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理据训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周礼》,双音词,理据训释,命名理据
理据训释论文文献综述
王静宜[1](2019)在《《周礼》双音词郑玄注的理据训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词语命名理据的探求自古以来就是语言学与哲学关注的重点问题。郑玄对词语理据的探索上承先秦声训下启刘熙《释名》,处于枢纽地位。郑玄对《周礼》作注,以汉制比况古制、以今语解释古语,成为人们研读《周礼》的定本。本文以郑玄对《周礼》双音词的理据训释为研究对象,采用现代理据学研究理论,运用整理分类、描写解释、词义分析、统计归纳等研究方法,多角度考察、分析《周礼》双音词郑玄注中具有理据训释的293个双音词,力图探求郑玄《周礼》双音词理据训释的基本面貌。在揭示它们命名理据的基础上,归纳郑玄双音词理据训释的理论、方法及得失。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简要说明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目的、研究价值与意义、研究方法,并对汉语双音词命名理据研究和《周礼》双音词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二部分,《周礼》双音词郑玄注的理据训释辨别标准和分类。利用现代理据学相关理论,区分郑玄的词义训释与理据训释的不同,明确辨别《周礼》双音词郑玄注的理据训释标准,根据辨别标准,确定了郑玄蕴含理据训释的293个《周礼》双音词;依据双音词的词汇意义,对选取的《周礼》双音词进行分类。第叁部分,《周礼》双音词郑玄注的理据训释特征。通过分析《周礼》双音词郑玄注的理据训释,指出郑玄已有对词语理据的自觉探求意识,归纳总结出郑玄理据训释术语并总结对双音词的理据探求方法。第四部分,《周礼》双音词郑玄注的理据训释考察。这部分是论文的主体。主要对郑玄的理据训释进行分析、论证,并在此基础上揭示郑玄所注双音词的命名理据特点。第五部分,《周礼》双音词郑玄注理据训释的价值与不足。这部分归纳了郑玄双音词理据训释对词语命名理据研究的贡献,分析了郑玄双音词理据探求的时代局限性。第六部分,结语。总结论文的研究成果,并指出论文的不足。(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31)
张靖华[2](2015)在《汉语具体味觉词造词理据训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进化早期的思维是建立在"心象——概念"基础上的"原逻辑"思维方式。汉语中的基本味觉词也经历了类似过程,也即"托物呈味"。普通味觉词辛(辣)类、涩等类味觉词并非只是单纯的味觉感受,有的甚至伴随着有触觉、痛觉等其它感受在内。从词源角度讲,汉语味觉词的产生凭借了事物的专有名称,具有一定的文化理据;汉语味觉词是一种典型的模糊词。(本文来源于《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黄旦玲[3](2009)在《《说文》理据训释中的名源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说文》的一些训释涉及到事物的命名理据,这些理据训释揭示了被训词与主训词之间的名源关系。名源关系,是指事物的名称和它的实体(及其特征)之间有可以解释的各种关系。论文对六百四十叁条理据训释内容展开研究,将它们按理据关系分成十二类:形状、色彩或花纹,性质或特征,工具或方式,对象或结果,数量或时间,作用,类比,类属,处所,原料,因果和文化礼俗。论文择取典型训例,划分关系类型,并予疏证,进而分析探明语词理据。通过名源关系的研究,我们探讨词语之间的滋生关系,为名实关系、音义关系研究提供事实依据和理论支持,也有助于解释词义的来源,揭发词义蕴涵。(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9-05-01)
理据训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类进化早期的思维是建立在"心象——概念"基础上的"原逻辑"思维方式。汉语中的基本味觉词也经历了类似过程,也即"托物呈味"。普通味觉词辛(辣)类、涩等类味觉词并非只是单纯的味觉感受,有的甚至伴随着有触觉、痛觉等其它感受在内。从词源角度讲,汉语味觉词的产生凭借了事物的专有名称,具有一定的文化理据;汉语味觉词是一种典型的模糊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理据训释论文参考文献
[1].王静宜.《周礼》双音词郑玄注的理据训释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2].张靖华.汉语具体味觉词造词理据训释[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3].黄旦玲.《说文》理据训释中的名源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