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抗剪切性能论文-孙艳娜,张中平,李立寒

高温抗剪切性能论文-孙艳娜,张中平,李立寒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温抗剪切性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广义剪切试验,广义剪切模量,剪切应力常量,破坏应变

高温抗剪切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孙艳娜,张中平,李立寒[1](2019)在《基于广义剪切试验的沥青高温性能评价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的应力扫描模式进行广义剪切试验,使用BoxLucas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了沥青的高温性能评价指标——剪切应力常量τ_0,破坏应变γ_0和广义剪切模量G_d.数据拟合时,应保证加载终了值对应的应变大于12%,否则可能导致G_d误差较大.通过对比分析5种沥青的高温性能,发现指标τ_0和γ_0不够客观,建议采用指标G_d.(本文来源于《建筑材料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许承海,程广益,韩新星,孟松鹤[2](2017)在《3D C/C复合材料超高温剪切性能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C/C复合材料同时结合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高性能、可设计性和炭素材料优异的高温性能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广泛地应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高速飞行器头部与翼前缘等热端部件。怎样正确评价C/C复合材料的超高温力学性能,成为了其能否合理使用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将基于C/C复合材料良好导电特性的试样直接通电加热技术与复合材料双切口压缩剪切试验技术(DNS)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可用于温度达3000℃的材料超高温剪切性能试验方法。利用该方法完成了3D C/C复合材料室温~2800℃温度范围的剪切性能试验研究,红外热像仪测试结果显示在试样标距区内温度场分布较均匀,全场应变测试系统测试结果显示在试样标距区内应变分布较均匀,室温下双边切口压缩试验方法与Iosipescu试验方法测试剪切强度具有好的一致性,该方法适用于C/C复合材料超高温剪切性能试验研究。3D C/C复合材料具有显着的剪切非线性,剪切强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2400℃左右达到最大值,而后随温度增高而降低;材料的主要破坏模式为薄弱面的宏观裂纹扩展、纤维束剪切破坏与拔出。(本文来源于《第叁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大会摘要集-分会场41-45》期刊2017-10-21)

张爱莲[3](2017)在《磷酸镁水泥的耐高温改性及粘贴碳纤维布面内剪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磷酸镁水泥和普通水泥相比具有很多优点,例如:凝结速度快、早期强度高、与不同材料之间的粘结力强、干缩小、耐磨性好等。这些优点使得磷酸镁水泥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建筑物修补与加固工程中。国内外对于磷酸镁水泥的耐高温性能研究较少,特别是关于耐高温性能改善方法与相关机理还不清楚。同时,有机胶外贴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结构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系统研究与广泛应用;尽管碳纤维丝在绝氧条件下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性能,但是普遍采用的环氧类胶粘剂的性能在高温下会迅速劣化。为了提高外贴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结构的适用范围与耐高温性能,采用耐高温优良的无机胶代替有机环氧类胶粘剂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本文的一个研究重点是硅灰石对磷酸镁水泥耐高温性的改性效果与作用机理。研究结果发现:随着硅灰石掺量的增加,硅灰石改性磷酸镁水泥的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不断增加。磷酸镁水泥具有优良的抗冻融能力、抗干湿循环的性能以及耐水和耐硫酸盐侵蚀性能,但是磷酸镁水泥试件在强碱及强酸中的力学性能却会大幅下降。利用SEM-EDS发现硅灰石没有参与化学反应,没有影响磷酸镁水泥原有水化产物的生成。但是纤维状的硅灰石填补在磷酸镁水泥中的缝隙中,使得磷酸镁水泥的结构更加密实,从而提高了磷酸镁水泥的抗压强度。通过研究磷酸镁水泥高温后基本力学性能试验得知:硅灰石的掺加对试件高温后的质量损失影响不大,掺加了硅灰石的磷酸镁水泥在温度高达600℃时抗压强度没有降低。虽然硅灰石加入磷酸镁水泥之后没有直接参与化学反应,经过高温处理后也没有改变磷酸镁水泥的化学产物和物相变化。但是硅灰石本身在经历1000℃高温后的化学稳定性良好,正是这种具有高温稳定的微米级纤维状硅灰石限制了磷酸镁水泥水化产物的脱水收缩而减轻了其力学强度衰减。本文的另一个研究重点是改性磷酸镁水泥作为胶粘剂的混凝土外贴碳纤维布的剪切强度及其随不同温度与环境条件作用后的演变规律,为磷酸镁水泥代替环氧树脂胶应用于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结构奠定基础。结果发现:改性磷酸镁水泥代替环氧树脂胶可使碳纤维布粘贴混凝土试件的剪切强度提高40%以上,同时使经历105~500℃高温后的剪切强度损失率显着降低。经过不同高温处理后的改性磷酸镁水泥加固试件都没有发生最理想的破坏形式:即胶层下混凝土被撕下一层。这最主要应该是高温下改性磷酸镁水泥抗剪强度逐渐降低引起的。用改性磷酸镁水泥粘贴碳纤维布的混凝土双剪试件经历干湿循环、自来水浸泡、MgSO_4溶液侵蚀后的粘结性能均优于用环氧树脂粘贴碳纤维布的混凝土双剪试件的粘结性能,但是其抗硫酸侵蚀能力、抗Na OH溶液侵蚀能力、抗Na2SO_4溶液侵蚀能力却比用环氧树脂粘贴碳纤维布的混凝土双剪试件略差。总之,硅灰石的加入有效提高了磷酸镁水泥的耐高温性能。改性磷酸镁水泥的粘结性能比环氧树脂更优良,其可以作为一种新型无机胶体来粘贴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虽然在高温后磷酸镁水泥双剪试件的破坏形式都没有发生与胶层毗邻的混凝土完全剥离的破坏形式,而发生的是纤维布的剥离破坏,但是其常温下和高温后良好的粘结性能证明用磷酸镁水泥代替环氧树脂作胶粘剂粘贴碳纤维布用于实际工程加固是可行的。同时,磷酸镁水泥作为胶粘剂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结构还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环保性效益。(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3-01)

