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形象力的独特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符亚男[1](2016)在《全产业链视角下我国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末至2015年初爆发的倒奶杀牛事件再一次将中国乳业推到社会公众舆论的风口浪尖,中小型养殖户在巨大压力下纷纷退出,国际资本趁机逐鹿中国奶业市场。同时,消费者对中国乳品企业的信心缺失,导致乳品消费市场持续走低,倒奶杀牛事件表面看是原奶过剩、成本倒挂所致,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乳制品加工环节对违规使用工业大包装还原乳的失控和默许;同时,当国产乳制品还没有摆脱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的信任危机时,国内一些乳品企业明知道国家要求使用还原乳为原料需要在产品标识中加以标注,还蒙蔽消费者,冒天下之大不韪;还原乳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国外奶粉在中国市场的肆虐蚕食,有业内人士称还原乳将成为下一个三聚氰胺。内忧外患的形势倒逼中国乳业升级,而乳业升级需要建立在超强的竞争优势基础上,乳品企业竞争优势是一个多阶段、多主体、多中间变量的复杂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影响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之间既存在直接关系又存在间接关系,在间接关系中存在调节变量与中介变量,中介变量有时还不止一个。因此,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系统是一个有调节的多重中介系统,需要能够处理复杂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而已有的研究成果多数构建简单结构关系,模型显得过于简单,对于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显得过于抽象,对于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缺乏深度。本文站在全产业链视角下,依托我国大型乳品企业,以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为研究对象,从企业软实力与硬实力以及软硬实力相互作用机理等方面研究我国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第一分析了乳品企业目前的行业背景以及竞争态势,明确阐明我国乳品企业进行全产业链创新的必然性;第二梳理了全产业链、企业竞争优势、企业软实力、企业硬实力的相关理论;第三挖掘了企业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以及与乳品企业竞争优势提升的关系;第四构建基于企业软实力与硬实力的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的产业链三阶段模型;并对理论模型提出相关假设;第五结合乳品企业特征以及相关学者的研究设计了 16个测量变量和44个题项,以此为基础进行了问卷调查;第六本文在调查问卷收集整理的基础上进行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并对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第一阶段的环境要素、元软实力以及第二阶段的软实力、硬实力、资源要素对我国乳品企业竞争优势有直接的正向影响作用;(2)第二阶段的软实力、硬实力、资源要素做为中介变量间接对乳品企业竞争优势产生作用;(3)单独某一变量对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在有其他变量介入的时候关系会变得更加复杂,这也说明了乳品企业竞争优势内部结构的复杂性;(4)为了能够更加形象的说明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的系统性,从企业内部、外部构建乳品企业竞争优势螺旋式上升系统。以期对中国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刘洁[2](2015)在《智力资本视角下生产型茶叶企业软实力评价指标研究 ——以安徽省茶叶龙头企业H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政府和经济学家关心的问题。我国特有的农业经济作物茶叶更是数亿茶农和茶叶加工经营者的经济来源,我国的茶叶企业大都属于生产型企业,其中,茶叶初制加工生产型企业占大多数、精制加工生产型企业占少数。如何把茶产业经济做大做强,改善民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领域。在市场环境突变、竞争加剧,我国茶叶企业不得不转型升级的时期,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成功转型、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下政府和企业所关心的问题。软实力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于1990年提出,国内最早使用软实力概念的是复旦大学教授王沪宁(1993),近年来我国学者已在企业软实力理论方面积累了一些成果。本文从国内外优秀企业通过塑造企业理念并进行传播,进而对内形成凝聚力、对外形成感召力的经验中得到启示,通过加强培育和提升茶叶企业的软实力,可以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于是为了茶叶企业的管理者能更好地了解企业软实力的现状并对其加以管理,本文选择了构建生产型茶叶企业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这一研究课题。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凭借智力资本可以有效获取动态能力。目前已有学者将智力资本理论应用到企业竞争力领域,并取得了丰富的实证和理论成果。因此本文从智力资本视角出发,结合企业软实力的形成机理,得出并具体分析茶叶企业软实力的企业文化、管理规范、研发流程、信息系统、战略管理者能力、员工职业素养和企业形象力七大构成要素;并构建基于智力资本茶叶企业软实力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德菲尔法确定各指标要素的权重;接着选择以安徽省有一定代表性的茶叶龙头企业H公司为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软实力进行评价。