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色多态论文-陈星,吴艳,杨宇,叶胜强,龚萍

羽色多态论文-陈星,吴艳,杨宇,叶胜强,龚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羽色多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鸭,羽色,信号通路,基因多态性

羽色多态论文文献综述

陈星,吴艳,杨宇,叶胜强,龚萍[1](2019)在《鸭羽色相关信号通路及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羽色是鸭的重要性状,受多个基因座调控,由于这些基因座之间存在显隐性、上位及互补等效应,给阐明丰富多变鸭羽色遗传机制造成了极大困难。文章综述了影响鸭羽色形成的重要信号通路及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以便为鸭羽色及其变异相关的遗传机理解析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家禽》期刊2019年12期)

姚文成[2](2018)在《PMEL17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鸭羽色性状的关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促使育种工作者对家禽羽色性状进行选择改良。本课题组在利用樱桃谷鸭(父本)和凤头白鸭(母本)为材料的杂交育种过程中,发现在杂交后代中出现羽色分离现象,即在后代中出现花色、黑色等与亲本(白色)羽色不一致的个体。鸭的羽色性状受到多个基因座的调控,羽色表型和基因型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有研究表明,前黑素小体蛋白17(pre-melanosomal protein17,PMEL17),是PMEL基因家族中重要的稀释基因,该基因的突变会影响黑色素的合成,导致动物毛色或羽色发生稀释现象,是动物毛色或羽色形成的重要候选基因之一。本研究以樱桃谷鸭(父本)和凤头白鸭(母本)杂交后代群体为试验材料,选取PMEL17基因作为鸭羽色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分析了不同羽色杂交后代鸭毛囊组织黑色素的沉积情况,进行了 PMEL17基因CDS区序列的克隆、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和PMEL17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与羽色性状的关联研究,为了解鸭羽色形成机制提供参考。实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杂交F2代3种羽色鸭的毛囊组织进行黑色素(黑色素包含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含量测定和石蜡切片-多巴染色观察。黑色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3种羽色鸭个体之间毛囊黑色素含量存在显着差异,其中黑羽鸭毛囊组织中的黑色素含量最高,显着或极显着高于白羽和花羽鸭(P<0.01),而白羽和花羽鸭毛囊组织中黑色素的含量没有显着差异(P>0.05)。石蜡切片结果显示,3种羽色鸭的毛囊组织染色效果不同,花羽和黑羽鸭染色效果最明显,可以清晰的看到黑素颗粒的存在。2、以凤头白鸭全基因组测序结果中调取的PMEL17基因序列为模板,通过单克隆测序获得杂交F1代鸭个体PMEL17基因的编码区序列。扩增获得的编码区序列长1972bp,编码656个氨基酸,与凤头白鸭测序结果中调取的PMEL17基因CDS区序列同源性较高,高达96%。生物信息学分析,鸭PMEL17基因编码蛋白属于可溶性蛋白,带负电荷,存在信号肽,无跨膜区。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鸭PMEL17基因与原鸡具有较近的进化关系,序列同源性高达79%。3、通过PCR直接测序技术,以凤头白鸭PMEL17基因序列为模板,扩增出3段不同大小的片段,分别为1597bp、534bp和244bp。测序结果显示,在PMEL17基因上发现26处SNP位点,其中5个位点的突变导致了编码氨基酸的变化:1904(C/G)位点,谷氨酰胺(Gln)变为丙氨酸(Ala);1961(T/C)位点,丙氨酸(Ala)变为缬氨酸(Val);2102(C/T)位点,缬氨酸(Val)变为丙氨酸(Ala);2110(G/A)位点,丝氨酸(Ser)变为谷氨酰胺(Gln);2143(A/G)位点,丙氨酸(Ala)变为苏氨酸(Thr)。群体遗传学分析显示,1904(C/G)、2102(C/T)、2110(G/A)和2143(A/G)位点表现为中度多态(0.25<PIC<0.5),1961(T/C)位点表现为低度多态(PIC<0.25)。χ2检验表明鸭F2代群体在5个多态位点均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P>0.05)。单倍型分析发现了 4种主要单倍型,分别为CTCGA、CTTAG、CCTAG和GTCGG。关联分析表明,PMEL17基因1904(C/G)和1961(T/C)位点基因型分布与鸭羽色性状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同时,4种单倍型在不同羽色鸭群体中的分布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综上所述,不同羽色鸭毛囊组织中黑色素的沉积存在差异,证实了黑色素的含量和分布对鸭羽色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PMEL17基因作为羽色形成候选基因之一,其突变在一定程度上与杂交鸭羽色的分化存在联系,可为后期鸭羽色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6-21)

