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规划评价论文-李冰冰

村庄规划评价论文-李冰冰

导读:本文包含了村庄规划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风景名胜区,居民调控,村庄,AHP

村庄规划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李冰冰[1](2019)在《层次分析法在风景名胜区规划村庄发展潜力评价中的应用——以齐云山风景区村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风景名胜区各村镇在建设发展中的发展潜力评价,是风景名胜区居民调控的重要依据。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齐云山风景区村庄发展的若干因子进行了量化分析,从而得出各村庄潜力综合评价排名,为进一步进行村庄类型划分与居民社会调控提供决策思维与量化依据。(本文来源于《工程与建设》期刊2019年04期)

袁勋,许超[2](2019)在《基于SD调查法和主成分分析的村庄整治需求评价——以杭州市双浦镇吴家村村庄整治规划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SD问卷调查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以杭州市吴家村为对象,调查和分析了村民对村庄环境整治的需求及其主要影响要素,构建了村民对村庄环境的认知模式,反映村民对村庄环境的现状认知及整治诉求,用于指导规划建设"村民认可"的新农村环境,使村庄规划中"村民参与行为"科学化、规范化。本方法已经运用在吴家村项目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此方法的可靠性和结果的合理性,同时也发现村民视角需求模型的不足,为今后建立全面客观的村庄环境整治需求模型积累宝贵的经验。(本文来源于《陕西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段德罡,高莉,黄晶[3](2019)在《村庄建设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研究——以临潭县长川乡敏家咀村建设规划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政府主导的大量运动式村庄规划与建设虽具有规模广、见效快的特征,但着眼短期成效的政治诉求为村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而村庄规划评价的缺失导致许多问题得不到纠正,使村庄规划与建设水平裹足不前。临潭县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规划具有我国运动式村庄规划建设的普遍特征,本文以其为研究对象,开展村庄建设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研究,基于综合评价方法框架从评价主体、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5个方面界定村庄规划实施评价理论范式,构建包含执行评价、实效评价和社会评价3个领域的综合评价体系;并选取长川乡敏家咀村作为案例村开展实证研究,详细探究该村庄建设规划的实施成效及其原因,为增强规划效用提供建议,同时也为目前快节奏的村庄规划与建设的优化与改进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期刊2019年05期)

王柳[4](2019)在《山地生态旅游型村庄发展评价与规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地村庄不同于平原村庄,环境独特且发展滞后。而在当前我国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村发展被放到国家战略的优先位置,鼓励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农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十分热门。进行合理的村庄规划是科学进行农村建设的前提工作,其中探寻村庄的发展潜力十分重要。文中的山地生态旅游型村庄发展评价体系,是从山地村庄和生态旅游的特殊性出发,通过筛选相关影响因子,综合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的村庄发展潜力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利用当地数据资料来解决山地生态旅游型村庄发展短板的确定难题,指导村庄规划的编制,并提高规划和发展策略的精准性。这些都体现出本文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还具有实践意义。本文首先界定了山地村庄及生态旅游等相关概念,并小结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及乡村系统发展理论等内容,分析了国内外研究概况,还讨论了现行有关规范对于山地生态旅游型村庄发展评价的适用性。在因地制宜、特殊与基本共存以及简化易行的原则上,选取“环境——经济——社会”来构建指标体系,采用专家评分筛选出18个参评指标,采用德尔菲法完成权重赋值。选取了多因子综合评价模型,优化后将用于评估实践。评价结果分级定为四级:准备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合理发展阶段、永续发展阶段。最终构建好了一套适用于山地生态旅游型村庄的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为了促进桅杆村的规划建设并验证本次研究拟定的评价体系的可行性,运用山地生态旅游型村庄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完善绵阳市平武县平通镇桅杆村的规划研究,包括生态旅游发展策略及空间统筹、产业结构、道路交通、聚居地建设等规划内容。同时桅杆村村庄发展研究的结果也对山地生态旅游型村庄的评价体系作出一系列的反馈,从而有助于在后续研究过程中,逐渐完善相关评价方法。(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罗怡[5](2018)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村庄发展评价及建设规划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十九大的召开,“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规划建设好广大农村,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成为国家“十叁五”时期的迫切任务。县域是我国广大农村的载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想平台。相关文件陆续出台,提出要“确立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先行及主导地位”,对村庄进行分区分类,提出分类指引。为此,本文顺应“乡村振兴”的大背景,对县域村庄发展评价及建设规划类型划分进行研究,促进村庄建设的提升。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解析国家目前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相关政策的出台,提示着编制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第二部分,阐释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村庄发展评价体系及村庄类型划分的相关概念,结合国内外相关村庄发展评价及建设规划分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进行借鉴。第叁部分,根据前文的研究总结,探索村庄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建设规划类型划分的方法。分别在行政村层面和自然村层面考虑村庄发展潜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多规合一”划定的“叁类空间”提出“先分区后分类”的村庄建设规划分类方案。第四部分,结合实践项目,将本文构建的村庄发展评价体系及建设规划分类方案予以运用,对湖口县县域村庄进行村庄发展潜力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建设规划分类,提出分类发展指引,完成基于理论方法的实证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蒋秋奕[6](2017)在《基于AHP的灾后村庄安置点规划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规划实施评价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一环,尤其是针对灾后重建,规划实施评价的作用尤为明显。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对于规划评价主要聚焦于城市和县镇一级的总体规划,对于乡村规划实施评价研究比较少。乡村规划评价体系理论模型尚不健全,有待通过规划评价进一步改进规划设计,提高设计的科学性。本文对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穆平镇大河坝村庄安置点2013年至2016年间灾后重建安置点规划的实施方面进行评价,为灾后重建规划实施评价系统提供案例、评价方法及评价体系指标,共同促进中国规划实施评价体系理论系统的完善。本文以灾后重建为主线,选取村庄安置点灾后重建为侧重点,以建立规划评价体系为目的,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评价方法和理论基础,运用层次分析法的方法和原理,初步筛选适合大河坝村庄安置点灾后重建的个体指标。在综合考虑多方意见的基础上,通过频度统计法和专家调查问卷法进行指标修正,确立了对应村庄环境、设施建设、住房建设、生产恢复、灾后安全保障的5个子系统下的区位选址、村庄规模、景观绿化、开敞空间等33项个体指标,建立完整的灾后重建规划实施评价指标体系。以宝兴县穆坪镇大河坝村庄安置点规划为应用实例,通过赋权重的方式量化指标内容,对指标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到宝兴县大河坝村庄安置点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根据计算结果对宝兴县大河坝村庄安置点灾后恢复重建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对灾后重建工作的有效实施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15)