本文分析计算的结果表明,生产型茶叶企业软实力构成要素的重要程度排序为:企业文化(0.2803)>管理规范(0.1878)>战略管理者的能力(0.1602)>企业形象力(0.1289)>研发流程(0.0911)=员工职业素养(0.0911)>信息系统(0.0596)。单从排序上看虽然各要素重要程度不同,但各因素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推进和制约,都不能忽视。H公司的软实力评价结果为一般偏上的较好水平,其中企业文化和社会影响力评价为良好,其他几个因素评价都是一般。案例的应用分析,帮助H公司找出软实力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为其进行改善提供依据。最后,本文借鉴H公司软实力管理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结合茶叶企业软实力主要构成要素以及构建的评价指标权重,提出了提升安徽省茶叶龙头企业软实力的策略,即加强茶叶企业知识导向型企业文化建设,并建立知识管理机制;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吸引更多人才;全面提升茶叶企业形象,获取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认同。
张菡姣[3](2012)在《企业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Nye)基于国际政治角度率先提出了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企业间竞争的也随之日益激烈,在此过程中,竞争性质也发生了转变。企业间的竞争己不再是过去以资本、规模等为代表的硬性竞争,而是提升到以企业文化理念、核心价值观、企业信誉、创新力等为代表的软性竞争的层面。企业软实力越来越备受瞩目,并逐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实践发展的需要带动着理论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将目光由宏观领域转向微观领域,将软实力的应用范围从国家软实力逐步延伸到区域软实力,进而拓展到企业软实力。本文在软实力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企业文化、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理论研究,对国内学者关于企业软实力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并结合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力求设计出一个全面、科学的企业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而运用到实践,对企业软实力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最后,希望研究的结果和建议能为企业实践决策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科学建立企业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论文主要分为6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企业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背景和目的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主要是企业软实力以及其相关性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核心是对企业软实力的概念界定、特征分析及其构成要素分析。第三部分是在理论研究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企业软实力评价指标进行梳理和设计。第四部分是企业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运用,即采用因子分析法建立企业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而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并进行实证分析。第五部分是在实证结论的基础上从企业文化力、企业创新力、企业形象力、企业人才力和资源整合力五个层面提出提升企业软实力的对策;第六部分是对文本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总结和展望。
郁虎妹[4](2011)在《基于感官体验的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用户为中心的体验经济,实质上是一种审美经济。在这种经济背景下,企业形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形象力、商品力与营销力组成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三轴。目前,在设计艺术学领域,企业形象塑造的研究多以终端消费品企业为对象,以企业美学为依据,以企业识别体系(CIS)为表现手段。工业品企业市场容量是终端消费品企业市场容量的四倍,但是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的研究相对薄弱,因此,本课题就此展开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从设计艺术学的视角,利用原有的CIS理论体系和感官体验的最新理论,结合市场营销学等学科理论,建立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的CIS范式。第二章对感官体验及其要素展开研究,提出在多感官体验下企业形象塑造中“主题明确”与“风格统一”的两个基本要求。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分析在感官体验下CIS的新增内涵,特别是VIS(Visual Identity System)由原来单纯的视觉识别系统演进到听觉识别系统、触觉识别系统、味觉识别系统等动态交互的多感官识别系统(Multi-sensory Identity System)。