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群体感应信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河弧菌,群体感应,CAI-1,AI-2,AHL
群体感应信号论文文献综述
胡晓,刁保卫,李杰,王卉,梁未丽[1](2019)在《河弧菌中群体感应系统相关基因及信号分子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河弧菌在30和37℃条件下群体感应信号分子CAI-1、AI-2和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的动态变化水平以及群体感应系统相关基因在不同来源河弧菌菌株中的分布及信号分子产生情况。[方法]制备待测菌株的无菌培养上清液,分别用群体感应信号分子CAI-1、AI-2和AHL特异性检测菌株MM920、BB170和KYC55上清液中相应的信号分子。PCR检测不同来源河弧菌中群体感应系统组成的相关基因。通过测定偶氮酪蛋白的方法检测HapA蛋白酶活性。[结果]在30和37℃的培养条件下,河弧菌参考菌株VF85003菌液上清液中CAI-1、AI-2和AHL信号分子水平均随菌体密度的增加而升高。相同菌体密度时,37℃培养上清液中的CAI-1和AI-2水平高于30℃培养的,但AHL水平均低于30℃培养的。对70株不同来源的河弧菌菌株进行PCR检测,发现其中45株河弧菌含有全部群体感应系统组成的相关基因;45株菌株上清液中大多数的CAI-1、AI-2和AHL信号分子水平分布在100~1 000的范围内,但并非所有菌株都具有这3种信号分子。45株河弧菌中有48.89%的菌株HapA蛋白酶活性检测为阳性,51.11%的菌株检测结果为阴性。[结论]VF85003培养上清液中CAI-1、AI-2和AHL信号分子水平呈密度依赖性升高,AHL信号分子的表达水平在温暖的环境(30℃)温度下较宿主温度(37℃)下更高,而CAI-1、AI-2信号分子则相反,在宿主温度(37℃)条件表达更高,提示其在河弧菌致病性和环境适应性生存方面的不同作用。群体感应系统组成基因的分布、3种信号分子表达水平和毒力因子金属蛋白酶HapA活性存在菌株间差异。(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慧,周莲,陈博,宋凯,郭晓春[2](2019)在《天然氨基酸诱导野油菜黄单胞菌降解DSF-家族群体感应信号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Xcc)是十字花科植物黑腐病的致病菌。Xcc中DSF (Diffusible signal factor)信号依赖的群体感应系统和RpfB介导的群体感应退出机制均与其致病性密切相关。【目的】分别检测18种氨基酸对DSF-家族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合成的影响,为研发新型生物防治方法提供思路。【方法】添加不同浓度的氨基酸到ΔrpfC菌株XYS培养体系中,接种后不同时间点取样提取DSF信号分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析DSF和BDSF浓度。【结果】18种氨基酸中,甲硫氨酸、色氨酸和胱氨酸能有效降低ΔrpfC菌株培养体系中DSF和BDSF水平,抑制效果与氨基酸浓度密切相关;3种氨基酸对DSF信号分子的抑制作用存在迭加效应;甲硫氨酸、色氨酸或胱氨酸不影响ΔrpfCΔrpfB双突变体菌株中DSF和BDSF水平。【结论】首次发现了甲硫氨酸、色氨酸和胱氨酸通过RpfB诱导Xcc退出群体感应状态。(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11期)
王茹[3](2019)在《群体感应对信号分子浓度调节非连续模型的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群体感应作为生物体内不可或缺的重要调节机制之一,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群体感应发生过程中各生物因子间的关系,探索生物因子间的变化规律,对群体感应引起的相关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群体感应的发生过程具有强的非连续性,引入了非连续函数,通过研究群体感应对信号分子浓度的调节作用,建立了具有非连续函数的数学模型,利用非光滑系统和时滞系统理论,对模型的动力学性质进行了系统地理论研究,并通过数值模拟实验验证了理论结果。将信号分子的浓度作为指标,建立了描述病菌群体感应机理对信号分子浓度调节的非连续模型,刻画了信号分子与其分解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利用非光滑系统理论,研究了模型滑动模块区域的存在性,真(假)平衡点和伪平衡点的存在性及稳定性,证明了环绕滑动模式区域的穿越极限环的存在性。另外,进行数值实验验证了理论结果并洽释了其生物意义。基于信号分子分解酶的产生与信号分子的产生相比具有一定的时间延迟,建立了具有时滞的病菌群体感应机理对信号分子浓度调节的非连续数学模型,利用非光滑系统和时滞系统理论,研究了具有时滞的非连续系统的动力学性质,并应用Hopf分歧频域方法研究了分歧周期解的方向及稳定性,最后利用相关软件进行数值实验,验证了所得理论结果。