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基底断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基底断裂,重,磁异常,二迭系,火山岩
基底断裂论文文献综述
徐敏,梁虹,徐宝亮,邓绍强,杨柳[1](2019)在《基底断裂对四川盆地二迭系火山岩分布的影响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期,四川盆地新钻井永胜1井和永探1井成功钻遇二迭系火山岩,揭示了川西南地区火山岩的勘探潜力,火山岩油气勘探成为目前重点目标。查清川西南地区火山岩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成为研究重点。在研究前人地质成果的基础上,从物探角度,重点分析了重、磁异常上基底断裂的分布特征,采用高分辨率处理技术对老资料进行针对深层火山岩和基底断裂重新处理,研究火山岩岩相、火山岩体、火山通道及基底断裂地震响应特征,寻找深层基底断裂与火山岩发育对应关系规律。研究认为:基底断裂发育控制了二迭系火山岩有利相带溢流相和喷溢相的展布,在高精度地震剖面上识别基底断裂,结合重磁成果,可以更加有效地预测四川盆地火山岩的分布规律,为火山岩的钻探提供有利支撑。(本文来源于《2019年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27)
倪祥龙,王建功,郭佳佳,杜斌山,易定红[2](2019)在《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基底断裂的控藏作用与有利区带》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柴西南地区)的基岩油气勘探获得了重大突破,已发现昆北等油气藏。为明确研究区基底断裂的控藏作用与成藏模式,开展了钻井岩心分析、测井分析和叁维大连片地震资料解释等研究工作。结果表明:(1)柴西南地区深大断裂较为发育,并控制了基岩油气藏的分布;同沉积逆断裂Ⅺ号、Ⅷ号及阿拉尔断裂早期活动控制了叁大生烃凹陷的发育;基底的深大断裂在关键成藏期均比较活跃,为油气初次运聚成藏提供了垂向运移通道;(2)深大断裂控制的古隆起区是油气运聚的长期指向区,且风化壳中裂缝和溶蚀孔十分发育,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储集空间;(3)基岩风化壳上覆泥岩盖层的封盖能力控制着油气富集程度,深大断裂的晚期活动会降低盖层对基岩油气藏的封盖能力;(4)建立了以深大断裂为核心的基岩油气成藏模式,即紧邻生烃凹陷的深大断裂-古构造背景-优质的泥岩盖层共同控制了油气的富集与成藏;(5)深大断裂上盘的扎西鼻隆、乌南鼻隆和跃进斜坡的Q3古鼻隆为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区。该研究成果对于柴达木盆地基岩油气藏勘探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岩性油气藏》期刊2019年04期)
朱晨曦[3](2019)在《南海南部断裂及前新生代基底岩性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海是东亚陆缘最大的边缘海,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及印—澳板块叁个板块的交汇处,是现今构造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南海地区有多个板块之间碰撞汇聚、拉伸裂离、地壳增生及减薄变形等作用强烈,地幔隆拗起伏幅度较大,导致岩石圈断裂、基底和盖层断裂分布广、期次多,运动复杂等均是该地区的地质特点。本文通过综合研究南海南部海域及婆罗洲北部地区断裂系统、南海海域重磁及地震特征、南海围区磁化率特征,明确了南海南部及陆域围区断裂系统特征,南海南部海域中生代基底岩性物性特征与分布特征,对南海南部深水区的油气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南海南部地区众多的断裂进行分类整理和研究,运用野外实地考察与地球物理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对断裂的分布特征、形成机制和断裂与南海内部盆地的关系加以研究;运用收集到的钻井、拖网资料、地球物理资料结合地震资料,采取盆缘(沿海陆区)地质约束重、磁、震联合解释,力求阐明南海南部地区中生代分布范围;作者在马来西亚沙巴州及沙捞越洲野外一共采样获得样品密度数据227个,磁化率数据2128个,并结合南海北部围区样品资料,将样品的年代、密度和磁化率特征分别成图加以比较总结。得出如下成果和认识:1.南海南部断裂体系特征南海南部地区的断裂系统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NW向走滑断裂类、NE向拉张构造伴生断裂类、SN向走滑断裂类及南部弧形断裂带类。NW向走滑断裂对南海南部板块的分区具有明显的指示作用;NE向的断裂多为半地堑盆地构造的边界控制断裂,与盆地形成时盆地边缘拉张作用相关;SN向的断裂即越东—万安断裂是南海盆地的西侧边界线;南部陆域卢帕尔线和武吉米辛线均为古南海俯冲于婆罗洲之下随后又抬升至地表的缝合线。