第四章对工业品企业市场环境、营销和利益相关者特性及其企业形象塑造的影响展开分析,研究推理出针对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的五点独特原则,即理性投入原则、形象力内化原则、跨位传播原则、整合推广原则、长期规划原则。其中“形象力内化原则”和“跨位传播原则”对于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的指导意义相对较大,而且这两个观点的提出具有一定创新性。在“形象力内化原则”中引出“功能导视”的概念,并从感官体验的角度深入研究了工业品企业多感官功能导视的设计实施方法。在第五章中对这五点原则进行深入细化研究,分析了其在企业形象塑造实践中的具体方法,并辅以例证。第六章在综合前面几章所提出的CIS新增内涵、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的独特性原理,对感官体验下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的实践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中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多感官形象识别系统的重要要素分析与实证研究,初步构建感官体验设计下建立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的CIS范式。本文基于感官体验理论,研究CIS的新增内涵,并分析工业品企业特质,提出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的特殊原则和具体范式并且进行初步实践。这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但是由于时间及学术水平所限,部分观点尚存瑕疵,期待您的斧正。
黄忠杰[5](2010)在《沃尔玛(中国)公司形象与商业发展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零售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再只是产品,技术,渠道,价格等的竞争,更是以全球产品大面积流动和渗透为标志的企业形象对撞。良好的企业形象不仅是企业商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保障,而且对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有重大作用,这个作用不是促进,而是直接提高。沃尔玛公司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就,并在公众的心中形成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但是,由于政治、文化差异存在的长期性,沃尔玛在中国的商业发展过程中遇到了陌生的发展氛围,遭遇到巨大文化差异,使其在店面设计,理念传播,政府公关及其危机公关等方面遇到了困难,也影响了其在中国的发展进程。因此,如何在坚持原有优秀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消费习惯和文化背景塑造和传播企业形象,以此来更好的推动商业的发展就成为了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将按照“实践----理论----实践”的研究思路,首先在消化吸收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跨国公司企业形象塑造和传播、跨国公司公共关系、跨国公司企业形象力及商业发展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并从企业形象的概念的形成、分类和作用等问题入手,系统分析企业形象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和方式,并针对沃尔玛的自身特点,从理念及价值观,广告及公关策略,门店设计和员工形象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第三部分从沃尔玛形象塑造的亮点和缺陷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分别分析这两个方面对商业发展产生的效应;第四部分将通过介绍跨国公司在形象塑造和传播方面的经典案例,总结其成功经验,并利用前面得出的理论框架和沃尔玛自身的特点研究沃尔玛(中国)公司应采取的策略,总结如何利用形象力来提升商业发展。
顾树东,万桂华[6](2009)在《卷烟品牌竞争力的定量化评判》文中研究指明运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数学理论,提出了对卷烟品牌竞争力进行综合评判的方法.首先,对影响卷烟品牌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建立了卷烟品牌竞争力评判模型;最后,应用此模型对2个卷烟品牌进行了综合评判分析.这种综合评判方法为企业的市场营销决策提供了客观、准确的依据,有利于企业营销行为的合理化.
刘明忠,张树林[7](2007)在《刍议企业的形象力和核心能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1世纪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的形象力是企业赖以制胜的“杀手锏”,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参与竞争的“核武器”。企业管理者应致力于构筑企业的形象力及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
王剑[8](2006)在《中资商业银行的企业形象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体制的不断深化,金融企业的竞争必然会愈演愈烈,商业银行的营销时代已经到来。作为我国金融业主体的中资商业银行,其竞争力直接决定了我国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中资商业银行只有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业营销的一般规律,有效的宣传推广自身形象,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刘彧彧[9](2006)在《企业形象力评价的系统模型及方法》文中认为基于存在于企业客体的资源和存在于企业主体的能力互动形成企业形象力这一分析基础,建立了一个企业形象力评价模型,构建了企业形象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的形象力进行了系统评估,并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了企业形象力的强弱,以期为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和形象战略的制定及实施提供有益的指导。
