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尺度论文-刘泉

步行尺度论文-刘泉

导读:本文包含了步行尺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TOD,步行尺度,步行距离,步行时间

步行尺度论文文献综述

刘泉[1](2019)在《轨道交通TOD地区的步行尺度》一文中研究指出轨道交通TOD站点地区确定规划圈层边界的重要依据之一是步行尺度,即步行距离形成的半径,但不同城市的TOD地区步行尺度并不相同。步行距离虽然能指导划定圈层边界和影响范围,但对步行决策起主导作用的则是步行时间,二者按照"时间-距离"换算关系相互关联,并受到地形条件、空间布局、交通环境等步行环境要素的制约。TOD地区步行尺度的差异是由于步行时间、步行距离和步行环境差异所造成的。对TOD地区步行尺度的差异及原因进行总结,可以为我国TOD地区规划确定合理的步行尺度及TOD模型提供有益的借鉴思路。(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期刊2019年03期)

赵未坤[2](2018)在《社区尺度可步行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步行导向的建成环境规划和更新已成为改善城市社区环境品质的重要手段。可步行度作为建成环境步行友好程度的评价工具也逐渐受到关注。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可步行度的理论背景和概念,并探讨国内外围绕社区尺度可步行性的研究结论,并试图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目前可步行性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评估工具开a发、可步行性影响因素探究、影响结果探究,以及影响机制探究。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方法也为可步行性的评价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交通规划)》期刊2018-11-24)

秦涛[3](2018)在《辅助步行训练机器人机构尺度综合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帮助下肢功能障碍患者完成步行康复训练,设计了一种足底驱动式辅助步行训练的机器人机构。根据正常步行时下肢踝、膝关节姿态变化规律,对踝关节姿态约束机构和辅助屈膝机构进行了尺度综合优化,确定了机构的最佳尺寸参数。依据足底转角规律和范围综合,确定了踝关节姿态约束机构的曲线约束导轨ζ的轨迹,分析约束导轨倾斜角度和踏板长度对踝关节转角范围的影响;设计了膝关节辅助屈膝机构帮助训练时患肢实现膝关节屈曲动作,分析并确定机构尺度对辅助屈膝动作的影响。并利用Matlab工具箱建立机构的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分析验证机构尺度综合优化的合理性和机构设计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机械传动》期刊2018年07期)

吴浩[4](2018)在《基于人本尺度的城市街道可步行性大数据测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城市居民生活工作方式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的休闲方式和交通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更加丰富多样,街道所承载的城市功能也随之不断转变。但是,在城市空间急剧扩张、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同样隐藏着形形色色的问题,城市中的街道空间作为重要的公共空间也遇到了诸多困境,如:街道空间品质下降,街道活力降低等等。如何从以人为本的视角提升城市街道可步行性,引导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新兴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重新观察街道问题的新角度,海量数据的挖掘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大尺度复杂问题的新契机。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城市街道可步行性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南京中心城区作为案例,从理论研究和实证测度两个层面研究南京街道可步行性特征和内在机制。在理论研究中,本文首先对城市街道可步行性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与总结,明确了城市街道可步行性的定义与指标构成要素。在实证研究中,本文利用叁维空间数据、业态POI大数据和百度街景照片大数据建立了城市街道可步行性定量研究的基础数据库,运用城市街道可步行性测度指标体系对南京中心城区的街道可步行性进行定量评价,从总体上分析了南京中心城区街道可步行性的基本特征,通过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建立城市街道可步行性的影响罗盘,最后本文构建了街道可步行模式理想模型并选取南京中心城区内的3条典型街道进行实证分析和针对性诊断。本文研究认为,街道可步行性的测度指标存在于通畅性、便利性、舒适性和安全性四个基本领域,随着实践和理论的交替推进,四个领域的指标也随之协同演进更加混合。南京中心城区街道可步行性在通畅性层面存在扇形圈层放射状的结构特征;在便利性层面存在中心多核连绵,外围点状分散的结构特征;在舒适性层面存在自然环境内低外高空心化和人工环境结构内部核心孔洞连绵、外部指状延伸并存的结构特征;在安全性层面存在内部高值震荡,外围环状割裂的结构特征。物质空间对城市街道可步行性的影响主要源于中心体系布局、路网体系布局和山水骨架布局叁个方面,其中:步行网络通畅度、步行本体通畅度、步行交通安全度主要受到来自街道网络自身属性因素和山水要素的影响,形成通勤导向型街道;街道自然环境舒适度同时受到中心体系布局带来的消极影响和山水要素布局带来的积极影响,形成景观导向型街道;街道人工环境舒适度、街道服务覆盖度、街道服务丰富度和步行个体安全度都主要受到来自中心体系布局的影响,形成生活导向型街道。最后,研究将南京街道分为四种基本类型,根据可步行模式的不同和测度体系评价结果的高低,分别使用保品质、提特色、补短板和待整改的诊断策略。具体而言,全文结构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辨析了街道可步行性测度的叁种主要方法的优劣,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同时梳理了全文的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第二章为街道可步行性的理论研究部分,对街道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对不同时期的街道相关理论、步行的角色定位和步行需求进行了总结。借助谱系研究的方法对街道可步行性的测度指标进行了梳理,确定了本文街道可步行性测度指标的四个维度。第叁章为城市街道可步行性测度的体系构建部分,基于理论研究的结论从通畅性、便利性、舒适性和安全性四个维度对街道可步行性进行解构,并且确定了可步行性测度的评价指标,详细介绍了多源大数据的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第四章为本文核心的实证研究部分,主要对南京中心城区范围内的街道进行了可步行性测度,分析不同指标的评价结果并总结其街道步行性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数值波动特征。第五章通过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挖掘城市街道可步行性的影响机制,并根据指标受外部因素及指标之间的影响情况构建城市街道可步行性模式的理想模型,最后选取了叁条典型街道进行可步行模式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可步行性诊断策略。第六章为本文的主要结论、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的小结。总的来说,本文基于对街道可步行性指标测度的理论研究,运用了空间形态大数据、业态POI大数据、百度街景照片大数据从四个维度建立了全城尺度的街道可步行性定量评价方法,总结城市街道可步行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定量剖析其影响机制,构建城市街道可步行模式的理想模型和诊断方法,对城市规划实践中街道综合环境的提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5-28)