朱谋,王继文[3](2018)在《鸭色素合成相关基因TYR外显子1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与羽色性状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旨在探究鸭羽色群体中TYR外显子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羽色性状的相关性。【方法】以樱桃谷鸭D系与连城白鸭杂交后代F1自群繁育得到的四个羽色群体为实验样本,对其进行采血提取DNA并记录羽色性状,扩增得到TYR基因外显子1序列,送至测序并分析其SNP位点分布与羽色性状的相关性。【结果】结果表明:鸭TYR基因外显子1长843 bp,编码281个氨基酸,核苷酸序列与鸡相似性为99%,A+T共417个碱基(49.46%),C+G共438个碱基(51.95%)。A+T含量与G+C含量大致相同;比对外显子1序列后发现,存在1个新发现的SNP位点(507 T→C),属无义突变,该位点存在3种基因型(TT CT CC);通过卡方标准检验,表明基因型分布在各个羽色群体中分布差异不显着;得到羽色性状分布与C基因频率(P=0.07)、CC基因型频率的相关系数(P=0.055),可知羽色性状分布与C基因型频率存在一致性,但不显着。【结论】TYR可能并非控制羽色的主效基因,但它和羽色存在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姚文成,王统苗,吴允,张扬,常国斌[4](2018)在《鸭PMEL17基因多态性与羽色性状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PMEL17基因对鸭羽色遗传性状的影响,试验以樱桃谷鸭(父本)和凤头白羽鸭(母本)的杂交F1代个体为样本,对PMEL17基因外显子进行PCR扩增并直接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多态性分析,并与羽色进行关联。结果表明:在PMEL17基因编码区发现5个多态位点1904(C/G)、1961(T/C)、2102(C/T)、2110(G/A)和2143(A/G)的碱基突变引起了氨基酸的变化。群体遗传学分析显示,1904(C/G)、2102(C/T)、2110(G/A)和2143(A/G)位点表现为中度多态(0.25<PIC<0.5),1961(T/C)位点表现为低度多态(PIC<0.25)。χ~2检验表明鸭F1代群体在1904(C/G)、1961(T/C)、2102(C/T)、2110(G/A)和2143(A/G)位点均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P>0.05)。关联分析表明,PMEL17基因1904(C/G)、1961(T/C)和2143(A/G)位点基因型分布与鸭羽色具有显着或极显着差异(P<0.05或P<0.01),由此推测PMEL17基因与鸭羽色性状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研究结果为后期的育种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家禽》期刊2018年06期)