王佑旭[10](2005)在《营造保险企业形象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保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市场竞争逐渐由商品力和销售力的竞争升级为以企业形象力为核心的"企业力"的全面竞争。对体制老化、缺少个性的保险企业,将不可回避地面对一场深层意义的企业形象革命。重视并加强企业形象力的培育,是保险企业走向成功,通向高层次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企业形象力的独特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形象力的独特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全产业链视角下我国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提出问题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产业链相关理论 |
2.1.1 产业组织理论 |
2.1.2 产业链与全产业链 |
2.2 竞争优势理论综述 |
2.2.1 企业竞争优势的内涵 |
2.2.2 企业竞争优势观点综述 |
2.2.3 竞争优势理论总结 |
2.3 软实力与硬实力理论综述 |
2.3.1 硬实力及软实力概念的提出 |
2.3.2 企业硬实力概念的界定 |
2.3.3 企业软实力概念的界定 |
2.3.4 企业软实力的特征研究综述 |
2.3.5 企业软实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
2.3.6 企业软实力的结构模型研究综述 |
2.3.7 企业软实力的研究方法综述 |
2.3.8 企业软实力的培育与建设综述 |
3 我国乳品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3.1 乳品产业发展现状 |
3.1.1 政策规制加强,规范了整条产业链行为 |
3.1.2 产业链下游消费市场对国产乳制品消费持续疲软 |
3.1.3 国际大型乳企介入加剧了产业链中游的竞争 |
3.1.4 产业链上游整体发展模式落后,被迫升级 |
3.1.5 国内乳品产业链整合、重组加速 |
3.2 我国乳品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3.2.1 我国乳品企业产业链环境概况 |
3.2.2 面向国际竞争的中国乳品企业竞争态势分析 |
3.2.3 我国乳品企业未来发展的新视角 |
3.3 本章小结 |
4 全产业链视角下我国乳品企业竞争优势影响因素分析 |
4.1 乳品企业竞争优势内涵 |
4.2 资源要素对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
4.2.1 资源与能力的关系 |
4.2.2 资源的分类 |
4.2.3 乳品企业资源要素对竞争优势的影响 |
4.3 乳品企业软实力对竞争优势的影响 |
4.3.1 乳品企业软实力内涵 |
4.3.3 乳品企业软实力对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
4.4 乳品企业硬实力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
4.4.1 硬实力内涵 |
4.4.2 乳品企业硬实力内涵 |
4.4.3 乳品企业硬实力对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
4.5 元软实力对乳品企业竞争优势影响 |
4.5.1 元软实力的内涵 |
4.5.2 乳品企业元软实力 |
4.5.3 乳品企业元软实力对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
4.6 环境要素对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5 全产业链视角下我国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5.1 元软实力与乳品企业竞争优势关系假设及模型构建 |
5.2 软实力与乳品企业竞争优势关系模型及相关假设 |
5.3 硬实力与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模型与相关假设 |
5.4 资源要素与乳品企业竞争优势关系模型与相关假设 |
5.5 环境要素与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模型与相关假设 |
5.6 基于软硬实力的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结构方程模型架构 |
5.7 本章小结 |
6 全产业链视角下我国乳品企业竞争优势影响因素逻辑关系实证研究 |
6.1 实证研究方法—结构方程 |
6.1.1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
6.1.2 模型拟合指标 |
6.2 实证研究设计 |
6.2.1 变量设计 |
6.2.2 尺度设计与属性选择 |
6.2.3 问卷设计 |
6.3 数据收集 |
6.3.1 数据收集过程 |
6.3.2 样本分布概况 |
6.3.3 数据同源偏差防止措施和检验 |
6.4 数据分析 |
6.4.1 问卷信度分析 |
6.4.2 问卷效度分析 |
6.4.3 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 |
6.5 模型变量间假设关系检验 |
6.5.1 假设检验与中介检验 |
6.5.2 元软实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假设关系检验 |
6.5.3 软实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假设关系检验 |
6.5.4 资源要素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假设关系检验 |
6.5.5 硬实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假设关系检验 |