2.南海南部围区磁化率—密度特征从前中生代到新生代其磁化率逐渐减低,从前中生代到新生代其密度也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岩性不同会造成磁化率的不同,相同岩性当中暗色矿物含量越高磁化率越高,影响密度的因素主要是岩性和压实作用的强弱。3.南海南部海域中生代基底分布特征南海南部地区中生代岩性分布特征总体上看,沉积岩具有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分布特征,变质岩分布广泛,由于南海地区断裂众多部分地区埋深较大,所以多为动力变质岩和区域变质岩,火成岩多成补丁状或沿断裂分布的特征。(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戈嘉璐,伍永秋,温仰磊[4](2019)在《毛乌素地区沟谷走向对基底断裂的响应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DEM数据和1∶10万地形图,对毛乌素地区的沟谷进行了提取,结合研究区的地貌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风成地貌区、干燥地貌区和黄土地貌区.通过绘制沟谷的频度和累积长度玫瑰花图,统计分析毛乌素地区不同地貌单元下的沟谷走向.结果表明,沟谷的最大优势方向在风成地貌区为北西西—南东东向,在干燥地貌区为北北西—南南东和北东东—南西西向,在黄土地貌区则没有明显的优势方向.其中:风成地貌区的沟谷走向主要受北东向断裂控制,该组断裂控制下形成的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格局是沟谷走向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北西向断裂和冬季风可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干燥地貌区和黄土地貌区的沟谷走向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二者的区别在于:干燥地貌区地表物质以抗侵蚀能力较强的基岩为主,沟谷主要沿干燥剥蚀台地之间低地的延伸方向和分水岭的垂直方向发育,故沟谷走向具有一定的方向性特征;而黄土地貌区地表物质以结构松散、易侵蚀的粉砂为主,沟谷走向更具随机性.此外,黄土地貌区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与无定河等黄河一级支流的方向与基底断裂对应较好,其影响因素与风成地貌区沟谷走向的影响因素一致.(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董敏,宋微,王志海,雷永良,曾旭[5](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断裂多期演化及其主控因素分析——基于构造物理模拟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断裂多期活化对上覆层系的影响,开展了基于伸展环境的基底断裂多期发育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断裂控制上覆盖层及滑脱层的断裂体系展布和活动。前寒武系同沉积时期,基底断裂具有生长正断裂的特征;寒武系以来非同沉积时期,基底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特征。基底断裂多期活动产生一系列切穿上覆岩层和滑脱层的正断层组合,导致盆地内部应力条件的差异,从而影响了油气分布。(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佳星,尹宏伟,朱继田,熊小峰,汪伟[6](2018)在《基底性质对断裂构造的影响:以琼东南盆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影响断裂凹陷内的断裂系统演化的原因包含多种因素,此次研究针对先存断裂及基底性质对断陷盆地的影响,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方法探究裂谷盆地断裂发育的构造演化过程。根据对琼东南盆地的地震剖面图的解释分析,盆地东部和西部的凹陷显示不同的凹陷构造形态,实验结果显示,先存断裂的位置和走向影响区域凹陷的演化和平面展布,在先存断裂影响的区域演化形成地堑构造,在无先存断裂影响的区域则演化形成地垒构造;韧性基底的上覆地层拉伸演化为复式半地堑构造,而刚性基底的上覆地层呈铲状半地堑构造,在不同基底性质影响下的构造变形模式和琼东南盆地东西部的差异构造样式基本相符,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基底性质的差异对琼东南盆地东部和西部凹陷在断裂组合形态差异方面具有影响作用,为研究供给油气运移聚集成藏的断裂系统演化提供了思路。