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取食策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川金丝猴,等级,取食策略,时间分配
取食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贺树军[1](2018)在《秦岭川金丝猴投食群内不同等级单元雄性取食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等级(Hierarchy)普遍存在于群居动物和非人灵长类中,等级优势往往会影响动物对食物资源,空间资源以及交配资源的占有。而在群居生活中,不同等级的动物通常会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增强自身的适合度。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作为一种典型的群居动物,由多个一雄多雌单元(One-male multi-female unit,OMU)组成特殊的重层社会结构(Multi-level society),不同的单元间具有明显的社会等级。在食物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金丝猴群内个体间食物竞争压力比较大,面对食物竞争压力,不同等级的个体往往会采取不同的食物竞争方式。研究不同等级个体的取食策略与食物竞争方式对于揭示重层社会中竞争合作模式以及社群得结构变化规律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助于认识川金丝猴繁殖群内部的竞争合作机制,进而揭示雌性在雄性竞争中所起的作用。本研究对栖息在陕西周至国家自然保护区玉皇庙地区内的一个川金丝猴社群(贡泥沟社群)中繁殖群内5只高等级雄性和5只低等级雄性进行全天(8:00-18:00)的跟踪观察。我们采用焦点动物取样,全事件记录法和行为记录法对目标个体进行跟踪观察。主要记录其全天活动分配(休息,移动,取食和社会行为),其中对取食进行量化。研究期间,共记录了42天的野外数据,共计424小时,平均每天观察时间10.10±0.07h,记录到236次单元间的攻击屈服数据。对其日常活动行为、个体关系和能量摄入研究,结果发现:高等级的个体在能量摄入上明显高于低等级(Linear mixed models,LMM,F_(1,6.18)=25.68,P<0.05)。高等级个体在投食食物的取食上花费较长的时间(F_(1,7.18)=26.07,P=0.001),并且在取食量上显着高于低等级个体(F_(1,6.18)=60.21,P<0.001)。相反,在取食自然食物上,低等级的个体花费较长的时间(F1,7.45=19.94,P<0.05)。但是高等级和低等级个体对自然食物取食的速率(单位时间内取食食物的干物质量g/h)和量上没有差异(取食速率:F1,5.23=0.003,P=0.96;取食量:F1,5.18=0.02,P=0.89)。我们对不同等级雄性个体投入积极社会行为(包括理毛,被理毛,交配,拥抱)所花费时间的比例进行分析发现,高等级的雄性个体比起低等级个体投入较长的时间在积极的社会行为上(F1,5.32=9.31,P=0.026)。在积极的社会行为中,研究发现高等级的个体投入更多的时间在理毛和拥抱上(理毛:F1,7.34=14.75,P<0.01;拥抱:F_(1,6.18)=5.87,P<0.05),以维系与雌性的关系。对于单元内雌性是否参与攻击打斗进行分析发现,不论单元主雄作为打斗的主动发起者还是接受者,不同等级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异(发起者一方: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s,GLMM:x_1~2=2.05,P=0.15;接受者一方:GLMM:x_1~2=1.92,P=0.17)。对于有雌性参与的所有攻击行为进行分析发现,每次参与的雌性数量,不论在主动发起攻击的一方还是在接受攻击的一方,不同等级之间依然没有显着差异(发起者一方:LMM:F_(1,28.13)=0.07,P=0.79;接受者一方:F_(1,7.67)=3.02,P=0.12)。我们的研究表明,在金丝猴繁殖群中,高等级的雄性个体通常会通过他的优势等级来获得优质食物,节省了取食的时间,进而投入更多的时间对单元内雌性进行社会行为,从而使高等级的单元比起低等级单元具有较强的社会凝聚力;而社会凝聚力的增强,并不是直接表现在雌性对雄性打斗的支持。(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罗旭,吴太平,黄安琪[2](2016)在《云南高黎贡山两种同域分布雉类冬季的食物分析及取食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对高黎贡山同域分布的白尾梢虹雉(Lophophorus sclateri)与血雉(Ithaginis cruentus)进行食物组成研究,旨在弄清这两种濒危雉类越冬期间(12月—翌年2月)的食谱以及它们对食物资源的竞争状况。