6.5.6 环境要素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假设关系检验 |
6.5.7 假设关系检验总结 |
6.6 总体模型结果解释与修正 |
6.7 本章小结 |
7 全产业链视角下我国乳品企业竞争优势提升策略分析 |
7.1 发挥元软实力的统领作用提升乳品企业竞争优势 |
7.1.1 培育元软实力直接提升乳品企业竞争优势 |
7.1.2 培育元软实力驱动资源提升乳品企业竞争优势 |
7.2 驱动乳品企业软硬资源对竞争优势的支撑与载体功能 |
7.2.1 整合硬资源,为乳品企业竞争优势构建根基 |
7.2.2 发挥软资源的作用,推动企业竞争优势提升 |
7.3 挖掘软硬实力作用机理,促进竞争优势的提升 |
7.3.1 我国乳品企业竞争优势内源分析 |
7.3.2 我国乳品企业竞争优势外源分析 |
7.3.3 基于企业软硬实力作用机理的企业竞争优势螺旋上升模式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智力资本视角下生产型茶叶企业软实力评价指标研究 ——以安徽省茶叶龙头企业H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理论背景 |
1.1.2 实践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规范分析 |
1.3.2 图表分析 |
1.3.3 案例分析 |
1.4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企业软实力的研究综述 |
2.1.1 软实力的基本内涵 |
2.1.2 企业软实力特征 |
2.1.3 企业软实力的培育和建设 |
2.1.4 有关茶叶企业软实力的研究 |
2.2 智力资本理论综述 |
2.2.1 智力资本的内涵 |
2.2.2 智力资本的结构模型 |
2.2.3 智力资本创造企业价值的机理 |
3 基于智力资本的生产型茶叶企业软实力理论分析 |
3.1 生产型茶叶企业软实力内涵 |
3.1.1 生产型茶叶企业软实力概念界定 |
3.1.2 生产型茶叶企业软实力主要构成要素 |
3.2 智力资本和生产型茶叶企业软实力关系分析 |
3.2.1 智力资本是茶叶企业软实力的组成部分 |
3.2.2 智力资本管理是提升茶叶企业软实力的关键 |
4 基于智力资本生产型茶叶企业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4.1.1 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 |
4.1.2 生产型茶叶企业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3 基于智力资本生产型茶叶企业软实力评价指标模型构建 |
4.2 评价方法 |
4.2.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4.2.2 层次分析法 |
4.2.3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实现步骤 |
5 安徽省茶叶龙头企业H公司软实力评价实证分析 |
5.1 安徽省茶叶龙头企业H公司发展概况 |
5.1.1 安徽省茶叶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
5.1.2 H公司软实力现状 |
5.2 AHP法确定指标权重集 |
5.3 H公司软实力评价 |
5.3.1 一级指标模糊综合评价 |
5.3.2 H公司软实力的综合评价及得分 |
5.4 评价结果分析 |
5.4.1 要素及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5.4.2 H公司企业软实力评价结果分析 |
5.5 安徽省茶叶龙头企业软实力提升策略 |
5.5.1 加强茶叶企业知识导向型企业文化建设,建立知识管理机制 |
5.5.2 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吸引更多人才 |
5.5.3 全面提升茶叶企业形象,获取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认同 |
6 总结及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企业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内容和科学问题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重点及难点 |
1.2.3 科学问题 |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企业软实力综述 |
2.1 软实力的相关理论 |
2.1.1 软实力的基本概念 |
2.1.2 软实力的特征 |
2.2 企业软实力及相关概念综述 |
2.2.1 企业软实力 |
2.2.2 企业软实力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
2.2.3 企业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
2.3 相关概念构成要素和评价指标综述 |
2.3.1 国外主要研究现状 |
2.3.2 国内主要研究现状 |
第3章 企业软实力评价指标设计 |
3.1 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和依据 |
3.1.1 企业软实力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
3.1.2 企业软实力评价指标的设计依据 |
3.2 企业软实力影响因素问卷调查 |
3.2.1 影响因素问卷调查 |
3.2.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整理 |
3.3 企业软实力指标问卷调查 |
3.3.1 指标问卷调查 |
3.3.2 问卷项目释义 |
第4章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运用 |
4.1 企业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1.1 项目分析 |
4.1.2 因子分析适宜性判断 |
4.1.3 因子数量的确定 |
4.1.4 因子的命名 |
4.1.5 企业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
4.2 企业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4.2.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4.2.2 企业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
