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传输机制论文-杨露

模型传输机制论文-杨露

导读:本文包含了模型传输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干扰模型,并发传输,系统吞吐量

模型传输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杨露[1](2017)在《无线传感网络中基于干扰模型的并发传输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种多跳、自组织网络。为了保持监测对象的高保真度和原始数据的实时连续性,监测区域内的传感器节点会不间断地采集大量数据,因此会产生密集的数据流,此时节点就需要向汇聚节点或基站传输批量数据。由于常用的基于载波侦听多路访问控制和时分多址的MAC协议均不满足批量数据传输的低延迟和高吞吐量要求,国内外学者相继投入到并发传输的研究中,提出了许多经典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并发传输机制。系统吞吐量是评估并发传输机制性能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为了更加准确地确定并发传输系统的吞吐量,本文首先对传感器节点发送分组的过程进行分析,进而确定单条链路吞吐量的最大值。然后提出使用SFD引脚电平硬件捕获的方法来控制节点发送分组的时间,同时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传感器节点能够正确接收分组不仅与分组的SINR有关,还与分组到达接收节点的时间有关。最后基于SINR并发传输方法的系统吞吐量分析结果,本文使用硬件捕获控制节点首次接入信道的时间,提出两种可行的双链路并发传输方法。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均表明,与基于SINR并发传输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两种方法均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并发传输系统的吞吐量。本文首先以C-mac机制为例分析当前基于干扰模型并发传输机制存在的不足,即现有的机制仅仅根据并发传输分组在接收节点处的SINR大小判断节点是否应该接入信道传输分组,完全没有考虑分组发送时间对接收率的影响。接着在双链路并发传输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传输时间的批量数据并发传输机制BCT。BCT机制使用接收率估计的方式代替与接收节点交换RTS/CTS分组的过程,同时根据侦听信道和并发传输检查的结果确定节点接入信道的时间。在保证当前传输不受影响的前提下,BCT机制提高了网络节点并发传输分组的概率。最后,从并发传输和数据汇聚两个角度,评估比较了BCT机制和C-mac机制。实验结果表明,与C-mac机制相比,本文提出的BCT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并发传输系统的吞吐量,减小了数据分组的汇聚完成时间。(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6-01)

沈云[2](2015)在《基于自适应流媒体的信道编码技术、传输机制以及QoE评价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HTTP自适应流媒体的信道编码技术、自适应流媒体传输机制及流媒体业务的QoE (Quality of Experience)评价模型。论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叁个部分:针对自适应流媒体技术的非对等错误保护(Unequal Error Protection, UEP)信道编码的研究;基于该UEP信道编码方案的自适应流媒体传输机制的研究;以及对包括恒定速率(Constant Bitrate, CBR)和自适应速率在内的流媒体业务质量的QoE评价模型研究。DASH (Dynamic Adaptive Streaming over HTTP)等自适应流媒体技术的提出及演进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流媒体业务播放体验,因此对DASH技术方案进行优化和改进,定量地分析和预测用户对DASH业务的主观感知,用以帮助DASH技术的进一步提升是极其重要的。本文首先介绍DASH等自适应流媒体技术的基本特征并讨论了DASH技术存在的缺陷以及改进的可能。接下来围绕DASH技术存在的缺陷以及H.264/SVC (Scalable Video Coding)分层信源编码的思想,提出了具有UEP特性的无比率信道编码方案,并基于该方案设计了新型的自适应流媒体传输机制。此外,本文还展开了对CBR流媒体业务和DASH业务的QoE评价算法的建模,并将对DASH的QoE研究应用于DASH技术的管理和优化。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提出一种基于UEP的应用层信道编码方案:UEP LT (Luby Transform) Code。该编码方案对不同重要等级的数据采取了不同程度的保护措施。经过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本文提出的UEP LT Code编码方案能够以很小的编码开销为代价保证具有不同重要等级的数据在解码成功率和解码优先级上具有很好的分离度。2、基于上述提出的UEP LT Code信道编码方案,并结合H.264/SVC信源分层编码方案,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自适应流媒体传输模型HASUR (HTTP Adaptive Streaming based on UEP Rateless Code)。HASUR模型节省服务器存储空间、无需预测网络带宽,不但克服DASH机制存在的不足,而且能够保证媒体流对网络环境的变化具有很好的自适应性。此外,由于信道编码方案的UEP特性,HASUR模型能够对网络丢包具有很强的抵抗能力。通过与DASH和HLS (HTTP Live Streaming)业务进行性能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单用户场景下,HASUR模型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流畅更加清晰的业务体验。3、本论文展开了对自适应流媒体业务质量的QoE研究。比较和讨论了DASH业务相比于CBR业务对用户体验带来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针对CBR业务和DASH业务的QoE客观评价模型,来准确地预测用户对于两种业务的主观感知。基于上述QoE研究,本文还提出一种QoE驱动的带宽自适应策略,用以提高DASH的业务性能。(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5-04-13)

