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动力学性能测试论文-徐国卿,骆媛媛,杨影,张杰鸣

静动力学性能测试论文-徐国卿,骆媛媛,杨影,张杰鸣

导读:本文包含了静动力学性能测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动力学控制,绕线式异步电机,路面特性,机械特性

静动力学性能测试论文文献综述

徐国卿,骆媛媛,杨影,张杰鸣[1](2018)在《面向汽车动力学性能测试的新型轮-地模拟负载模型与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车辆动力学控制中牵引力控制系统(TCS)/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系统评价实验的难题,提出改进的反映轮胎-地面关系的绕线异步电机模型,阐述了用异步电机机械特性模拟全工况不同路面特性的原理和方法。针对车辆牵引/制动两种工况,提出车辆滑移率与异步电机视在转差率关系,并考虑车速变化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变频但保证路面特性不变化的模拟方案,最终设计出车辆ABS/TCS测试的模拟轮胎-地面实验平台,该平台开发周期短、成本低,安全性高。系统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实验平台能够对牵引和制动两种工况下不同路面不同车速下的车辆ABS/TCS进行测试。(本文来源于《仪器仪表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李杭健,赵锐[2](2018)在《直线电机地铁车辆非自身动力工况下的动力学性能测试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动力学性能试验,探讨了直线电机车辆在车辆段内调车和正线推送救援时车辆的运行安全性,验证了既有行车规则,并对车辆运用提出了指导建议,为进一步研究直线电机车辆动力学性能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铁道车辆》期刊2018年05期)

魏延宾[3](2017)在《血管支架血流动力学性能体外测试装置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社会逐步进入老龄化,冠心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冠心病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是支架植入术,但支架内再狭窄是支架植入术的主要缺陷。血流动力学状况与支架内再狭窄密切相关,因此对植入支架后血管内血流动力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为探究再狭窄与血流动力学因素的关系,本文以血管支架耦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对脉动流下的速度和壁面剪应力情况进行体外实验研究,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提出一套血管支架耦合系统血流动力学体外测试的方法。首先,利用蠕动泵产生的脉动流来模拟人体心脏泵血的血流,通过加压装置来补偿回路中的压力,使模拟血液的流量和压力特性与人体血液高度类似。然后利用高速CCD技术并结合粒子图像测速技术,来测量模拟血管内的速度场分布。(2)搭建了血管支架血流动力学性能的测试装置。以压力变送器、流量传感器、信号变送器、数据采集卡、高速CCD和模拟血管以及其他硬件,完成整个测试装置的硬件设计。以LabVIEW为软件开发平台,利用数据采集卡完成对传感器的信号采集、分析处理与报表生成。(3)基于本套自主设计的装置,对狭窄血管、血管支架耦合系统、正常血管进行测试分析。获得测试结果如下:血管壁凸起会影响血液流线分布,高流速时会在凸起后方形成涡旋。一个周期内壁面处速度变化大,会加剧血液主流中的内摩擦,引起流体微团的前后撞击增加主流中的湍动性。壁面剪应力变化幅度大,会加剧对内皮细胞的剪切作用,增加炎症因子引起血管壁炎症反应,促进粥样硬化进程。支架植入后耦合系统内的血流速度显着低于狭窄血管,实验中没有发现明显的涡旋区存在,说明支架改善了狭窄血管的高流速、高剪切状态。但连接筋和支架杆的引入仍然局部阻碍了血液运动,一个周期中较长时间处于低壁面剪应力状态,有再狭窄风险。正常尺寸冠脉血管内的速度要比狭窄血管小很多,说明相同流速下的小直径血管所受速度变化冲击更为严重。其壁面剪应力变化幅值较小,说明血管内膜所受到轻微的脉动的冲击,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性能。上述实验,不仅验证了自主设计测试装置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还可为后续支架优化提供建议。(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4-01)