4.3 企业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 |
4.3.1 企业软实力评价模型 |
4.3.2 QM 公司基本概况 |
4.3.3 QM 公司软实力评价 |
第5章 提升我国企业软实力的建议 |
5.1 企业文化层面 |
5.2 企业创新层面 |
5.3 企业形象层面 |
5.4 企业人才层面 |
5.5 企业资源整合层面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企业软实力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 B 企业软实力指标调查问卷 |
附录 C 企业软实力评价调查问卷 |
(4)基于感官体验的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框架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感官体验及工业品企业形象概述 |
2.1 感官体验概述 |
2.1.1 感官体验概念 |
2.1.2 感官体验要素 |
2.2 工业品企业形象概述 |
2.2.1 工业品企业形象概念 |
2.2.2 工业品企业形象重要性 |
2.2.3 企业形象与企业实态、受众印象关系 |
2.2.4 工业品企业形象识别类型 |
2.3 感官体验对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的要求 |
2.3.1 主题的明确性 |
2.3.2 风格的统一性 |
第三章 感官体验下 CIS 的演进 |
3.1 CIS 的概念及要素 |
3.2 感官体验下CIS 的影响因子 |
3.3 感官体验下CIS 的演进 |
3.3.1 MIS 的演进 |
3.3.2 BIS 的演进 |
3.3.3 VIS 的演进 |
3.3.4 小结 |
第四章 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的独特性分析 |
4.1 工业品企业的市场环境特性及其对形象塑造影响 |
4.1.1 工业品企业的市场环境特性分析 |
4.1.2 市场环境特性对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的影响 |
4.2 工业品企业的市场购买特性及其对形象塑造影响 |
4.2.1 工业品企业的市场购买特性分析 |
4.2.2 市场购买特性对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的影响 |
4.3 工业品企业利益相关方的特征及其对形象塑造影响 |
4.3.1 工业品企业的利益相关方的特征分析 |
4.3.2 利益相关方的特征对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的影响 |
4.4 工业品企业的营销模式及其对形象塑造影响分析 |
4.4.1 工业品企业的营销特征分析 |
4.4.2 营销模式对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感官体验的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原则 |
5.1 理性投入原则 |
5.1.1 资本投入稳定 |
5.1.2 资源投入合理 |
5.2 形象力内化原则 |
5.2.1 形象力内化概述 |
5.2.2 建立“可感知”管理现场 |
5.2.3 完善“多感官”功能导视 |
5.2.4 优化“多感官”企业形象 |
5.3 跨位传播原则 |
5.3.1 跨位传播概述 |
5.3.2 跨位传播案例分析 |
5.3.3 跨位传播实践方法 |
5.4 整合推广原则 |
5.4.1 企业综合实力 |
5.4.2 产业链整合能力 |
5.4.3 产品核心竞争力 |
5.5 长期规划原则 |
5.5.1 形象管理战略化 |
5.5.2 资源投入长期化 |
5.6 小结 |
第六章 感官体验下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的方式 |
6.1 基于感官体验的工业品企业MIS 的关键要素 |
6.1.1 人文本位 |
6.1.2 情感诉求 |
6.1.3 社会责任 |
6.2 基于感官体验的工业品企业BIS 的重要要素 |
6.2.1 行为规范 |
6.2.2 展览展示 |
6.2.3 文化活动 |
6.2.4 绿色环保 |
6.2.5 公共关系 |
6.3 基于感官体验的工业品企业多感官识别体系的重要要素 |
6.3.1 视觉形象输出 |
6.3.2 听觉形象输出 |
6.3.3 触觉形象输出 |
6.3.4 嗅觉形象输出 |
6.3.5 联觉形象输出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39 企业形象塑造实践 |
(5)沃尔玛(中国)公司形象与商业发展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立意 |
1.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其文献介绍 |
2.1 企业形象及其相关研究 |
2.2 企业形象力的研究 |
2.3 企业形象及其品牌资产的研究 |
2.4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共关系研究 |
2.5 企业形象对商业发展的影响要素分析 |
2.5.1 企业理念及价值观 |
2.5.2 广告与公关活动 |
2.5.3 店铺选址(便利性)、员工制服等企业标识 |
3 沃尔玛中国公司形象传播与商业发展关系分析 |
3.1 沃尔玛概况 |
3.2 沃尔玛的形象传播及其对商业发展的影响 |
3.2.1 善尽社会责任,提升企业声誉 |
3.2.2 注重企业文化,增强文化凝聚力 |
3.2.3 沃尔玛的形象塑造与所取得的商业成就 |
3.3 沃尔玛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及对商业发展的影响 |
3.3.1 公共关系策略过于保守 |
3.3.2 店铺便利性及购物环境不佳 |
3.3.3 危机公关处理不佳 |
3.3.4 跨文化传播面临冲突 |
4 沃尔玛中国公司形象传播及商业发展策略 |
4.1 跨国企业在中国形象建设的成功实践 |
4.1.1 肯德基——为中国而改变 |
4.1.2 家乐福——竞争对手的本土化策略 |
4.2 沃尔玛(中国)公司形象传播的具体措施 |
4.2.1 尊重和适应中国本土文化 |
4.2.2 注重与中国政府关系的运作 |
4.2.3 注重企业标识的设计 |
4.3 新时期沃尔玛利用企业形象力促进商业发展的策略选择 |
4.3.1 利用形象力提升企业的凝聚力 |
4.3.2 利用形象力提升顾客满意度 |
