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剥夺论文-李才应,李衍兴,杜景洋,李卓蕾,梁天翔

视觉剥夺论文-李才应,李衍兴,杜景洋,李卓蕾,梁天翔

导读:本文包含了视觉剥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视觉剥夺,水迷宫,小鼠

视觉剥夺论文文献综述

李才应,李衍兴,杜景洋,李卓蕾,梁天翔[1](2019)在《双眼视觉剥夺对小鼠水迷宫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视觉对小鼠水迷宫行为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的5~6周龄小鼠38只,随机分成视觉剥夺组和空白组两组各19例进行Morris水迷宫行为学试验。Morris水迷宫训练逃避潜伏期和空间搜索试验分四象限进行。训练逃避潜伏期连续4天每天下午同一时段,一天跑4次,从不同的象限放下去,每次历时2 min;空间搜索试验于第5天下午同一时段进行,历时2 min。结果在第3天、第4天视觉剥夺组较空白组在训练逃避潜伏期所经历的时间更长,有统计学意义。空间搜索试验中,视觉剥夺组在平台所在象限内停留时间百分比低于空白组,有统计学意义。视觉剥夺组较空白组穿越平台次数减少,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视觉剥夺组小鼠水迷宫定位能力有明显的变化,视觉对小鼠在水迷宫的定位有重要作用。结论(本文来源于《现代医院》期刊2019年05期)

彭远秋[2](2019)在《视觉剥夺状态阶梯动作下肢肌肉组织刚度调节及肌电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人体平衡与控制有赖于内耳前庭系统、本体感受器及视觉系统的协调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共同配合才能完成,但蒙眼(视觉剥夺)所引发的神经控制与感觉统合变化对下肢肌肉刚度调节能力及动作控制策略并不清楚。目的:比较蒙眼与不蒙眼两种情况下下阶梯动作过程中下肢肌肉组织的刚度及肌电变化,从而揭示视觉对青少年神经肌肉控制及刚度的调节作用。方法:将20名视力正常的青少年随机分成蒙眼及不蒙眼组各10人,要求两组受试者分别在3种不同高度(20,30,40cm)下阶梯并在着地后尽最大用力实施蹲踞跳。所有受试者被要求每个动作做3次,取动作最为自然的一次进行分析。运用视迅运动图像解析系统、JP6060多维测力平台及JE-TB0810八通道无线表面肌电测试系统对受试者下阶梯动作进行运动学(着地膝角与着地踝角)、动力学(关节刚度与下肢刚度)及肌电(股直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测试,并运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相关指标进行处理。结果与结论:①3种不同高度下阶梯着地瞬间:蒙眼组膝、踝角显着大于不蒙眼组,着地时反作用力出现峰值瞬间蒙眼组膝角小于不蒙眼组,而蒙眼组踝角表现与阶梯高度有关;②不同高度着地垂直力第1峰值大小及相对值:均表现为不蒙眼组显着大于蒙眼组,且两值随着阶梯高度增加而显着增加;③不同高度着地下肢膝关节刚度及下肢刚度:均表现为不蒙眼组显着大于蒙眼组,且随着阶梯高度的上升两种刚度均呈显着增加趋势;④不同高度着地前期,股二头肌、胫骨前肌及腓肠肌肌电活动:均表现为不蒙眼组显着高于蒙眼组,而在缓冲期,蒙眼组股直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的肌电活动均显着小于不蒙眼组;⑤结果说明,蒙眼组在不同高度下阶梯过程中,因无视觉回馈,会降低辨别与环境观测能力,这种由于视力不足,会导致实施动作时无法提供信息给中枢神经系统,而造成相关动作表现力显着下降。(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15期)

李清海,朱佩文,邵毅[3](2018)在《基于fMRI的视觉剥夺后大脑重塑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fMRI是脑功能活动区定位和定量主要的检查方法,近年来已被广泛用于大脑结构和功能连接等方面的研究。失明是威胁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视觉剥夺可发生在生长发育各个时期。发生视觉剥夺后,患者的大脑结构会发生重塑,且重塑结果与发生视觉剥夺的时期有关。本文对基于fMRI的视觉剥夺后大脑结构重塑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18年12期)