高峰泉[4](2016)在《软接触机械臂动力学性能测试系统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轨服务技术主要面向空间站建设、航天器维护及修复等空间任务,既能保证航天器的正常运行,又能减少航天器故障或失效造成的损失,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是当前空间机器人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在轨服务中,空间机械臂是主要的执行单元,在完成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面向一种具有软接触功能的机械臂,研制了一套动力学性能测试系统,可实现包括机械臂整体和可控阻尼单元关键部件的动力学性能测试。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05039)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4PTB-00-01),具体内容如下:首先,综述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空间机械臂技术、软接触技术和可控阻尼器技术的研究现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立题依据;其次,分析了软接触机械臂的关节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对机械臂中的柔性部件即直线磁流变阻尼器和旋转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和力学性能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一种利用凯恩方程建立的软接触机械臂动力学模型,并利用MATLAB和Adams软件进行了仿真对比,验证了动力学模型的有效性;再次,利用Adams动力学仿真软件,分别开展了刚性模式、弹性模式和弹性/阻尼模式叁种工况下的碰撞动力学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软接触机械臂在接触后对碰撞力具有明显的缓冲和卸载能力。相应地,设计了一套软接触机械臂的动力学性能测试系统,通过测试碰撞后机械臂与基座之间的耦合力变化,验证了软接触机械臂对于碰撞的缓冲和卸载作用;最后,针对直线磁流变阻尼器设计了动力学性能测试系统,完成了阻尼力-速度、阻尼力-位移和阻尼力-控制电流的的关系曲线测试;针对旋转磁流变阻尼器设计了动力学性能测试系统,完成了阻尼力矩-转速和阻尼力矩-控制电流的关系曲线测试。结果表明,两类阻尼器均具有阻尼可控的特征,测试数据为进一步实现阻尼器的模型辨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6-03-15)

许臣,刘锋,张学中,赵进宝[5](2015)在《基于分布式测试技术的特大型桥梁结构动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通信技术、数据采集技术和传感器制造技术的发展,分布式测试技术在大型桥梁结构动力学参数测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克服了传统测试技术测试时间长、实时性差、施工困难等缺点,大大减轻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强度,节约了成本,取得了良好的试验效果。(本文来源于《第26届全国振动与噪声高技术及应用会议论文选集》期刊2015-01-11)

李淼,陈春俊,缪晓郎[6](2014)在《基于CompactDAQ的动车组空气动力学性能测试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性能测试试验中,长输送线方式会带来测量误差,采集点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动车密封性受到影响,各采集点之间的同步性难以保证,以及测试工作量大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CompactDAQ的动车组空气动力学性能分布式测试系统。采用LabVIEW编写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人机界面程序。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保障信号的准确性和同步性,改善动车组的密封性,同时也减少了实车测试人员数量。(本文来源于《中国测试》期刊2014年06期)

滕辉[7](2009)在《减振器动力学性能测试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列车运输难、乘车难、速度慢,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列车提速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改善列车运行时的平稳性、安全可靠性和舒适性,是高速列车动力学研究的课题之一。传统的测试系统均由驱动装置和计算机测试系统两部分组成,其功能可以满足各种减振器的性能试验。但是测试设备需要专门的工作环境以及严格的维护保养,故不适合在一般基层单位使用,也不能进行线路跟踪试验因此,研制高速列车减振器在线跟踪检测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减振器动力学性能试验,是监测减振器在工作中的各个参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为确保列车在运行中安全、平稳、不间断运行提供技术保障:通过测试及记录减振器装车运行在实际运营线路上的运动情况,以分析该减振器在这条线路上的主要振动频率、最大拉伸长度、最小压缩长度、温度、车轴和车架的垂向加速度范围等数据,最后进行采集数据分析以修改减振器阻尼特性以满足实际的需求。减振器动力学性能测试系统的功能是通过无线网络控制硬件采集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实现采集数据的用户可视化接口。本文按照《铁道机车动力学性能检验鉴定方法及评定标准》和《铁道车辆动力学性能评定和试验鉴定规范》要求,针对现有列车动力学性能检测仪器的不足并结合其发展的实际需要,提出了采用ZigBee技术实现列车减振器性能检测参数采集的新方法,建立了基于ZigBee无线通信技术的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列车减振器性能检测无线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整个系统主要由传感器、采集卡、无线传输设备、人机接口等几个主要部分构成。本文根据设计方案,重点对试验系统的采集卡及无线传输和存储设备进行了分析,其次对软件及人机界面部分做了简单介绍。(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09-03-01)

