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化标志物论文-张丹凤,刘学公

分化标志物论文-张丹凤,刘学公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化标志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血清学标志物,甲状腺球蛋白,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分化标志物论文文献综述

张丹凤,刘学公[1](2019)在《血清学标志物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头颈部及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大多数病理类型为乳头状及滤泡状,因其能够分泌甲状腺球蛋白,被称为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大部分DTC预后良好,但部分亚型易复发及转移。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作为DTC复发及转移的监测指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研究发现不仅术后清甲后Tg可以作为随访标志,术前促甲状腺激素(TSH)及Tg、术后清甲前血清Tg及术后清甲后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文章旨在将近几年关于血清学标志物在DTC术前、术后清甲前及术后清甲后等治疗过程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郜永顺,王依明,黄晶晶,张云飞,陈鹏[2](2019)在《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在不同分化程度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差异及对肿瘤复发的监测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癌胚抗原(carcinogenic antigen, CEA)、癌相关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 CA)19-9及CA72-4叁种血清肿瘤标志物作为辅助胃癌诊断及评估预后的指标被临床医生广泛应用,但此叁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在不同分化程度的进展期胃癌中的临床意义是否相同还是目前临床研究中的争议点,其应用缺乏科学性,并且能否真实客观的对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患者做出病情评估仍缺乏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深入研究.目的分析CEA、CA19-9及CA72-4等叁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在不同分化程度进展期胃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7-10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11例胃癌患者临床病例参数、初诊及肿瘤复发后血清肿瘤标志物以及预后资料.结果初诊时CEA、CA19-9及CA72-4等叁种血清肿瘤标志物的阳性率表现中分化组高于低分化组与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组(χ~2=6.821, P=0.033;χ~2=10.748, P=0.005;χ~2=9.188, P=0.010).肿瘤复发后叁种肿瘤标志物的阳性率表现出与初诊时相同的的趋势,即中分化组高于低分化组与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组(χ~2=7.334, P=0.026;χ~2=10.700, P=0.005;χ~2=9.303,P=0.010).叁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初诊时为阴性而肿瘤复发后转为阳性的概率(转阳率)也表现出与初诊及肿瘤复发后相同的结果(χ~2=8.673, P=0.013;χ~2=9.065, P=0.011;χ~2=8.563, P=0.014).术后首次检验值较肿瘤复发后的差值在CEA、CA19-9及CA72-4中均表现为在分化差(中分化、印戒细胞癌及黏液腺癌)的肿瘤中数值更高(F=4.175, P=0.022; F=4.167,P=0.022; F=5.801, P=0.006).结论分化程度越差的胃癌其血清CEA、CA19-9及CA72-4表达越弱,但出现肿瘤标志物阳性时的检验数值较高,此叁种肿瘤标志物对于差分化胃癌患者的辅助诊断和评估肿瘤复发较中分化腺癌临床价值低.(本文来源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王依明[3](2019)在《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在不同分化程度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差异及对肿瘤复发的监测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胃癌作为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一直以来都有着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且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并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癌症信息,其发病率在所有的恶性肿瘤中居第5位,死亡率居第3位。癌胚抗原(Carcinogenic antigen,CEA)、癌相关糖类抗原19-9(CA19-9)及癌相关糖类抗原72-4(CA72-4)叁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是目前临床医生最经常用来辅助诊断胃癌及评估胃癌预后的。随着胃癌治疗手段的发展,进展期胃癌患者的预后在逐渐改善,但仍有大量胃癌患者在接受了根治性切除术后出现肿瘤复发,为了优化每个患者的管理,需要准确的标志物来评估预后。术中和术后对血清CEA、CA19-9及CA72-4进行检测为进展期胃癌患者提供了更准确的风险分层,但此目前针对不同分化程度的进展期胃癌,此叁种肿瘤标志物在其中的临床意义还存在大量的不同声音,大部分的研究人员认为术前此叁种肿瘤标志物在分化好的胃癌中表达更高;一部分研究者持相反态度,认为在差分化胃癌中表达更高;极少的研究人员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这些研究仅仅分析了术前肿瘤标志物水平,缺少术后及肿瘤复发后的研究。此叁种肿瘤标志物对不同分化程度进展期胃癌预后评估分析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CEA、CA19-9及CA72-4等叁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在不同分化程度进展期胃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高低及其在胃癌诊断、评估预后及复发监测中的意义为本文的目的。资料与方法选取2013-2017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胃癌患者。共111例患者入组,其中男性82例,女性29例。将所有入组的患者用世界卫生组织(WHO)2010年发布的胃癌病理组织学进行分型,将入组病例分为3组,根据分化程度不同分为中分化胃癌组、低分化胃癌组及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组,人数分别为43、45和23。对所有入组的患者进行TNM分期,依据是2016年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和国际抗癌联盟(UICC)联合制订的第八版胃癌TNM标准。统计入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TNM分期、病理分型、是否有神经侵犯、初诊、术后首次复诊及肿瘤复发后肿瘤标志物数值。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临床病理参数在不同分化程度胃癌中的差异临床病理参数在叁组胃癌患者中的差异见表1。术后首次检测时间定为手术后21天。如表所示性别、年龄、神经侵犯、肿瘤大小、pTNM分期在叁组间均无差异性。2、叁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在叁组胃癌患者中的差异初诊时叁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均表现为在中分化组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肿瘤分化程度较差的两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EA:x~2=6.821,P=0.033;CA19-9:x~2=10.748,P=0.005;CA72-4:x~2=9.188,P=0.010)。肿瘤复发后此叁种血清肿瘤标志物表现出与初诊时相同的表达趋势,即在中分化组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肿瘤分化程度较差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EA:x~2=7.334,P=0.026;CA19-9:x~2=10.700,P=0.005;CA72-4:x~2=9.303,P=0.010)。CEA、CA19-9及CA72-4初诊时为阴性而肿瘤复发后转为阳性的概率——转阳率,在中分化组中同样高于肿瘤分化程度较差的低分化组与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组(CEA:x~2=8.673,P=0.013;CA19-9:x~2=9.065,P=0.011;CA72-4:x~2=8.563,P=0.014)。3、叁种肿瘤标志物阳性表达时的检测数值在叁组胃癌患者中的差异这一阶段的研究数据统计了此叁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术后首次检查值和肿瘤复发后检查值,并计算得出差值。所有的数值全部为肿瘤标志物阳性表达的数据。筛选这些数据并分析得出:CEA、CA19-9及CA72-4此叁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术后首次检查值较肿瘤复发后的差值均表现为在低分化胃癌组和印戒细胞癌及黏液腺癌组中更高(CEA:F=4.175,P=0.022;CA19-9:F=4.167,P=0.022;CA72-4:F=5.801,P=0.006)。结论1、血清CEA、CA19-9及CA72-4在分化越好的胃癌中表达越高,在分化越差的胃癌中表达越弱。2、血清CEA、CA19-9及CA72-4表达阳性时的检测数值在分化差的胃癌中更高。3、临床中依靠此叁种肿瘤标志物评估患者预后时需结合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3-01)