本文引入非连续函数,为今后群体感应机理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建模思想。理论及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信号分子与其分解酶的浓度在群体感应的调节作用下,最终达到稳定状态,对进一步研究由群体感应机理引起的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何伟佳,岳思远,王翔,孙天妹,董庆利[4](2019)在《食源性致病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在食物中毒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机制和食物腐败变质中起主要作用,QS影响致病菌的细胞被膜形成和致病性。文中通过深入了解食源性致病菌的QS信号分子,综述了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菌产生的信号分子类型,同时介绍了检测QS信号分子的不同技术,并根据QS机制在食品中的影响提出了思考和建议,为监控食源性致病菌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蔺巧燕[5](2019)在《食源致腐败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及其抑制剂的毛细管电泳检测新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腐败引起的食品变质问题使得人们在经济方面遭受到重大损失的同时也严重威胁到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的发现对研究如何控制食品腐败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如何高灵敏、快速准确地检测QS信号分子及其抑制剂,是研究QS致腐机制和发展新型防腐策略的前提和基础。目前,QS信号分子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构建生物报告菌、薄层层析、β-半乳糖苷酶法、比色法、GC-MS和HPLC-MS等。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是一种新兴的液相分离技术,具有分离能力强、分析速度快、应用范围广、试剂消耗小和易于自动化等优点。但是由于毛细管电泳进样体积小、检测光程短、采用紫外检测时灵敏度较低等缺点限制了其在食品痕量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群体感应效应可以通过抑制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产生来阻断,用于天然产物中酶激动剂抑制剂筛选的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法、放射性同位素法、薄层色谱法、电化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这些方法在某方面都有其局限性。由于CE分析时间短、耗样量少,可以实现反应在体系中连续进行等特点而被应用于酶抑制剂的筛选。鉴于此,本学位论文进行了如下研究:1.建立场放大进样反向迁移胶束毛细管电泳检测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方法。实验中以N-Dodecanoyl-L-homoserine lactone、N-(3-Oxotetradecanoyl)-L-homoserine lactone、N-(3-Oxododecanoyl)-L-homoserine lactone、N-Decanoyl-L-homoserine lactone、N-(3-Oxodecanoyl)-L-homoserine lactone五种N-酰基高丝氨酸内脂(AHLs)信号分子为目标分析物,考察并优化了分离条件(乙腈浓度、异丙醇浓度、SDS浓度)和富集条件(进样电压、进样时间、水柱注入时间、样品中SDS浓度)。然后在优化后的实验条件下,我们进一步测定鱼、虾、CV12472和PA01中AHLs,并通过一系列方法评估,验证了此方法用于检测实际样品中AHLs的可行性。2.为了进一步提高CE检测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HLs的灵敏度,我们建立了液液分散微萃取和MECC联用检测AHLs新方法检测实验。在此实验中,我们考察并优化了萃取率的影响条件(萃取剂的种类和用量、分散剂的种类和用量、破乳剂的种类和用量)和萃取条件(萃取时间、样品溶液中盐浓度),然后在优化后的实验条件下,我们进一步测定鱼、虾、CV12472和PA01中AHLs,并通过一系列方法评估,验证了此方法高灵敏度检测复杂基质样品中AHLs的可行性。3.基于电泳中介微分析方法(EMMA)的分离机理,以5-脱氧-5-甲硫腺苷酶(MTAN)为靶标,建立了毛细管电泳筛选酶抑制剂的方法。在实验中考察并优化了分离条件(磷酸缓冲溶液的浓度和pH、HEPES缓冲溶液的pH、孵育时间、底物浓度、酶的用量、底物溶剂类型),并通过一系列方法证明了此方法用于MTAN抑制剂筛选的可能性。通过计算MTAN的米氏常数,进一步证明此方法用于MTAN抑制剂的筛选的可行性。然后对21种中草药和化合物对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多种中草药对于MTAN与底物的反应有抑制作用,化合物中只有LD-14对MTAN有抑制作用,最后对LD-14的抑制机理进行了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此方法的能用于群体感应抑制剂的筛选。(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4-15)
