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速远程滑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速远程滑坡,运动堆积过程,PIV技术,模型试验
高速远程滑坡论文文献综述
葛云峰,周婷,霍少磊,夏丁,胡勇[1](2019)在《高速远程滑坡运动堆积过程中的能量传递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远程滑坡往往引发灾难性事故,开展运动堆积过程定量研究,对于探究滑坡发生机理及预测致灾范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室内物理模型试验,通过PIV技术分析高速摄像机在试验过程中拍摄的照片,获取了运动过程中滑体颗粒的水平速度、竖直速度与位移等运动参数.从滑体颗粒群和不同位置处单体颗粒角度,分析高速远程滑坡的运动演化规律.结果显示:(1)滑体颗粒前端出现高速区,该高速区随着滑坡停止具有一定的保持性.颗粒间存在明显的碰撞现象;(2)从不同位置单体颗粒来看,前部颗粒位移量最大,速度波动频繁,碰撞频次最高,能量多次补充;中部颗粒位移量其次,速度有波动过程,但不及前部频繁;后部颗粒位移量最小,速度基本呈递降趋势,能量逐渐减小.结合重庆鸡尾山滑坡以及Black Rapids Glacier滑坡实例分析,揭示了高速远程滑坡运动堆积过程中滑体颗粒间存在碰撞及能量传递现象,从而进一步探究高速远程滑坡形成机制,在监测预防、灾害治理等方面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胡晓波,樊晓一,唐俊杰[2](2019)在《基于离散元的高速远程滑坡运动堆积特征及能量转化研究——以叁溪村滑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运动速度、堆积特征和能量转化是研究其致灾机制的重要因素,而模型试验、野外调查并不能全面揭示其成灾机理。文章以叁溪村滑坡为例,采用PFC3D离散元模拟方法,揭示滑坡运动过程中的前部、中部和后部岩土体的速度演化分布、堆积特征和能量转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叁溪村滑坡的残余摩擦系数为0. 2时,模拟结果与实际堆积特征一致。前部、中部、后部岩土体到峰值速度存在差异,前部岩土体速度分布表现为显着的单峰型特征,而后部岩土体速度分布为双峰型特征。滑坡不同部位的岩土体堆积呈现层序分布;滑坡重力势能的转化中,摩擦耗能占总能量的52%,动能峰值时刻仅有15%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研究结果可为高速远程滑坡的运动机理分析和防灾减灾治理工程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地质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广煜,徐文杰,佟彬,王立朝[3](2019)在《基于块体离散元的高速远程滑坡灾害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远程滑坡的破裂及致灾机制一直是滑坡灾害难点之一。为了深入高速远程滑坡灾害动力学过程,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块体离散元法的黏结断裂模型,并基于图形处理器(GPU)实现了高性能并行计算,进而开发了地质体从连续到破裂解体过程的耦合模拟平台–耦合离散元程序(CoDEM)。在此基础上以2000年西藏易贡滑坡为例,系统研究了滑坡体的"高位崩塌区崩解启动–老滑坡体复活–碎屑流高速流动–堰塞体形成"的全过程。通过对比数值计算结果和现场地质调查资料,表明计算得到的堆积范围、物质组成与滑坡实际状态较为吻合。根据滑坡不同阶段的运动特征,将滑坡灾害区分为4个部分:启动区、缓冲区、流通区和刹车区。(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崔豫[4](2019)在《川西理塘毛垭坝盆地乱石包高速远程滑坡的~(10)Be暴露年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国家实力的综合提升,西南地区交通网路建设正逐渐完成规划与实施。拟定的川藏铁路计划将由东向西穿过四川盆地以及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其中中段的规划建设路线将经过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毛垭坝盆地内的乱石包高速远程滑坡(6.40×107-9.40×107m3)。该滑坡属于典型的高速远程滑坡,由于其所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复杂且地理位置特殊,导致该滑坡可能具有复杂的滑动过程。