王忠玲,王雪娇,林芳荣,王志英,黄成丽[4](2019)在《甲状腺癌病理分化类型与EB病毒感染及感染标志物水平的关联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甲状腺癌病理分化类型与EB病毒感染及感染标志物水平的关联性,阐明感染性疾病在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80例医院收治的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80例甲状腺腺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EB病毒感染率、血清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水平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EB病毒感染率及血清IL-6、CRP和WBC水平分别为46.25%、(0.56±0.18)μg/L、(5.26±0.71)mg/L、(7.65±2.82)×109/L,均高于对照组(P<0.05)。乳头状癌、滤泡状癌患者血清IL-6、CRP和WBC水平分别为(0.81±0.23)μg/L、(7.81±0.96)mg/L、(9.25±3.16)×109/L;(0.82±0.22)μg/L、(7.76±0.98)mg/L、(9.56±4.63)×109/L,高于髓样癌、未分化癌患者(P<0.05)。合并EB病毒感染甲状腺癌患者血清IL-6、CRP和WBC水平分别为(0.95±0.21)μg/L、(9.24±1.56)mg/L、(10.06±4.18)×109/L,均高于未合并EB感染患者(P<0.05)。结论甲状腺癌患者的EB病毒感染率和感染标志物水平均高于良性甲状腺肿瘤患者,EB病毒感染可能与甲状腺癌患者的炎症反应具有关联性,某些病理分化类型甲状腺癌患者的EB病毒感染率较高,但尚未观察到与其他病毒类型存在显着的差异,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予以证实和讨论。(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彭京平,庞荣清,张利[5](2018)在《巴马汀对大鼠BMSC成骨成脂分化相关标志物的表达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巴马汀(PM)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成骨成脂分化相关标志物表达的影响和调控作用。方法原代分离、鉴定并诱导分化培养大鼠BMSC,分别设置空白对照组、PM低剂量组和PM高剂量组。Real-time PCR法检测BMSC中成骨相关基因Runx2、ALP、COL1、OCN及成脂相关基因PPARγ、Lpl的表达变化;Western法检测Runx2、ALP、COL1、OCN及PPARγ、Lpl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PM可剂量依赖性的上调成骨相关基因Runx2、ALP、COL1、OCN表达,抑制成脂相关基因PPARγ、Lpl的表达,而且PM对相关分子蛋白表达调控结果与基因表达调控一致。结论 PM对大鼠BMSC具有潜在的促成骨、抑成脂的作用,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新靶点。(本文来源于《西南国防医药》期刊2018年12期)