黄伟[3](2014)在《太阳风加速与日冕加热机制的非线性传输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的表面温度高达6000o K,高温导致了它的表面物质几乎全部电离形成等离子体,这些电离形成的等离子体向外辐射形成太阳风。太阳风充斥着整个行星际空间,对地球造成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太阳风被认为是日地空间的连接纽带,通过这个纽带,地球接收到了来自太阳的太阳能、电磁辐射、日冕影响等。太阳风的研究在现代空间科学技术研究中有着不可预估的重要作用。太阳风与许多太阳的、地球的物理现象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正如其本身的物理意义一样,太阳风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与应用价值。首先,本文对太阳风的观测特性进行了分析,在观测特性的数据分析中,主要采用了如Helios,Ulysses,ACE(Advanced Composition Explorer),WIND等卫星的采集数据,其中Helios的运行轨道主要从0.3AU-1AU;Ulysses的运行轨道主要从1AU-5AU,Ulysses的轨道属于太阳极远轨道。本文采用的太阳风实地观测数据覆盖范围十分广泛,这些数据包括粒子数密度、速度、温度甚至某些种类粒子的速度分布函数等,这样有助于我们对其物理意义进行全方位研究,有助于帮助我们研究太阳风的特性及运动特征。通过观测分析日冕和太阳风中各类粒子的多种微观动力学特征,深入研究了这些粒子的温度各项异性、速度分布等特性,对我们进一步研究日冕加热以及太阳风加速模型起了关键作用。其次,建立了太阳风速度的理论推测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本文在太阳风观测特性的研究与分析基础上,对现有的日冕加热理论和太阳风加速模型进行了全面研究与分析,建立了太阳风速度的理论推测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表明日冕的等离子体在相对短距离向外膨胀的过程形成的太阳风,我们将太阳风的加速与日冕看作为同一个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对太阳风的研究从日冕的形成开始、从日冕底部开始。通过太阳风的质量、速度、能量和磁场等大量数据的观测结果来解释日冕加热和高速太阳风加速过程的物理机制,通过研究与分析诸多的约束与限制,在相关的约束与限制条件下建立了本文中的理论模型。第叁,本文在太阳风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在太阳风等离子运动研究基础上,对MHD的运动机制及运动结构进行全面研究,建立了等离子体运动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对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研究表明,行星际空间中充满了运动的等离子体(太阳风),这些太阳风大多数是由恒星的辐射而发出。我们研究太阳风状态,首先要了解它是含有足量的带电粒子。由于太阳表面充满电磁场,太阳风的运动受电磁场影响,导致在研究其动力学运动机制时候,需要对其受到的电磁作用进行分析。太阳风等离子体的运动的受到的作用与其它的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相比较有明显的差别,有自己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与特性,等离子是由电子和离子组成。在分析其运动规律时候,对其特殊的现象进行具体的分析。最后,本文对太阳的表面活动与扰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分析发现在行星际介质中存在着太阳由内向外传播Alfven波。我们在建立太阳风等离子体运动模型时,假定太阳风的过渡区存在Alfven波,考虑到太阳风等离子体的磁场强度、磁场作用方向、密度、速度、温度和坐标等某些物理量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正是这种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产生太阳风的加速运动,它的能量随太阳风运动进行传输与转化。因此,本文建立了太阳风非线性加热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有限元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初步的计算与讨论。本文研究成果与创新点如下:(1)研究与分析了Helios、Ulysses、ACE、WIND等卫星的相关观测数据,对太阳的内部结构、能量传输、日冕结构及太阳风的传输等现象进行了研究分析与数值模拟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日冕加热和太阳风加速奠定了理论基础。(2)建立了太阳风速度的理论推测模型。深入研究了日冕加热理论和太阳风加速模型,建立了太阳风速度的理论推测模型,并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与计算表明,随日心距的增加,太阳风的切向速度先增加然后减小而径向速度呈线性增加,形成了太阳风的螺旋运动现象,这与观测结果相符合。(3)建立了等离子的旋转不连续运动模型。深入研究了太阳风等离子体的运动机制,对磁流体力学方程组及其相似参数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等离子的旋转不连续运动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与计算表明当太阳表面质通量流过旋转不连续面时,磁场总量保持不变,但切向磁场会任意改变方向,此时等离子体进行旋转运动。(4)提出了一种太阳风非线性加速与加热机制。对目前的太阳风加速与加热机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太阳风非线性加速与加热机制。研究与分析表明该机制能很好的解释日冕加热与太阳风加速的能量来源,对太阳风加速问题作出了合理的自恰解释。(5)建立了一个太阳风非线性加热加速传输模型。建立模型时候,主要考虑了太阳风等离子体的主要物理量,如密度、速度、温度和坐标等,建立相应方程组,以高斯值为基础,对所使用的物理量进行统一,并采用有限元的方式对磁场进行分析,使用隐式算法进行求解,研究与分析表明该模型能较好的表示出太阳风等离子体能量传输变化过程。(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4-05-01)