戚颖璞[5](2017)在《上海“最美的12条街道”奥秘何在》一文中研究指出排名前12位的街道——衡山路、南京东路、武康路、甜爱路、南京西路、淮海路、大学路、新华路、苏家屯路、思南路、湖南路和复兴中路一条适宜漫步的街道,在规划书中总被量化成一串串技术标准和数字,比如“铺装”“红线”“立面”“路幅宽度”等等。但(本文来源于《解放日报》期刊2017-06-04)

李恒鑫[6](2014)在《基于紧凑城市理念步行原则的街区尺度与道路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这也导致了诸如城市盲目扩张、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等诸多不可持续的现象。而在不断的扩张城市空间的同时忽视了“人性尺度”,盲目夸大城市空间及道路,并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本研究针对这些问题,从紧凑城市理念的步行适宜原则为理论基础,从街区尺度与道路模式两个方面探讨适宜步行的、可持续的城市特征,并通过对这两方面的定性、定量分析所得到的基本结论对北京一些中心区域进行步行适宜性评价,从而对提出对我国新城中心区建设在人性化街区尺度与道路模式方面的展望。本研究以紧凑城市理念步行适宜原则为理论基础,涉及了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大量适宜步行的城市中心街区尺度进行总结分析;运用图论分析的方法对人性化的道路模式进行分析。并且通过对街区尺度与道路模式的研究对北京中心城市片段进行评价。研究的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缘由,并简要讲述了研究相关概念、界定了研究范畴、阐述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主要阐述了紧凑城市理论及其主要的原则,介绍了理论背景。第叁章为基于步行优先原则的街区尺度分析。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可持续的城市道路模式的相关分析。第五章为通过第叁章与第四章的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对北京中心城区的多个城市片段进行的实证研究。第六章为结论与总结部分,并提出我国新城建设关于人性化的街区尺度与道路模式方面的展望。(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4-05-01)

程璐,李易[7](2013)在《步行尺度在城市街道中的重要性分析及规划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汽车时代的到来,步行空间在现代化的城市中减少。但是步行尺度的街道却在城市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人们的生活与街道尺度的关系分析,得出步行尺度下的道路可以被人们很好的利用。这种尺度的道路是最舒适的可以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打造出一个富有活动力的人性化城市。凸显出步行尺度在城市道路中的重要性。城市建设里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可以规划设计出步行尺度的道路,适于人们的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期刊2013-10-26)

苑云,冯伟[8](2013)在《基于数理分析的步行商业街区的外部空间尺度控制——以西安秦腔艺术主题商业街区设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以西安环城南路秦腔艺术商业街区规划设计为例,采用对同城同类型商业街区外部空间数据进行量化统计与数理分析,并结合街区商业运营模式推导出具有其自身特点的空间尺度计算公式及符合街区经济目标、商业承载力、发展预期、民众心理及舒适化等要求的商业街空间尺度关键数据,为街区空间建设提供规划导则。(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3年06期)