李婷,刘朝晖[6](2019)在《真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早在1977年,Nealson对海洋细菌费氏弧菌(Vibrio fescheri)监控自身群体密度产生的自诱导生物发光现象进行报道~([1])。而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由Fuqua等~([2])于1994年首次提出的一种密度依赖性微生物细胞间通讯机制,即通过分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quorum sensing molecules,QSM)或自诱导调节分子(autoinducer,AI)作为小扩散信号分子,与转录激活蛋白相互作用,将基因表达与细胞密度偶联在一起。(本文来源于《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王向东,张倩,褚立强[7](2018)在《高分子刷/银纳米粒子复合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底检测群体感应信号分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技术(ATRP)在硅片上合成聚甲基丙烯酸寡聚乙二醇酯(POEGMA)高分子刷,采用多次浸泡法在高分子刷中固定多层银纳米粒子(Ag NP),形成POEGMA/Ag NP复合SERS基底。扫描电镜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表明,纳米粒子成功固定到POEGMA高分子刷中并具有一定的叁维排列。利用此SERS基底检测了绿脓杆菌以及两种代表性的QSSM分子(即绿脓素(PCN)和N-十二酰基高丝氨酸内酯(C12-HSL))。实验结果表明,此SERS基底对PCN的检出限为10!10mol/L,C12-HSL的检出限为10!8mol/L,绿脓杆菌的检出限为10 CFU/m L。拉曼测试结果表明,POEGMA/Ag NP纳米复合SERS基底可以对绿脓杆菌和绿脓素进行同时检测和区分。结合SERS技术的免标记、高灵敏性以及受水干扰小等优势,POEGMA/Ag NP纳米复合SERS基底有望用于群体感应现象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8年11期)
李婷婷,高娜娜,于海凤,国竞文,王当丰[8](2018)在《蜂房哈夫尼亚菌对粘质沙雷氏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产生与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腐败鲈鱼中分离得到的两株有群体感应现象的细菌为研究对象,经16S rRNA分子生物学鉴定其为蜂房哈夫尼亚菌(Hafnia alvei),命名为H.alvei-14和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产灵红素,命名为S.marcescens-01。研究不同培养条件下蜂房哈夫尼亚菌H.alvei-14与粘质沙雷氏菌S.marcescens-01共培养后其信号分子(N-acyl homoscrinc lactones,AHLs)分泌量和生物被膜产生量。结果表明:与蜂房哈夫尼亚菌共培养能促进粘质沙雷氏菌分泌AHLs和生物被膜的形成,这种影响可能与菌群间群体感应有关。环境条件的改变是影响细菌分泌AHLs和生物被膜形成的重要影响因子,较高盐浓度、pH值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微生物分泌AHLs和生物被膜的形成,而限制性碳源及氮源等胁迫环境均可以刺激菌体群体感应系统,促进AHLs的释放和生物被膜的形成。(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07)