高艺航,石玉红,王鲲鹏,杨云霞,龙连春[4](2016)在《碳纤维增强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MT300/KH420高温力学性能(Ⅰ)——拉伸和层间剪切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碳纤维增强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MT300/KH420的高温力学性能,重点揭示了MT300/KH420的[0°]_7、[0°]_(14)和[±45°/0°/90°/+45°/0°_2]_s层合板在常温~500℃的拉伸和层间剪切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350℃以内,[0°]_7层合板拉伸强度随温度升高有所提高,拉伸模量几乎不变,在420℃时拉伸强度和模量均出现明显下降,在500℃时分别保持在65%和83%以上,表现出优异的高温拉伸性能。MT300/KH420的[0°]_(14)层合板层间剪切强度在常温~420℃随温度升高不断降低至52.8%,在高温下呈现出黏弹效应,且在420℃时最为明显。相比于单向层合板,[±45°/0°/90°/+45°/0°_2]_s多向层合板高温力学性能较为稳定,且由纤维控制的纵向试件力学性能受温度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复合材料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林娇,孙朝杰,易军艳[5](2015)在《基于动态剪切试验的灌缝材料高温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温环境下,灌缝材料表现出明显的塑性流动,在行车荷载不断的剪切作用下易发生灌缝失效,为避免此情况,灌缝材料应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通过动态剪切试验对六种典型灌缝材料的复数剪切模量、相位角和车辙因子进行了分析,评价了其高温性能。结果表明:在六种灌缝材料中,20%橡胶沥青的高温性能最好,灌缝胶A的高温性能最差。(本文来源于《北方交通》期刊2015年04期)

董雨明,谭忆秋[6](2015)在《基于重复剪切蠕变的硬质沥青高温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5种国产硬质沥青全面开展了其高温性能的研究,通过传统现象学试验指标软化点、动力黏度首先进行表征,然后采用美国SHRP计划提出的动态剪切流变试验,评价了国产硬质沥青在52℃~76℃条件下的车辙因子,研究结果均发现硬质沥青具有优异的高温性能。在此基础上,采用动态剪切重复蠕变试验着重进行硬质沥青高温蠕变及其回复特性的研究,结果显示,硬质沥青不可回复蠕变柔量Jnr较低,充分说明国产硬质沥青具有显着的高温路用性能。回归分析发现,硬质沥青软化点与Jnr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多种方法证实了硬质沥青优异的高温性能,硬质沥青对于解决我国频现的路面车辙病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15年02期)

张争奇,师晓鸽,栗培龙,李玉鑫[7](2014)在《基于矿料界面滑移剪切行为的高温性能试验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采用基于矿料微细观作用行为的宏观试验方法评价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对不同级配的沥青混合料进行滑移剪切试验和车辙试验,并对试验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滑移剪切试验的指标中,滑移剪切能EI与车辙动稳定度DS的相关性最好,EI作为滑移剪切试验的评价指标,能更加全面地评价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文中推荐了60℃时加载速率20mm/min的滑移剪切试验条件。(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9期)

