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云南傣族人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性别,年龄,民族
云南傣族人群论文文献综述
罗旋,冯磊,张兴峰,徐文波,白雪晶[1](2019)在《云南傣族人群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云南地区傣族与汉族不同性别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随年龄变化的分布趋势。方法采集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傣族普通人群1 228例,男性537例、女性691例。汉族普通人群14 266例,男性8 831例,女性5 435例。两民族按年龄段分成5组(35~44岁、45~54岁、55~64岁、65~74岁、75~85岁)。免疫比浊法测定HbA1c,比较两民族总体及各年龄段HbA1c差异,分析两民族不同性别HbA1c水平随年龄变化的分布趋势。结果傣族与汉族HbA1c总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傣族男性与女性HbA1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汉族男性与女性HbA1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趋势上两民族HbA1c总体水平随年龄变化有所不同,均在55~64岁存在交叉点。傣族在交叉点前HbA1c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且男性高于女性,交叉点后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且男性低于女性。汉族在交叉点前HbA1c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且男性高于女性,交叉点后汉族HbA1c水平随年龄增长仍持续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傣族与汉族HbA1c总体水平随年龄变化的分布趋势有所不同,同时存在性别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9年21期)
赵阳,冯磊[2](2018)在《云南傣族人群糖化血红蛋白及糖化血清蛋白分布情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云南傣族人群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血清蛋白(GSP)在不同性别及年龄中的分布情况。方法检测860例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戛洒镇傣族(花腰傣)普通人群HbA1c、血红蛋白(Hb)、葡萄糖(FPG)、GSP、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分析比较各指标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41~50岁、51~60岁、61~70岁、>70岁共4组)之间的差异及变化趋势。结果男性与女性HbA1c、GSP、ALB总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FPG两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各指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女性各指标在60岁以前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HbA1c与FPG、ALB与GSP在男性和女性中有相关性,且女性中Hb与HbA1c也存在一定相关性。结论在标准化测定前提下,傣族人群HbA1c和GSP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随年龄分布情况不同,男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女性60岁以前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本文来源于《临床荟萃》期刊2018年07期)
苏品璨,蒋黎,朱祥明,纪欣,马海莉[3](2017)在《云南傣族无偿献血人群KIR基因多态性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云南傣族献血人群KIR基因及基因型多态性特点。方法选取167名云南傣族无血缘关系的健康自愿献血者,采用多重PCR-SSP方法检测其KIR基因;根据等位基因频率网络数据库(AFND)中的ID号命名检测到基因型及单体型组成,将本组人群的KIR基因频率与文献报道的其他人(族)群的数据做比较(卡方检验)。结果本组云南傣族献血人群全都携带框架基因KIR3DL2、3DL3、2DL4和3DP1;较为常见KIR基因有KIR2DL1(0.9926)、2DP1(0.922 6)、2DL3(0.866 0)、3DL1(0.710 5)和2DS4(0.710 5);频率较低的基因有KIR2DS3(0.148 8)、2DS5(0.170 2)、2DS2(0.181 1)、2DL2(0.181 1)、2DS1(0.230 1)、3DS1(0.237 9)和2DL5(0.307 9)。本次共检出23种KIR基因型,其中以ID号为1、2和8的基因型最为常见,频率分别为41.32%(69/167)、11.98%(20/167)和7.19%(12/167)。本组云南傣族献血人群中有10个KIR基因频率与南非圣族人明显不同,4个与拉萨藏族、高加索人、浙江汉族和韩国人明显不同,3个与四川汉族明显不同,2个与乌鲁木齐维吾尔族和云南汉族明显不同(P<0.05);所有17种KIR基因频率均与乌鲁木齐哈萨克族相近(P>0.05)。结论云南傣族人群KIR基因部分位点与现有文献报道的大部分人群资料有明显差异;但其整体分布与乌鲁木齐哈萨克族最为相近。(本文来源于《中国输血杂志》期刊2017年10期)
陈婉璐,张婵,李琦,程瑜静,唐慧[4](2017)在《云南傣族人群红细胞Rh、Duffy血型抗原多态性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云南傣族人群的Rh、Duffy血型系统抗原表现型的分布及抗原频率,为云南傣族血型分布的多态性及防治Rh、Duffy血型系统引起的溶血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云南省境内3代内无血缘的傣族人群200例(男女各100例)、汉族对照组100例(男女各50例)为无关人群,采集血样3 ml(EDTA抗凝),采用微柱凝胶法检测Rh、Duffy及抗体筛选,Duffy血型系统基因分型检测采用PCR-SSP法,对比分析两人群间的差异。结果 200例傣族人群中RhD阳性率为98.5%,RhD阴性率为1.5%,100例汉族人群100例(男女各50例)中RhD阳性率99.0%,RhD阴性率1.0%。Duffy基因分型检测结果:傣族200份样本中,Duffy血型各种表型分布为:Fy~((a+b-))表型187例(93.5%),Fy~((a+b+))表型12例(6.0%),Fy~((a-b+))表型1例(0.5%),未发现Fy~((a-b-))表型。基因频率为:Fy~a(0.965),Fy~b(0.035);汉族100份样本中,Duffy血型各种表型分布为:Fy~((a+b-))表型92例(92.0%),Fy~((a+b+))表型5例(5.0%),Fy~((a-b+))表型3例(3.0%),未发现Fy~((a-b-))表型。基因频率为:Fy~a(0.945),Fy~b(0.055)。傣族人群抗体筛选阳性率为1.5%,均为同种抗体,其中2例E抗体。结论云南傣族人群的Duffy血型系统抗原分布状况及抗原分布特征与当地汉族人群基本相符,但也有本民族的自身特点,傣族族人群的RhD阴性率和不规则抗体检出率比当地汉族人群的不规则抗体检出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来源于《临床输血与检验》期刊2017年05期)