冉金山[5](2017)在《鸡羽色相关基因MC1R、TYR和ASIP的多态性及组织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鸡的养殖数量越来越多,分布区域也越来越广,为了适应不同环境与气候条件,鸡群通过不断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鸡的羽色日渐丰富起来。人们对鸡羽毛颜色也具有偏好性,而研究鸡羽色表型与基因型之间的联系,就是为了能够选育出符合消费者喜好的产品,以此满足市场的需求。本试验对广元灰鸡(灰羽),旧院黑鸡(黑羽),罗曼蛋鸡(白羽),芦花鸡(横斑羽)以及HS1(麻羽)等几种不同羽色鸡群各50个体的MC1R、TYR和ASIP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并找到和鸡羽毛颜色相关的SNPs,之后运用RT-PCR技术分析几个基因在不同羽色广元灰鸡中各组织的表达量,探讨MC1R、TYR和ASIP基因在鸡羽毛颜色的形成分化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为广元灰鸡的羽色选育提供一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如下:(1)在MC1R基因上共发现3个突变位点,分别是T398A、T637C和G920C,通过翻译后发现,叁个SNPs全部为错义突变,这些突变位点均与鸡羽色的形成有较强相关性,其中T398A突变导致第133位亮氨酸被谷氨酰胺取代(Leu133Gln),该位点在黑羽和麻羽群体中没有发现;T637C突变导致第213位半胱氨酸被精氨酸取代(Cys213Arg);G920C突变导致第307位精氨酸被脯氨酸取代(Arg307Pro),该位点在黑羽群体中没有出现。(2)在TYR基因外显子1上检测到3个突变位点,分别是C47G,T120C和T172C,这些突变位点均与鸡羽色的形成有较强相关性。通过翻译后发现,叁个SNPs位点中,T120C为同义突变,且该突变在黑羽群体中没有发现,另外两个为错义突变,其中C47G突变导致第16位脯氨酸被精氨酸取代(Pro16Arg),没有在横斑羽的鸡群体中发现该突变位点,T172C突变导致第58位苯丙氨酸被亮氨酸取代(Phe58Leu),且该突变在横斑羽群体中呈现完全多态现象。(3)在ASIP基因外显子3上发现一个突变位点T168C,该突变属于同义突变,而且并未出现在白羽鸡群体中。(4)在皮肤和毛囊组织中,灰黄群体MC1R和TYR基因表达量都是最低的,而黑色群体表达量都是较高的,灰黄群体中ASIP基因表达量是最高的,而黑色群体表达量是最低的;垂体组织与皮肤毛囊组织中的基因表达量分布比较相似;基因在肝脏和肾脏组织中的表达量没有明显的差异。综上所述,MC1R、TYR和ASIP基因的突变与鸡的羽色表型有一定相关性,是影响鸡羽色性状的重要基因;从基因表达差异来看,MC1R基因和TYR基因是广元灰鸡深色羽色产生分化的关键基因,广元灰鸡浅色羽色产生的关键基因是ASIP基因,同时ASIP基因与MC1R基因和TYR基因存在互为抑制作用,这为今后广元灰鸡的羽色选育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彭思雪[6](2016)在《鸭黑色素相关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羽色性状的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羽色是禽类重要的经济性状和遗传标记,在确定品种的亲缘关系和培育优质的品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探索鸭羽色变异的基因调控机理,本研究以连城白鸭与白改鸭杂交后的F2代资源群体以及莆田黑鸭、恩施麻鸭、连城白鸭、白改鸭、荆江麻鸭、樱桃谷鸭作为研究对象,以影响黑色素合成和转运的相关基因(KIT基因、ASIP基因、ATRN基因及RAB27A基因)作为候选基因,采用5’RACE、荧光定量PCR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等方法进行实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鸭KIT基因的5’RACE研究发现该基因m RNA存在3种不同的剪接体(剪接体1,2和3)。其中剪接体1与其他禽类KIT基因第一外显子序列高度相似,但是与鸭KIT基因m RNA参考序列(登录号:XM_013093147.1)不同;剪接体2是鸭KIT基因第二内含子的部分序列与第叁外显子的剪接产物;剪接体3是鸭KIT基因外显子按照4-5-6-7-2-3-4顺序剪接的产物。2.通过DNA walking、荧光定量PCR等实验发现KIT基因是鸭基因组上的多拷贝基因,其拷贝数在不同羽色鸭群中差异不显着,推测KIT基因的拷贝数与鸭羽色变异无关。3.通过对鸭KIT基因的多态性研究及其与羽色的关联分析发现:(1)鸭KIT基因第一内含子上存在1段8 bp的缺失变异,并且该缺失在白羽及有色羽鸭群体中的分布差异不显着(P>0.05);(2)在该基因的第一内含子上发现18个SNP位点,其中11个产生酶切位点的改变,酶切关联分析结果表明g.912C>G和g.6578G>A位点的3种基因型在白羽和有色羽群体中的分布差异显着(P<0.05)。4.通过对鸭ASIP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发现:(1)鸭ASIP基因上存在5个SNP位点,但这5个位点均未产生酶切位点的改变;(2)ASIP基因上存在11 bp的缺失变异,并且该缺失在白羽及有色羽鸭群体中的分布差异不显着(P>0.05);(3)通过荧光定量PCR实验发现ASIP基因是鸭基因组上的多拷贝基因,其拷贝数在不同羽色鸭群间差异不显着,推测ASIP基因的拷贝数与羽色变异无关。5.对连城白鸭与白改鸭杂交F2代资源群体(n=1030)的羽色分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中只有4个与亲代连城白鸭黑喙白羽黑蹼性状相同的个体,该性状的个体约占总群体的(1/4)4,推测连城白鸭的黑喙白羽黑蹼性状由4个位点上的基因控制。通过对鸭ATRN和RAB27A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发现:(1)鸭ATRN基因存在一段29 bp的缺失变异以及一个SNP位点g.546T>C,并且这两种变异在连城白鸭与第二世代黑喙白羽黑蹼个体中均为纯合,而在白改鸭中表现为多态;(2)鸭RAB27A基因存在一个SNP位点g.634T>A,该位点在亲代连城白鸭和第二世代黑喙白羽黑蹼个体中的基因型均为TT型,而在白改鸭中表现为多态,因此推测ATRN、RAB27A基因是可能调控连城白鸭黑喙白羽黑蹼性状的两个相关基因。综上所述:KIT基因变异可能与鸭羽色性状相关,ASIP基因变异可能与鸭羽色性状不相关,ATRN基因和RAB27A基因可能与连城白鸭黑喙白羽黑蹼性状的形成相关。(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许华伟,张小辉,庞有志,赵淑娟,杨又兵[7](2012)在《朝鲜鹌鹑黑素皮质素受体1基因多态性及其在不同羽色个体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混合样品DNA测序方法寻找黑素皮质素受体l(MC1R)基因的突变位点,采用Alu1-RFLP对突变位点在4种羽色(栗羽、黄羽、白羽、黑羽)鹌鹑群体中的基因分布进行了研究;利用qRT-PCR技术测定了MC1R基因在12日龄时4种羽色鹌鹑胚胎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鹌鹑MC1R基因上发现1个T/C突变位点,该位点没有导致编码蛋白氨基酸序列改变,A1u1-RFLP分析发现,该突变位点的不同基因型在4种羽色鹌鹑群体间的分布有显着差异(P<0.05)。4种羽色鹌鹑皮肤组织中MC1R基因的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栗羽鹌鹑皮肤组织中该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黑羽鹌鹑皮肤中的表达量(栗羽>黄羽>白羽>黑羽)。本试验没有发现导致日本鹌鹑黑羽突变的Glu92Lys突变位点,表明朝鲜鹌鹑的黑羽突变与报道的日本鹌鹑黑羽突变的机制不同,朝鲜鹌鹑的黑羽可能与其他基因的突变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2年09期)

