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身份建构论文-臧康华

种族身份建构论文-臧康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种族身份建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种族歧视与压迫,种族反抗策略,种族身份建构

种族身份建构论文文献综述

臧康华[1](2018)在《浅析《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中的种族身份建构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是当代美国非裔女性作家玛雅·安吉罗自传七部曲中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安吉罗的亲身经历为原型,讲述了女主人公从童年到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本文聚焦于安吉罗作品中关注的种族问题,通过分析一系列对女主人公玛格利特种族身份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探究种族尊严与价值、个人身份与种族身份的良性互动、语言声音的力量等种族反抗策略在构建种族身份中的重要意义。最后,在全球化语境下,安吉罗对美国非裔民族如何冲破双重的种族牢笼,构建种族身份,提出了超越民族—国家的思考。(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第十一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暨首届外国语言文学博士论坛论文集》期刊2018-12-07)

陈后亮[2](2018)在《“被注视是一种危险”:论《看不见的人》中的白人凝视与种族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种族社会制度下,"看"不是一个简单的视觉活动,而是包含大量文化、政治和历史信息在内的主体交往实践。本文通过分析《看不见的人》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视觉场景来揭示种族权力结构是如何通过视觉来建构和维系的。看与被看实际是一种主体建构关系。白人一贯处在凝视主体的特权位置上,黑人则是被凝视的对象。这种凝视是充满规训力量的视觉暴力,试图规定黑人身体的意义,主导对黑人他者的想象和身份建构。正如在小说结尾处的地下煤窖场景所预示的那样,只有当"隐形人"不再充当被凝视的对象,争取反凝视的权力,才能为自我身份建构创造出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评论》期刊2018年04期)

李红燕[3](2014)在《任璧莲小说中的通婚与种族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通婚不仅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个人身份地位"进步"的阶梯。任璧莲的小说不仅反映了通婚的政治功能,还揭示了通婚所导致的社会性别身份错位和遗传基因的不确定性等问题,说明一代人的通婚并不能帮助华裔重构种族身份,表达了作家对华裔在当代美国的种族身份地位和政治诉求的理性审视与反思。(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4年06期)

王晓路[4](2013)在《种族身份与种族话语之悖论——对美国非洲裔文学理论建构与解读范式的质疑》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非洲裔文学理论虽然获得了极大发展,但存在着互为关联的悖论。首先,命名上的限定不仅暗示了种族性高于文学性,也限制了其理论适用性,同时亦否定了广义文学理论的可能;该命名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黑人群体的多重性以及种族概念在社会与文本之间的差异性。其次,其理论建构以特定文本所拥有的"黑人性"为合法性,但在其理论陈述中却根本不能采用"黑人性"的语言表达方式。最后,该领域学者利用文学艺术形式以及基督教人道主义,即以白人文化传统对群体的道德"规训"方式来实施批评实践,这实际上是借鉴式的文化政治策略,而非黑人美学本身的建构。目前,国内学术界相关研究对种族身份一般加以静态理解,在所谓反霸权的一致性中将自身的立场与所认定的美国黑人立场画等号。作者认为,对种族身份和种族话语的分析不应该简单地以文化政治的同一性来替代文学文化研究的学理性。单一的种族意识形态式的解读反而矮化了美国少数族裔的文化生成力。(本文来源于《文化研究》期刊2013年04期)

郎文君[5](2014)在《《看不见的人》中黑人民俗在主人公种族身份建构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黑人民俗文化是非裔美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对他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它在建构黑人种族身份过程中的指引与教育作用。黑人作家艾里森在其代表作《看不见的人》中就借用一系列民俗动物及人物形象,揭示了黑人民俗在主人公种族身份建构中的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4年08期)