张永存[6](2018)在《补肾化瘀汤联合宫腔镜电切术及孕激素治疗对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保留生育功能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生存质量及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补肾化瘀汤联合宫腔镜电切术及孕激素治疗对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保留生育功能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生存质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57例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及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宫腔镜电切术及孕激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肾化瘀汤治疗,2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浓度及生存质量状况,并统计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比较2组受孕率、成功分娩率及流产率。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片段抗原21-1(CYFRA21-1)水平均显着下降(P均<0.05),且观察组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生存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后期随访过程中,观察组受孕率、成功分娩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均<0.05),流产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化瘀汤联合宫腔镜电切术及孕激素治疗可明显降低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保留生育功能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效减轻术后不良反应,提高受孕率、成功分娩率,降低流产率。(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8年17期)

马宁[7](2018)在《ATDC5细胞系增殖分化各阶段标志物表达差异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软骨损伤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包括磨损与老年后发生的退行性病变,由于软骨内缺乏血管、神经等组织,导致软骨一旦损伤,则很难修复。ATDC5是一种重要的软骨细胞模型,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软骨细胞增殖分化等方面的研究,但关于ATDC5细胞在各增殖与分化阶段标志物如何变化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为了阐明ATDC5细胞系是否具有与软骨细胞相似的静息期、增殖期、肥大期和钙化期的分期特性,本实验通过对不同培养天数ATDC5细胞标志物的检测,确定软骨细胞分化各阶段相关标志性基因与蛋白差异表达情况,明确该细胞系的增殖分化阶段划分。确定ATDC5细胞是否可以模拟软骨细胞某一时期的增殖分化过程,为进一步采用ATDC5细胞进行相关实验研究提供一个参考依据。以ATDC5细胞作为软骨细胞的体外模型,接种于FBS浓度为5%的DMEM/F12(1:1)的细胞瓶内,待细胞长至50%后,加入1%ITS诱导分化,离体培养21天(d),分别在4 d、7 d、14 d、21 d四个时间点,检测软骨细胞增殖分化阶段的标志性因子的表达情况。从细胞水平,明确ATDC5细胞的细胞增殖、活性及形态学变化;对ATDC5细胞进行阿利新兰及茜素红-S染色,分别检测蛋白聚糖(Aggrecan)分泌情况及细胞钙化程度;在每个时间点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变化;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纤连蛋白(Fn1)、Sox9、Ⅱ型胶原(Col2)、蛋白聚糖(Aggrecan)、Runx2、Ⅹ型胶原(Col10)、Ⅰ型胶原(Col1)的基因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实验结果:与培养4 d相比,阿利新兰染色在14 d与21 d时染色较深,茜素红-S钙化结节染色发现,随着培养天数的延长钙化结节数量增多。通过基因与蛋白水平的检测发现,Fn1和Sox9的mRNA表达量在7 d时达到峰值,在细胞进入成熟阶段后显着降低,Sox9及Fn1的蛋白表达趋势与其mRNA表达趋势一致;Col2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在培养至14 d达到峰值,培养至21 d时,Col2的表达量与14 d相比开始呈下降趋势,差异显着(P<0.001);Aggrecan mRNA的表达量与培养4 d和21 d相比,在培养细胞至7 d与14 d时显着升高,其蛋白表达量与培养4 d与7 d相比,在14 d和21 d时增加,差异显着(P<0.01);Runx2 mRNA表达量在14 d时达到峰值,与培养7 d和21 d相比差异显着,Runx2的蛋白表达量随时间的延长递增,在培养14 d和21 d达到最大值。