黄晶[8](2012)在《鹅色素相关基因TYR和MITF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羽色性状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的毛色或羽色由黑色素的含量和分布决定,家禽的羽色性状除了是其重要的经济性状外,在育种上也是品种(系)选育的遗传标记。酪氨酸酶(tyrosinase, TYR)基因和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MITF)基因的变异与动物的毛色或羽色性状相关,是毛色或羽色遗传的重要候选基因。本研究以鹅TYR基因和MITF基因为候选基因,选用浙东白鹅(白羽)、朗德鹅灰羽和花羽(灰白相间)3种羽色系的鹅为试验材料,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对TYR基因外显子1和MITF基因部分编码区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筛查,探讨其多态性与鹅羽色性状的关联性,从而为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本试验扩增获得了鹅TYR基因外显子1序列588bp和MITF基因全部编码区(CDS)序列1397bp。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TYR基因外显子1序列和MITF基因CDS序列与红原鸡等禽类TYR基因和MITF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在分别在90%和93%以上。在试验鹅群体中进行SNP位点筛查,在TYR基因外显子1上共发现4个SNPs,即c.138G>A、c.280T>C、c.345G>A和c.369G>A,其中c.138G>A为稀有突变;在MITF基因部分编码区(280bp)上发现1个SNPs,即c.1109C>T,并在该位点上检测到2个等位基因,产生3种基因型:CC、CT和TT。将核苷酸序列翻译后发现TYR基因的c.280T>C突变导致所编码氨基酸的改变(Tyr92His),是错义突变,其他突变位点均未引起氨基酸的改变,是同义突变。通过Phase软件对TYR基因的SNPs进行单倍型分析,共得到6种单倍型和6种单倍型组合,其中H3(T-G-G)和H3H3分别为优势单倍型和优势单倍型组合。关联性分析表明,单倍型H1和H5与浙东白鹅的白羽性状极显着相关(P<0.01),H2和H3与这叁种羽色均表现为极显着相关(P<0.01)。在MITF基因c.1109C>T位点上,TT基因型是浙东白鹅白羽性状的优势等位基因型并与白羽性状显着相关(P<0.05)。因此,TYR基因和MITF基因的突变与鹅羽色性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是影响鹅羽色性状的候选基因。(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袁玲[9](2012)在《浅析棕背伯劳的羽色多态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是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广泛分布的一种鸟,在开阔平原、低山、农田或果园常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动物学家根据羽色特征和分布区域将棕背伯劳分为13个亚种,我国有4个亚种,其中指名亚种分布最为广泛。棕背伯劳喜(本文来源于《大自然》期刊2012年01期)