夏一帆,王昊,许昭[4](2018)在《明眼人视觉剥夺条件下跨通道空间表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成年人、青年人用眼时长普遍偏高,甚至危及人们的健康水平,进而影响了人们在不同感觉通道的空间表征。如何最大化的解放视觉,让人们在生活之余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试探究明眼人在视觉剥夺的情况下,对触、听觉不同的感觉通道,所表现出来的个体的空间表征做出研究。实验募集50名山东各地市的在读高叁中生,通过全天候用眼学习的方法引发实验组被试视觉疲劳,以空间表征为因变量,触觉、听觉的表征方法为自变量,采用视觉经验与探路策略(定向策略、路线策略),进行了两组被试内实验。定向策略个体,更易偏向各地点之间方向位置变化,易形成整体结构框架的认知;而对于路线策略的被试,则主要借助路标作为参照点,进行空间位置关系处理。运用3D触觉地图迷宫,以及路标迷宫的言语描述,通过学习期、施测期以及问卷期叁个阶段,对被试进行施测。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施测,研究结论:(1)迷宫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明眼人空间架构能力,且行走的准确性方面进步较大(2)视觉剥夺条件的出现,阻碍了人们对陌生环境的探索及空间表征。性别并不是影响明眼人空间架构能力的因素(3)有效的探路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对视觉缺失具有弥补功效,可以帮助明眼人更加高效的学习生活(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高天宇,元文学,张孝权,张永会[5](2018)在《视觉剥夺前后老年人步态平衡调节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探讨老年受试者视觉剥夺前后下肢步行平衡调节机制的变化。研究方法:选取普通无损伤老年女性受试者8名,利用Vicon红外高速运动捕捉系统和Noraxon表面肌电测试仪对受试者下肢步态的运动学和肌肉力学指标进行同步采集;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比较视觉剥夺前后差异。研究结果:(1)视觉剥夺后支撑相期间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显着大于视觉剥夺前(P<0.05);(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8-08-20)

宿旺[6](2018)在《视觉剥夺前后老年人站立平衡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探讨视觉剥夺前后老年人站立平衡的特征,进而探讨视觉与老年人平衡机能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采用Vicon叁维运动捕捉分析系统、AMTI测力平台、Noraxon表面肌电测试仪对8名60岁以上女性老年人分别进行叁组视觉剥夺前后的单双脚站立平衡实验,测试时间为10s。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来分析视觉剥夺前后的差异。(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8-08-20)