(本文来源于《高校地质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陈世海,刘佳庆,黄元建,郭本晓,李海儒[7](2018)在《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断裂对水平井开发的影响——以胡尖山油田H223井区叁迭系长7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地层分布稳定,盆地内部断裂一般不发育。在研究区长7油层水平井开发过程中,局部出现的含水高、产液量大,与油层的物理性质和油水饱和度不匹配。本文以分析出水原因为主要研究目标,在排除井筒、井间等工艺因素影响的基础上,以综合性地质研究为主要技术手段,通过野外地质勘查、岩心观察、地震剖面精细解释、水分析资料对比等大量基础数据的分析和研究,推断研究区处于基底断裂延伸带上,天然裂缝较发育。油层经大规模体积压裂改造后,由于断裂的存在,油层与上覆含水地层沟通,导致油井产水或高含水。开发实践中,找准断裂发育的位置,对其上下井段实施隔采,实施后有效地提高了油田的开发效果。(本文来源于《非常规油气》期刊2018年04期)
姜浪[8](2018)在《基于VCCT研究界面连续性对超导—基底结构断裂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薄膜涂层技术及产品的飞速发展与应用,高温超导薄膜材料的力学性能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而这种超导-基体复合结构的强度和使用寿命一般取决于界面的特性,在电磁体力的作用下,其界面处的断裂失效机制直接影响了系统的最终综合性能。因此,研究界面的连续性对超导-基底结构的影响,对于制备高性能超导薄膜材料意义重大。本文基于虚拟裂纹闭合法(VCCT),在场冷却和零场冷却中,对具有不同连续性且含有界面裂纹的非均匀高温超导-基底结构的断裂行为做了详细的研究。本文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功能梯度材料,我们基于VCCT求解了一些经典的断裂问题来验证方法的正确性。首先,我们计算了弹性模量的非均匀性对二维板边界裂纹、中心倾斜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其次,我们研究了弹性模量对双材料板的界面裂纹和板内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最后,我们分析了叁维功能梯度板的面状裂纹问题,求解了应力强度因子在裂纹前沿的分布情况。数值结果表明:VCCT在求解二维裂纹和叁维面状裂纹时,方法简单、高效,且计算结果精确;材料的非均匀性对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很大,非均匀系数越大,应力强度因子越大。2、基于Bean模型,建立非均匀高温超导-基底结构的磁-力耦合模型,根据弹性模量及其导数在界面处的连续性,我们引入了几种不同的连续性界面,并且结合VCCT研究了在场冷却和零场冷却中界面的连续性和材料的非均匀系数对界面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和裂纹张开位移(COD)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导-基底结构连续性越好,界面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和COD就越小,抵抗开裂的能力就越强;超导-基底结构材料的非均匀系数越小,界面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越小,但COD越大。本文基于VCCT,研究了界面连续性对非均匀高温超导-基底结构断裂行为的影响,为研究非均匀高温超导体的界面裂纹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对高性能的超导-基底结构产品的制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为研究复合材料界面连续性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4-01)
陈茜,李林安,王世斌,王志勇,李传崴[9](2017)在《柔性基底上含过渡层纳米薄膜在双向拉伸下断裂损伤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含过渡层的柔性基底薄膜的力学性能对现代电子元器件的广泛应用至关重要,对其力学性能的深入研究变得极为迫切。本文针对其在双向拉伸载荷下的断裂损伤进行了实验研究。对125μm聚酰亚胺上沉积的不同薄膜结构进行不同加载比下的双轴拉伸实验,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裂纹演化过程与饱和裂纹形态。根据最小应变能密度因子理论对裂纹演化的开裂角度进行了理论分析,用有限元分析了加载比例和过渡层泊松比对结构各层双向应力比传递的影响,并在不同薄膜结构和加载比下,对裂纹演化应变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双向拉伸载荷作用下,薄膜裂纹呈现出网状分布,裂纹演化角度与加载比、裂纹初始角度相关;一级裂纹萌生的临界应变随着加载比降低而降低,二级及以上裂纹萌生的临界应变与各级裂纹的饱和应变随加载比降低而升高;在等双轴拉伸下,不同薄膜结构的含过渡层柔性基底薄膜一级裂纹的临界应变基本一致,二级及以上裂纹的临界应变显现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实验力学》期刊2017年06期)
