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伪红色双轴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纤毛虫,营养期细胞,休眠包囊,超微结构
伪红色双轴虫论文文献综述
孙磊,运迷霞,顾福康,范鑫鹏[1](2014)在《纤毛虫伪红色双轴虫营养细胞和休眠包囊的超微结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腹毛类纤毛虫伪红色双轴虫(Diaxonella pseudorubra)的营养期细胞和休眠包囊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与营养期细胞相比,在包囊形成过程中,细胞皮层纤毛器中纤毛杆被全部吸收,但一部分基体和表膜下的微管保留下来,形成"尾柱虫类包囊".纤毛虫休眠细胞中也存在自噬泡消化现象,其中,自噬泡不仅将失去功能的线粒体等膜性细胞器进行消化,也将细胞内色素颗粒、黏液泡及共生菌等包裹在内,经历消化过程.结果表明,自噬泡消化是休眠细胞生命活动中渡过不良环境条件的基本过程,其消化对象不仅涉及细胞内胞器,还可能涉及细胞内共生体;线粒体、黏液泡、色素颗粒及共生菌等在细胞休眠生命活动中可能是细胞内物质利用和能量的主要来源.(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孙磊[2](2014)在《纤毛虫伪红色双轴虫营养细胞和休眠包囊超微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生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个体微小、动物性的原始单细胞动物,而纤毛虫是其中最高等的一类,尽管只有一个细胞,但分化程度较高,纤毛虫完成游泳运动、捕食消化、分裂生殖、防御等功能,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生物体,是研究原生动物甚至真核生物的理想材料。纤毛虫在不利的生活环境下形成包囊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形成包囊和脱包囊结构经历分化和去分化过程,这可能是纤毛虫细胞在特殊生理条件下进行结构重组的一种生存策略,纤毛虫形成包囊后细胞内细胞器的结构分化及其生命活动特征尚知之不多,本次研究应用扫描电镜术和透射电镜术,通过对腹毛类纤毛虫伪红色双轴虫(Diaxonella pseudorubra)包囊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探索了特殊生理条件下细胞核器、线粒体、黏液泡等结构的分化特点,获得了若干新的结果,报道如下。1营养细胞的超微结构(1)扫描电镜观察伪红色双轴虫细胞长约150μm、宽约40μm,胞体呈长棒状,前部钝圆,尾部略尖。在腹面的皮层纤毛器中,口围带约由35片小膜组成;额区棘毛包括额棘毛和口棘毛两部分,其中额棘毛3根,且较为发达,口棘毛约5根,沿波动膜外呈纵列排布,额腹棘毛约6根;中腹棘毛列约由15对棘毛组成,横棘毛约8根;左缘棘毛2或3列,右缘棘毛一列。背皮层纤毛器中,背触毛3或4列。据结果认为,所有的特征与前人描述一致;细胞皮层下另一种结构黏液泡也能观察到,在整个细胞的皮层下均有分布,但分布不均匀,可能虫体各部位对刺激的敏感程度不一。(2)透射电镜观察口围带皮层微管有纤维结构;线粒体在整个细胞中都有分布,膜结构和管状嵴都很清晰;高尔基体主要由约6个比较发达平行排列的扁平膜囊组成,周围有小囊泡,未见大囊泡;食物泡是由单层膜包裹的细胞器。细胞核中,大核数个,两层核膜,核内染色质凝结,分布不均匀,与细胞质联系紧密;小核核内染色质致密,染色质大小均一,分布均匀。黏液泡由单层膜或双层膜包裹,内部电子密度不同。细胞内的共生菌分布较多;色素颗粒两种,大小不一。据结果认为,口围带皮层下的纤维可能起到支持作用;大量的线粒体提示此时细胞的生命活动旺盛;此时的高尔基体是特化了的高尔基体;黏液泡可能的作用是无特异性的应激反应,色素颗粒可能是同一种组分构成。