该滑坡发生的年代、是否存在复活历史以及滑坡发生的成因和稳定性,都与拟定的川藏铁路方案的可实施性与工程安全性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关系到区域内同类型滑坡的风险灾害评估与灾害预测与防治。目前,已经有部分学者从滑坡动力学等角度对该高速远程滑坡的运动过程与运动方式进行了相关理论研究,但关于该滑坡发生年代的详细研究并不多见,对于该滑坡是否发生过多次活动也未见有相关论述。乱石包高速远程滑坡从岩性及滑坡性质等方面均适宜使用10Be暴露测年技术进行研究,但未见有研究学者进行尝试以及结合年代结果的滑坡成因和稳定性讨论。本文以毛规坝盆地乱石包高速远程滑坡为直接研究对象,利用10Be暴露测年技术,对采集自不同海拔高度的8个花岗岩样品(3个后壁样品,5个堆积体上的巨大块石样品)进行处理,得到7个样品数据。综合分析影响年代数据的因素,通过计算遮蔽因子系数以及框定侵蚀速率,完成乱石包高速远程滑坡的年代结果校正。同时结合采样点所处地理位置以及周围地形,进行数据可靠性分析,并结合年代数据及资料数据,借助简单的理想化稳定性分析模型,尝试进行了乱石包高速远程滑坡的成因及过程讨论。最终主要取得了以下进展与认识:(1)根据校正后的年代结果,发现乱石包高速远程滑坡后壁样品的年代自上而下由老至新,分析认为邻近滑坡后壁顶端的样品由于核素继承性,不能代表真实暴露年代,乱石包高速远程滑坡首次发生大规模高速滑动的时期应是距今3700a左右。(2)根据数据以及资料分析认为,该滑坡的滑动过程具有多期性和复杂性。结合MYB-6样品数据以及前人资料发现,乱石包高速远程滑坡在距今2100a左右发生过二次滑动。(3)借助以滑坡体安全系数为指标的简单理想化的计算模型分析认为,在距今3700a时期,该滑坡在区域内地震的作用下发生首次大规模滑动,该次地震活动可能与公元前1468±54a至公元前1340±25a的断裂带活动相关。(4)通过目前的年代数据以及文献资料发现,4000a内该滑坡仅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滑动,2100a以后该区域内震级大于6.5级的多次地震并未引发明显的数据显示的滑坡活动。(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9-03-10)
胡晓波,樊晓一,马新[5](2019)在《高速远程滑坡加速运动过程能量消耗评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滑坡运动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决定了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的最大运动速度和致灾强度,但由于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的复杂性,能量耗散的定量计算存在较大的难度。选取斜坡坡度、斜坡偏转角、岩性、下垫面覆盖物类型、运动路径、横断面形态作为影响滑坡碎屑流运动过程中能量耗散的主要因素。通过详细分析各类因素的耗能机理,运用改进型层次分析法(IAHP)确定因素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FCE)得出了滑坡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耗散等级。以某典型高速远程滑坡为例,建立了滑坡运动过程能量耗散分析评判模型。相关结论可为潜在的高位远程滑坡致灾强度和致灾区域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9年02期)
汪发武[6](2019)在《地震诱发的高速远程滑坡过程中土结构破坏和土粒子破碎引起的两种不同的液化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地震诱发的高速远程滑坡的液化机理。通过排水和不排水环剪的对比试验,以及对地震诱发的不同类型的滑坡实例的现场调查,考察了土结构破坏和土粒子破碎产生的滑动带液化的不同机理。土结构破坏引起的液化在滑坡发生时即可产生,而土粒子破碎引起的液化需要在滑动过程中产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滑动带向滑体内的扩展模型,并分析了两种液化机理引起的滑坡体形态的差异。本文的独到之处在于揭示了土粒子破碎对高速远程滑坡的重要影响,强调了在滑坡灾害预测研究中必须同等重视滑坡体结构和土粒子易破碎性的调查分析。(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宋宜祥[7](2018)在《基于改进DDA方法的强震触发高速远程滑坡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诸如2008年汶川地震等强震触发的高速远程滑坡动力机制相当复杂,具有与重力诱发滑坡显着区别的特点。