田宽校[10](2009)在《灵山土鸡MC1R基因的多态性与羽色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令灵山土鸡黑羽公鸡和温氏401黄羽母鸡以及灵山土鸡黑羽母鸡和温氏405黄羽公鸡分别进行测验杂交,F1代只有麻羽鸡的亲代灵山土鸡个体为纯合黑羽鸡,F1代出现黄羽鸡的亲代灵山土鸡个体为杂合黑羽鸡。令F1代麻羽鸡自交,F2代出现四种羽色:黑羽、麻颈黑羽、麻羽、黄羽。本研究利用PCR-RFLP方法对上述叁个世代(亲代:纯合黑羽灵山土鸡30只、杂合黑羽灵山土鸡15只,温氏黄鸡30只;F1代:麻羽鸡30只、黄羽鸡15只、浅黄羽鸡3只;F2代:黑羽鸡20只,麻颈黑羽鸡26只、麻羽鸡80只、黄羽鸡20只)进行了MC1R的的多态性研究和羽色遗传分析。亲代中:纯合黑羽个体的基因型均为EE,温氏黄鸡的基因型均为ee型。表明MC1R的多态性与扩散基因E的等位基因具有高度的对应性。杂合黑羽个体的基因型分为两种:EE和Ee。Ee型因含e基因而出现了黄羽后代。F1代中:麻羽鸡的基因型均为Ee;15只黄色个体的基因型为ee;3只浅黄羽鸡的基因型为Ee。推测灵山土鸡羽色除了受E基因控制外,还有被黄羽基因BU和BU'共同控制,BU和BU'分别对bu和bu'功显性。如果BU和BU'的基因频率大于E的基因频率时,BU和BU'对E产生上位作用表现为浅黄羽,故浅黄羽鸡基因型为Ee BUBUBU'BU';杂合黑羽鸡(Ee型)的基因型为Eebububu'bu'。通过对F2代中四种羽色的基因型研究:发现随着E基因频率的降低,鸡的颜色呈阶梯式黑变黄。并且后代羽色的分离比与遗传学分离比基本相同。(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9-12-01)