刘安国,曹朝霞,马重兵,朱田田,张奥[7](2018)在《针刺对单眼视觉剥夺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电生理可塑性的调节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神经电生理技术研究针刺对单眼视觉剥夺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电生理可塑性的干预机制。方法:14d龄SPF级幼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早、中、末期针刺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通过右眼眼睑缝合制造视觉剥夺大鼠模型,各针刺组选取双侧睛明、攒竹、风池、光明4穴针刺治疗,9d后利用视觉电生理技术及透射电镜对大鼠视皮层神经元形态结构和神经电活动水平进行检测,观察各组大鼠视皮层神经元P-VEP波幅、潜时及电信号活动特点、神经元数目、突触活动区长度等变化。结果:正常组大鼠视皮层神经元放电波形呈规则双向波,动作电位分期明显。而模型组神经元放电波型改变,活动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动作电位分期不明显,P1波峰潜时明显延长(P<0.01),振幅明显缩短(P<0.01),神经元形态结构损害,突触活动区长度缩短(P<0.01),细胞变性及胞核溶解、碎裂。各针刺组治疗后,视皮层神经元电生理活动明显增高,活动神经元数目增加,P1波峰潜时不同程度缩短(P<0.01),P1波振幅明显增高(P<0.05,P<0.01),神经元形态结构向正常水平恢复,突触活性区长度增加(P<0.01)。结论:敏感期内大鼠单眼剥夺后视觉存在明显的功能和结构损伤,针刺能显着改善视觉17区神经元时空特性损害和神经编码异常改变,促进神经元形态结构的恢复,并且疗效与治疗时机密切相关,这为针刺有效干预视觉剥夺效应的神经电生理机制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刘丽华[8](2018)在《视觉剥夺后前岛叶亚区脑功能连接选择性重塑》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人脑突显网络可以从众多感觉传入信息中选择出与当前个体最为相关的刺激信息,并将其传输至大脑高级认知脑区,从而指导个体行为。前岛叶作为突显网络的核心节点在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推测盲人前岛叶静息态固有功能连接在视觉剥夺后发生了选择性重塑,拟从该角度探讨盲人对于非视觉的突显刺激感知能力改变的神经机制。方法:对20例先天性盲人(CB)、27例早期盲人(EB)、44例晚期盲人(LB)和50例正常人fMRI数据进行基于感兴趣区(ROI)的功能连接分析。采用突显网络的核心节点,即与一般认知处理相关的双侧背侧前岛叶(dorsal anterior insula,dAI)及与社会情感处理相关的腹侧前岛叶(ventral anterior insula,vAI)亚区~([1])作为种子点计算其各自的全脑功能连接。为研究不同失明年龄对前岛叶亚区固有功能连接重塑模式的影响,我们将CB、EB、LB、SC之间的差异作为组间效应,侧别(左侧和右侧AI)差异及亚区(背侧和腹侧AI)差异作为组内效应,对前岛叶功能连接数据在全脑灰质范围内进行基于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GLM)的组别×侧别×亚区的混合模型方差分析(mixed-model ANOVA)。研究不同组别与亚区、组别与侧别以及叁者之间的交互效应。应用基于体素的错误发现率(voxel-wise false discovery rate,FDR)进行多重比较校正(q<0.01)。如果以上因素之间存在显着的交互效应,则进行基于体素的post hoc检验,比较各组在以上具有交互效应的脑区不同因素水平四组两两之间功能连接的潜在差异性(q<0.01,FDR校正)。最后,在两两比较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的观察体素内(q<0.01,FDR校正),采用基于体素的回归分析来研究失明年龄与前岛叶亚区功能连接之间的相关性,并控制年龄性别对结果可能造成的影响。结果:1.组别×侧别×亚区混合模型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功能连接在组别与亚区(背侧和腹侧前岛叶)之间存在显着交互效应(q<0.01,FDR校正),提示背腹侧前岛叶静息态固有功能连接在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显着交互效应的脑区主要位于双侧的顶内区、距状沟、舌状回、右侧枕中回。2.背侧前岛叶功能连接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背侧前岛叶与双侧IPA、CalS、LG及右侧MOG之间的功能连接具有显着的组间差异(q<0.01,FDR校正)。事后组间两两比较分析显示:与正常人相比较,先盲背侧前岛叶与双侧IPA及CalS功能连接增加,背侧前岛叶与左侧LG及右侧MOG功能连接减低。早盲及晚盲受试者较正常人背侧前岛叶与IPA之间功能连接增加,背侧前岛叶与双侧LG之间功能连接减低。盲人群体不同组别之间比较显示:先盲较早盲和晚盲背侧前岛叶与双侧CalS及右侧IPA之间功能连接增加,背侧前岛叶与左侧LG及右侧MOG之间功能连接减低。早盲较晚盲受试者背侧前岛叶与右侧MOG之间功能连接增加,背侧前岛叶与双侧LG之间功能连接减低。3.腹侧前岛叶功能连接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组间腹侧前岛叶与双侧CalS及LG功能连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0.01,FDR校正)。事后组间两两比较分析显示:所有盲人组与正常人相比,腹侧前岛叶与双侧LG及CalS之间功能连接增加。盲人受试者各组之间比较结果显示:与LB相比,CB及EB腹侧前岛叶与双侧LG及右侧CalS之间功能连接增加,但是CB与EB之间腹侧前岛叶与以上脑区之间功能连接无差异。4.基于体素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背侧前岛叶与右侧IPA、腹侧前岛叶与右侧LG之间的功能连接与失明发生年龄呈显着负相关(q<0.01,FDR校正)。结论:1.视觉剥夺后之后,突显网络的核心区前岛叶固有功能连接网络发生了选择性重塑:背、腹侧前岛叶分别与视觉背侧流、腹侧流之间功能连接增加,提示视觉剥夺之后,在盲人视觉皮层及突显网络之间存在两条并行的背侧及腹侧通路,分别用于非视觉突显一般认知及社会情感信息的传输与处理,以提取非视觉环境中相关的突显刺激信息进而指导认知、情感与行为。2.背侧前岛叶与视觉腹侧、背侧流功能连接重塑模式存在差异。背侧前岛叶与视觉背侧流功能连接增加,而与视觉腹侧流之间功能连接减低。腹侧前岛叶与视觉腹侧流之间功能连接增加,而与背侧流之间功能连接无差异,这种腹背侧流重塑模式的差异可能与盲人特有的空间及物体信息的认知整合模式有关。3.与正常人相比较所有盲人组背侧前岛叶与双侧IPA功能连接均增加;所有盲人组腹侧前岛叶与双侧LG及CalS之间功能连接均增加;前岛叶与这些核心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的盲人群体内部组间差异很小;仅背侧前岛叶与右侧IPA、腹侧前岛叶与右侧LG之间的功能连接与失明发生年龄呈负相关。这些较一致性的结果提示前岛叶固有功能连接的重塑主要由经验依赖性因素而非发育性因素起主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袁丛丛[9](2017)在《基于磁共振成像的视觉剥夺后人脑皮层结构重塑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前期研究报道长期视觉剥夺后视觉皮层发生了结构重塑,但是对枕叶视觉皮层以外的视觉信息处理通路的结构重塑关注较少。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不同失明年龄段盲人全脑皮层厚度、表面积以及体积的潜在重塑,重点关注视觉经验对枕叶视觉皮层以外脑区皮层结构重塑的影响;通过引入线性和指数模型,探讨这些盲人重塑脑区结构改变与失明年龄的内在关系,以探讨这些脑区的结构重塑的形成机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对象包括不同失明年龄段的盲人与正常对照,共145人。包括先盲18例(无视觉经验),早盲30例(失明年龄为1-12岁),晚盲47例(失明年龄大于12岁),以及性别与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50例。采集所有受试者的叁维T1结构像,使用Freesurfer重建每个被试的脑皮层(灰白质面和软脑膜面),计算皮层形态定量表征(厚度、表面积与体积)。首先引入一般线性模型(以脑定量表征作为因变量,分组作为自变量,年龄和性别作为无关变量回归掉),基于皮层最小单元(vertex)分析全脑各组之间脑形态定量表征的差异。将皮层结构出现明显差异的脑区作为感兴趣区,提取出这些脑区的平均脑定量表征,分别利用线性和指数模型,探讨感兴趣区内平均皮层厚度与失明年龄的线性和非线性关系。【结果】(1)与正常对照相比,先盲枕叶皮层厚度明显增加,主要位于双侧初级视觉皮层、舌回和楔叶等,而双侧颞极与内嗅皮层厚度显着减低;早盲枕叶皮层厚度未见显着改变;晚盲主要表现为枕叶皮层厚度减低,包括双侧枕下回、舌回、梭状回与左侧楔叶等。早盲与晚盲均未见显着的颞极与内嗅皮层厚度改变。(2)各亚组盲人与正常对照相比均主要表现为内侧枕叶皮层表面积减低,包括初级视觉皮层、楔叶、舌回、梭状回等脑区。其中以初级视觉皮层表面积减低最显着,而且晚盲面积减低范围最广泛。(3)各亚组盲人与正常对照相比主要表现为枕叶皮层体积减低,晚盲变化范围最广泛,早盲次之。分布范围相较皮层表面积变化而言更局限。(4)在枕叶皮层,基于感兴趣区的研究发现:先盲枕叶皮层感兴趣区的皮层厚度显着高于正常人和其它几组盲人;而皮层表面积显着低于其它组;先盲枕叶皮层体积显着高于其它盲人组,而与正常人无显着差异。早盲和晚盲枕叶皮层体积显着低于正常人。(5)在颞极和内嗅皮层,基于感兴趣区的研究发现:先盲的皮层厚度显着低于其它盲人组和正常人,而早盲和晚盲的皮层厚度与正常人无显着差异;四组之间该脑区的皮层表面积无显着差异;先盲左侧颞极的体积相比晚盲和正常人减低。(6)基于曲线拟合的结果显示:各感兴趣区的皮层厚度与失明年龄的关系使用指数模型拟合优度最佳,提示视觉经验对视觉相关皮层的结构重塑存在敏感期,具体表现为:在枕叶皮层,随着失明年龄的增加,盲人皮层厚度呈指数减低,1-2岁后失明者,盲人枕叶皮层厚度趋于稳定,与正常人相差不大;而在枕叶外的颞极和内嗅皮层,随着失明年龄的增加,盲人皮层厚度呈指数增加,2-5岁失明者,盲人皮层厚度趋于稳定。【结论】视觉剥夺后盲人不仅枕叶内视觉亚区,而且腹侧视觉通路上颞极与内嗅皮层等结构也发生了结构重塑:(1)所有盲人枕叶视觉皮层表面积普遍萎缩,提示继发于前视觉通路损害的轴突变性机制在所有盲人均发挥作用;(2)仅先盲枕叶视觉皮层增厚提示其存在关键期,是轴突变性、皮层发育及经验依赖性可塑性共同作用的结果。(3)先盲颞极和内嗅皮层变薄主要与经验依赖性可塑性机制有关。(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何文姬,柳佳利,郑发武,宿宝贵,潘叁强[10](2015)在《短期双眼视觉剥夺对大鼠视网膜影响的蛋白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短期视觉剥夺对视网膜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在大鼠出生后14 d,行双眼睑缝合14d,建立视觉剥夺模型。通过二维凝胶电泳分离视网膜蛋白,用PDQuest软件选择差异表达的蛋白,用质谱仪鉴定表达差异的蛋白,并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进一步确定差异蛋白的变化,用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细胞的变化。结果视觉剥夺后,视网膜中4个蛋白的表达量下降超过(2.5±0.5)倍。它们分别是热休克蛋白70、糖酵解蛋白α-烯醇化酶、转运蛋白血清铁传递蛋白和钙离子结合蛋白恢复蛋白。然而未发现视网膜细胞数量的减少。结论短期视觉剥夺可以引起视网膜中蛋白的变化,可能与弱视的产生有密切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5年01期)