吴玺[9](2008)在《步行商业街的空间尺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吴良镛先生曾经说:“如果说欧洲传统的交往空间主要在广场,中国、日本传统与欧洲广场相应的则是街道。”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步行空间及其体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它对于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塑造城市特色,尤其是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合理良性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城市建设日趋活跃的今天,对这方面的研究十分必要。然而当前许多步行商业街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对空间尺度的把握不准,造成步行商业街交通过于拥挤,整体空间感受不佳,不能很好的满足顾客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使步行商业街达不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课题,城市步行商业街设计中如何正确的把握空间尺度,使步行商业街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论文第一、二章首先简要解释了步行商业街概念,明确了本文所要研究的对象和框架,并总结了步行商业街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第叁章阐述了步行商业街空间尺度的基本认识,说明步行商业街空间尺度与人的行为、心理和文化特质之间的互动关系;第四章例举分析了我国现有的着名步行街,以便为下章空间尺度研究的提出提供依据;第五章论文提出一些主要的设计方法,通过对我国现有的着名步行商业街空间尺度分析,结合理论研究,得出满足人们生理心理需求的步行商业街空间尺度;第六章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得出概括出结论:步行商业街空间尺度作为影响步行商业街空间形象的重要因素,主要由长度、宽度、D/H值、空间节奏以及街具等组成要素决定,不同的空间尺度给人以不同的空间感受;另外,环境因素也影响空间尺度的形成;附录用论文研究的理论思想和设计方法分析研究生阶段参与的两个步行街的方案设计——金威啤酒文化广场和丹凤会馆街。(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08-05-01)

谭畅[10](2008)在《城市中心步行商业街区的空间形态及尺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车行时代的到来,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成为当代城市设计的热点,步行空间的建设得到广泛重视,各地都掀起了步行商业街的建设热潮。步行商业街的建设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步行商业街通常呈线形布局,空间单调,而且主要是从商业利益出发,在为市民提供丰富的公共空间和宜人的步行环境上存在一定局限性,不能满足现代人们除购物外的休闲、娱乐、交往、游憩等需求。现代步行商业街区将室内外空间相结合,不但能提供舒适的购物环境,而且能提供丰富的公共活动空间和步行环境,这些公共空间既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为商业街区吸引更多人流,从而达到开发商赢利的目的。本文在阐述街区的内涵、类型、街区尺度的演变、影响因素、塑造策略以及步行商业街区的形成的基础上,从“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现代步行商业街区的尺度特征和空间形态,提出了现代步行商业街区的尺度塑造策略及城市设计对策,最后分析了国内外步行商业街区建设的一些成功实例,并进行总结和展望,试图探求一种既能满足投资者追求高回报的要求,也能达到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要求的步行商业街区设计方法,为城市和建筑设计者提供一些相关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8-05-01)

步行尺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步行导向的建成环境规划和更新已成为改善城市社区环境品质的重要手段。可步行度作为建成环境步行友好程度的评价工具也逐渐受到关注。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可步行度的理论背景和概念,并探讨国内外围绕社区尺度可步行性的研究结论,并试图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目前可步行性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评估工具开a发、可步行性影响因素探究、影响结果探究,以及影响机制探究。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方法也为可步行性的评价提供新的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步行尺度论文参考文献

[1].刘泉.轨道交通TOD地区的步行尺度[J].城市规划.2019

[2].赵未坤.社区尺度可步行性研究进展[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交通规划).2018

[3].秦涛.辅助步行训练机器人机构尺度综合设计[J].机械传动.2018

[4].吴浩.基于人本尺度的城市街道可步行性大数据测度研究[D].东南大学.2018

[5].戚颖璞.上海“最美的12条街道”奥秘何在[N].解放日报.2017

[6].李恒鑫.基于紧凑城市理念步行原则的街区尺度与道路模式研究[D].南京大学.2014

[7].程璐,李易.步行尺度在城市街道中的重要性分析及规划建议[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2013

[8].苑云,冯伟.基于数理分析的步行商业街区的外部空间尺度控制——以西安秦腔艺术主题商业街区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13

[9].吴玺.步行商业街的空间尺度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10].谭畅.城市中心步行商业街区的空间形态及尺度研究[D].天津大学.2008

标签:;  ;  ;  ;  

步行尺度论文-刘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