杨平[6](2013)在《托尼·莫里森在种族、性别及权利空间政治中的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第一位非裔女性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已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且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莫里森作品中交织着性别、种族、权利、阶级、生存等强烈字眼,颇具政治意味,将身处压迫的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识及身份建构都涵盖在不同空间中,并将政治与空间交融在一起。虽说许多学者和批评家在近些年中从心理分析、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角度以及叙述手法,母爱等主题对莫里森作品进行不懈研究,但在不同方面仍留有一定研究空间。身份建构与空间政冶角度即为两列。本论文以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理论、列斐伏尔着作《空间的产生》中的“空间叁一论”为理论基础,在种族空间政治、性别空间政治和权利空间政治概念下,对莫里森本人及作品中的黑人女性的身份建构予以分析,其中空间叁一论的叁个环节分别为: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及表征空间。在莫里森研究中这一创新交叉点将成为新的立足点,促进研究更加细化,深入。非裔美国人和其他边缘地位部族更应该学会逐步从对自身身份的轻视、厌恶反转到自身身份的肯定上来,并信心满满地积极重建空间中的身份。另一方面,在写作手法上,论文把莫里森本人和她的两部作品:《宠儿》、《最蓝的眼睛》作为并列的研究对象,并与叁一论的叁环节分别对应,形成更加连贯的立体网状分析,而不是相对独立的部分。(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阎蓉[7](2013)在《跨种族情事与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拟对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作家J.M.库切的长篇小说《耻》进行文本解读。《耻》充满白人与有色人之间跨种族情事的描写,为读者展示了幅当代南非人民的生活图景。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主要运用爱德华·赛义德的“他者”理论以及霍米·巴巴的“第叁空间”理论),以白人与有色人种之间的跨种族情事作为切入点,围绕身份建构这一主题进行解读。本文认为,小说中跨种族情事一方面推动小说故事的发展,另一方面促进小说中人物身份的建构、瓦解与重构。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叁种类型的跨种族情事,认为小说人物经历了艰难的身份转变。首先,卢里和有色人种女性之间的性关系,反映了种族隔离时期南非不平等种族关系;其次,叁个黑人对白人女性露西的强暴行为折射出在后种族隔离时期南非白人主人身份的瓦解以及有色人种的主体性的觉醒与建构;最后,白人与有色人种之间跨种族性行为以及种族间的通婚行为,可被看作是南非各种族人民努力在巴巴的“第叁空间”中建构平等身份、种族和谐地共同生活。通过解读文本,本文发现白人和有色人种内心深处强烈地渴望相互间的交流、相互理解以及相互包容。同时解读出库切对后种族隔离时期的南非的真实情感,他在小说《耻》的结尾部分创建了一个种族和谐的“第叁空间”,生活在后种族隔离的南非各种族摒弃前嫌,共建一个属于后种族隔离时期各种族人民共享的新南非文化身份。(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13-01-01)

潘润润,张锐[8](2011)在《黑人性神话与他者身份的建构及其解构——从《土生子》中的跨种族性关系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理查德.赖特的代表作《土生子》被誉为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抗议小说"的扛鼎之作,因此学界针对《土生子》的研究多集中于黑白二元对立上,着重探讨的是美国社会制度和种族歧视对美国黑人心灵的戕害及其灾难性后果。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采用新的视角,以跨种族性关系为切入点,重新审视小说主人公别格的悲剧成因,并且通过分析书中白人如何利用虚假的黑人"性神话"构建黑人的他者身份,揭示别格杀害白人姑娘玛丽的讽刺性寓意,彰显"抗议小说之父"赖特解构黑人"性神话"的创作智慧。(本文来源于《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朱麒麟[9](2011)在《论纳丁·戈迪默叁部小说中的跨种族爱恋及白人女性的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纳丁·戈迪默因其对南非文坛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被誉为“南非的良心”。她的创作生涯悠久,跨越了南非官方的种族隔离时期。作为多种文学奖项的摘冠者,戈迪默先后于1974年及1991年荣获布克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在戈迪默大多数的作品中,她频繁地对白人女性的形象进行细致刻画并且将其内心世界及外部生活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与此同时揭示了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中南非白人女性身份挣扎的艰辛历程。本文运用斯图尔特·霍尔和琳达·马丁·阿尔科夫关于身份的理论以及拉康的“他者”理论,旨在探讨纳丁·戈迪默的叁部小说——《恋爱时节》(1963),《大自然运动》(1987)及《邂逅》(2001)中所体现出来的白人女性的身份建构,从而揭示出叁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中白人女性身份的不确定性,尤其侧重于她们经历跨种族爱恋前后身份所发生的变化。本文以白人女性在其生活圈子中所体现的“他者”形象为主线,以不同的途径来建构身份作为出发点,分析戈迪默在其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白人意识”。通过分析种种独特的身份建构过程,本文揭示出身份的本质寓于个人的历史文化之中,并且身份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将会在历史的长河中随之变迁、重构。此外,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显示出戈迪默在创作中始终受到了其种族身份的限制,她并未刻意地对黑人身份进行刻画,相反,她对于南非白人女性的身份建构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本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纳丁·戈迪默的生平,回顾了其作品相关的文学评论,阐述了身份的定义以及相关的理论。论文的主体部分由第二到第四章构成。这叁章分别就白人女性身份建构的过程进行论述:身份的缺失,身份的建构以及身份的重建。最后一章是本文的结论,其中对戈迪默聚焦于白人女性身份建构以及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局限性进行了评价。(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1-05-01)