视觉剥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人体平衡与控制有赖于内耳前庭系统、本体感受器及视觉系统的协调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共同配合才能完成,但蒙眼(视觉剥夺)所引发的神经控制与感觉统合变化对下肢肌肉刚度调节能力及动作控制策略并不清楚。目的:比较蒙眼与不蒙眼两种情况下下阶梯动作过程中下肢肌肉组织的刚度及肌电变化,从而揭示视觉对青少年神经肌肉控制及刚度的调节作用。方法:将20名视力正常的青少年随机分成蒙眼及不蒙眼组各10人,要求两组受试者分别在3种不同高度(20,30,40cm)下阶梯并在着地后尽最大用力实施蹲踞跳。所有受试者被要求每个动作做3次,取动作最为自然的一次进行分析。运用视迅运动图像解析系统、JP6060多维测力平台及JE-TB0810八通道无线表面肌电测试系统对受试者下阶梯动作进行运动学(着地膝角与着地踝角)、动力学(关节刚度与下肢刚度)及肌电(股直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测试,并运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相关指标进行处理。结果与结论:①3种不同高度下阶梯着地瞬间:蒙眼组膝、踝角显着大于不蒙眼组,着地时反作用力出现峰值瞬间蒙眼组膝角小于不蒙眼组,而蒙眼组踝角表现与阶梯高度有关;②不同高度着地垂直力第1峰值大小及相对值:均表现为不蒙眼组显着大于蒙眼组,且两值随着阶梯高度增加而显着增加;③不同高度着地下肢膝关节刚度及下肢刚度:均表现为不蒙眼组显着大于蒙眼组,且随着阶梯高度的上升两种刚度均呈显着增加趋势;④不同高度着地前期,股二头肌、胫骨前肌及腓肠肌肌电活动:均表现为不蒙眼组显着高于蒙眼组,而在缓冲期,蒙眼组股直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的肌电活动均显着小于不蒙眼组;⑤结果说明,蒙眼组在不同高度下阶梯过程中,因无视觉回馈,会降低辨别与环境观测能力,这种由于视力不足,会导致实施动作时无法提供信息给中枢神经系统,而造成相关动作表现力显着下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视觉剥夺论文参考文献