2休眠包囊的超微结构(1)扫描电镜观察当伪红色双轴虫形成包囊时,虫体逐渐收缩变小,形成了一个球形,并且口围带和所有棘毛退化消失。包囊大小约为35μm,球体表面较为光滑,但经常会附着一些杆菌和其他的附着物。(2)透射电镜观察伪红色双轴虫休眠包囊中,包囊壁包括叁层,从内到外分别为内壁层、中壁层和外壁层;细胞皮层纤毛结构其大部分结构被吸收消化,部分纤毛结构其纤毛杆被吸收,而基体则残留在表膜下细胞质中;大量线粒体分散在细胞表膜下附近,结构清晰;黏液泡、细菌共生体和色素颗粒分布在皮层细胞质不同位置;自噬泡大量存在,泡内含有线粒体、黏液泡、色素颗粒等多种处于被消化中细胞器,也见细菌内共生体等附着于泡表面并进入到泡内的过程。据结果认为,伪红色双轴虫形成“尾柱虫类包囊”;自噬泡是该纤毛虫休眠细胞的重要细胞器,自噬泡消化是休眠细胞渡过不良环境条件的生命活动过程,其消化对象除线粒体等细胞内胞器外,还可能涉及细胞内细菌共生体;此外,线粒体、黏液泡、色素颗粒及共生菌等在细胞休眠生命活动中也可能是细胞内物质利用和能量的重要来源。(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4-03-01)
运迷霞,张萌,李其利,陈季武,顾福康[3](2011)在《原生动物伪红色双轴虫细胞纤毛器微管胞器的直接荧光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法显示,原生动物纤毛虫伪红色双轴虫(Diaxonellapseudorubra)细胞纤毛器微管中,口围带基部含小膜托架及与托架相联系的肋壁微管;额腹横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横微管束和周围微管束,其微管在不同棘毛基部的定向和发达程度不一;缘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细胞形态发生过程中,前仔虫口纤毛器微管独立发生于老口围带内侧,在细胞形态发生末期新纤毛器微管形成时,尚有部分老额棘毛、横棘毛和缘棘毛残存,此后老结构逐渐被吸收。结果表明,伪红色双轴虫的纤毛器基部微管的分化很可能具有种属级的特异性,新纤毛器微管分化过程中老结构可能具有定位和物质贡献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柳伟君,栾菊敏,俞丽丽,余齐耀,顾福康[4](2009)在《伪红色双轴虫皮层色素颗粒和黏液泡的显微、亚显微结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微分干涉相差显微术和超微结构显微术显示,腹毛目纤毛虫伪红色双轴虫(Diaxonella pseudorubra)细胞内含有大、小两种皮层色素颗粒,细胞质具有黏液泡类胞器.其中皮层色素颗粒以二分裂或出芽分裂增殖,其颗粒呈现不同的大小与颗粒分裂有关;黏液泡位于细胞质深部,成熟的黏液泡在发射前成波浪形,以"阿米巴"样运动到表膜,射出泡内物质.据结果认为,该纤毛虫的两种皮层色素颗粒可能有共同的起源,两者都与纤毛虫细胞颜色的遗传有关;黏液泡的形成和排出过程除对促进细胞内膜物质的流动和更新以及表膜的更新具有物质贡献外,可能对口区食物的摄取和促进食物泡的形成有作用.(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柳伟君[5](2009)在《伪红色双轴虫皮层色素颗粒和粘液泡的显微、亚显微结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腹毛目纤毛虫的分类学研究中,与细胞颜色有关的皮层色素颗粒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将其作为形态学依据之一进行描述。但是,除了对腹毛目纤毛虫Trichototaxis songi取得了部分结果外,对于细胞颜色相联系的颗粒为什么长期保持下去,它在细胞皮层的定位、遗传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关系尚未进行深入的探索。