王旎,袁磊,赵慧莹,何国庆[9](2018)在《奶粉中嗜热芽孢菌生物膜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种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奶粉加工过程中由嗜热菌形成的生物膜结构是令全世界乳制品行业棘手的难题,它不仅会损害乳制品品质,还会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目前,革兰氏阴性菌生物膜信号分子的研究较为成熟,但革兰氏阳性菌的相关研究非常匮乏,而市售奶粉产品中分离出的嗜热菌均为革兰氏阳性菌。本文以奶粉产品中分离出的33株嗜热芽孢菌为研究对象,对其可能产生的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种类进行了探究。以根癌农杆菌A136为报告菌株进行平板划线,并经HPLC-MS检测,发现各菌株均不产生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类(AHLs)信号分子。以哈氏弧菌BB170为报告菌株检测菌液荧光强度,发现各菌株均可产生不同活性的种间交流AI-2类信号分子,其中一株嗜热脂肪土芽孢杆菌(Geo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的相对活性最高,达24.33%±2.95%。经Superdex peptide10/300 GL凝胶过滤层析柱分离,发现一株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发酵液中6 kD左右的组分,使其新鲜菌液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提高了65.75%,这可能与嗜热菌分泌到胞外的自诱导肽类(AIP)信号分子的作用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07)
卢航[10](2018)在《两种鞘酯单胞菌的rsh基因缺失对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积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鞘酯单胞菌(sphingomonads)作为能够降解广泛的芳香族化合物(如各类多环芳烃)的一类细菌,具有良好的生物修复潜力。然而,细菌在环境中常常面临高温、干旱、盐碱和营养贫乏等环境压力,因此可能影响菌体生长和存活,导致污染修复效率降低。由鸟苷四(五)磷酸(guanosinetetraphosphate和guanosine pentaphosphate,统称(p)ppGpp)介导的应激反应能够协调细菌的生理代谢活动,从而保证细菌可在胁迫条件下生存。在sphingomonads中,(p)ppGpp由Rsh蛋白合成和水解。鉴于细菌的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能够调控细菌的一系列生理活性,研究sphingomonads的rsh基因对QS信号分子积累的影响可为今后在恶劣环境中将sphingomonads作为降解污染物的生物材料提供理论依据。sphingomonads的QS信号分子主要为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cyl-homoserinelactone,AHL)。目前,对sphingomonads的rsh基因和AHL的关系的探究存在着大片空白,虽然sphingomonads的基因组中常常含有多对luxI/R同源基因,尚未对含多对luxI/R同源基因的菌株进行相关的研究。本研究先以Novosphingobium pentaromativorans US6-1 为研究对象,利用 rsh基因敲除突变株△rshUS6-研究rsh基因缺失对AHL积累的影响。根据qRT-PCR,信号分子降解实验和转录组数据进一步探究具体的分子机制。考虑到sphingomonads常常含有多对luxI/R同源基因,选取Sphingobiumsp.SYK6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富营养和寡营养的条件下研究rsh基因缺失对信号分子积累的影响,由此比较rsh基因缺失对基因组含一对或多对luxI/R同源基因的sphingomonads菌株的影响。本文得到了如下结论:(1)△rshUS6-1在生物膜和静置培养条件下均不再积累AHL信号分子,表明rshUS6-1是N.pentaromativorans US6-1积累AHL信号分子的必需基因。RshUS6-1主要通过ppGpp影响AHL信号分子积累。突变株无法积累AHL信号分子的原因为novIUS6-1和novRUS6-1在指数生长期时表达量显着下降,且与信号分子降解无关。(2)通过分析△rshUS6-1和野生株的转录组数据,推测编码胞质外功能σ因子σE的基因表达降低,编码DksA、RNA降解酶和Lon蛋白酶的基因表达升高是导致novIUS6-1和novRUS6-1的表达量下降的原因,这些潜在的分子机制可为今后深入研究sphingomonads的应激反应对QS的影响提供参考。此外,RshUS6-1虽然负调控多环芳烃降解相关的基因表达,但能帮助细菌更好地应对环境压力,提高生存能力,从而间接提高细菌的多环芳烃降解效率。RshUS6-1是否通过AHL信号分子影响多环芳烃的降解有待进一步研究。(3)菌株SYK6在富营养条件下产生4种AHL信号分子(3-OH-C6-HSL、3-OH-C8-HSL、C8-HSL、C14-HSL),其中 3-OH-C8-HSL 为主要的信号分子。在寡营养下,只产生2种AHL(3-OH-C8-HSL和C14-HSL),其中C14-HSL为主要的信号分子。结果表明SYK6面对不同的营养环境时积累不同的AHL信号分子。△rshSYK6在两种条件下仍然积累AHL信号分子。