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域外题材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戴舫,后殖民主义,杀兄情结,新移民主义
域外题材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杨华[1](2012)在《戴舫域外题材小说的后殖民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戴舫小说将笔墨集中在海外具有中国血统的男性知识分子身上,在国际视野中展开了东西方关于生死、男女、救赎等命题的思考,故事带有文化投射意味。其主人公摆脱了"柔弱的附庸"的东方男性形象,转而追求成为强者和"超人"。杀兄情结隐喻了中美之间的权力宰制关系。小说讥讽了美国人试图"扮演上帝"的虚妄,颠覆了美国的救世主形象。戴舫的跨文化写作表现了民族、国家之间的对照想象关系,作者在写作中确认他者,寻找自我,构建全球化背景下的主体性。(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2年03期)
郭雅丹[2](2011)在《论巴金域外题材小说的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代作家关于域外题材的创作,是"五四"新文学所开拓的一个完全崭新的处女地。在这些开垦者中间,巴金是最勤奋同时也是成绩最大的一个。(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1年02期)
王昊[3](2009)在《试论中国古代域外题材小说的创作、传播及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古代域外题材小说,历代各具特色。古人妄自尊大的观念,压抑了人们对域外的关注,故此类小说以虚构为主,且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对外交流、文人心态和社会思潮影响此类小说的创作,而写作目的和小说内容等因素则影响此类小说的传播。(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期刊2009年06期)
王昊[4](2009)在《中国域外题材小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中国域外题材小说为研究对象,从小说文本出发,展现历朝各代的域外题材小说的创作状况,并兼及其传播和接受。从而梳理出域外题材小说在漫长的中国小说史上的发展脉络和风貌特征,并探求隐含在其中的主客观原因。引言部分,总体上阐述了影响域外题材小说创作的主客观原因,指出了中国近代域外题材小说较之古代,其面貌发生质的改变,其中的根本原因来自历史。并说明了本篇论文所需研究资料的来源,及其不足之处。正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中国古代域外题材小说研究,下编为中国近代域外题材小说研究。上编共七章。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域外题材小说,这一时期的域外题材小说文本的代表是《山海经》和《穆天子传》,其作者是氏族的巫觋,他们掌控着政权结构中的文化霸权,使得其对于域外的建构有着强烈的实用性和政治性的目的,具有国民教科书的性质。第二章秦至南北朝时期的域外题材小说。此时的域外写作权由从先秦享有崇高社会地位的巫觋,下降为地位卑贱的神仙方士及道教徒。域外写作也成为他们重新角逐政治权利的干谒书。为此他们一改先秦孤清冷寂的神仙形象,大力完美着神仙形象和神仙世界,并将域外奇人奇物都笼罩上了成仙和不死的光环。并借助统治阶级的喜好,不单赢得了显赫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更使得普通民众对此顶礼膜拜。第叁章唐代的域外题材小说。这一时期中外交流空前繁盛,此时的域外题材小说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写作风格上,既有搜奇显怪的,又有真实平易的。开放与强盛的唐帝国,心胸博大的唐代文人共同促进了这一时期域外题材小说的大繁荣。第四章宋元时期的域外题材小说。宋元时期的域外题材小说种类非常少,集中在海外奇遇和海外奇人奇物两方面,这与宋代繁盛的海上贸易、元代空前绝后的巨大版图极不协调,这一状况是宋元两代文人内敛、压抑的心态造成的。第五章明代的域外题材小说。由于统治阶级对于宗教的偏爱和倡导,叁教合流的力度明显加强,加之阳明心学的“亲民论”大力提升了小说的地位,而市民阶层的壮大又为小说写作提供了巨大的阅读群体,使得明代的域外题材小说呈现出泛宗教化的倾向,宣教小说和神魔小说成为两种主要类别。第六章清代的域外题材小说。清代奉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文化专制极端严酷,考据之学昌盛,从而形成了荒诞寓意小说和才学小说两大类型的域外题材小说。第七章在前六章我们初步探讨了从先秦到清中期域外题材小说的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从作者、传播和接受叁个角度对古代域外题材小说进行总结和概括。下编共六章,展现了中国近代域外题材小说的风貌特征。