地震荷载作用下,节理和滑动面的动态摩擦衰减、孔隙水压力的升高甚至土体液化以及抛射时空气动力效应等都对滑坡的启动及运动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强震诱发拉裂-滑移型滑坡瞬态超低摩擦启动机理(41472245)”,基于室内岩石节理动态摩擦试验、高速旋剪试验及土体动叁轴压缩试验的成果,结合摩擦力学、动力学和运动学等理论,研究了强震触发高速远程滑坡的动力特征及影响因素、节理面及滑动面动态摩擦衰减规律、孔隙水压力的形成机制及数学模型、抛射体飞行时空气动力学效应和撞击解体机制等,建立了适用于强震触发高速远程滑坡动力过程模拟的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alysis,DDA)。主要的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分析了强震触发高速远程滑坡的动力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动力过程大致可分为:强震作用下斜坡的震裂,滑体的高势能和动能的启动脱离,滑体运动过程中的高速远程碎屑流化,碎屑流的趋向静止阶段的停积。明确了汶川地震中影响不同滑坡高速远程运动的主要因素:滑体碎屑流化的减阻效应、节理及滑动面的动摩擦衰减、滑源区和滑动路径上堆积体内孔隙水压力升高(液化)减阻、空气动力学效应。为了提高DDA程序的计算效率,应用串行和基于GPU的并行雅克比预条件共轭梯度法(Jacobi Preconditioned Conjugate Gradient,JPCG)对DDA效率进行改进。结果证明,所有采用串行的超松弛法(serial successive over-relaxation,SSOR)、串行的DJPCG(DJPCG方法的预条件阵为系数矩阵的对角阵,SDJPCG)、串行的BJPCG(BJPCG方法的预条件阵为系数矩阵的块对角阵,SBJPCG)、并行的DJPCG(parallel DJPCG,PDJPCG)和并行的BJPCG(parallel BJPCG,PBJPCG)方法的求解器的DDA代码都具有很高的计算精度;串行求解器是最耗时的并且对DDA代码的运行效率起主要作用,而基于并行的JPCG方法的DDA代码能够显着的提高运行效率。特别是当DDA模型的块体单元数量增大时,并行的求解器计算效率能够实现相较于原SSOR求解器的几倍~十几倍的提升。(2)开展了节理的动态循环剪切试验,得到了节理动态摩擦衰减的数学模型并嵌入到DDA代码(friction degradation of joints considering in DDA,FDJ-DDA)。FDJ-DDA代码中对于边-边接触的块体,通过计算与动态摩擦衰减系数相关的相邻块体的相对速度、循环剪切位移幅值和循环剪切数来持续的计算节理的摩擦系数。此外,FDJ-DDA中改进的节理粘聚力移除技术能够使块体间一旦出现“滑动”或“张开”状态时,永久地移除粘聚力。结果表明,由FDJ-DDA模拟的典型溃滑型滑坡(东河口滑坡)的滑动距离和速度比始终保持节理摩擦系数为常数的DDA模拟的滑坡对应值更大,并且FDJ-DDA模拟的结果与滑坡实际的堆积状态和动力特征更吻合;与节理粘聚力相比,节理的摩擦系数对于地震触发的滑坡的动力行为影响更大。(3)基于高速旋剪试验结果,将滑坡滑动面速度-位移依赖的摩擦衰减模型嵌入到DDA(friction degradation law of the sliding surfaces considering in DDA,FDSS-DDA),用于研究拉裂-滑移型滑坡滑动面动态摩擦衰减对滑坡动力过程的影响。在FDSS-DDA运行的每个时间步,滑动面的摩擦系数通过速度-位移衰减模型的相应公式进行更新。大光包滑坡滑动面摩擦系数在很短的时间内急剧下降(滑坡启动阶段)。斜坡体顶端的张拉裂缝首先出现,而后滑动面摩擦系数下降到稳定的残留值,随后坡脚处的岩体被高速剪断,最终滑体受到平梁子山的“刹车作用”影响,仅有滑体前端的部分滑块越过了平梁子山脊。结果表明,FDSS-DDA模拟的滑坡运动距离比DDA模拟的结果更大,并且堆积体的形态与震后滑坡的实际地形吻合较好。(4)根据牛眠沟滑坡体的环剪试验结果,将颗粒破碎引起孔隙水压力的模型嵌入到DDA(pore-water pressure considering in DDA,PWP-DDA),模拟研究了滑源区土体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及其对滑坡动力过程的影响。在PWP-DDA中,利用孔隙水压力比更新计算滑动面的摩擦系数。通过比较PWP-DDA和DDA分别对牛眠沟滑坡的模拟结果,揭示了滑源区滑动面的孔隙水压力在很小的相对位移和时间内急剧上升的特征;加速度施加到基岩后,孔隙水压力的升高迅速降低了滑动面的摩阻力,从而促使滑体产生更大的启动速度和运动位移。因此,滑源区水文条件是决定滑动面摩阻力的重要因素,需要在滑坡灾害反分析和风险评估中详细勘查。