钟州[4](2013)在《等效信道特征可变模型下的安全编码与传输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安全理论揭示了保障无线通信安全的根本方法是建立合法信道的质量优势,并借助以此产生的信道容量差异承载私密信息进行传输。物理层安全技术利用自然信道差异作为区分不同用户身份的标识,在保证合法用户可靠通信的同时阻止第叁方实施窃听。该技术从无线安全通信的本质出发,提出了正面解决信息安全传输的思路,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指导物理层加密传输算法设计的一般模型。(2)缺乏与无线信道耦合的安全编译码设计方法。(3)缺乏安全编码与传输联合设计的桥梁与方法。本文以利用等效信道特征差异实现物理层安全传输为主线,提出等效信道特征可变的随机加扰模型并以此作为理论指导,针对不同的通信系统结构和信号体制,重点研究基于等效信道特征可变模型的安全编码与传输机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保障物理层安全通信的等效信道特征可变随机加扰模型。从信息论角度证明了所提模型增加了等效信道特征方程的多样性,以此构造的随机加权矩阵能够突破自然信道和等效信道特征恒定的双重约束。利用该矩阵对发送符号进行预编码后,使系统输入信息不再局限于有限符号集,相比基于等效信道特征恒定模型设计的加密算法,具有更大的可达安全传输速率。该模型还可作为联系安全编码与加密传输的桥梁,指导两者进行联合设计,提高系统安全传输的鲁棒性和安全性。2.针对协作中继系统提出一种等效信道特征可变的随机中继选择加密传输算法。分析了MUSIC-1ike方法的窃密机理,通过设计随机反向导频信号,主动构造快速变化的等效信道特征,并以加密传输和提高功率利用率为准则,基于等效信道特征方程,分别设计了中继节点的转发功率加权系数和中继选择策略。验证了所提方法能够降低窃听信道质量,并破坏窃听者接收信号的统计特性,有效对抗MUSIC-like方法对私密信息的窃取。3.针对多载波通信系统中单用户和多用户的安全传输要求,提出了基于随机子载波加权的安全传输算法。建立了OFDM系统物理层安全传输模型,通过提取多载波系统中各子载波信道的幅度和相位参数,利用等效信道特征可变思想构造各子载波的随机加权系数,并设计了子载波发送参考解调机制,保证了合法用户在等效信道特征快速随机变化条件下的可靠接收。分析了多用户安全传输时,受信道空间相关性带来的多用户干扰问题,提出多用户随机子载波加权安全传输算法,提高了系统可靠和安全传输的能力。4.提出合法信道特征匹配的安全编译码设计方法。将等效信道特征的随机快变建模为快衰落信道,以此对编码序列中的比特错误概率进行分析,推导了比特错误概率与信道衰落系数的关系。提出了基于私密信息比特交织隐藏的安全编码方法,建立了安全编码与合法信道的“超强耦合”。分析了置信传播译码算法中比特错误扩散的原因,并提出了两种基于二维信息修正缩小安全间隙的译码算法,减小了有限码长安全编码的安全间隙,提高了系统的安全增益。5.针对等效信道特征方程提出安全编码与加密传输的联合设计机制。首先,以总发送功率最小化和安全中断概率最小化为目标,针对加性人工噪声方法和安全编码提出了联合设计方法。然后,利用差熵性质证明了乘性人工噪声方法所能获得的安全容量,并提出了乘性人工噪声与安全编码的联合设计方法。最后,验证了两种联合设计方法为系统提供的安全增益,提高了物理层加密算法的鲁棒性和安全性。(本文来源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3-10-15)