第八章为近代域外题材小说总论,第一节描述了从1840年到1900年间域外题材小说的创作情况,总体上风貌变化不够显着,呈现出极大承袭性,但其中一部分小说体现出西学东渐的重要影响,孕育了域外题材小说突变的新基因。第二节重点分析了1900年后域外题材小说大繁荣的原因,首先在于晚清知识分子群体的自觉向西方学习道路的开启和由此带来的知识结构的变更。其次,科举制度的日益衰败直至诏停,随之兴起的新式学堂教育和留学教育提供给他们认识、了解西方的途径,重整知识结构、突破固式思维。再次,在改革之路上的一次次受挫,使得他们深入思考到民众启蒙的重要性,在借鉴西方的经验基础上,他们发现了小说的这种极易普及的通俗文体独特宣传作用,利用小说来启悟人民的心智。梁氏发起的“小说界革命”使得中国小说创作从此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小说地位的空前提高与小说作为救世工具的提出,配合着知识分子日益丰厚的西学新知,迎来了具有启蒙民众、疗救国家等重要作用域外题材小说的大繁荣。总括了1900年后域外题材小说的概貌,并加入了对古已有之以搜奇显怪为内容的域外题材小说的评述。第九至十二章,以域外题材小说的内容进行分类,分而述之。第九章弱国子民的酸辛和异化,主要是描写出洋留学和打工的中华儿女,及其在帝国主义经济入侵下,甘心为奴的洋务买办。作者们在抒写域外子民悲惨境遇,感时伤事的同时,都在着意展现着一种带泪的希望。虽然这些小说有一些并没有卒篇,但从其前面的描写来看,小说的发展都在朝着期望迈进着,没有一部小说仅仅停留在描写主人公们悲戚的域外遭遇上,而是将他们苦痛的经历作为其奋起反抗、争取权益的铺垫来处理的。这些小说构成了晚清末世蔚为壮观的人民奋发抗争史。但同时我们还注意到,小说家对于前途希望的探索上都有着虚幻和不现实的倾向。第十章小说主要描写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和中国外交。在这一系列的描写中外战争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小说作者们都保持了高度的政治敏锐性,选择了这几次对于中国政局走向影响至为关键的中外大战作为写作题材。这些小说还可以分为写战小说和析战小说两种不同的类型。但是我们同时也注意到,这一系列小说小说存在的弊病。首先是写战小说展现史实过度平铺直叙和粗枝大叶,这使得它们对于战争的展现的广度和深度都非常有限。其次,是析战小说的作者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和分析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颇。第十一章以外国历史为写作对象,继承了中国的史学传统,以期有所借鉴,既可以分为真实型的和虚幻型两种,还可以分为以书写外国历史,实则警醒国人,砥砺民志,和借写外国历史来宣传救国救民之路两种,后一种下文将要论述救国出路类型的小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异曲同工的作用,不再侧重传播爱国思想和发扬激励作用,更多显示出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出路的不懈探索。第十二章为域外文明的传播与接受,分为救国思想、女性解放思想、文化固守论叁个方面。救国思想分为支持改良和力主革命两种,对于近代的女性解放运动,有支持,分为激进狂热和循序渐进两种,也有批判和反对。第十叁章为1900年后近代域外题材小说的小结。总结了此时域外题材小说较之古代,在创作、传播和接受上显示出迥然不同的风貌特征,虽然不可避免其艺术价值不高的尴尬局面,但却实现了域外题材小说创作的质的飞跃。近代域外题材小说登上了中国域外题材小说创作的巅峰期。第十四章为全书小结,概括了从古代域外题材小说到近代域外题材小说所发生的质的转变,并在小说史的角度总结了中国域外题材小说的发展趋向和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9-05-01)
侯春慧[5](2009)在《中国现代域外题材历史小说创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域外题材历史小说是指中国现代作家以外国历史为题材的"创作小说",此类小说除了与以中国历史为写作对象的历史小说一样具有时间上的久远性外,还具有空间上的隔膜性。由于这类小说数量较少,以致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理论和研究领域并未将其纳入。从类型学与阐释学理论入手对这类小说创作加以综合研究,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和理论视野的一种开拓。(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09年02期)