滕辉,林建辉,张兵[8](2009)在《列车减振器动力学性能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列车减振器是车辆悬挂系统的关键部件,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到车辆的操控性、稳定性、乘坐舒适性以及整车的品质和性能。文章提出一种基于无线网络传输的减振器动力学性能测试系统,可以对减震器的位移、加速度、温度等多种参数进行检测,满足了我国现有减震器测试的实际需要。(本文来源于《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期刊2009年01期)

黄科[9](2007)在《力矩电机动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光电稳定跟踪系统在侦察、导航、定位等场合的作用日益重要。力矩电机可以低转速、大转矩输出,能和负载直接相连,具有反应速度快、线性度好等优点,已成为该类机电伺服系统的关键部件。因此,准确测试力矩电机的各项性能指标,掌握伺服机构的动力学性能,对光电稳定跟踪系统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力矩电机的动力学性能,对其工作原理、运行特性和性能测试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目的是为高精度伺服系统中的电机选择和性能控制提供依据。论文首先设计完成了基于工控机和数据采集卡的电机自动测试系统。工控机主要实现对整个实验过程的控制、逻辑运算和状态显示;数据采集卡主要执行工控机的命令,进行实时数据采集;软件系统在LabWindows/CVI开发环境下设计完成。该测试系统可以对直流电机、步进电机等进行自动测试。论文结合具体的测试方法,对130LC-1型永磁直流力矩测速机组的基本参数、机械特性、效率特性等进行了在线测试,绘制了相关的特性曲线,并结合实验现象,对相关实验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进一步从能量的角度出发,对永磁直流力矩电机的工作原理和运行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半实物仿真试验对电机模型进行了辨识;同时对电机低速运行的非线性摩擦现象进行试验观察和分析,辨识出基于Stribeck模型的摩擦参数。论文最后从测试系统的技术改进和功能实现两个方面,对系统的进一步完善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7-11-01)

刘璐,林建辉,罗文成[10](2006)在《天驰号动力综合检测车动力学性能测试与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天驰号动力综合检测车是目前我国第一列自主研制的构造速度200km/h的交流传动内燃动车组,对其在线路实际运行中的动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和评价,以确保其安全可靠运行。测试结果表明,该车的各项指标均符合相关标准,可满足在线路上以200km/h的速度运行,我国自主研制的高速动车组完全达到各项安全运行标准。(本文来源于《中国测试技术》期刊2006年01期)

静动力学性能测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通过动力学性能试验,探讨了直线电机车辆在车辆段内调车和正线推送救援时车辆的运行安全性,验证了既有行车规则,并对车辆运用提出了指导建议,为进一步研究直线电机车辆动力学性能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静动力学性能测试论文参考文献

[1].徐国卿,骆媛媛,杨影,张杰鸣.面向汽车动力学性能测试的新型轮-地模拟负载模型与系统[J].仪器仪表学报.2018

[2].李杭健,赵锐.直线电机地铁车辆非自身动力工况下的动力学性能测试与研究[J].铁道车辆.2018

[3].魏延宾.血管支架血流动力学性能体外测试装置的实验研究[D].东南大学.2017

[4].高峰泉.软接触机械臂动力学性能测试系统研制[D].北京邮电大学.2016

[5].许臣,刘锋,张学中,赵进宝.基于分布式测试技术的特大型桥梁结构动力学性能研究[C].第26届全国振动与噪声高技术及应用会议论文选集.2015

[6].李淼,陈春俊,缪晓郎.基于CompactDAQ的动车组空气动力学性能测试系统设计[J].中国测试.2014

[7].滕辉.减振器动力学性能测试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2009

[8].滕辉,林建辉,张兵.列车减振器动力学性能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2009

[9].黄科.力矩电机动力学性能测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

[10].刘璐,林建辉,罗文成.天驰号动力综合检测车动力学性能测试与评估[J].中国测试技术.2006

标签:;  ;  ;  ;  

静动力学性能测试论文-徐国卿,骆媛媛,杨影,张杰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