Col10 mRNA表达量在培养ATDC5细胞至14 d开始升高,在21 d时达到最大值,与4 d和7 d相比差异显着(P<0.001),其蛋白表达量与基因的表达趋势一致;Col1 mRNA表达量与4 d、7 d、14 d相比,细胞培养至21 d增加,差异极显着(P<0.001)。ALP的活性在培养细胞至14 d时最高,培养至21 d仍保持较高的活性,与14 d相比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着。ATDC5细胞在分化后期会发生肥大并分泌Col10,ALP活性随之增强。Col2、Aggrecan、Col10、Runx2以及ALP等,是软骨细胞增殖分化中不同阶段软骨细胞分泌的标志性因子,存在于细胞外基质中,这些因子的变化趋势会反映出ATDC5细胞增殖分化所处的阶段。实验结果表明:培养ATDC5细胞至7 d,ATDC5细胞处于静息期;培养至14 d,ATDC5细胞处于增殖期,同时肥大前期标志物的表达升高;培养至21 d,ATDC5细胞主要表现出肥大期软骨细胞的特征,部分细胞具有成骨细胞的特征。因此,本研究认为ATDC5细胞具备与软骨细胞相似的增殖分化阶段以及标志物表达特性,可以通过细胞融合,聚集,形成钙化点和细胞发生矿化来完成软骨内成骨的全过程,包括软骨细胞的分化,细胞增殖及软骨细胞的矿化,ATDC5可以用于软骨细胞增殖分化、软骨内成骨等方面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朱蓉,李伶俐,李仕宇,陈小燕,赵逵[8](2017)在《阿司匹林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肠分化标志物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临床防治结肠癌确切有效,近年来有研究认为其防治结肠癌最终通过对结肠癌干细胞调控而实现。当结肠癌干细胞分化成熟时,结肠癌将不再进展、甚至消退。本研究旨在探讨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株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活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不同浓度阿司匹林抑制HT-29细胞增殖的作用,得出IC50;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检测阿司匹林IC50干预24、48和72 h,肠分化标志物黏蛋白2(mucin 2,MUC2)、叁叶因子3(trefoil factor 3,TFF3)、蔗糖酶-异麦芽糖酶(sucroseisomaltase)和溶菌酶(lysozyme)的m RNA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MUC2蛋白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sucrase-isomaltase及lysozyme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阿司匹林能明显抑制HT-29细胞的增殖,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RTF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阿司匹林干预HT-29细胞48、72 h,与对照组比较,肠杯状细胞标志物MUC2、TFF3的m RNA表达均上调(P<0.05),肠吸收细胞标志物sucrase-isomaltase和潘氏细胞标志物lysozyme的m RNA及蛋白表达均下调(P<0.05);免疫细胞化学实验结果显示,阿司匹林干预48 h,MUC2蛋白表达较对照组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能影响人结肠癌HT-29细胞肠分化标志物的表达,且可能导致其向杯状细胞表型分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癌症杂志》期刊2017年11期)

惠文佳,张子旭,高峰[9](2017)在《幽门螺杆菌抗体分型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与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幽门螺杆菌(Hp)抗体分型联合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72-4(CA72-4)+糖类抗原19-9(CA19-9)]检测对低、中、高度分化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HP抗体分型采用免疫印迹法,肿瘤标志物采用化学发光法,对经病理确诊的胃癌患者(低分化23例,中分化36例,高分化38例)及胃良性病变对照组(34例)进行血清学水平的HP抗体分型以及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 HP抗体分型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对低分化、高分化胃癌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67%及56%;对中分化胃癌的检测特异性为84%,对低、中、高分化胃癌的检测准确性分别为60%、70%和49%,与单独用肿瘤标志物对胃癌的检测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抗体分型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对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7年22期)