詹润,朱光,杨贵丽[10](2017)在《济阳坳陷滩海地区基底断裂特征及其演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胜利油田滩海地区是济阳坳陷东部重要的油气聚集带,前古近系基底断裂对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对滩海地区及济阳坳陷前新生代地层的分布、残留厚度与构造特征的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规律,揭示了该地区前新生代基底断裂空间展布与发育规律,总结了基底断裂成因、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滩海地区前新生代主要发育北西向、北北东向与北东向3组基底断裂,其分布格局与构造样式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其中北西向基底断裂起源于印支期大别—苏鲁造山带碰撞造山期形成的前陆褶皱与逆冲断层系统,北北东基底断裂属于晚侏罗世郯庐断裂带第二次大规模左行走滑活动中伴生的左行平移断层系统,北东向基底断裂一部分形成于印支期北西向褶皱作用中的横向调节正断层或逆冲作用中的撕裂断层,另一部分可能形成于早白垩世期间北西—南东向区域拉张背景之下。3组基底断裂在多期构造活动中相互迭加、改造,并发生了多次的构造反转活动,新生代期间逐渐消失并被新生的东西向断裂所取代。(本文来源于《能源与环保》期刊2017年11期)
基底断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柴西南地区)的基岩油气勘探获得了重大突破,已发现昆北等油气藏。为明确研究区基底断裂的控藏作用与成藏模式,开展了钻井岩心分析、测井分析和叁维大连片地震资料解释等研究工作。结果表明:(1)柴西南地区深大断裂较为发育,并控制了基岩油气藏的分布;同沉积逆断裂Ⅺ号、Ⅷ号及阿拉尔断裂早期活动控制了叁大生烃凹陷的发育;基底的深大断裂在关键成藏期均比较活跃,为油气初次运聚成藏提供了垂向运移通道;(2)深大断裂控制的古隆起区是油气运聚的长期指向区,且风化壳中裂缝和溶蚀孔十分发育,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储集空间;(3)基岩风化壳上覆泥岩盖层的封盖能力控制着油气富集程度,深大断裂的晚期活动会降低盖层对基岩油气藏的封盖能力;(4)建立了以深大断裂为核心的基岩油气成藏模式,即紧邻生烃凹陷的深大断裂-古构造背景-优质的泥岩盖层共同控制了油气的富集与成藏;(5)深大断裂上盘的扎西鼻隆、乌南鼻隆和跃进斜坡的Q3古鼻隆为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区。该研究成果对于柴达木盆地基岩油气藏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底断裂论文参考文献
[1].徐敏,梁虹,徐宝亮,邓绍强,杨柳.基底断裂对四川盆地二迭系火山岩分布的影响初探[C].2019年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倪祥龙,王建功,郭佳佳,杜斌山,易定红.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基底断裂的控藏作用与有利区带[J].岩性油气藏.2019
[3].朱晨曦.南海南部断裂及前新生代基底岩性分布特征[D].吉林大学.2019
[4].戈嘉璐,伍永秋,温仰磊.毛乌素地区沟谷走向对基底断裂的响应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董敏,宋微,王志海,雷永良,曾旭.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断裂多期演化及其主控因素分析——基于构造物理模拟实验[J].地球学报.2019
[6].张佳星,尹宏伟,朱继田,熊小峰,汪伟.基底性质对断裂构造的影响:以琼东南盆地为例[J].高校地质学报.2018
[7].陈世海,刘佳庆,黄元建,郭本晓,李海儒.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断裂对水平井开发的影响——以胡尖山油田H223井区叁迭系长7为例[J].非常规油气.2018
[8].姜浪.基于VCCT研究界面连续性对超导—基底结构断裂行为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8
[9].陈茜,李林安,王世斌,王志勇,李传崴.柔性基底上含过渡层纳米薄膜在双向拉伸下断裂损伤的实验研究[J].实验力学.2017
[10].詹润,朱光,杨贵丽.济阳坳陷滩海地区基底断裂特征及其演化规律[J].能源与环保.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