王昊[6](2009)在《试论唐代域外题材小说的繁荣及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现存的唐人小说看,无论是琐语杂谈式的笔记小说,还是藻汇可观的所谓"传奇",都常常对域外奇闻轶事津津乐道,这使得小说在写作题材和风格上都超逾了前代。唐代的域外题材小说形成了"志怪传奇"与"真实平易"两种写作风格。唐代域外题材小说的繁荣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唐王朝繁盛的对外经济、通畅的文化交流为文人提供了一个认识域外、了解域外的平台,这是推动域外题材小说繁荣发展的外在动力;而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和独特的时代精神成为他们写作域外题材小说的内在动力。(本文来源于《中州学刊》期刊2009年02期)
薛忠文[7](2004)在《被放逐者的哀歌:白先勇域外题材小说的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先勇域外题材小说的创作集中在小说集《纽约客》中。白先勇在作品中展示了在异域生存的中国人被放逐的心灵事实 ,面对着一种格格不入的异域文化 ,这些被放逐者无法在心灵中取得统一而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意识和危机感 ,最后步入生命的虚无。随着时间的淘洗 ,白先勇域外小说中的压抑感也逐渐淡化 ,凸显的则是作家物伤其类的深在关怀。(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04年03期)
沈庆利[8](2001)在《陶醉在“东洋的趣味”中——论陶晶孙早期以日本为背景的域外题材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认为 ,陶晶孙的域外题材小说不论思想意蕴还是艺术形式 ,在现代文坛上都是独异的 ,他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混血儿”。他的那些以日本为背景的小说 ,鲜明地体现出了作者在日本“反认他乡是故乡”的文化意蕴 ;而回国后的陶晶孙最终也未能摆脱日本文化的“阴影” ,始终被排斥在中国现代主流文化之外。他的文学创作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成分实在太少 ,倒应该说是日本“物哀”、优美等文学传统与西方现代情绪和技巧相结合而产生的“杂种”。由此 ,决定了陶晶孙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孤寂的命运 ,也决定了他小说创作的奇特风格与不足(本文来源于《江苏社会科学》期刊2001年01期)
刘慧珍[9](2000)在《论巴金域外题材小说的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中 国现代作家关于域外题材的创作 ,是“五四”新文学所开拓的一个完全崭新的处女地。在这些开垦者中间 ,巴金是最勤奋同时也是成绩最大的一个。巴金关于域外题材的创作是非常广阔的。他写过论战后西欧社会的混乱景象与人民饥寒交迫的生活 ,写过法国、波兰、意大利、西(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0年S1期)
谢昭新[10](1989)在《许地山、艾芜的域外题材小说比较谈片》一文中研究指出1 从一九二一年开始,许地山在《小说月报》上连续发表《命命鸟》、《商人妇》、《换巢鸾凤》等小说,以异域风情的描述,独树一帜,引起文坛注意.历史进入叁十年代,艾芜在《文学月报》、《现代》杂志发表《人生哲学的一课》、《我们的友人》,《伙伴》等小说,也以新颖的域外题材,受到文坛的重视.尽管在许地山与艾芜之外,也曾出现过或一作家或一域外题材小说,但总没形成这种题材的系列性.许地山和艾芜是以大量描写异域风光而显示独(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1989年12期)
域外题材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现代作家关于域外题材的创作,是"五四"新文学所开拓的一个完全崭新的处女地。在这些开垦者中间,巴金是最勤奋同时也是成绩最大的一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域外题材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杨华.戴舫域外题材小说的后殖民解读[J].东岳论丛.2012
[2].郭雅丹.论巴金域外题材小说的创作[J].语文学刊.2011
[3].王昊.试论中国古代域外题材小说的创作、传播及成因[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
[4].王昊.中国域外题材小说研究[D].苏州大学.2009
[5].侯春慧.中国现代域外题材历史小说创作研究[J].齐鲁学刊.2009
[6].王昊.试论唐代域外题材小说的繁荣及成因[J].中州学刊.2009
[7].薛忠文.被放逐者的哀歌:白先勇域外题材小说的创作[J].广西社会科学.2004
[8].沈庆利.陶醉在“东洋的趣味”中——论陶晶孙早期以日本为背景的域外题材小说[J].江苏社会科学.2001
[9].刘慧珍.论巴金域外题材小说的创作[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2000
[10].谢昭新.许地山、艾芜的域外题材小说比较谈片[J].贵州社会科学.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