张亚龙[5](2016)在《云南傣族和汉族人群IL-6-572C/G和IFNAR1-168G/C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相关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和汉族人群IL-6-572C/G(interleukin-6)和 IFNAR1-168G/C(interferon alpha receptor-1,IFNAR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HBV感染后疾病转归的关联性。方法采集西双版纳州傣族、汉族人群标本共600份,其中每个民族包括健康对照组100名、HBV感染患者200名(含100名自限性恢复患者和100名慢性乙肝患者),运用PCR-RFLP(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和DNA测序技术对IL-6-572C/G和IFNAR1-168G/C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傣族人群中,-572C/G位点基因型多态性与HBV感染后转归的关联性并无显着性差异(HBV感染组vs正常对照组,χ2=0.287,P=0.866;慢性乙肝组vs自限恢复组,χ2=4.798,P=0.091)。C、G等位基因型在HBV感染组vs正常对照组比较和慢性乙肝组vs自限恢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G显性模式下(GG+CG/CC),GG+CG基因型为HBV感染者发展成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保护因素(χ2=4.982,P=0.026,OR=0.501,95%CI=0.273-0.919)。汉族人群中,-572C/G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各组比较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G显性模式和G隐性模式比较中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述四种比较中,IFNAR1-168G/C位点在汉族和傣族样本中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6-572C/G位点GG+CG基因型可能是傣族人群中HBV感染者发展成为慢性乙型肝炎的保护因素,而IFNAR1-168G/C多态性与HBV感染后转归在傣、汉两族中并无显着性关联。(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6-04-01)
董雪梅,肖普芳,张东,毕智勇,杨濮[6](2015)在《云南傣族人群15个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中国云南临沧、德宏地区傣族388名健康无关个体15个STR基因座进行遗传多态性调查。采用Chelex-100法提取样本DNA,用Power Plex16试剂盒进行扩增及检测。结果在15个常染色体STR基因座共检测出156个等位基因和578种基因型,其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所调查的傣族人群15个STR基因座具有较好识别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法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05期)
黄颖[7](2015)在《建立云南傣族人群法医DNA基础数据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人类的Y染色体和常染色体是法医DNA分析最主要的研究对象,而X染色体的特殊遗传方式也使得这种遗传标记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同一种遗传标记在不同人群间存在差异,所以需要对不同的人群进行群体遗传学调查,获得人群等位基因频率等基础群体遗传学数据,建立各个人群基础DNA数据库,应用于法医学实践,本课题的目的是建立云南傣族人群法医基础DNA数据库。依据Y染色体系统发生树,选择与东亚人群有关的Y-SNP位点,分析云南傣族男性人群的Y-SNP位点、Y-STR基因座、X-STR基因座及云南傣族人群常染色体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同时对云南德宏地区、云南版纳地区傣族人群进行比较,更好地评估云南傣族男性人群法医基础DNA数据库用于云南傣族人群的法医学个人识别和亲权鉴定的系统效能和证据价值,建立了云南傣族人群法医基础DNA数据库,对相关人群的遗传关系进行比较。方法在自愿者知情同意的原则下,在云南德宏州陇川县采集231份云南傣族男性无关个体样本,磁珠法提取DNA,采用MassARRAY分析技术检测实验样本Y染色体上43个SNP位点,同时分析同一组人群样本的38个Y-STR基因座、19个X-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及人群遗传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另外,在自愿者知情同意的原则下,在云南德宏地区和版纳地区采集790例云南傣族无关个体,对15个常染色体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分析,并运用Powerstat软件计算人群等位基因频率及法医学参数、人群遗传学软件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结果1.Y染色体遗传标记(1) Y-SNP位点构建了43个Y-SNP位点的两个复合扩增分析体系,在这43个Y-SNP位点中,在25个Y-SNP位点发现突变型,获得了云南傣族男性人群的Y-SNP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其中O单倍群为云南傣族男性人群的主要单倍群,其中O3a2cla单倍群样本占到总样本数的40.44%,02a1单倍群占30.44%。(2)Y-STR基因座分析了38个Y-STR基因座多态性,有6个基因座存在空等位基因(NULL)现象,其中有3个NULL等位基因来自同一样本。