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环境信息图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环境,珠海斗门区,生态环境信息图谱
生态环境信息图谱论文文献综述
曹彦芹[1](2016)在《珠海斗门区生态环境信息图谱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破坏和环境问题不仅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人类的安全与健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持和恢复生态环境的健康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需要把握区域生态环境的现状、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时空演化规律。究竟怎样表征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空间格局及生态环境时空变化规律,进而做出适合的规划方案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本文以珠海斗门区的生态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特点,从生态环境的要素组成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各个层面出发,构建了斗门区生态环境信息图谱内容框架,包括单要素信息图谱和时空演化信息图谱两部分内容。用来全面地揭示斗门区生态环境的现状特征和发展变化规律。斗门区生态环境单要素信息图谱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生态环境各组成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人类活动及土地利用。斗门区时空演化信息图谱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生态环境变化的数量、空间分布、速度、程度、重心迁移、格局及质量七个层面。在内容框架的指引下,筛选单要素信息图谱的指标,并确定其影响参数;筛选相应的数理模型表达生态环境变化各个层面的规律,在GIS和遥感等技术支持下,探讨其实现方法。总结了构建斗门区生态环境信息图谱的相关技术方法,并梳理了建立图谱的完整流程。依据斗门区生态环境信息图谱内容框架建立了一套斗门区生态环境信息图谱,包括生态环境单要素信息图谱、生态环境时空演化信息图谱两部分成果。并通过统计分析,结合斗门区生态环境建设相关文本资料,对图谱成果进行描述与分析。将生成的斗门区生态环境类型单元演变空间特征图谱与单要素信息图谱进行空间迭加,运用生态环境变化重要性指数和生态环境变化面积比重两个量化指标,分别分析了基于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要素形成的背景条件,斗门区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类型和变化的剧烈程度。将生态环境演化空间特征图谱与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信息图谱进行迭加,即考虑生态变化过程中质量变化与生态环境演变类型的空间分布的相关性,进而挖掘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时空规律。(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6-12-01)
庞小平,李艳红[2](2012)在《南极无冰区菲尔德斯半岛生态环境信息图谱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地学信息图谱的方法引入到南极无冰区生态环境的研究中,以菲尔德斯半岛作为研究区,采用矢—栅混合数据模型确定图谱单元,通过数据挖掘对环境诸要素信息进行分类提取、分级和归纳概括,构建了地形地貌、土壤、植被、人类活动等系列单要素专题信息图谱模型和环境景观综合信息图谱模型,对图谱模型进行了空间可视化设计,定量化、定位化、谱系化地揭示了区域生态环境及其要素的空间形态结构和空间相关特征,为南极无冰区生态环境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技术途径和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极地研究》期刊2012年03期)
管磊[3](2011)在《基于GIS的西藏四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信息图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立足于地学信息图谱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技术,综合运用了“3S”技术、计算机数字地图制图、传统生态学研究等技术手段,并结合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理论,在充分掌握四江流域生态环境特征的基础上,以县级行政区域为评价单元,构建了四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信息图谱,并将图谱的图形化思维化方式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式进行结合,形成了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信息图谱的方法技术体系。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研究成果:(1)通过遥感图像解译和计算机数字地图制图技术,生成了四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系列图。同时分析了四江流域生态环境主要特征及各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四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体系及评价指标体系,说明本文所采用的技术方法是行之有效的。(2)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中关于生态环境质量分级标准,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基本评价单元,对本文得到的四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结果进行分级评价,得到以下结论:生态环境质量总指数排列由大到小依次是墨脱、察隅、林芝、芒康、朗县、米林、八宿、江达、洛隆、波密、工布江达、边坝、昌都、贡觉、左贡、丁青、类乌齐、察雅。从等级分级来看,墨脱、察隅、林芝处于良好等级;察雅处于较差等级;其余县均处于一般水平。结合生态环境综合系列图,生成了生态质量环境综合评价信息图谱。