄斑区结构及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术前及术后OCT的主要指标与病人最佳矫正视力相关,术前dmin、dmax对病人术后BCVA有预测意义,但本研究并未显示术前mfERG各项参数对病人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有预测意义。(本文来源于《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张华,李扬,李宝军,李江波[7](2016)在《动力堆高放废物对硼硅酸盐玻璃体结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核电事业的蓬勃发展,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后产生的高放废物的安全处理和处置问题日益突现。通常采用硼硅酸盐玻璃基材固化高放废液,由于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产生的高放废液中含有较多金属氧化物,硼硅酸盐玻璃对其的包容能力有待研究。本文研究了硼硅酸盐玻璃基材分别包容模拟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产生高放废液(占总质量的10%,20%,30%和40%)的条件下,玻璃体结构的变化。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显示,废物包容量在30%和40%的情况下,出现类尖晶石衍射峰。同时,Raman分析结果显示,废物包容量的增加明显增加玻璃结构中Q~2和Q~(3′)的比例,废物包容量的增加促进玻璃结构的聚合度。(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08-22)
何雪菲,陈峰[8](2016)在《特发性黄斑裂孔行玻璃体切割联合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术与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后裂孔闭合率及黄斑结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比较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术与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对特发性黄斑孔裂术后裂孔闭合率及黄斑内外层结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检查确诊的Ⅱ~Ⅳ期全层黄斑孔裂患者18例。其中10只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保留中心凹区约400μm的内界膜剥除术;另8只行常规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其中17例因白内障程度较重,联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后1、3、6个月复查两组最(本文来源于《2016年浙江省眼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05-19)
胡艳华[9](2016)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黄斑区结构与功能变化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玻璃体切割手术前后视力、OCT及mf ERG的变化,探讨评价黄斑裂孔患者结构与功能改变的敏感指标。方法收集2013年12月到2014年4月于北京市同仁医院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单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34例(34眼),术后随访6月,记录患者健眼及患眼术前、术后3月、术后6月的最佳矫正视力、多焦视网膜电图(mf ERG)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结果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术前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0.01—0.8,平均0.10。患者术前OCT裂孔最大直径(dmax)431—1770μm,平均998.7±302.6μm,裂孔最小直径(dmin)403—536μm,平均470.0±189.2μm。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患眼BCVA、中心凹及旁中心凹区mf ERG P波及N1波振幅降低(P<0.05)。术后黄斑裂孔全部解剖学闭合,术后3月及术后6月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CRT3m239—292μm,平均266.06±77.16μm,CRT6m 239—282μm,平均260.24±63.83μm。mf ERG P波及N1波振幅亦在术后逐渐恢复,但仍不能恢复至健眼水平。术后3月患眼P波潜伏期一过性延长,至术后6月恢复。术前患眼BCVA与dmin、dmax相关(ρ=0.549,ρ=0.610,P<0.01),与mf ERG各项参数无相关性;术后BCVA与CRT相关(P<0.05),与mf ERG各项参数无相关性。结论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患眼术后视力及视觉功能均较术前提高,其黄斑区结构及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术前及术后OCT测得的dmax、dmin、CRT与患者相应的最佳矫正视力相关,术前dmin、dmax对患者术后BCVA有预测意义,但本研究并未发现术前mf ERG各项参数对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有预测意义。(本文来源于《首都医科大学》期刊2016-03-01)
周广明,严良,吴强[10](2015)在《玻璃体切割手术前后眼内结构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和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2种术式以及不同眼内填充物对术眼眼内结构的影响,以探讨可能发生的屈光改变,评估对视觉质量的潜在影响。方法: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及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OL Master)分别测量行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单纯组,37眼)和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患者(联合组,11眼)的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AOD)、小梁虹膜夹角(TIA)、眼轴长度(AL)等参数。单纯组中又根据术中使用玻璃体腔填充物的不同,分为硅油组、气体组及平衡液组。所有患者均于手术前及术后2wk测量其ACD,AOD250,AOD500,TIA500,AL及角膜曲率(K1,K2)等参数。结果:单纯组术后AOD250,AOD500,TIA500及AL与术前相比分别减少0.13±0.21mm,0.16±0.22mm,8.68°±9.72°,0.18±0.24mm(均P<0.05),而联合组术后ACD,AOD250,AOD500,TIA500及AL较术前增加0.95±0.54mm,0.13±0.12mm,0.22±0.20mm,11.49°±11.06°,0.45±0.30mm(均P<0.05)。根据填充物的不同进行分析,气体组的ACD,AOD250,AOD500及TIA500分别减小0.19±0.17mm,0.14±0.09mm,0.20±0.12mm及12.02°±6.64°(均P<0.05),硅油组的AOD250,AOD500,TIA500及AL分别减小0.19±0.25mm,0.21±0.26mm,10.44°±9.67°及0.23±0.19mm(均P<0.05),而平衡盐组的眼内结构均未发生明显的改变(P>0.05)。所有组别中,手术前后角膜厚度及曲率均未发生明显的变化(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眼前节、眼轴改变均异于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眼,但角膜厚度及角膜曲率均未发生明显的改变,而不同的眼内填充物对眼内结构和屈光状态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玻璃体切割术后眼内结构的变化,将会改变眼的屈光状态,并可能对患者视觉质量产生潜在影响。(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5年08期)
玻璃体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接受23G玻璃体手术治疗后黄斑结构的修复情况,以及视力和黄斑中央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将2016-06/2017-12在我院进行择期手术的单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85例85眼纳入研究,其中男37例,女48例,平均年龄64. 7±10. 1岁。所有患者均接受23G玻璃体切割术,应用OCT观察术后黄斑裂孔闭合情况;应用OCT观察术前和术后1、3、6mo黄斑中央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观察术前和术后1、3、6mo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的变化。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得良好的黄斑裂孔闭合。术后3、6mo时所有患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显着高于术前和术后1mo(P<0. 05);术后6mo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显着高于术后3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 983,P=0. 037)。术后1mo黄斑中央凹视网膜厚度显着高于术前和术后3、6mo(P<0. 05);术后3、6mo的黄斑中央凹视网膜厚度显着低于术前(P<0. 05)。结论:应用23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具有较高的裂孔成功闭合率,患者的视力明显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玻璃体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李彦昭.玻璃体切除联合惰性气体或消毒空气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黄斑微结构对比观察[D].河北医科大学.2019
[2].刘华,孙佳,赵霞,白领娣.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玻璃体术后黄斑结构和中央凹视网膜厚度变化[J].国际眼科杂志.2019
[3].娄翔峰,杨红霞,罗雪,沈吟.23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后视力与黄斑区结构变化的关系[J].眼科.2018
[4].罗霁菡,匡毅.生理性玻璃体混浊YAG激光消融术后视网膜结构变化[J].国际眼科杂志.2017
[5].孟庆悦.玻璃体切割术和巩膜扣带术治疗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黄斑区微结构及脉络膜厚度的对比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7
[6].胡艳华,王怡,刘武,刘丽梅,高萌.特发性黄斑裂孔病人玻璃体切割术后黄斑区结构与功能变化[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7
[7].张华,李扬,李宝军,李江波.动力堆高放废物对硼硅酸盐玻璃体结构影响研究[C].第六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8].何雪菲,陈峰.特发性黄斑裂孔行玻璃体切割联合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术与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后裂孔闭合率及黄斑结构比较研究[C].2016年浙江省眼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6
[9].胡艳华.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黄斑区结构与功能变化的观察[D].首都医科大学.2016
[10].周广明,严良,吴强.玻璃体切割手术前后眼内结构的变化[J].国际眼科杂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