[1].李才应,李衍兴,杜景洋,李卓蕾,梁天翔.双眼视觉剥夺对小鼠水迷宫行为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9

[2].彭远秋.视觉剥夺状态阶梯动作下肢肌肉组织刚度调节及肌电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3].李清海,朱佩文,邵毅.基于fMRI的视觉剥夺后大脑重塑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8

[4].夏一帆,王昊,许昭.明眼人视觉剥夺条件下跨通道空间表征研究[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5].高天宇,元文学,张孝权,张永会.视觉剥夺前后老年人步态平衡调节机制研究[C].第二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8

[6].宿旺.视觉剥夺前后老年人站立平衡特征研究[C].第二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8

[7].刘安国,曹朝霞,马重兵,朱田田,张奥.针刺对单眼视觉剥夺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电生理可塑性的调节机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

[8].刘丽华.视觉剥夺后前岛叶亚区脑功能连接选择性重塑[D].天津医科大学.2018

[9].袁丛丛.基于磁共振成像的视觉剥夺后人脑皮层结构重塑模式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7

[10].何文姬,柳佳利,郑发武,宿宝贵,潘叁强.短期双眼视觉剥夺对大鼠视网膜影响的蛋白组学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5

标签:;  ;  ;  

视觉剥夺论文-李才应,李衍兴,杜景洋,李卓蕾,梁天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