作者应用微分干涉相差显微术和扫描、透射电镜显微术,对腹毛目纤毛虫伪红色双轴虫(Diaxonella pseudorubra)观察,显示其细胞内含有大、小两种皮层色素颗粒,细胞质具有粘液泡类胞器。一、伪红色双轴虫的色素颗粒(1)在微分干涉相差显微镜下显示:细胞体呈红色或淡红色,细胞皮层存在红色色素颗粒和无色颗粒两种皮层颗粒。其中:在腹皮层右缘棘毛与中腹棘毛之间,中腹棘毛与左缘棘毛之间,以及两列左缘棘毛之间,大部分色素颗粒成线性松散的列;在背皮层,色素颗粒分布较不规则,颗粒的排布似与背触毛列无明显联系。高倍镜观察显示:其皮层色素颗粒为圆球形,可分为大、小两种:一种较大的颗粒直径大约0.5μm,另一种较小的颗粒直径大约0.2μm。也经常观察到几个或多个颗粒紧密排挤在一起形成念珠状的形态,这可能是颗粒连续分裂形成的图形(2)在透射电镜下显示:皮层颗粒呈低电子密度、圆球状,大部分以相互分离的形态聚集在较致密的细胞质内,或以串珠样排列在较致密的细胞质内。也观察到颗粒进行分裂的现象,其中:在大颗粒中心形成一个较高电子密度的分隔,把一个颗粒分割成两个部分,最终产生两个颗粒;或是在大颗粒经连续分裂产生小颗粒,形成如出芽样的图像。据结果认为,该纤毛虫的两种皮层色素颗粒可能有共同的起源,其颗粒呈现不同的大小可能与颗粒分裂的结果有关,可以肯定所述颗粒是与纤毛虫细胞颜色遗传有关的细胞器,但其功能尚需进一步的研究二、伪红色双轴虫粘液泡射出胞器(1)结构及定位成熟的粘液泡近圆球形,外围一层平滑的或呈波浪形的膜,内含晶状物质。粘液泡发生过程中,最初于细胞质深部致密的胞质内凹形成小泡,包围低密度的物质,形成早期的粘液泡,随着泡内物质电子密度逐渐变高,产生高电子密度的晶状物,发育为成熟的粘液泡。粘液泡成熟时晶状物质的分布密度发生变化,形成头端、体部和尾端叁部分。成熟的粘液泡自头端以“阿米巴”样向表膜运动,前端膜与表膜融合,泡向表膜外发射泡内物质。(2)与其他纤毛虫粘液泡的区别特征伪红色双轴虫细胞质中存在粘液泡发射胞器,泡位于细胞质深部,成熟时可区分为头端、体部及尾端,泡内含有的晶状物及其胞器发射的形态等与大尾柱虫(Urostyla grandis)的同种胞器有相似之处,但与低等的纤毛虫四膜虫(Tetrahymena)等的粘液泡稳定存在于纤毛列及两表膜泡之间的情况不一样。而伪红色双轴虫的粘液泡在发射前,泡成波浪形,以“阿米巴”样运动到表膜,射出其泡内物质的过程,这一现象在大尾柱虫中则未观察到;联系扫描电镜显示在纤毛虫细胞皮层表面有时也存在一些圆球形颗粒状突起或与颗粒大小相似的凹陷的情况,在大尾柱虫扫描电镜的结果中也发现了这种情况,这很可能与胞器射出泡内物质后相应位置表膜未立即修复留下的射出痕迹有关。(3)可能的功能据伪红色双轴虫粘液泡发射、排出泡内物质后细胞表膜存在空洞的现象推测,粘液泡排出内容物后其膜结构已与表膜结构融合为一体,成为表膜的一部分,据结果认为伪红色双轴虫粘液泡的形成和排出过程对促进细胞内膜物质的流动和更新及表膜的更新具有物质贡献,同时也是一个加强细胞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过程。小结与结论本文的工作为腹毛目纤毛虫细胞皮层色素颗粒与射出胞器的研究提供了较详细的形态学资料,所得结果对进一步阐明纤毛虫细胞结构的分化及其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深入探讨纤毛目生命活动中胞器的发生、皮层结构的变化及细胞调控机理等具有学术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伪红色双轴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原生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个体微小、动物性的原始单细胞动物,而纤毛虫是其中最高等的一类,尽管只有一个细胞,但分化程度较高,纤毛虫完成游泳运动、捕食消化、分裂生殖、防御等功能,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生物体,是研究原生动物甚至真核生物的理想材料。