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浅析

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浅析

关键词:语文课堂;导入;兴趣

作者简介:李红黎,任教于河南省宝丰县第三初级中学。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整节课堂教学的序曲,它负有酝酿情绪、带入情境、设疑激趣、渗透主体的重任。恰当地引入新课可以温故知新、承前启后,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调能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种语文课导入的方法。

一、言语导入

1.创设情境

新课伊始,教师应通过巧妙的导入,营造出一种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从而为课堂教学尊定坚实的基础。

故事对学生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导入新课时如果讲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可以创设一种动人的情境,学生就会兴致勃勃的进行学习。在导入陈毅的《梅岭三章》时,笔者用凝重而崇敬的语调讲到陈毅元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历经枪林弹雨,九死一生的故事,然后回转到:“1936年冬,梅山被围,这是对陈毅最严峻的一次生死考验,而我们的陈毅元帅却表现出革命者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有诗为证。”这样,一幅幅艰苦卓绝的战斗场景呈现在学生面前,带着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崇敬和热爱去学习,同学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诗词在导入新课时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运用与课文有关的诗词作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情境。比如在导入余光中的《乡愁》时,笔者跟学生一起朗诵有关乡愁的诗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并加以提示,一幅幅带着乡愁的美景画图如在眼前,学生融入到这种淡淡的乡愁中去学习,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丰富了情感。

2.设置疑问

设置疑问往往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促使学生进入求知的兴奋状态。笔者在教刘基的《工之侨献琴》时,先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在现代商品社会里,你痛恨造假者还是受害者?学生齐声回答痛恨造假者,接着笔者话锋一转:“然而本文却揭示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种奇怪的现象于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带着疑问,学生很快进入探索的积极状态。一节课下来,学生在深刻理解课文寓意的同时,还加强了对现实的思考,锻炼了思辨能力。

教学《孔乙己》时,可以这样导入: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都对孔乙己这个苦人儿的形象有深刻印象。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学习本文之后就可得到明确的回答。

这篇文章是举世闻名的著作,情深、意深、含蓄、深沉,必须认真阅读,积极思索,好好领会。

3.联系实际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新课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笔者在教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当时正是数九寒天,一场大雪刚刚过去,笔者这样导入:“近几天天气非常寒冷,此刻窗外虽然尚且有阳光,但依然寒气逼人,央视预报今晚又将有一场大雪降临,大家别忘了多加衣服。‘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现在,让我们暂且忘了冬日的严寒,跟随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到杭州西湖去感受一下那里盎然的春意。”一番热情洋溢的话语后,同学们已是群情激昂,似乎真的要有一次美好的初春远足。

4.温故求新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要抓住知识的迁移规律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力求新旧相连,教师要善于以旧拓新,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去学习。笔者在导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先引导学生齐背曾学过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然后点拨:“我们已经了解到陶渊明是一个不愿与浑浊的现实世界同流合污的人,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桃花源记》更是印证了这一点。”在导入鲁迅的《社戏》时,笔者与同学们一起回忆鲁迅家后院极有乐趣的百草园,并引导:“外祖母家的一场社戏,也使鲁迅梦萦魂牵。那是怎样的一段经历呢?”

5.引用法

利用诗、词名篇或名人名言引入,生动活泼,知识性强。利用诗、词凝练,意境优美的特点,能顺利导入佳境,极具艺术魅力。例如教学《济南的冬天》时可以这样导入:

同学们,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首诗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杭州的西湖是我国十大旅游胜地之一。她的春天尤其美丽:十里长堤,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真正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们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6.概括精华

这是最为常用的语文课导入法之一,语文课入选的课文大都是经过历史的千锤百炼,经过专家精挑细选的名篇,可谓字字珠玑,灵光频现,即怡情又育人。概括课文内容精华无疑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一开始就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

二、音像资料导入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音乐则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让乐曲作用于学生的听觉,那就会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创设、营造的特殊氛围中,调动其情感,促进其理解。新课开始时可借助于音乐吸引学生,让他们快速地进入课文的氛围中,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情境之中,奠定感情基调,去感知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所以有“善于始者,成功已半”的说法。

比如笔者在教学《赤壁》一课时,首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那深沉、浑厚的的乐曲将学生带入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战争气氛之中,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各军事集团间斗智斗勇的情形以及主要人物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鲜活的人物形象也历历在目,如在眼前。这样,歌曲带领学生感受厚重的历史,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知识的殿堂,教学气氛和谐、愉悦,授课结束时,学生还沉浸在艺术享受中。

多年来,笔者尝试着把音乐引进语文课堂,用相关的音乐来导入新课,以此来唤起同学们的灵感,营造愉快和谐的氛围。笔者在导入《愚公移山》时,播放流行音乐《愚公移山》;导入《水调歌头》时,播放王菲的《明月几时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图片影像是直观性很强的表现形式,展示相关的图片影像,此时无声胜有声,可以瞬间激发学生的情感。笔者在导入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时,先播放一段激昂壮阔的安塞腰鼓的视频片段,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从中感受到什么,感悟到什么,从而以激昂的情绪进入新课的学习。

三、探讨式导入

探讨是一种很好的激疑方式,师生就相关问题充分交流,然后比照课文学习名家大师的风范和真知灼见,效果自然非同一般。

在导入郑振铎的《猫》时,笔者让同学们谈谈自己最喜爱的宠物,并说明为什么喜欢它。学生兴致极高,纷纷娓娓道来。笔者相机引入:“早在几十年前,郑振铎先生写了家里三次养猫的经历,让我们随它一起感受生活的滋味吧。”学生带着盎然的兴味走进课文,更能感悟到课文的妙处。

其实,一个好的导入,并不单纯归于某类,而是兼具多种效果。总之,课堂教学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体,教师的教永远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所以在导入法的选择上,教师务必谨慎,不能盲目拼凑。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因此引入新课的艺术方法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什么方法,都要做到恰到好处,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进入角色,使学生乐学、想学,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丁霞.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法微探[J].考试周刊,2009(42).

[2]杨祥平.浅谈语文课的导入艺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8).

作者单位:河南省宝丰县第三初级中学467400

标签:;  ;  ;  

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浅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