陆鸣[10](2009)在《《穿越种族线》中非裔美国妇女双重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奈拉·拉森的《穿越种族线》揭示了非裔美国妇女身份的形成、发展、以及重新构建的过程。非裔妇女的身份认同的困惑,一直都是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它表现了生活在以盎格鲁——萨克逊白人种族以及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中黑人女性对身份认同的迷惘。黑人女性的文化身份困惑导致了个人人性的压抑,心里扭曲和畸变,而且间接影响到了部分女性在性别身份构建上的偏失。在文化争端以及性别歧视的社会环境下,非裔美国妇女始终处于夹缝中生存的状态。由于种族血统的混杂,有很多白皮肤的黑人都有机会穿过种族的界限进入到白人的世界。这在美国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哈雷姆时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黑人的“变白”意味着黑人对自己的传统的完全割裂以及对自己的种族完全抛弃。这是种族歧视给黑人带来的无奈。而作为黑人女性,她们同时又承受了来自男性世界的强权。在男人作为主导的社会,黑人女性的性别身份出现混淆,她们将生活中缺失的权利以及情感含糊的转移到同性的身上。在文化以及性别的重压之下,非裔妇女的文化以及性别身份逐渐模糊混淆,文化冲突和性别反抗导致了非裔妇女迷失在双重自我中。小说中的艾琳和克莱尔就是黑人女性混血儿的代表。在寻找身份的过程中,她们经历了文化身份以及性别身份的背叛与重建,从克莱尔最初穿越种族线到艾琳最后穿越性别线,从克莱尔精神上的回归到艾琳精神上的背弃,非裔妇女的身份重建也逐渐形成。穿越与固守原有的身份都很容易,但是在两者指间徘徊却很难实现,在探索身份的过程中,艾琳和克莱尔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当文章结尾克莱尔坠楼时,故事的现实意义被揭示出来:在现实生活中的“穿越”是不可能实现的,对于艾琳和克莱尔以及千千万万的混血黑人女性来说,穿越意味着迷失与失去。幸好克莱尔的回归给予其他非裔女性觉醒的意识,她们不应该是附属品或者是次等人,她们有权利为了别样的人生和命运而奋斗。拉森的小说提倡对这些白皮肤的黑人女性的关注和同情,这也是给予所有读者力量,让现实中的非裔女性与书中的主人公完成文化与性别身份的探索与重建。文章主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作者的生平以及美国哈雷姆时期的“穿越”现象。第二部分为理论框架,借助霍米巴巴和斯皮瓦克的文化以及后殖民理论阐述非裔女性的文化身份体系;借助福柯的性别理论和劳拉的同性恋理论阐述非裔女性的性别身份体系。剩余叁部分通过分析《穿越种族线》细节内容揭示非裔妇女文化以及性别身份的形成、探索、重建过程。(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09-06-01)

种族身份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种族社会制度下,"看"不是一个简单的视觉活动,而是包含大量文化、政治和历史信息在内的主体交往实践。本文通过分析《看不见的人》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视觉场景来揭示种族权力结构是如何通过视觉来建构和维系的。看与被看实际是一种主体建构关系。白人一贯处在凝视主体的特权位置上,黑人则是被凝视的对象。这种凝视是充满规训力量的视觉暴力,试图规定黑人身体的意义,主导对黑人他者的想象和身份建构。正如在小说结尾处的地下煤窖场景所预示的那样,只有当"隐形人"不再充当被凝视的对象,争取反凝视的权力,才能为自我身份建构创造出可能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族身份建构论文参考文献

[1].臧康华.浅析《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中的种族身份建构问题[C].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第十一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暨首届外国语言文学博士论坛论文集.2018

[2].陈后亮.“被注视是一种危险”:论《看不见的人》中的白人凝视与种族身份建构[J].外国文学评论.2018

[3].李红燕.任璧莲小说中的通婚与种族身份建构[J].文化学刊.2014

[4].王晓路.种族身份与种族话语之悖论——对美国非洲裔文学理论建构与解读范式的质疑[J].文化研究.2013

[5].郎文君.《看不见的人》中黑人民俗在主人公种族身份建构中的作用[J].名作欣赏.2014

[6].杨平.托尼·莫里森在种族、性别及权利空间政治中的身份建构[D].天津师范大学.2013

[7].阎蓉.跨种族情事与身份建构[D].浙江工商大学.2013

[8].潘润润,张锐.黑人性神话与他者身份的建构及其解构——从《土生子》中的跨种族性关系谈起[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1

[9].朱麒麟.论纳丁·戈迪默叁部小说中的跨种族爱恋及白人女性的身份建构[D].苏州大学.2011

[10].陆鸣.《穿越种族线》中非裔美国妇女双重身份建构[D].东北大学.2009

标签:;  ;  ;  

种族身份建构论文-臧康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