(3)通过对四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信息图谱的结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四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处于一般水平,其中,林芝地区的生态环境达到了良好水平。从面积上看,四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在一般等级以上的区域占全区面积的96%以上,在较差等级以下的区域只占4%左右,说明四江流域生态环境较优越,基本未被破坏,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功能较强。从空间分布格局上看,生态环境综合质量较好的地区集中于四江流域南部的雅鲁藏布江流域,而生态环境综合质量较差的地区集中于四江流域东北部的澜沧江流域中部。(4)本文对协调的判断标准是:协调度小于0.4的,为极不协调;介于0.4和0.6之间的是不协调;介于0.6和0.8之间的是协调;大于0.6的是极协调。植被-气候-水环境子系统间的协调度分析表明:四江流域内除了江达、工布江达、贡觉和类乌齐等四个县域是植被子系统与水环境子系统的协调度小于0.6,处于不协调状态,类乌齐的水环境子系统与气候子系统的协调度小于0.4,处于极不协调状态外;其余县域内植被、气候和水环境两两之间的协调度均大于0.6,均处于协调状态。(5)本文对功效贡献的判断标准是:功效系数大于0,则为满意;等于0,则为基本达到要求;小于0的,则为不满意。县域系统对流域系统的协调度分析表明:在墨脱、察隅、林芝、芒康、朗县、米林、八宿、江达等县,县域系统对流域系统的正向发展所做的功效贡献较大,且系数均大于0.75,表现为满意;在其余县则表现为不满意,其所做的功效贡献较小,且系数均小于0。(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1-05-01)
周利军,张淑花,彭万臣,高兴[4](2011)在《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以黑龙江省绥化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黑龙江省绥化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数据挖掘手段,以2004年土地利用数据、土壤数据、气象数据等为基础,构建反映区域环境质量状况的图谱信息,来反映绥化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绥化市生态环境质量以良好为主,占全区总面积的60.16%,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中东部地带,环境质量为优的区域面积占11.68%,主要集中在东北,而环境质量为一般的区域占28.16%,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地区。研究表明信息图谱不但是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有效手段,还可以反映出区域内部生态环境质量的差异。(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1年01期)
陈菁,徐永辉,林秀春[5](2010)在《福建省脆弱生态环境信息图谱的结构类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地学信息图谱理论为指导,结合福建省脆弱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建立脆弱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谱系的指标体系,对福建省各县市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在全省各县市脆弱等级划分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法,划分福建省脆弱生态环境的结构类型并进行规律和模式的挖掘.研究结果表明:(1)运用聚类分析对福建省脆弱生态环境结构类型进行划分是可行的;(2)福建省生态环境脆弱性较低,生态环境较优越;(3)采用图谱分析的方法能直观有效地把握脆弱生态环境的时空规律.(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陈菁[6](2010)在《福建省海岸带脆弱生态环境信息图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岸带是陆地和海洋的交接地带,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对海岸带的各种开发活动,一方面促进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使海岸带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人口增多、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等。此外,海岸带的自然灾害频繁,常见的有台风、干旱和地震,海岸带生态环境呈现出典型脆弱性的特征。以地学信息图谱的方法论对海岸带脆弱生态环境进行研究:首先,它依托由对地观测技术、实地调查及社会经济统计而建立起的时空数据库,通过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产生征兆图谱;然后,结合评价和时空分析模型及G IS提取诊断图谱;最后,在预测模型的支持下产生实施图谱,从而形成决策方案。实践证明,通过信息图谱能够更直观地反映海岸带脆弱生态环境,包括其现状、驱动因素,以及未来变化趋势,为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环境管理,以及防灾减灾对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陈菁,徐永辉,廖克[7](2009)在《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福建省生态环境结构类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福建省为例,以遥感影像、统计资料为基础数据,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方法论,运用最小方差法和GIS技术进行生态环境结构类型的划分,最终确立一个由3个生态环境结构系列和10个结构类型构成的福建省生态环境信息图谱结构类型分类系统。最后对福建省的生态环境结构类型的地理分布、区域分异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09年03期)