在富营养条件下,△rshsYK6和WTSYK6的各类AHL信号分子之间的浓度比例相似,但△rshsYK6的AHL浓度更高,原因可能是其生物量更多;寡营养时,WTSYK6的AHL种类更多,浓度更高。进一步在转录水平研究luxI/R同源基因的表达量,发现rshSYK6缺失会导致这些基因的表达量下降,但大部分基因表达量在寡营养时的下调幅度更大,且在不同的营养环境中下调最明显的基因不同:在富营养环境中为sphR1,在寡营养环境中为sphI1。染色体上的sphI2在任何营养条件下的表达量相似,因此可能不受RshSYK6的调控。以上结果表明,rshSYK6缺失在寡营养条件下对SYK6的信号分子积累的影响更大。通过比较US6-1、SYK6和之前报道的sphingomonads菌株中rsh基因缺失对于AHL信号分子积累的影响,发现菌株的基因组上存在一对或多对luxI/R同源基因时,rsh基因缺失产生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只存在一对luxI/R同源基因时,rsh基因是AHL信号分子积累的必需基因;存在多对luxI/R同源基因时,虽然缺失rsh基因会对luxI/R同源基因的表达造成不同程度的降低,但突变株依旧积累AHL信号分子,这可能与不受rsh基因调控的luxI/R同源基因有关。这一现象在sphingomonads中是否具有普遍性仍然有待进一步的实验验证。(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9-01)
群体感应信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Xcc)是十字花科植物黑腐病的致病菌。Xcc中DSF (Diffusible signal factor)信号依赖的群体感应系统和RpfB介导的群体感应退出机制均与其致病性密切相关。【目的】分别检测18种氨基酸对DSF-家族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合成的影响,为研发新型生物防治方法提供思路。【方法】添加不同浓度的氨基酸到ΔrpfC菌株XYS培养体系中,接种后不同时间点取样提取DSF信号分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析DSF和BDSF浓度。【结果】18种氨基酸中,甲硫氨酸、色氨酸和胱氨酸能有效降低ΔrpfC菌株培养体系中DSF和BDSF水平,抑制效果与氨基酸浓度密切相关;3种氨基酸对DSF信号分子的抑制作用存在迭加效应;甲硫氨酸、色氨酸或胱氨酸不影响ΔrpfCΔrpfB双突变体菌株中DSF和BDSF水平。【结论】首次发现了甲硫氨酸、色氨酸和胱氨酸通过RpfB诱导Xcc退出群体感应状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群体感应信号论文参考文献
[1].胡晓,刁保卫,李杰,王卉,梁未丽.河弧菌中群体感应系统相关基因及信号分子检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9
[2].陈慧,周莲,陈博,宋凯,郭晓春.天然氨基酸诱导野油菜黄单胞菌降解DSF-家族群体感应信号活性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19
[3].王茹.群体感应对信号分子浓度调节非连续模型的定性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9
[4].何伟佳,岳思远,王翔,孙天妹,董庆利.食源性致病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检测[J].生物工程学报.2019
[5].蔺巧燕.食源致腐败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及其抑制剂的毛细管电泳检测新方法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
[6].李婷,刘朝晖.真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研究进展[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9
[7].王向东,张倩,褚立强.高分子刷/银纳米粒子复合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底检测群体感应信号分子[J].分析化学.2018
[8].李婷婷,高娜娜,于海凤,国竞文,王当丰.蜂房哈夫尼亚菌对粘质沙雷氏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产生与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9].王旎,袁磊,赵慧莹,何国庆.奶粉中嗜热芽孢菌生物膜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种类的研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10].卢航.两种鞘酯单胞菌的rsh基因缺失对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积累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