邓雅雯,郭长升[7](2017)在《上海市闵行区村庄布点规划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村庄布点规划作为村庄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专项规划,在城镇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实践中因区位政治经济的差异性,乡村地区的复杂性,使得村庄布点缺乏统一的规划方法和指导,而既有的几种规划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容易出现问题简单化、一刀切的现象。文章通过对上海市闵行区村庄布点的实验性应用,着力构建一套村庄布点规划综合评价体系,探索如何在城乡统筹发展新形势下,引导了村庄地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布局。(本文来源于《规划师》期刊2017年S1期)

李金和[8](2016)在《村庄规划实施成效评价与指标体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乡规划法的实施和带动下,村庄规划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及规划界的重视,编制的村庄规划种类繁多,但由于过程体系的不完善,形成了村庄建设重规划轻实施的局面,缺乏对规划实施成效的评价,规划对于指导村庄可持续发展的效度不够明确。本文通过分析村庄规划实施成效涉及的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生态环境五个主要方面,构建适用于村庄规划后实施成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以期完善村庄建设的过程体系,在规划实施层面建立有效指导和改善村庄建设发展的理论与方法。(本文来源于《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规划实施与管理)》期刊2016-09-24)

富伟,于春,崔曙平[9](2014)在《村庄规划实施绩效评价及对策探讨——基于江苏283个自然村的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地编制和实施村庄规划,关乎"美丽乡村"的缔造、"叁农"问题的解决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顺利推进。本文通过2012年对江苏283个自然村的现状及农民意愿调查,以丰富的数据和案例为支撑,客观评价当前村庄规划的实施成效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发现,江苏目前村庄规划的编制覆盖率较高,并已在引导村庄发展方面展现积极作用,但在编制实施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关注与解决。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村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本文提出了规划内容注重综合协调、方法注重调查研究、机制注重"上下结合"的策略建议,以期能为推动村庄规划工作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小城镇与农村规划)》期刊2014-09-13)

吴娜,张建[10](2013)在《北方地区村庄规划后评价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05年起,我国进行了大量的新农村规划建设以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但是由于起步晚、水平参差不齐,村庄规划还存在很多问题,村庄规划后评价工作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进行村庄规划后评价是解决村庄规划问题的有效路径,既能对新农村规划的质量起到监督作用,又能对村庄规划实施起到促进作用,本文对如何建立村庄规划后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在建立村庄规划后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实践应用,研究方法及结论对目前的村庄规划后评价工作有一定帮助。(本文来源于《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期刊2013-11-16)

村庄规划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运用SD问卷调查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以杭州市吴家村为对象,调查和分析了村民对村庄环境整治的需求及其主要影响要素,构建了村民对村庄环境的认知模式,反映村民对村庄环境的现状认知及整治诉求,用于指导规划建设"村民认可"的新农村环境,使村庄规划中"村民参与行为"科学化、规范化。本方法已经运用在吴家村项目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此方法的可靠性和结果的合理性,同时也发现村民视角需求模型的不足,为今后建立全面客观的村庄环境整治需求模型积累宝贵的经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村庄规划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李冰冰.层次分析法在风景名胜区规划村庄发展潜力评价中的应用——以齐云山风景区村庄为例[J].工程与建设.2019

[2].袁勋,许超.基于SD调查法和主成分分析的村庄整治需求评价——以杭州市双浦镇吴家村村庄整治规划为例[J].陕西林业科技.2019

[3].段德罡,高莉,黄晶.村庄建设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研究——以临潭县长川乡敏家咀村建设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19

[4].王柳.山地生态旅游型村庄发展评价与规划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9

[5].罗怡.“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村庄发展评价及建设规划分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

[6].蒋秋奕.基于AHP的灾后村庄安置点规划评价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7

[7].邓雅雯,郭长升.上海市闵行区村庄布点规划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规划师.2017

[8].李金和.村庄规划实施成效评价与指标体系初探[C].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规划实施与管理).2016

[9].富伟,于春,崔曙平.村庄规划实施绩效评价及对策探讨——基于江苏283个自然村的调查分析[C].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小城镇与农村规划).2014

[10].吴娜,张建.北方地区村庄规划后评价体系研究[C].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2013

标签:;  ;  ;  ;  

村庄规划评价论文-李冰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