纤毛虫在不利的生活环境下形成包囊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形成包囊和脱包囊结构经历分化和去分化过程,这可能是纤毛虫细胞在特殊生理条件下进行结构重组的一种生存策略,纤毛虫形成包囊后细胞内细胞器的结构分化及其生命活动特征尚知之不多,本次研究应用扫描电镜术和透射电镜术,通过对腹毛类纤毛虫伪红色双轴虫(Diaxonella pseudorubra)包囊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探索了特殊生理条件下细胞核器、线粒体、黏液泡等结构的分化特点,获得了若干新的结果,报道如下。1营养细胞的超微结构(1)扫描电镜观察伪红色双轴虫细胞长约150μm、宽约40μm,胞体呈长棒状,前部钝圆,尾部略尖。在腹面的皮层纤毛器中,口围带约由35片小膜组成;额区棘毛包括额棘毛和口棘毛两部分,其中额棘毛3根,且较为发达,口棘毛约5根,沿波动膜外呈纵列排布,额腹棘毛约6根;中腹棘毛列约由15对棘毛组成,横棘毛约8根;左缘棘毛2或3列,右缘棘毛一列。背皮层纤毛器中,背触毛3或4列。据结果认为,所有的特征与前人描述一致;细胞皮层下另一种结构黏液泡也能观察到,在整个细胞的皮层下均有分布,但分布不均匀,可能虫体各部位对刺激的敏感程度不一。(2)透射电镜观察口围带皮层微管有纤维结构;线粒体在整个细胞中都有分布,膜结构和管状嵴都很清晰;高尔基体主要由约6个比较发达平行排列的扁平膜囊组成,周围有小囊泡,未见大囊泡;食物泡是由单层膜包裹的细胞器。细胞核中,大核数个,两层核膜,核内染色质凝结,分布不均匀,与细胞质联系紧密;小核核内染色质致密,染色质大小均一,分布均匀。黏液泡由单层膜或双层膜包裹,内部电子密度不同。细胞内的共生菌分布较多;色素颗粒两种,大小不一。据结果认为,口围带皮层下的纤维可能起到支持作用;大量的线粒体提示此时细胞的生命活动旺盛;此时的高尔基体是特化了的高尔基体;黏液泡可能的作用是无特异性的应激反应,色素颗粒可能是同一种组分构成。2休眠包囊的超微结构(1)扫描电镜观察当伪红色双轴虫形成包囊时,虫体逐渐收缩变小,形成了一个球形,并且口围带和所有棘毛退化消失。包囊大小约为35μm,球体表面较为光滑,但经常会附着一些杆菌和其他的附着物。(2)透射电镜观察伪红色双轴虫休眠包囊中,包囊壁包括叁层,从内到外分别为内壁层、中壁层和外壁层;细胞皮层纤毛结构其大部分结构被吸收消化,部分纤毛结构其纤毛杆被吸收,而基体则残留在表膜下细胞质中;大量线粒体分散在细胞表膜下附近,结构清晰;黏液泡、细菌共生体和色素颗粒分布在皮层细胞质不同位置;自噬泡大量存在,泡内含有线粒体、黏液泡、色素颗粒等多种处于被消化中细胞器,也见细菌内共生体等附着于泡表面并进入到泡内的过程。据结果认为,伪红色双轴虫形成“尾柱虫类包囊”;自噬泡是该纤毛虫休眠细胞的重要细胞器,自噬泡消化是休眠细胞渡过不良环境条件的生命活动过程,其消化对象除线粒体等细胞内胞器外,还可能涉及细胞内细菌共生体;此外,线粒体、黏液泡、色素颗粒及共生菌等在细胞休眠生命活动中也可能是细胞内物质利用和能量的重要来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伪红色双轴虫论文参考文献
[1].孙磊,运迷霞,顾福康,范鑫鹏.纤毛虫伪红色双轴虫营养细胞和休眠包囊的超微结构观察[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2].孙磊.纤毛虫伪红色双轴虫营养细胞和休眠包囊超微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运迷霞,张萌,李其利,陈季武,顾福康.原生动物伪红色双轴虫细胞纤毛器微管胞器的直接荧光标记[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1
[4].柳伟君,栾菊敏,俞丽丽,余齐耀,顾福康.伪红色双轴虫皮层色素颗粒和黏液泡的显微、亚显微结构观察[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5].柳伟君.伪红色双轴虫皮层色素颗粒和粘液泡的显微、亚显微结构观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