结果表明:白尾梢虹雉取食48种植物,血雉取食43种植物,两种雉类的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21和3.35,食物生态位重迭指数达0.598,有27种植物被两种雉类共同取食,且在各自食谱中所占比例甚高;较高的食物多样性和食物生态位重迭度表明两种雉类冬季食谱拓宽,并暗示这两种雉类在冬季可能存在食物竞争;食物种类和取食部位的分化是它们得以同域分布和长期共存的基础;结合这两种雉类的食谱特征和野外取食行为,提出它们冬季的取食策略假说,白尾梢虹雉采取以植物根为食和雪后向低海拔迁移寻求替代食物这两种策略来应对冬季食物不足,而血雉则采取集群游荡以扩大种群取食范围的策略。(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丁志锋,胡慧建[3](2015)在《黑脸琵鹭的取食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大多数鸟儿来说,白天光线充足、猎物活跃且易于发现,是取食的大好时机。而黑脸琵鹭凭借嘴尖的触感细胞,采取了"浑水摸鱼"的取食策略,让我们见证了大自然的神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古人安闲而勤勉的生活节奏。但自然界中有一些鸟类偏偏喜欢在夜间取食,如人们熟知的猫头鹰类便是夜间捕食的高手;夜鹭也喜欢在黄昏时从栖息地分散成小群出来,叁叁两两于浅水处涉水觅食。而黑脸琵(本文来源于《大自然》期刊2015年06期)
刘万学,王伟,王文霞,张毅波,万方浩[4](2012)在《斑潜蝇的2种寄主取食型寄生蜂的营养生理、生活史分化策略以及对生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我国斑潜蝇类害虫的两种优势重要寄生蜂潜蝇姬小蜂Diglyphus isaea和芙新姬小蜂Neochrysocharis formosa为对象,针对他们能在同一生境共存、均为卵育型(synovigenic)寄生蜂、均为抑性单寄生蜂、均具寄主取食特性,但在生活史(外寄生vs内寄生等)和生物学特性方面等存在的差异,采用实验生态学、昆虫生理学、昆虫行为学等方法,研究和比较比较了这2种寄主取食型(host-feeding)资源利用方式的寄生蜂的卵子发生、营养生理、生活史分化策略以及对生防的启示。(本文来源于《首届“全国青年昆虫学科技工作者创新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07-23)
徐兴军,吕建伟,谢振丽,计沈斌,周双涛[5](2008)在《嫩江下游人工林中黑线姬鼠与黑线仓鼠的消化道形态及其取食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嫩江下游流域人工林区两同域共存优势种黑线姬鼠东北亚种(Apodemus agrarius mantchuricus)与黑线仓鼠叁江平原亚种(Cricetulus barabensis manchuricus)夏季主要食物组成及消化道形态结构的适应性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二者均以当年生植物嫩茎、叶、种子及昆虫为主要取食对象,但黑线姬鼠对茎和叶的采食频次小于黑线仓鼠,而种子、根和昆虫类在黑线姬鼠的食物中出现的频次则相对较高。与食物组成相适应,黑线仓鼠的胃、盲肠和大肠在长度及重量上均显着大于黑线姬鼠,这是黑线仓鼠对高纤维和低蛋白食物的适应性调整。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啮齿动物在长期的进化中产生了不同的食物资源利用模式,而其消化道形态结构的变化则可能是其在长期的种间竞争和进化压力下进行食物资源分享的一种功能性反应。(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08年06期)
刘新家,曹林,张知彬,徐来祥,陈进[6](2008)在《黄胸鼠的取食与贮藏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用活捕笼捕获黄胸鼠12只,以花生、油茶及假海桐为备选食物,在围栏条件下对黄胸鼠的取食及贮藏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胸鼠主要集中贮藏食物;与油茶等林木种子相比,黄胸鼠更倾向取食和贮藏花生种子;黄胸鼠在巢外取食的位置一般会位于巢穴与种子释放点之间的区域,这可能是回避捕食风险的反映,每晚在巢内也会取食部分种子;黄胸鼠夜取食种子9.28±2.79g,约占其体重的10%左右.因此,黄胸鼠对林木种子有一定的捕食压力,但对种子扩散作用可能不大.(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4期)