刘喜敏[5](2013)在《基于元胞传输机制的交通流中观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交通流模型体系包括宏观、中观、微观叁类模型,本论文重点研究中观交通流模型。中观交通流模型研究车辆的速度分布演化,本论文以元胞传输机制作为重要的手段,将交通流进行离散化分析;采用最大信息原理和能动粒子动力论两种方法建立了离散的中观交通流模型,这些模型可以对交通流实现较为快速和准确的模拟。论文成果对交通流模型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论文的创新点如下:1、首次应用协同学的最大信息原理建立中观交通流模型。该模型能够基于宏观平均速度推导出速度分布,这是对从宏观变量推导中观状态一次有益尝试。该模型提供了研究信息和交通流状态关系的一个方法。所研究的例子显示了最大信息与密度的关系:当交通流密度大于临界密度时,速度分布的最大信息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当密度低于临界密度时,速度分布的最大信息在不同密度下几乎保持不变。2、综合集成元胞传输机制(CTM)和Delitala-Tosin模型,建立了非均匀条件的中观交通流模型。本论文首先推导了空间均匀条件下自适应网格模型的通式,然后分析了Delitala-Tosin模型如何控制速度分布演化。为了考虑局部密度和距离对相互作用的影响,引入了平方反比律对Delitala-Tosin模型进行了改进。在此基础上,将CTM引入空间均匀条件下的Delitala-Tosin模型,建立了一个新的中观交通流模型。在新模型中,偏微分方程转化为常微分方程,从而可以采用更稳定有效的数值方法进行求解。3、建立了引入期望速度的中观交通流模型。本论文引入期望速度,建立了描述车辆间相互作用的新转换概率公式和相应的中观交通流模型。利用VBA和Matlab混合编程技术开发了计算程序。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交通流系统:通常认为密度是决定车流平均速度的主要因素,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驾驶员的期望速度差异也是影响车流平均速度的主要因素。4、建立了考虑潜在多元影响的相互作用加权函数。几乎所有的中观交通流模型都是研究公路交通流,很少研究城市交通流。在城市交通中,影响因素比公路交通更多,例如交叉口信号控制、行人过街、公交站等因素。因此在城市交通建模时不仅要考虑实际影响区域内的刺激,而且要考虑更远处的潜在影响区域内的刺激。本论文建立了考虑潜在影响的相互作用加权函数,从而可以更好地描述城市交通运行。5、建立了交叉口配时优化的内部状态节点模型。现有的交叉口配时优化模型较少应用交通流模型,对交通流运行通常采用统计方法进行估计。本论文首先将内部节点模型由无信号交叉口扩展到信号交叉口,然后基于元胞传输机制建立了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模型,从而做到:在信号配时优化中可以考虑交通流动力学。最后,对未饱和与过饱和交叉口的信号配时优化进行了算例研究,分别与Webster模型、Gazis-Potts模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3-10-01)

姜春茂,张国印,王向辉[6](2013)在《一种基于云超级节点的移动P2P存储模型及其传输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P2P具有一些良好的特点,但是由于移动设备之间的多维异构,设备具有较低的带宽,较高的数据传输代价,加之资源分布的任意性,使得基于MP2P的数据存储和传输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如何采用针对性的存储方式及其相应的传输方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考虑到存储节点的空间限制,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等综合因素,提出一种基于云超级节点的移动P2P的存储和传输模型,将部分数据传输到合适的云节点上进行存储,利用云端节点的高可靠性提供较高质量的MP2P服务.结果显示,本文的算法性能较之以往类似的算法有较大的性能提高,同时在存储空间上节约了50%以上,实验和理论分析充分证明了本文提出的存储和传输策略及相应算法是正确、有效的.(本文来源于《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期刊2013年07期)