计算人群单倍型,共发现221个单倍群,频率在0.01739-0.0043,累积单倍型多样性为4.2373×10-1s,其中出现4次的单倍型有1例,3次的单倍型有2例,2次的单倍型有3例。2.X-STR多态性分析对完成Y染色体分析的云南傣族男性样本进行19个X-STR基因座多态性分析,发现231种X-STR单倍型,累积PD值达1-2.4092×10-13,具有良好的个人识别能力。3.常染色体STR基因座对790例云南傣族人群样本进行常染色体STR基因座分析,共观察到184个等位基因和726种基因型,15个STR基因座累积PD值达1-2.2282x10-19;累积PE为0.999 999 655。根据法医学参数,发现在Amp(?)STR(?) SinofilerTM试剂盒中多态性最好的STR基因座为FGA基因座。4.人群遗传关系分析对相关人群进行人群遗传关系比较,在父系遗传方面,发现云南傣族人群与其他侗台语人群遗传关系密切,进而汉藏语系人群关系较近,考虑在父系遗传方面,云南傣族男性人群受到北方来源人群的影响;在常染色体STR方面,云南傣族人群与南方各原住少数民族、台湾地区人群关系较近。由于目前对中国各少数民族人群Y染色体的研究较少,此结果也受到了人群数据来源的限制,且研究的样本数也少,影响了人群的代表性,所以需要更多的人群数据来进行人群遗传关系研究。结论以云南德宏傣族男性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同一批样本Y染色体系统进化树主干和分支共43个Y-SNP位点、38个Y-STR基因座以及19个X-STR基因座遗传学多态性,获得了云南德宏傣族男性人群Y染色体Y-SNP位点、Y-STR基因座、X-STR基因座基础数据。分析了790例云南德宏和版纳傣族人群的15个常染色体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获得云南傣族人群常染色体STR基础DNA数据。建立了云南傣族人群基础DNA数据库,为法医学、人类学等学科提供基础数据。对所获得的人群数据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后,发现云南傣族人群与侗台语少数民族遗传关系密切,父系遗传标记受到北方人群的部分影响,而常染色体STR则显示云南傣族人群与南方人群关系较近。(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5-05-01)
高建梅,刘华兴,王金丽,董虹,严新民[8](2013)在《IL-10启动子基因在云南傣族、哈尼族人群中的遗传多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和哈尼族人群IL-10启动子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方法运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傣族和哈尼族人群IL-10启动子rs1800871和rs1800896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傣族与哈尼族人群rs1800871和rs1800896位点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显着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s1800871:χ2分别为7.023和7.373,P分别为0.030和0.007;rs1800896:χ2分别为6.184和5.870,P分别为0.013和0.015)。结论 IL-10启动子rs1800871和rs1800896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具有民族、种族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生》期刊2013年20期)
高建梅,左荣霞,王金丽,董虹,严新民[9](2013)在《IFNγrs2430561位点在云南傣族和哈尼族人群中的遗传多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和哈尼族人群INFγrs2430561位点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方法运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傣族和哈尼族人群IFNγrs2430561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1)傣族与哈尼族人群IFNγrs2430561位点AA/TA/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60/0.380/0.560和0.000/0.310/0.690,A/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250/0.750和0.155/0.845,两民族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显着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冇2分别为8.128和5.588,P值分别为0.014和0.025)。结论 IFNγrs2430561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具有民族、种族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期刊2013年14期)
梁艳丽[10](2008)在《HLA-B27基因在云南傣族健康人群和云南汉族白血病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①运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PCR-SSP)扩增方法检测HLA-B27基因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健康人群中的分布,以了解HLA-B27基因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人群中的分布特征,并为种族遗传学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②运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specific primers,PCR-SSP)扩增方法检测HLA-B27基因与云南汉族白血病患者的关联性,为白血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一些遗传学参考依据,并为下一步进行HLA与云南不同民族白血病的相关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①根据“知情同意”的原则,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傣族人群聚居地,选择3代以上相互之间无亲缘关系,均为本民族的健康个体61例。本研究首先合成扩增HLA-B基因的引物一对,扩增HLA-B27基因的引物两对,然后建立PCR-SSP方法。