4.3.3 利用形象力提升企业感召力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卷烟品牌竞争力的定量化评判(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卷烟品牌竞争力评判体系的建立及量化 |
1.1 产品力 |
1) 核心产品力: |
2) 形式产品力: |
3) 延伸产品力: |
1.2 形象力 |
1.3 营销力 |
2 品牌竞争力模糊综合评判及权重值的确定 |
2.1 确定评判流程 |
2.2 评判指标系统的权重及确定方法 |
3 云南 “A”、“B”牌卷烟竞争力模糊综合评定实例 |
3.1 卷烟“A”品牌竞争力综合评判隶属度向量计算 |
3.2 卷烟“A”品牌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分值 |
(7)刍议企业的形象力和核心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形象力:企业赖以制胜的“杀手锏” |
1.企业形象力的特征 |
(1) 企业形象力具有无形性。 |
(2) 企业形象力具有整合性。 |
(3) 企业形象力具有战略性。 |
2.企业形象力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的独特功能 |
(1) 企业形象力具有价值、定位功能。 |
(2) 企业形象力具有融资、筹资功能。 |
(3) 企业形象力具有扩张、发展功能。 |
3.企业管理者致力构筑企业形象力的途径 |
(1) 以文化建设为核心构筑企业形象。 |
(2) 以管理创新为契机刷新企业形象。 |
(3) 以名牌为依托塑造企业形象。 |
(4) 以传播沟通为手段展示企业形象。 |
二、核心能力:企业竞争的“核武器” |
1.企业核心能力的特征 |
(1) 企业的核心能力最能体现用户价值。 |
(2) 企业的核心能力具有独特性。 |
(3) 企业的核心能力还具有延伸性。 |
(4) 企业的核心能力还体现在它的可变性上。 |
2.如何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 |
(1) 集中企业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 |
(2) 寻找自己的潜在能力, 真正了解自己。 |
(3) 从竞争对手和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 |
(9)企业形象力评价的系统模型及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 企业形象和企业形象力 |
(一) 企业形象 |
(二) 企业形象力 |
1. 企业形象力的内涵。 |
2.企业形象力推动企业成长的作用方式。 |
3. 企业形象力作用的主客体互动模型设计。 |
二、企业形象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
(一) 企业形象力的评价维度 |
(二) 企业形象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设计 |
1. 企业形象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 |
2.企业形象力评价项目指标体系的初步设计方案。 |
三、企业形象力的评价模型及方法 |
(一) 企业形象力评价的基本原则 |
(二) 企业形象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 |
(三) 企业形象力的测度标准和计算模型 |
1. 企业形象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2. 企业形象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测度标准。 |
3. 企业形象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计算结构。 |
(四) 企业形象力评价模型的初步应用 |
(10)营造保险企业形象力(论文提纲范文)
企业形象和企业形象力 |
加强企业形象力培育的意义 |
(一)精心打造优秀行业形象需要加强形象力培育 |
(二)培育企业形象力就是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三)加强形象力的培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
(四)保险产品经营特点决定了必须要重视培育企业形象力 |
如何培育保险企业的企业形象力 |
四、企业形象力的独特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全产业链视角下我国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研究[D]. 符亚男.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6)
- [2]智力资本视角下生产型茶叶企业软实力评价指标研究 ——以安徽省茶叶龙头企业H公司为例[D]. 刘洁. 安徽农业大学, 2015(03)
- [3]企业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张菡姣.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9)
- [4]基于感官体验的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研究[D]. 郁虎妹. 江南大学, 2011(08)
- [5]沃尔玛(中国)公司形象与商业发展关系研究[D]. 黄忠杰. 复旦大学, 2010(03)
- [6]卷烟品牌竞争力的定量化评判[J]. 顾树东,万桂华.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9(04)
- [7]刍议企业的形象力和核心能力[J]. 刘明忠,张树林.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 [8]中资商业银行的企业形象研究[J]. 王剑. 消费导刊, 2006(12)
- [9]企业形象力评价的系统模型及方法[J]. 刘彧彧.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6(01)
- [10]营造保险企业形象力[J]. 王佑旭. 中国保险, 2005(03)
标签:企业形象论文; 软实力论文;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论文; 商业分析论文; 商业竞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