姚小美[10](2017)在《生长分化因子15作为帕金森病辅助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世界第二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发病率仅次于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年升高。PD临床表现分为运动症状(如运动迟缓、震颤及肌强直等)和非运动症状(嗅觉减退、便秘、睡眠障碍、抑郁及认知功能障碍等)两个方面。目前PD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而不典型的帕金森迭加症,如多系统萎缩、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等早期与原发性帕金森病不易鉴别。在实际工作中,即使严格的执行诊断标准,PD仍存在较高的漏诊率和误诊率,因为其最终确诊只能依靠尸检后的病理检查。因此,为了提高PD的诊断准确率,迫切需要寻找合适的生物标志物,很多学者已致力于研究PD相关生物标志物以辅助诊断、监测疾病进展及评估药物治疗效果。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GDF15)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的一员,在正常人体多个器官中均有表达,如肾脏、脑、肺、心脏、前列腺、肝脏、胎盘等。当受到炎症、损伤或氧化应激等因素刺激时,GDF15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发挥其抗炎、抗凋亡及抗生长等效应。GDF15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同时参与了很多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脑血管疾病及神经系统变性病。临床研究发现GDF15是脑卒中后残疾的一项独立预测因子,动物实验证实GDF15对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然而亦有研究发现GDF15并不具有神经保护作用。AD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神经系统变性病,有报道称AD患者血清中GDF15表达水平明显升高。GDF15在PD中的临床研究很少,目前仅有一项研究发现帕金森病痴呆(Parkinson's disease with dementia,PDD)患者较认知功能正常的PD患者脑脊液中GDF15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认知功能呈负相关。PD患者血液中GDF15表达水平如何,是否参与PD的进展,是否对患者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是否能作为PD生物标志物等问题值得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FGF21)属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的一员,主要由肝脏合成,参与糖及脂质代谢,发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降低血脂水平等功能。FGF21在脑组织中多个部位均有表达,特别是在中脑,包括黑质、纹状体等部位。体外研究发现FGF21还能够增加线粒体呼吸链活性发挥对多巴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在PD等神经系统变性病中,FGF21的相关临床研究较少,FGF21在PD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如何,是否同动物实验一样对多巴胺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等问题值得深思。目的:检测PD患者血清中GDF15和FGF21表达水平,并研究与PD严重程度等相关临床指标间的关系,评估其是否可作为PD辅助诊断及监测病情的生物标志物。方法:实验纳入104例原发性PD患者和性别、年龄匹配的88例正常对照人群,收集PD组患者相关信息: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发病年龄、PD病程、左旋多巴使用时间,是否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另外计算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vodopa equivalent daily dose,LEDD)。依据统一的帕金森病评估量表第叁部分(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Ⅲ),对所有PD患者在“关”期进行运动功能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两组实验对象血清中 GDF15 和 FGF21的表达水平,评估这两项因子与PD各临床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同时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判断其是否是PD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最后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分析对 PD 的诊断价值。结果:1.PD组和正常对照组GDF15和FGF21表达水平比较PD组GDF15表达水平(573.50 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88.23 pg/mL;P = 0.000),其平均值接近对照组的2倍。当按照性别分亚组后,男性PD患者GDF15表达水平(650.94 pg/mL)明显高于男性正常对照(308.54 pg/mL,P = 0.000),同样女性PD患者(498.98 pg/mL)亦高于同性别对照(268.83 pg/mL,P=0.000)。但是FGF21在PD(425.26 pg/mL)和正常对照组间(407.88 pg/mL,P= 0.602)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使按性别进行亚组分析,PD组和对照组仍无显着性差异。2.PD组内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各临床指标比较GDF15在PD组内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PD患者GDF15水平(650.94 pg/mL)显着高于女性患者(498.98 pg/mL,P = 0.001)。而正常健康对照组内却无性别差异(男性vs 女性:308.54 pg/mL vs 268.83 pg/mL,P=0.164)。FGF21 在男性 PD 患者中表达(451.91 pg/mL)略高于女性患者(399.62 pg/mL,P=0.2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年龄、BMI、病程、发病年龄、左旋多巴使用时间、LEDD、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使用率、UPDRS-Ⅲ在男性PD患者与女性PD患者中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3.PD组GDF15与各临床指标间的相关关系Pearson 相关关系显示 GDF15 与年龄(r = 0.236,P = 0.016)、病程(r = 0.231,P=0.019)、UPDRS-Ⅲ(r = 0.386,P= 0.000)呈明显正相关,Spearman相关显示GDF15与性别具有相关性(r= 0.320,P=0.001)。而GDF15与发病年龄(r= 0.158,P=0.109)、BMI= 0.013,P= 0.896)、LEDD(r = 0.164,P= 0.097)、左旋多巴使用时间(r = 0.151,P= 0.127)、是否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r= 0.061,P= 0.535)均无显着性相关关系。4.UPDRS-Ⅲ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UPDRS-Ⅲ作为因变量,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病程(β=1.978,P=0.000)、左旋多巴等效剂量(β=0.0 16,P=0.004)、左旋多巴使用时间(β=0.141,P=0.000)及GDF15(β=0.020,P=0.000)均是UPDRS-Ⅲ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校正年龄、性别、病程、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左旋多巴使用时间等因素后,GDF15是UPDRS-Ⅲ的独立影响因素,非标准化相关系数β=0.015,P=0.001。5.GDF15诊断PD的ROC曲线分析对于总体PD患者,GDF15诊断PD的敏感性为71.15%,特异性为87.50%,曲线下面积(theareaunderthecurve,AUC)为 0.86(95%CI 0.803-0.906,P<0.0001),最佳临界值为436.56 pg/mL。按性别进行区分后,男性 PD 患者 AUC 为 0.891(95%CI 0.809-0.946,P<0.0001),敏感性为76.47%,特异性为93.02%,最佳临界值为474.49 pg/mL。GDF15诊断女性PD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低于男性患者,分别为62.26%和88.89%,AUC为0.836(95%CI 0.748-0.903,P<0.0001),最佳临界值为 427.63 pg/mL。结论:GDF15在PD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GDF15表达水平与PD病情严重程度相关;GDF15在PD辅助诊断方面具备一定的价值,可能是PD诊断的生物学标志物。(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9-14)