从EDTA抗凝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然后对HLA-B27基因进行PCR扩增。运用四格表X~2检验分析HLA-B27基因在云南傣族健康人群和云南汉族、纳西族、傈僳族、怒族、彝族、中国南、北方汉族及泰国健康人群中的分布差异。②随机收集2007年5月-11月在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住院,确诊为白血病的患者26例作为病人组,健康对照组选取62例来自云南昆明汉族无血缘关系的健康者。本研究首先合成扩增HLA-B基因的引物一对,扩增HLA-B27基因的引物两对,然后建立PCR-SSP方法。从EDTA抗凝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然后对HLA-B27基因进行PCR扩增。按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方法,分析HLA-B27基因在白血病组与健康对照组阳性率的差异及HLA-B27基因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①在关于61例云南傣族健康人群的HLA-B27基因研究中,14例为阳性,占22.9%,明显高于云南汉族(4.8%)、纳西族(0.6%)、傈僳族(0.9%)、彝族(4.2%)、怒族(0),亦明显高于中国南方汉族(4.3%)、北方汉族(4.29%)、泰国人群(10%),经四格表X~2检验分析,HLA-B27基因在云南傣族健康人群与云南汉族、纳西族、傈僳族、怒族、彝族、中国南、北方汉族及泰国人群中基因阳性率具有显着性差异。②在关于26例云南汉族白血病患者的HLA-B27基因研究中,发现1例为阳性,占3.8%。在62例云南汉族健康人群中,有3例为阳性,占4.8%。按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方法,经四格表X~2检验分析,无统计学差异。结论:①在云南傣族健康人群的HLA-B27基因研究中,发现HLA-B27基因在云南傣族健康人群中的分布明显高于云南汉族、纳西族、傈僳族、怒族、彝族,亦明显高于中国南、北方汉族及泰国人群。本研究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傣族是一个与汉族群体及其他群体不同的、具有HLA-B27基因高频率的群体。可能是由于不同区域、不同种族及人群HLA分布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也可能是由于不同人群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及实验方法不同等因素的影响,造成HLA-B27基因阳性率分布的不均衡,因此需要尽可能的排除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收集样本减少误差。②在本组云南汉族白血病与HLA-B27基因的关联性研究中,没有发现HLA-B27基因与云南汉族白血病具有相关性,也没有发现HLA-B27基因在本组白血病患者与正常健康人中的分布有差异性,这可能与白血病的复杂的发病机制,分类较多及人群地理分布及样本量有关。需要进一步收集大量样本,对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白血病进行与HLA关联性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昆明医学院》期刊2008-05-14)
云南傣族人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云南傣族人群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血清蛋白(GSP)在不同性别及年龄中的分布情况。方法检测860例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戛洒镇傣族(花腰傣)普通人群HbA1c、血红蛋白(Hb)、葡萄糖(FPG)、GSP、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分析比较各指标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41~50岁、51~60岁、61~70岁、>70岁共4组)之间的差异及变化趋势。结果男性与女性HbA1c、GSP、ALB总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FPG两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各指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女性各指标在60岁以前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HbA1c与FPG、ALB与GSP在男性和女性中有相关性,且女性中Hb与HbA1c也存在一定相关性。结论在标准化测定前提下,傣族人群HbA1c和GSP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随年龄分布情况不同,男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女性60岁以前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云南傣族人群论文参考文献
[1].罗旋,冯磊,张兴峰,徐文波,白雪晶.云南傣族人群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
[2].赵阳,冯磊.云南傣族人群糖化血红蛋白及糖化血清蛋白分布情况分析[J].临床荟萃.2018
[3].苏品璨,蒋黎,朱祥明,纪欣,马海莉.云南傣族无偿献血人群KIR基因多态性分布[J].中国输血杂志.2017
[4].陈婉璐,张婵,李琦,程瑜静,唐慧.云南傣族人群红细胞Rh、Duffy血型抗原多态性调查[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7
[5].张亚龙.云南傣族和汉族人群IL-6-572C/G和IFNAR1-168G/C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相关性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
[6].董雪梅,肖普芳,张东,毕智勇,杨濮.云南傣族人群15个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5
[7].黄颖.建立云南傣族人群法医DNA基础数据库[D].昆明医科大学.2015
[8].高建梅,刘华兴,王金丽,董虹,严新民.IL-10启动子基因在云南傣族、哈尼族人群中的遗传多态性[J].中国现代医生.2013
[9].高建梅,左荣霞,王金丽,董虹,严新民.IFNγrs2430561位点在云南傣族和哈尼族人群中的遗传多态性[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
[10].梁艳丽.HLA-B27基因在云南傣族健康人群和云南汉族白血病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