羽色多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前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促使育种工作者对家禽羽色性状进行选择改良。本课题组在利用樱桃谷鸭(父本)和凤头白鸭(母本)为材料的杂交育种过程中,发现在杂交后代中出现羽色分离现象,即在后代中出现花色、黑色等与亲本(白色)羽色不一致的个体。鸭的羽色性状受到多个基因座的调控,羽色表型和基因型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有研究表明,前黑素小体蛋白17(pre-melanosomal protein17,PMEL17),是PMEL基因家族中重要的稀释基因,该基因的突变会影响黑色素的合成,导致动物毛色或羽色发生稀释现象,是动物毛色或羽色形成的重要候选基因之一。本研究以樱桃谷鸭(父本)和凤头白鸭(母本)杂交后代群体为试验材料,选取PMEL17基因作为鸭羽色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分析了不同羽色杂交后代鸭毛囊组织黑色素的沉积情况,进行了 PMEL17基因CDS区序列的克隆、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和PMEL17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与羽色性状的关联研究,为了解鸭羽色形成机制提供参考。实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杂交F2代3种羽色鸭的毛囊组织进行黑色素(黑色素包含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含量测定和石蜡切片-多巴染色观察。黑色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3种羽色鸭个体之间毛囊黑色素含量存在显着差异,其中黑羽鸭毛囊组织中的黑色素含量最高,显着或极显着高于白羽和花羽鸭(P<0.01),而白羽和花羽鸭毛囊组织中黑色素的含量没有显着差异(P>0.05)。石蜡切片结果显示,3种羽色鸭的毛囊组织染色效果不同,花羽和黑羽鸭染色效果最明显,可以清晰的看到黑素颗粒的存在。2、以凤头白鸭全基因组测序结果中调取的PMEL17基因序列为模板,通过单克隆测序获得杂交F1代鸭个体PMEL17基因的编码区序列。扩增获得的编码区序列长1972bp,编码656个氨基酸,与凤头白鸭测序结果中调取的PMEL17基因CDS区序列同源性较高,高达96%。生物信息学分析,鸭PMEL17基因编码蛋白属于可溶性蛋白,带负电荷,存在信号肽,无跨膜区。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鸭PMEL17基因与原鸡具有较近的进化关系,序列同源性高达79%。3、通过PCR直接测序技术,以凤头白鸭PMEL17基因序列为模板,扩增出3段不同大小的片段,分别为1597bp、534bp和244bp。测序结果显示,在PMEL17基因上发现26处SNP位点,其中5个位点的突变导致了编码氨基酸的变化:1904(C/G)位点,谷氨酰胺(Gln)变为丙氨酸(Ala);1961(T/C)位点,丙氨酸(Ala)变为缬氨酸(Val);2102(C/T)位点,缬氨酸(Val)变为丙氨酸(Ala);2110(G/A)位点,丝氨酸(Ser)变为谷氨酰胺(Gln);2143(A/G)位点,丙氨酸(Ala)变为苏氨酸(Thr)。群体遗传学分析显示,1904(C/G)、2102(C/T)、2110(G/A)和2143(A/G)位点表现为中度多态(0.25<PIC<0.5),1961(T/C)位点表现为低度多态(PIC<0.25)。χ2检验表明鸭F2代群体在5个多态位点均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P>0.05)。单倍型分析发现了 4种主要单倍型,分别为CTCGA、CTTAG、CCTAG和GTCGG。关联分析表明,PMEL17基因1904(C/G)和1961(T/C)位点基因型分布与鸭羽色性状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同时,4种单倍型在不同羽色鸭群体中的分布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综上所述,不同羽色鸭毛囊组织中黑色素的沉积存在差异,证实了黑色素的含量和分布对鸭羽色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PMEL17基因作为羽色形成候选基因之一,其突变在一定程度上与杂交鸭羽色的分化存在联系,可为后期鸭羽色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羽色多态论文参考文献

[1].陈星,吴艳,杨宇,叶胜强,龚萍.鸭羽色相关信号通路及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J].中国家禽.2019

[2].姚文成.PMEL17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鸭羽色性状的关联研究[D].扬州大学.2018

[3].朱谋,王继文.鸭色素合成相关基因TYR外显子1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与羽色性状相关性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8

[4].姚文成,王统苗,吴允,张扬,常国斌.鸭PMEL17基因多态性与羽色性状相关性研究[J].中国家禽.2018

[5].冉金山.鸡羽色相关基因MC1R、TYR和ASIP的多态性及组织表达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7

[6].彭思雪.鸭黑色素相关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羽色性状的关联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6

[7].许华伟,张小辉,庞有志,赵淑娟,杨又兵.朝鲜鹌鹑黑素皮质素受体1基因多态性及其在不同羽色个体中的表达[J].中国兽医学报.2012

[8].黄晶.鹅色素相关基因TYR和MITF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羽色性状的相关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

[9].袁玲.浅析棕背伯劳的羽色多态型[J].大自然.2012

[10].田宽校.灵山土鸡MC1R基因的多态性与羽色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标签:;  ;  ;  ;  

羽色多态论文-陈星,吴艳,杨宇,叶胜强,龚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