(5)开展了常规、冲击及动态循环条件下不排水叁轴压缩试验,以研究滑动路径上堆积体的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对滑坡碎屑流高速运动的影响规律。常规叁轴压缩试验的结果表明,试样轴向应变达到20%时,其孔隙水压力达到初始围压的67%,进而证明滑动路径上堆积体是较容易发生流动液化破坏的。动力荷载试验结果表明,冲击荷载能够引起试样孔隙水压力急剧地升高,但是在试样破坏前并未发生液化;根据循环荷载的试验结果可知,地震荷载能够触发埋深小于10 m的浅层砂土的液化。利用循环荷载叁轴压缩试验所得的孔隙水压力时程曲线的拟合公式,通过DDA的模拟结果进一步证明,滑动路径上堆积层内孔隙水压力升高甚至土体液化能够促使滑坡在低摩阻力下产生更大的运动距离。(6)分析了具有高速远程运动特征的抛射型滑坡的形成条件和动力特征。通过分析空气动力效应对抛射体飞行过程影响表明,作用于抛射体上的水平向推动力及竖直向的擎托力,共同导致了抛射体更长的飞行时间和更大的运动距离。改进的DDA块体破裂分离技术用于模拟抛射体的撞击解体过程,一旦DDA模型中块体间一对接触满足最大拉应力准则或者摩尔-库伦准则,人工节理转化为真实的节理。抛射体形心初始速度和水平方向间的初始角b对大岩壳滑坡抛射体飞行的距离和堆积状态都有重要的影响,且当β=0°时模拟结果更符合实际的堆积地形特征。(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6-01)
闫由之[8](2018)在《基于CDEM的洒勒山高速远程滑坡过程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CDEM力学计算软件中的颗粒流离散元计算程序,结合野外踏勘与室内试验得到的数据,对洒勒山高速远程滑坡过程进行模拟,研究了由蠕变导致下方滑体失稳滑动后在上方滑体下部形成临空面,致使上部滑体锁固段应力高度集中而被剪断带动上部滑体整体滑动的分段式高速远程滑坡滑动的整体过程,模拟后的得到的滑坡物堆积形态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同时将高速远程滑坡的控制因素为滑面控制因素与滑体控制因素,并基于CDEM的二维与叁维颗粒流程序分别探讨了滑面角度、V型滑道壁夹角、滑体方量、滑体粒径、滑体内摩擦角与粘聚力对于滑体运动能力与堆积特征的影响。主要的工作内容与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发现滑道形态对滑体的运动特征有较大影响,在二维模拟中随着滑道与地面夹角的增大,滑体的质心运动距离变化不大,而最远运动距离显着下降,滑体的最大运动速度随着滑道与地面夹角的增大而上升。叁维模拟中滑体各项运动参数变化规律与二维相似,但是其最大运动速度、质心运动距离与最远运动距离均大于二维模拟。滑道两壁夹角度数的上升也不利于滑坡的高速远程运动。(2)滑体特性对滑体的运动特征也有较大影响。滑体方量越大,越有利于高速远程运动;构成滑体的粒径越小,越不利于高速远程运动;内摩擦角与粘聚力的上升也不利于滑体的高速远程运动,但对于滑体的影响程度远小于前两者。(3)基于CDEM软件对洒勒山滑坡过程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上部滑体运动最大速度较大,最大速度可达35m/s,下部滑体运动距离较远,达854m;整个滑动过程可以分为5个阶段,即:下部启动→下部加速剧滑-上部启动→下部匀速滑移-上部剧滑→上部撞击减速-下部再加速→总体减速自稳阶段。(4)模拟滑动过程中,滑体在撞击面附近与下部滑体前段均存在颗粒抛射现象,部分属于上部滑体的泥岩等物质被抛射至堆积物前端,下部滑体在撞击后的滑动呈现了显着的流体特征。滑体静止后堆积物形态与实地调查结果吻合很好。(5)分析了洒勒山滑坡可以高速远程运动的控制因素,发现洒勒山滑体是在黄土高速剪切液化与滑体碰撞间能量传递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高速远程滑动。(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5-01)
郭剑[9](2018)在《一种双层结构的高速远程滑坡运动学模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远程滑坡是黄土地区的一种常见滑坡形式,具有运动速度大,运移距离远的特点,严重威胁着黄土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流动性高速远程滑坡的空间预测对其危险性评估和防灾减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泾阳南塬多处高速远程滑坡的调查结果,提出了一种新的高速远程滑坡运动模式,给出了其定义并介绍了该类滑坡的运动特点。