周伟,潘晓赋,欧晓红,李伟[7](2007)在《昆明滇蛙的取食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国内研究两栖类食性选择或偏好多未考虑蛙胃内不同食物的丰盈程度与栖境不同食物资源是否存在相关性。在分析了采自昆明白龙寺和昆明石林西街口的494只滇蛙(Rana pleuraden)的食性的同时,分析了采自对应栖境中的食物资源组成。结果表明,滇蛙的食物成份与食物资源相具有稳定性,主要类群均为直翅目、同翅目、半翅目、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和蛛形纲等8类。但又存在变异性,不同产地、不同年份和不同月份之间的蛙标本胃内的食物成分各类群的比例均不相同。主要食物成份与食物资源相的差异显着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选择性分析等方面的结果均支持或证明:滇蛙对食物具有选择性或取食偏好。栖境的食物资源相与蛙胃内的食物成分不存在相关性(白龙寺:r=0.077,P=0.575;西街口:r=-0.086,P=0.500)。直翅目(Ei<-0.35)和同翅目(Ei<-0.37)昆虫是滇蛙取食时回避的食物,而对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和蛛形纲等4个类群(Ei>0.45)具有明显偏好。(本文来源于《动物学研究》期刊2007年04期)
Zaime-A[8](1993)在《撒哈拉地区沙鼠种群调节的生态学 (四种摩洛哥沙鼠Meriones shawi,Meriones libycus,Psammomys Obesus et Gerbillus nanus种群动态及其数量消长、取食和繁殖策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干旱区及撒哈拉地区沙鼠种群的连续追踪,揭示了确定因素与大量发生周期的实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气候因子有关的以及根据生态学理论等级划分(个体、群体、种群、生态系统)定义的社会单位、空间分体模型、扩散、取食和繁殖策略及其消亡。啮齿目种群功能模型表明在干旱地带和摩洛哥境内撒哈拉沙漠地带所观察到的种群惊人的增长(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1993年Z1期)
取食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对高黎贡山同域分布的白尾梢虹雉(Lophophorus sclateri)与血雉(Ithaginis cruentus)进行食物组成研究,旨在弄清这两种濒危雉类越冬期间(12月—翌年2月)的食谱以及它们对食物资源的竞争状况。结果表明:白尾梢虹雉取食48种植物,血雉取食43种植物,两种雉类的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21和3.35,食物生态位重迭指数达0.598,有27种植物被两种雉类共同取食,且在各自食谱中所占比例甚高;较高的食物多样性和食物生态位重迭度表明两种雉类冬季食谱拓宽,并暗示这两种雉类在冬季可能存在食物竞争;食物种类和取食部位的分化是它们得以同域分布和长期共存的基础;结合这两种雉类的食谱特征和野外取食行为,提出它们冬季的取食策略假说,白尾梢虹雉采取以植物根为食和雪后向低海拔迁移寻求替代食物这两种策略来应对冬季食物不足,而血雉则采取集群游荡以扩大种群取食范围的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取食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1].贺树军.秦岭川金丝猴投食群内不同等级单元雄性取食策略研究[D].西北大学.2018
[2].罗旭,吴太平,黄安琪.云南高黎贡山两种同域分布雉类冬季的食物分析及取食策略[J].生态学杂志.2016
[3].丁志锋,胡慧建.黑脸琵鹭的取食策略[J].大自然.2015
[4].刘万学,王伟,王文霞,张毅波,万方浩.斑潜蝇的2种寄主取食型寄生蜂的营养生理、生活史分化策略以及对生防的启示[C].首届“全国青年昆虫学科技工作者创新论坛”论文摘要集.2012
[5].徐兴军,吕建伟,谢振丽,计沈斌,周双涛.嫩江下游人工林中黑线姬鼠与黑线仓鼠的消化道形态及其取食策略[J].动物学杂志.2008
[6].刘新家,曹林,张知彬,徐来祥,陈进.黄胸鼠的取食与贮藏策略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7].周伟,潘晓赋,欧晓红,李伟.昆明滇蛙的取食策略[J].动物学研究.2007
[8].Zaime-A.撒哈拉地区沙鼠种群调节的生态学(四种摩洛哥沙鼠Merionesshawi,Merioneslibycus,PsammomysObesusetGerbillusnanus种群动态及其数量消长、取食和繁殖策略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