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考坡菲论文-王君

大卫考坡菲论文-王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卫考坡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翻译学,适应,选择,《大卫·,考坡菲》

大卫考坡菲论文文献综述

王君[1](2019)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大卫·考坡菲》的张谷若译本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文化转向解构了翻译本身,使翻译研究陷入了迷茫,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显然不利于翻译理论建设,近年来在中国翻译界出现了回归翻译本体研究的呼声。在此背景下,生态翻译学便应运而生。生态翻译学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翻译生态和自然生态的类似性和同构性为基础,以生态学的整体观为方法论,以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翻译理论。将生态翻译学理论应用到文学翻译的实践中不仅有利于拓展文学翻译的新视角,更有利于促进新兴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适应与选择直接影响了译本的质量。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机械转换,也是语言背后文本信息的一个交际的过程。所以在进行翻译批评时,译者除了关注语言的转换,还应从社会、文化和交际的综合角度看译者对文本的适应与选择。《大卫·考坡菲》是着名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取材广泛,展示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社会生活。张谷若译本《大卫·考坡菲》是国内经典译作研究的重要部分,本论文以其为例,运用描述性的研究方法,对《大卫·考坡菲》译本进行细致的案例分析并阐述译者的多维度适应。在译者的选择性适应阶段,笔者主要从需求、个人能力以及翻译生态环境叁个方面来阐释译者对原文生态环境的选择性适应。在译者的适应性选择阶段,笔者主要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叁个维度来分析译者是如何对原文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的。通过对原文中所选案例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一、在译者的适应阶段,张谷若译本体现出译者对个人理想需求、中英双语能力以及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译者的选择阶段体现出译者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选择。首先在语言维,译者通过对词层、句子层和修辞的转换实现译文的最佳适应;其次在文化层,译者对精炼的译文与文化负载词的运用实现了文化维的转换,传递了原文的文化内涵;最后,在交际维层面,译者通过四字格的使用和语境的结合达成了对原作美学含义的传递。二、本论文结合生态翻译学理论,主要从译文的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与译者素质叁个标准来衡量张译本的等效性。首先,译者通过多维度地适应与选择,达到了语言、文化和交际层面的高度整合适应选择度。其次,从读者的反馈来看,张译本被誉为是最佳的译本,广受读者的欢迎,这也体现了其译本对原作的高度还原。最后,在译者素质方面,张谷若所具有的扎实的中英双语能力也为其译本的高度等效性奠定了基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张译本基本上达到了与原作的等效。叁、虽然张译本具有高度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但译者有时对四字格和注释的过度使用也是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从生态翻译学的视阈下,事物应该遵循和谐与平衡,翻译技巧与方法都应掌握一定的度,这也是对今后文学翻译的启示。同时笔者希望本文能对未来的文学翻译实践和批评贡献绵薄之力。(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8)

张艳龙,计冬梅[2](2015)在《社会意识形态于外国文学翻译介转换策略——以狄更斯的《大卫·考坡菲》的叁个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外国文学中译本特点的研究,客观分析外国文学对本土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探讨外国文学和民族文学语境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地认识外国文学中不同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的异同。(本文来源于《参花(上)》期刊2015年11期)

张晓娟[3](2015)在《操控理论视角下意识形态对张谷若译作《大卫·考坡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活动,本文以操控理论为视角,侧重分析意识形态对张谷若译作《大卫·考坡菲》的影响,探究特殊的社会文化和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对译者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的影响和制约。(本文来源于《雪莲》期刊2015年29期)