陈菁,廖克[8](2009)在《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福建省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地学信息图谱理论为指导,借鉴其它学科图谱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图谱思维的抽象概括,结合福建省脆弱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合理利用和保护的方向,提出建立脆弱生态环境信息图谱的指标体系,对福建省各县市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估,并进行规律和模式的挖掘,形成对区域生态环境更深层次的认识,探讨地学信息图谱在福建省脆弱生态环境建设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世界地理研究》期刊2009年02期)
王晨野[9](2009)在《生态环境信息图谱—空间分析技术支持下的松嫩平原土地利用变化评价与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半个世纪以来,松嫩平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土地盐碱化、沙化和草原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制约了该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支撑,采用基于生态环境信息图谱、空间分析技术和元胞自动机等多种模型和方法进行了松嫩平原土地利用变化评价、预测与空间优化研究。以土地利用变化为研究的切入点,运用土地利用图谱模型对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时空演变过程和空间转移规律进行了剖析;运用信息图谱方法,以盐碱化土地图形为核心,衍生图形的数量结构特征、时空分布特征、尺度特征以及景观特征图谱系列,开展土地盐碱化动态变化研究;从土地利用的系统结构、功能和效益出发,构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Geodatabase创建生态环境信息图谱指标数据库,采用层次分析-变权-物元分析(AHP-WC-ME)耦合模型进行综合评价;运用空间分析方法,以1km×1km的栅格尺度,采用空间相关函数筛选土地利用主要影响因子;运用空间主成分分析-元胞自动机-马尔科夫(SPCA-CA-Markov)耦合模型对松嫩平原土地利用格局空间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研究;基于Matlab平台将“自上而下”的灰色线性规划模型(GLP)和“自下而上”的元胞自动机模型结合,创建了松嫩平原土地利用格局空间优化模型,对松嫩平原土地利用格局进行空间优化研究,为松嫩平原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本文综合运用多种新技术和新方法从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角度出发,系统开展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变化趋势预测和空间优化系列集成研究,从深度和广度上揭示了松嫩平原生态环境演变的规律和特征,为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研究探索了一条新路,研究成果可为松嫩平原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建、资源可持续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9-06-01)
陈菁,沈金瑞[10](2008)在《福建省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的可视化系统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GIS软件系统,探讨开发福建省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的可视化系统。该系统面向用户,以MapInfo软件及MapX4.5作为后台支持,并且利用VB6.0作为系统程序开发语言,具有信息采集、信息检索与查询、视图缩放、信息可视等功能,初步达到了增强福建省生态环境信息可视化的目标。(本文来源于《莆田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生态环境信息图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地学信息图谱的方法引入到南极无冰区生态环境的研究中,以菲尔德斯半岛作为研究区,采用矢—栅混合数据模型确定图谱单元,通过数据挖掘对环境诸要素信息进行分类提取、分级和归纳概括,构建了地形地貌、土壤、植被、人类活动等系列单要素专题信息图谱模型和环境景观综合信息图谱模型,对图谱模型进行了空间可视化设计,定量化、定位化、谱系化地揭示了区域生态环境及其要素的空间形态结构和空间相关特征,为南极无冰区生态环境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技术途径和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环境信息图谱论文参考文献
[1].曹彦芹.珠海斗门区生态环境信息图谱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2].庞小平,李艳红.南极无冰区菲尔德斯半岛生态环境信息图谱的构建[J].极地研究.2012
[3].管磊.基于GIS的西藏四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信息图谱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
[4].周利军,张淑花,彭万臣,高兴.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以黑龙江省绥化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1
[5].陈菁,徐永辉,林秀春.福建省脆弱生态环境信息图谱的结构类型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6].陈菁.福建省海岸带脆弱生态环境信息图谱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0
[7].陈菁,徐永辉,廖克.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福建省生态环境结构类型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9
[8].陈菁,廖克.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福建省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9
[9].王晨野.生态环境信息图谱—空间分析技术支持下的松嫩平原土地利用变化评价与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9
[10].陈菁,沈金瑞.福建省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的可视化系统开发[J].莆田学院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