以Sassa提出的滑坡运动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可反映该类高速远程滑坡运动特点的双层物理模型,针对单层和双层滑体分别分析了其控制体单元受力情况,根据连续性方程和动量守恒方程建立了双层模型的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对该数学模型进行离散,基于Visual Basic编程平台编制了Landslide-Dual Layer(LS-DL)软件,该软件可实现叁维滑坡完整运动过程的模拟。采用LS-DL数值模拟软件进行了单层叁维滑坡模拟、改进溃坝实验模拟和涌浪实验模拟叁组数值实验,从不同角度验证了该软件模拟结果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文章最后采用LS-DL软件对泾阳南塬一典型流动性高速远程滑坡——大堡子滑坡进行了模拟,分析了运动过程中滑体的厚度、速度等的变化过程,所得模拟结果与实测地形基本一致,证明了本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提出的具有双层结构的高速远程滑坡运动模型从理论上解释了以泾阳南塬滑坡为代表的一类滑坡的运动机理,所编制的LS-DL软件可应用于此类滑坡的运动过程模拟,为该类高速远程滑坡的空间预测、危险性评价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4-20)
郭长宝[10](2018)在《认识与防范高速远程滑坡》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6月24日,四川茂县迭溪镇新磨村发生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形成特大滑坡灾害,使该村40余户农房被掩埋,90余人失联,再次引起了人们对高速远程滑坡的关注和重视。何为高速远程滑坡滑坡是自然界斜坡破坏形式中分布最广、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地质灾害,而在所有滑坡灾害中,高速远程滑坡常因其突发、剧烈、迅速及远程等特点,而造成更为严重的灾难,引起巨大的社会财富损失和(本文来源于《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期刊2018年01期)
高速远程滑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运动速度、堆积特征和能量转化是研究其致灾机制的重要因素,而模型试验、野外调查并不能全面揭示其成灾机理。文章以叁溪村滑坡为例,采用PFC3D离散元模拟方法,揭示滑坡运动过程中的前部、中部和后部岩土体的速度演化分布、堆积特征和能量转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叁溪村滑坡的残余摩擦系数为0. 2时,模拟结果与实际堆积特征一致。前部、中部、后部岩土体到峰值速度存在差异,前部岩土体速度分布表现为显着的单峰型特征,而后部岩土体速度分布为双峰型特征。滑坡不同部位的岩土体堆积呈现层序分布;滑坡重力势能的转化中,摩擦耗能占总能量的52%,动能峰值时刻仅有15%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研究结果可为高速远程滑坡的运动机理分析和防灾减灾治理工程提供重要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速远程滑坡论文参考文献
[1].葛云峰,周婷,霍少磊,夏丁,胡勇.高速远程滑坡运动堆积过程中的能量传递机制[J].地球科学.2019
[2].胡晓波,樊晓一,唐俊杰.基于离散元的高速远程滑坡运动堆积特征及能量转化研究——以叁溪村滑坡为例[J].地质力学学报.2019
[3].刘广煜,徐文杰,佟彬,王立朝.基于块体离散元的高速远程滑坡灾害动力学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4].崔豫.川西理塘毛垭坝盆地乱石包高速远程滑坡的~(10)Be暴露年代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
[5].胡晓波,樊晓一,马新.高速远程滑坡加速运动过程能量消耗评判研究[J].人民长江.2019
[6].汪发武.地震诱发的高速远程滑坡过程中土结构破坏和土粒子破碎引起的两种不同的液化机理[J].工程地质学报.2019
[7].宋宜祥.基于改进DDA方法的强震触发高速远程滑坡的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8
[8].闫由之.基于CDEM的洒勒山高速远程滑坡过程模拟[D].兰州大学.2018
[9].郭剑.一种双层结构的高速远程滑坡运动学模型及应用[D].长安大学.2018
[10].郭长宝.认识与防范高速远程滑坡[J].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