吕文丽,李晓红[4](2013)在《张谷若《大卫·考坡菲》译本的审美再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不仅是忠实地表达原文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将原文的美在译文中成功再现。美学价值的再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翻译策略——等化、深化还是浅化——的选择。本文以张谷若翻译的《大卫·考坡菲》为例,从音韵美、修辞美和形式美叁个角度对译者的翻译策略及其美学效果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高强[5](2012)在《从《大卫·考坡菲》探讨狄更斯对流浪汉小说的继承》一文中研究指出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的一位着名作家,在他的文学创作中都印刻上了深刻的流浪汉小说的痕迹,例如在《匹克威克外传》等作品中。狄更斯无论是在小说人物的塑造上,还是在叙述的视角上,都对流浪汉小说进行了继承,但狄更斯文学创作中的继承并不是出于一种偶然,由于英国社会着重于对传统文化的书写,再加上狄更斯自身的生活经历与流浪汉小说中的人物遭遇存在相似性,这些方面都不同程度上促使狄更斯倾向于选择对流浪汉小说继承并进行文学创作。狄更(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2年21期)

严阳[6](2012)在《张谷若《大卫·考坡菲》汉译本中翻译策略的杂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促使不同文化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依存。在这种全球化背景下翻译中的杂合现象也变得越来越普遍,杂合是不同语言和文化相互交流、碰撞之后形成的具有多种语言文化特点又独具特色的混合体。杂合是文化的重要特征,是翻译的必然结果。杂合虽然在翻译界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对于翻译理论却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解决翻译理论中的归化与异化之争的问题。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被认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在不同时期都有中译本,而最有名的叁个译本分别是:清末林纾的《块肉余生述》、20世纪40年代董秋斯的《大卫·科波菲尔》、20世纪80年代张谷若的《大卫·考坡菲》。本文的主体可分为叁个部分,首先介绍了查尔斯·狄更斯和他的《大卫·科波菲尔》,它的几个不同中译本及其张译本的特点及其采用的翻译策略的杂合,接着阐述了杂合理论的起源与定义、翻译实践中的杂合现象、翻译策略归化、异化两分法的局限性、杂合与翻译策略的关系,最后重点分析张译本中翻译策略的杂合现象,体现在语言、文化两个层面,并分析了杂合的合理性和决定杂合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杂合需要适度。本文通过对张谷若汉译本《大卫·考坡菲》的研究发现,过度归化会丧失原作的风格与情调,损害原语的民族文化信息;过度异化势必会导致译文晦涩难懂,降低译文的可读性。作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将两者有机结合,并且注意把握使用二者的分寸。(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2-11-01)