分化标志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癌胚抗原(carcinogenic antigen, CEA)、癌相关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 CA)19-9及CA72-4叁种血清肿瘤标志物作为辅助胃癌诊断及评估预后的指标被临床医生广泛应用,但此叁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在不同分化程度的进展期胃癌中的临床意义是否相同还是目前临床研究中的争议点,其应用缺乏科学性,并且能否真实客观的对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患者做出病情评估仍缺乏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深入研究.目的分析CEA、CA19-9及CA72-4等叁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在不同分化程度进展期胃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7-10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11例胃癌患者临床病例参数、初诊及肿瘤复发后血清肿瘤标志物以及预后资料.结果初诊时CEA、CA19-9及CA72-4等叁种血清肿瘤标志物的阳性率表现中分化组高于低分化组与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组(χ~2=6.821, P=0.033;χ~2=10.748, P=0.005;χ~2=9.188, P=0.010).肿瘤复发后叁种肿瘤标志物的阳性率表现出与初诊时相同的的趋势,即中分化组高于低分化组与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组(χ~2=7.334, P=0.026;χ~2=10.700, P=0.005;χ~2=9.303,P=0.010).叁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初诊时为阴性而肿瘤复发后转为阳性的概率(转阳率)也表现出与初诊及肿瘤复发后相同的结果(χ~2=8.673, P=0.013;χ~2=9.065, P=0.011;χ~2=8.563, P=0.014).术后首次检验值较肿瘤复发后的差值在CEA、CA19-9及CA72-4中均表现为在分化差(中分化、印戒细胞癌及黏液腺癌)的肿瘤中数值更高(F=4.175, P=0.022; F=4.167,P=0.022; F=5.801, P=0.006).结论分化程度越差的胃癌其血清CEA、CA19-9及CA72-4表达越弱,但出现肿瘤标志物阳性时的检验数值较高,此叁种肿瘤标志物对于差分化胃癌患者的辅助诊断和评估肿瘤复发较中分化腺癌临床价值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化标志物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丹凤,刘学公.血清学标志物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9

[2].郜永顺,王依明,黄晶晶,张云飞,陈鹏.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在不同分化程度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差异及对肿瘤复发的监测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9

[3].王依明.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在不同分化程度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差异及对肿瘤复发的监测意义[D].郑州大学.2019

[4].王忠玲,王雪娇,林芳荣,王志英,黄成丽.甲状腺癌病理分化类型与EB病毒感染及感染标志物水平的关联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

[5].彭京平,庞荣清,张利.巴马汀对大鼠BMSC成骨成脂分化相关标志物的表达调控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18

[6].张永存.补肾化瘀汤联合宫腔镜电切术及孕激素治疗对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保留生育功能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生存质量及预后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

[7].马宁.ATDC5细胞系增殖分化各阶段标志物表达差异的比较[D].东北农业大学.2018

[8].朱蓉,李伶俐,李仕宇,陈小燕,赵逵.阿司匹林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肠分化标志物表达的影响[J].中国癌症杂志.2017

[9].惠文佳,张子旭,高峰.幽门螺杆菌抗体分型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与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的关系[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7

[10].姚小美.生长分化因子15作为帕金森病辅助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研究[D].山东大学.2017

标签:;  ;  ;  ;  

分化标志物论文-张丹凤,刘学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