陈文宇,李维顺,曾茹,郭凌立[7](2012)在《P2P流媒体模型的资源传输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流媒体的点播和直播服务,提出了基于P2P的流媒体应用层多播和点播的解决方案,构建了基于超级节点和普通节点的两层体系结构的视频流媒体模型,描述了模型的总体结构,分析了资源传输机制。基于校园网对模型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实现基于流媒体应用的多点数据快速互传。(本文来源于《电信科学》期刊2012年02期)

吴雄,杨文,王军,赵日煦,王发洲[8](2011)在《自养护混凝土中水分传输机制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高强混凝土内部湿度损失较快,容易产生自收缩的现象,提出了养护材料的功能原理和微养护机理。分析了自养护材料的吸水、储水和释水特性,以及自养护水在自养护材料与水泥石之间的传输机制模型。结果表明,轻集料和超吸水树脂都具有良好的吸水释水性能;自养护水分在混凝土中的扩散距离与其孔结构、颗粒特征以及混凝土中的水胶比等因素相关;自养护材料释放出的水分能有效提高混凝土的实际水胶比。(本文来源于《2011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11-12-09)

杨柏林,章志勇,王勋,潘志庚[9](2010)在《面向移动有损网络的基于预测重构模型传输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3D模型在移动有损网络传输时由于丢包所带来的视觉影响,从客户端错误恢复角度出发,提出一种面向移动有损网络的彩色纹理化渐进模型预测重构传输机制.首先进行模型分组打包,提出一种改进的混合传输方法,使用可靠协议传输模型基网格与模型细节中连接信息,并采用不可靠协议传输其他细节信息,以实现报文快速鲁棒传输;然后提出一种预测重构方法对丢失模型数据进行快速恢复,该方法由快速预测和渐进细化2个阶段组成,实现了对模型丢失部分的顶点几何、颜色、法向和纹理坐标信息的有效重构.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文中提出的传输机制能够使客户端在获得较好的模型视觉效果同时,缩减网络总体传输时间.(本文来源于《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吴建华[10](2010)在《无线网络中叁维模型传输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网络服务要求在互联网上传送叁维模型,特别是Web3D技术的出现,使得叁维技术在网络上的应用得到普及。然而目前的高精度叁维扫描仪和其它建模工具所构造的叁维模型通常数据量庞大,这对目前互联网,特别是对无线网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此,本文主要研究了叁维纹理化模型在无线局域中的无差错鲁棒传输问题,具体的研究成果包括:提出基于视觉优化的纹理化模型中几何与纹理数据带宽分配算法。在纹理化模型传输前,要对模型进行处理,以便更合适在网络中传输。本文首先利用半边折迭操作对几何模型进行简化,产生一系列低分辨率的几何模型。为了使简化后的模型尽可能的保持原始模型的特征,在选择折迭边的顺序时,本文充分考虑了纹理的伸缩和扭曲。然后,利用改进的SPIHT算法对二维纹理图像进行编码,该算法可以产生任意压缩比的流文件,客户端通过解码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一张原始图像的近似。最后,对一系列简化几何模型和纹理图像进行带宽匹配。匹配的基本原则是满足带宽的同时得到最优视觉效果。实验数据和结果表明,在满足带宽的条件下,得到了较好视觉效果的不同分辨率纹理化模型。提出一种基于FEC和MAC-Lite的混合模型传输协议。由于无线信道具有随机出错缺点,叁维模型数据在无线网络中的传输比在有线网络中传输更加困难。然而图形数据量一般比较大,在传输过程中若发生少量的错误,对图形整体视觉效果影响不大。基于此事实,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FEC和MAC-Lite的混合模型传输协议。在纹理化模型传输前,利用上述提出模型简化算法,将模型分为重要的数据和次重要的数据。对于重要的数据,我们为了保证其尽可能的正确传输,我们加入FEC纠错码。对于次重要的数据,为了其尽可能快的到达客户端,我们利用MAC-Lite协议进行传输。NS2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纹理化模型质量没有明显的降低的情况下,网络性能如吞吐量得到极大提高,端到端的延迟明显降低。实现了一个叁维电子商城系统。针对目前二维电子商务网站上的商品显示缺乏真实感和良好交互性的缺陷,利用本文上述研究成果,开发了一个具有良好动态交互性和强烈真实感的叁维电子商城购物系统。在客户端,开发了一个能够嵌入到浏览器的实时绘制插件,而服务端包括对纹理化模型的处理和场景模型管理子系统两部分。(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10-01-01)