易雍锐[7](2012)在《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张谷若的翻译观及其译作《大卫·考坡菲》》一文中研究指出着名翻译家张谷若一直以其地道译文在翻译界独具一格。辜正坤评价说张先生用地道的译文译地道的原文这一翻译原则,如果视为—种指导翻译行为的标准,仍然是我们这个特定时代文学翻译的主流标准,它的最终实现目标是要看译作能否最佳近似于原作。孙迎春教授认为张谷若的地道翻译观要求既要忠实于原文,同时表达要合乎译语语言习惯。此外,张谷若对于注释的坚持也是其一大特色,反映了他对于读者的照顾以及对文化传递的重视。美国着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出翻译就是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风格,并且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要基本上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一致,并把这一点作为评价译文好坏的标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与张谷若的翻译观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强调意义的优先性以及译语的自然,重视读者以及对于文化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张谷若译本《大卫·考坡菲》,指出张谷若先生在其自己“地道观”的指导下,从意义,风格以及文化叁个层面实现了译作最大程度近似于原作,使译文读者得到了与原作读者基本相同的感受。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地道翻译的实现也是原文与译文之问功能对等的体现。奈达的功能对等和张谷若的地道翻译观对中国翻译理论和实践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郑曦[8](2011)在《从语境理论视角看张谷若《大卫·考坡菲》的中译本》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作品,自出版之后就在世界文学界取得了广泛的声誉。这部作品也是最早译介到中国的外国名着之一,在不同的时期都有中译本。其中,张谷若的版本赢得了广泛的好评,甚至被称为迄今为止该作品最好的译本。该版本出版之后,重印了多次,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它是一个成功的译本。语境一词最早是由语言学家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所创,它是指语言使用的环境。在交流过程中,语境对于确定语义起着重要的作用。语境有着广泛的内涵,它包含了与语言相关的所有因素。语境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也吸引了各领域的学者对其加以研究。翻译是把一种文本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在这种转换过程中,语境的转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是语境的转换。尽管翻译理论各不相同,但它们都离不开也不能回避语境这一概念。翻译过程中,语境对文本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对原文的理解到对译文的表达都离不开特定、具体的语境。如果忽略了语境,必然引起对原文的误解,从而导致误译。语境对翻译的重要性已被国内外翻译界一致认同。语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样化的特征,许多学者对其定义、分类等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基于各领域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对语境的定义、分类以及功能等做了分析和总结。与以往集中于翻译策略或词、句层面对于张谷若译本进行的翻译研究评论不同,本文在阐述语境理论、语境与翻译之间密切关系的基础上,尝试从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叁个层面对张谷若的《大卫·考坡菲》中译本进行研究分析,分析其在译《大卫·考坡菲》时是如何充分考虑语境的各个因素,再现原作魅力的。从而探讨语境理论对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方面产生的影响,从实践上检验语境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通过分析张译本中的具体实例,本文发现译者在其翻译过程中全面考虑了各种语境因素,成功地重现了原作的魅力,是一部成功的译作,这也有力的证明了语境对于翻译起着重要的作用,认识到这种作用对于译者的翻译实践活动存在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陈远[9](2010)在《可怜又可爱的大卫·考坡菲 重看美国电影《块肉余生记》有感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大卫·考坡菲》,于1935年被美国改编成电影(乔治·丘克导演),中译名为《块肉余生记》。最近重看时,我仍为片中的好人群像感动不已。像大卫·考坡菲的母亲克蕾拉及其仆人派格提;像大卫·考坡菲的姨婆恰伍德小姐,还有住在她家的似乎疯疯癫癫的迪克;像恰伍德小姐的朋友律师威克福、律师的爱女爱妮丝;像派格提的哥哥丹诺、被丹(本文来源于《家庭影院技术》期刊2010年11期)

付一春[10](2009)在《论老舍对狄更斯的接受和变异——以《牛天赐传》和《大卫·考坡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老舍是中国20世纪最为杰出的长篇小说大师之一。在英国讲学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英文小说,深受狄更斯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他又立足于中国社会的现实,将狄更斯的风格进行变异,融汇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去,形成别具特色的幽默风格,成功地树立了自己的"京味儿"文学艺术。(本文来源于《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大卫考坡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外国文学中译本特点的研究,客观分析外国文学对本土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探讨外国文学和民族文学语境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地认识外国文学中不同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的异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卫考坡菲论文参考文献

[1].王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大卫·考坡菲》的张谷若译本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9

[2].张艳龙,计冬梅.社会意识形态于外国文学翻译介转换策略——以狄更斯的《大卫·考坡菲》的叁个译本为例[J].参花(上).2015

[3].张晓娟.操控理论视角下意识形态对张谷若译作《大卫·考坡菲》的影响[J].雪莲.2015

[4].吕文丽,李晓红.张谷若《大卫·考坡菲》译本的审美再现[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5].高强.从《大卫·考坡菲》探讨狄更斯对流浪汉小说的继承[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

[6].严阳.张谷若《大卫·考坡菲》汉译本中翻译策略的杂合[D].中南大学.2012

[7].易雍锐.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张谷若的翻译观及其译作《大卫·考坡菲》[D].湖南师范大学.2012

[8].郑曦.从语境理论视角看张谷若《大卫·考坡菲》的中译本[D].湖南师范大学.2011

[9].陈远.可怜又可爱的大卫·考坡菲重看美国电影《块肉余生记》有感之一[J].家庭影院技术.2010

[10].付一春.论老舍对狄更斯的接受和变异——以《牛天赐传》和《大卫·考坡菲》为例[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标签:;  ;  ;  ;  ;  

大卫考坡菲论文-王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