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早琴(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人民医院陕西镇巴723600)
【中图分类号】R7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3-009-02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羊水过少对围生儿的影响,得出结论:羊水过少与妊娠并发症密切相关,严重威胁围生儿生命,如同时合并妊娠并发症则风险更大,羊水过少可作为许多并发症的危险信号。
【关键词】羊水过少妊娠并发症围生儿
羊水过少是胎儿生命危险极其重要的信号,随着围生医学的研究进展及超声波诊断技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羊水过少的诊断率及发生率明显增加,它对围生儿的影响也日益受到产科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文就我院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治疗的106例羊水过少病例作一回顾分析,探讨羊水过少对围生儿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分娩2400例,其中羊水过少的106例,发生率4.4%。随机抽样我院同期分娩羊水量正常的孕妇120例为对照组,两组孕妇在年龄、孕周、产次上差异无显著性。
1.2诊断标准①采用Growley的B超全诊断标准,任何羊水暗区垂直深度>3ml为正常,<2ml为羊水过少。②羊水指数法(AFI)诊断羊水过少,AFI≤8.0cm为羊水过少临界值,以≤5.0cm作为诊断羊水过少绝对值。③产时流出羊水或手术时吸取羊水,直接测量羊水<300ml者为羊水过少。④胎儿头皮与羊膜紧贴而无羊水,仅有少量胎粪样稠液。
1.3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羊水量与胎儿预后关系106例中羊水量<50ml30例,发生胎儿宫内窘迫18例,新生儿窒息10例,围生儿死亡2例;羊水量50-99ml30例,发生胎儿宫内窘迫20例,新生儿室息9例,围生儿死亡1例;100-199ml20例,发生胎儿宫内窘迫15例,新生儿窒息5例,无围生儿死亡;200-300ml26例,发生胎儿宫内窘迫10例,新生儿窒息4例,无围生儿死亡。由此可见羊水量越少对围生儿危害越大。
2.2羊水过少的围生儿情况羊水粪染,新生儿青紫窒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
2.3羊水过少合并妊娠并发症的围生儿情况羊水过少伴有妊娠并发症组与羊水过少无并发症组比较,新生儿青紫窒息及围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而胎儿宫内窘迫,羊水Ⅱ、Ⅲ度粪染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两组Ⅰ度粪染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且因Ⅰ度粪染临床意义不大,予以删除。
2.4分娩方式与围生儿预后自然分娩15例,发生胎儿宫内窘迫11例,新生儿窒息13例,围生儿死亡2例;侧切胎头吸引分娩5例,发生胎儿宫内窘迫4例,新生儿窒息4例,围生儿死亡1例;选择剖宫产50例,发生胎儿宫内窘迫30例,新生儿窒息18例,无围生儿死亡;急诊剖宫产36例,发生胎儿宫内窘迫20例,新生儿窒息14例,无围生儿死亡。
3讨论
3.1羊水过少对围生儿的影响羊水过少可以看作胎儿在宫内慢性缺氧的表现。Chamberl.an在1984年即观察到羊水量减少围生儿死亡率明显高于羊水量正常。Bastido等(1986年)发现严重羊水过少者围生儿死亡率高达133%,其中13%的胎儿有严重畸形。本组资料显示,羊水过少病例中胎儿窘迫(36.8%),羊水粪染(31.1%),新生儿青紫窒息(5.7%)的发生率均较正常羊水量组高。可见羊水过少时胎儿存在明显的宫内缺氧,由于羊水过少,羊水的缓冲作用减弱,子宫壁紧裹胎体,宫缩时脐带受压的机会增大,导致宫内缺氧引起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其羊水粪染率亦增高。羊水过少使围生儿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显著增高。
3.2羊水过少伴有妊娠并发症对围生儿的影响羊水过少或妊娠并发症的存在都将给围生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两者的同时存在加大了围生儿的发病系数。比如,过期妊娠时,由于胎盘功能减退,胎儿慢性缺氧,导致胎儿心率异常,胎儿窘迫、羊水粪染、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的发生;胎儿生长受限(FGR)时,围生儿病死率则较同期正常围生儿高4-6倍,胎儿窘迫的发生率常为正常的3-4倍,新生儿窒息,胎粪吸入综合症、酸中毒等发生率升高;妊娠高血压疾病(PIH)则会引起早产、死产、死胎、新生儿窒息。如果孕妇在羊水过少的基础上同时伴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妊娠并发症,则增加围生儿不良结局的风险。因此,对于有妊娠并发症的羊水过少孕妇应予以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围生儿预后。
总之,透过羊水过少对围生儿影响不难看出,羊水过少实际是易被忽视的妊娠并发症的危险信号,因此,我们认为采用B超监测诊断羊水过少是指导处理此类病例的必要手段。临床孕妇的宫高、腹围和体重不增加,甚至减少;有子宫紧裹胎体感者,即应怀疑羊水过少,即行B超检查。孕40周以上者常规行B超检查,经确诊羊水过少,除积极治疗并发症外,应严密监护,在除外胎儿畸形的情况下,尽早以剖宫产手术终止妊娠是改善围生儿预后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曹汉毅.中华妇产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
[2]乐杰.妇产学.第6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