模型传输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研究了HTTP自适应流媒体的信道编码技术、自适应流媒体传输机制及流媒体业务的QoE (Quality of Experience)评价模型。论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叁个部分:针对自适应流媒体技术的非对等错误保护(Unequal Error Protection, UEP)信道编码的研究;基于该UEP信道编码方案的自适应流媒体传输机制的研究;以及对包括恒定速率(Constant Bitrate, CBR)和自适应速率在内的流媒体业务质量的QoE评价模型研究。DASH (Dynamic Adaptive Streaming over HTTP)等自适应流媒体技术的提出及演进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流媒体业务播放体验,因此对DASH技术方案进行优化和改进,定量地分析和预测用户对DASH业务的主观感知,用以帮助DASH技术的进一步提升是极其重要的。本文首先介绍DASH等自适应流媒体技术的基本特征并讨论了DASH技术存在的缺陷以及改进的可能。接下来围绕DASH技术存在的缺陷以及H.264/SVC (Scalable Video Coding)分层信源编码的思想,提出了具有UEP特性的无比率信道编码方案,并基于该方案设计了新型的自适应流媒体传输机制。此外,本文还展开了对CBR流媒体业务和DASH业务的QoE评价算法的建模,并将对DASH的QoE研究应用于DASH技术的管理和优化。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提出一种基于UEP的应用层信道编码方案:UEP LT (Luby Transform) Code。该编码方案对不同重要等级的数据采取了不同程度的保护措施。经过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本文提出的UEP LT Code编码方案能够以很小的编码开销为代价保证具有不同重要等级的数据在解码成功率和解码优先级上具有很好的分离度。2、基于上述提出的UEP LT Code信道编码方案,并结合H.264/SVC信源分层编码方案,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自适应流媒体传输模型HASUR (HTTP Adaptive Streaming based on UEP Rateless Code)。HASUR模型节省服务器存储空间、无需预测网络带宽,不但克服DASH机制存在的不足,而且能够保证媒体流对网络环境的变化具有很好的自适应性。此外,由于信道编码方案的UEP特性,HASUR模型能够对网络丢包具有很强的抵抗能力。通过与DASH和HLS (HTTP Live Streaming)业务进行性能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单用户场景下,HASUR模型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流畅更加清晰的业务体验。3、本论文展开了对自适应流媒体业务质量的QoE研究。比较和讨论了DASH业务相比于CBR业务对用户体验带来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针对CBR业务和DASH业务的QoE客观评价模型,来准确地预测用户对于两种业务的主观感知。基于上述QoE研究,本文还提出一种QoE驱动的带宽自适应策略,用以提高DASH的业务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模型传输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杨露.无线传感网络中基于干扰模型的并发传输机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

[2].沈云.基于自适应流媒体的信道编码技术、传输机制以及QoE评价模型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

[3].黄伟.太阳风加速与日冕加热机制的非线性传输模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

[4].钟州.等效信道特征可变模型下的安全编码与传输机制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3

[5].刘喜敏.基于元胞传输机制的交通流中观模型研究[D].上海大学.2013

[6].姜春茂,张国印,王向辉.一种基于云超级节点的移动P2P存储模型及其传输机制研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3

[7].陈文宇,李维顺,曾茹,郭凌立.P2P流媒体模型的资源传输机制[J].电信科学.2012

[8].吴雄,杨文,王军,赵日煦,王发洲.自养护混凝土中水分传输机制模型的研究[C].2011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1

[9].杨柏林,章志勇,王勋,潘志庚.面向移动有损网络的基于预测重构模型传输机制[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0

[10].吴建华.无线网络中叁维模型传输机制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

标签:;  ;  ;  ;  

模型传输机制论文-杨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