杜晓博,彭坤,张宏超[8](2014)在《采用动态流变剪切方法评价改性乳化沥青高温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改性乳化沥青高温性能及影响因素进行更好地评价,选用直接加热蒸发法获取SBR及SBS改性乳化沥青残留物。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应力重复蠕变恢复试验,探讨温度、胶乳含量及胶乳种类3个因素对改性乳化沥青高温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SBR改性乳化沥青残留物高温抗变形能力变弱;随着胶乳含量的增加,SBR改性乳化沥青残留物高温抗变形能力变强;SBS改性乳化沥青高温性能优于SBR改性乳化沥青。(本文来源于《华东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周俊,王志妮[9](2013)在《贯入剪切试验评价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沥青路面的主要组成材料是沥青混合料,因此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沥青路面的高温抗车辙能力。大量的调查和试验研究表明:沥青路面车辙是由于沥青混合料高温抗剪切强度不足引起的。本文采用AC16,SAC16和SMA16叁种不同的沥青混合料进行贯入剪切试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贯入剪切试验可以有效的评价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交通科技》期刊2013年10期)

缑建杰,张程煜,吴小军,严科飞,乔生儒[10](2013)在《整体毡碳/碳复合材料的高温剪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双槽口剪切试验方法测试了碳纤维增强碳基复合材料(C/C)在室温、700℃、1000℃、1400℃下的剪切强度,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材料的原始组织形貌和断口微观形貌。结果表明:材料的剪切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材料Z向的剪切强度优于XY向。通过SEM观察分析可知,材料XY向和Z向纤维的含量明显不同;室温下,C/C复合材料的破坏形式有纤维拔出及断裂,而高温下,失效形式主要为纤维的拔出、纤维/基体界面脱粘等。(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3年14期)

高温抗剪切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C/C复合材料同时结合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高性能、可设计性和炭素材料优异的高温性能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广泛地应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高速飞行器头部与翼前缘等热端部件。怎样正确评价C/C复合材料的超高温力学性能,成为了其能否合理使用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将基于C/C复合材料良好导电特性的试样直接通电加热技术与复合材料双切口压缩剪切试验技术(DNS)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可用于温度达3000℃的材料超高温剪切性能试验方法。利用该方法完成了3D C/C复合材料室温~2800℃温度范围的剪切性能试验研究,红外热像仪测试结果显示在试样标距区内温度场分布较均匀,全场应变测试系统测试结果显示在试样标距区内应变分布较均匀,室温下双边切口压缩试验方法与Iosipescu试验方法测试剪切强度具有好的一致性,该方法适用于C/C复合材料超高温剪切性能试验研究。3D C/C复合材料具有显着的剪切非线性,剪切强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2400℃左右达到最大值,而后随温度增高而降低;材料的主要破坏模式为薄弱面的宏观裂纹扩展、纤维束剪切破坏与拔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温抗剪切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1].孙艳娜,张中平,李立寒.基于广义剪切试验的沥青高温性能评价指标[J].建筑材料学报.2019

[2].许承海,程广益,韩新星,孟松鹤.3DC/C复合材料超高温剪切性能实验研究[C].第叁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大会摘要集-分会场41-45.2017

[3].张爱莲.磷酸镁水泥的耐高温改性及粘贴碳纤维布面内剪切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4].高艺航,石玉红,王鲲鹏,杨云霞,龙连春.碳纤维增强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MT300/KH420高温力学性能(Ⅰ)——拉伸和层间剪切性能[J].复合材料学报.2016

[5].林娇,孙朝杰,易军艳.基于动态剪切试验的灌缝材料高温性能研究[J].北方交通.2015

[6].董雨明,谭忆秋.基于重复剪切蠕变的硬质沥青高温性能研究[J].公路.2015

[7].张争奇,师晓鸽,栗培龙,李玉鑫.基于矿料界面滑移剪切行为的高温性能试验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8].杜晓博,彭坤,张宏超.采用动态流变剪切方法评价改性乳化沥青高温性能的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4

[9].周俊,王志妮.贯入剪切试验评价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

[10].缑建杰,张程煜,吴小军,严科飞,乔生儒.整体毡碳/碳复合材料的高温剪切性能研究[J].材料导报.2013

标签:;  ;  ;  ;  

高温抗剪切性能论文-孙艳娜,张中平,李立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