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翻译的限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模糊限制语,经济新闻,翻译,叙事理论
翻译的限制论文文献综述
黄梦莹[1](2019)在《Mona Baker翻译叙事理论视角下经济新闻中模糊限制语的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人们总会运用语言手段对话语内容进行修饰,从而实现特定的目的。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可以修正话语真值,使表述更加客观真实;可以间接表达作者的态度;也可以与读者建立良好关系,使话语更具有说服力。模糊限制语在各类文本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纵观前人的研究,经济新闻中的模糊限制语却只得到很少关注。再观研究视角,学者们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语言系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使得人们对模糊限制语的解读变得更加困难,翻译活动就面临着这样的挑战。但是,针对模糊限制语的翻译研究尚需深入,尤其是英汉语言间的翻译研究。因此,研究经济新闻中模糊限制语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学者的研究表明,模糊限制语在新闻翻译中的变化可能会带来新闻立场的转变。蒙娜.贝克的翻译叙事理论关注的正是翻译策略影响下新闻态度的变化。所以本文基于这一理论,采用语料库分析方法,主要对选自《金融时报》和《纽约时报》的五十篇英语新闻及其汉语译文(两种语言文本之间存在平行对应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加入了汉语原创新闻与汉语翻译新闻(构成单语可比语料库,其中后者指译自英语的汉语语料)的对比。第一部分旨在探寻汉语原创文本和汉语翻译文本及英语原文和汉语译文在模糊限制语使用数量,类别,语义韵等方面的异同。第二部分从翻译方法着眼,聚焦在翻译过程中变化最大的模糊限制语,选取恰当例句,运用翻译叙事理论分析该类模糊限制语的功能在翻译前后的变化和产生的效果,并尝试探讨译者选择翻译方法的背后动因。通过研究发现,汉语翻译文本与汉语原创文本中的模糊限制语在分布上相近,但在数量上存在较大差异,这主要是源于英语原文的影响。平行文本的对比发现,英语原文中的模糊限制语在数量和多样性上都高于汉语译文,这可能与英语的交际习惯有关。此外,从模糊限制语的语法分类和功能分类着眼,可以发现原文和译文都倾向于更多使用模糊限制语中的一个子类别——认识型情态动词,并且其在翻译中的变化也比较大,所以笔者从翻译方法入手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译者多运用翻译方法中的增译和省译(即叙事理论中的内容选择策略)和翻译中的修正(即重新定位策略)来处理此类模糊限制语。研究表明这两类策略可以改变模糊限制语在译文中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如弱化或强调作者对待新闻事件的肯定程度;重新定位读者与翻译文本间的关系等,从而实现对新闻观点的重构,达到提升新闻说服力,维护国家形象和引导读者进行客观评判的效果。而这样的翻译选择可能来源于译者对目标读者和叙事参与者之间政治关系的考量。本研究独辟蹊径,运用叙事理论探讨经济新闻报道中模糊限制语的翻译规律,对于模糊限制语在经济新闻中的使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拓宽了财经新闻翻译研究的视角,丰富了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创新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刘晶[2](2019)在《学术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篇翻译实践报告是以学术论文专着《城市规划的韧性思维》第二、四、五章节为语料,对翻译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翻译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行归纳和总结。该文本学术性强、逻辑较为严密、语言严谨客观。为力求学术文本的客观性和严谨性,作者在文中频繁使用模糊限制语。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体现模糊限制语的特定功能,还要兼顾原文的行文风格,这是笔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模糊限制语主要分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在翻译这两类模糊限制语时,笔者主要结合意译的翻译方法,采用词性转换、句式调整、引申、增译、减译等翻译技巧对上述问题进行处理。通过撰写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笔者对模糊限制语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与此同时,笔者结合典型案例,为学术文本中模糊限制语的翻译总结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期为今后翻译此类文本的其他译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大连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17)
邓军,夏卓权[3](2019)在《公司章程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运用与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模糊限制语,即能使语言变得不那么模糊或更模糊的词语。已有广泛研究表明模糊限制语不仅适用于学术类文本,也同样适用于科技实用类文本。通过模糊含蓄的语言表达,模糊限制语可以帮助实现语义上的准确客观。本文以10篇英文公司章程为例,主要研究模糊限制语在公司章程中的使用状况及翻译,力图为公司章程翻译及写作提供借鉴参考。(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张巾帼,王亚鹏[4](2018)在《浅论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与限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围绕叁个翻译环节与译者叁重角色,即作为读者对文本的完成,作为阐释者对文本的阐释以及作为作者对文本的改写,对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进行阐释分析,并从译者受到原文本和前理解两个方面对译者主体性的限制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8年23期)
王芳[5](2018)在《旅游翻译中译者主体性体现与限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翻译的主体是翻译者,在旅游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对旅游翻译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从根本上来说,译者的文化素养和译者的翻译观是在旅游翻译中译者主体性体现的两个方面,近几年,人们一直在关注着旅游翻译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却有各种各样的因素限制着译者在旅游翻译中主体性的体现,本文将着重探讨译者在旅游翻译中的主体性体现和一些限制因素。(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8年39期)
肖新英[6](2018)在《论广告翻译中的生态限制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翻译研究多视角综合性研究日趋凸现。用生态学限制因子定律来探讨英汉广告翻译中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和功利性等各个主导因子的影响,目的在于帮助思考广告翻译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突破,以期建构健康、绿色的广告翻译体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翻译》期刊2018年03期)
阮志伟[7](2018)在《用于统计机器翻译的上下文感知的双语限制递归自编码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学习高质量的短语表示一直是统计机器翻译(SMT)中一个研究热点。随着单语短语表示学习研究的成功,许多方法被提出来用于双语短语的表示学习。究其本质,这些方法的出发点都是建立在一个短语及其对应的翻译表示的语义是相同的。所以,在相同的语义空间中,一个短语及其对应的翻译应该尽量接近。然而,现有的工作只考虑了短语内部词之间的组合关系。短语的语义受到其所在上下文的影响,对短语外部的信息的忽略会影响到短评语表示的学习。我们提出了一种融入主题信息的双语短语的表示学习方法。通过将上下文信息融入到双语短语的表示学习中,我们解决了上面提到的问题。具体地,一方面,我们将短语所在文档的主题分布和由递归自编码器学习到的短语表示融合,得到带有上下文信息的短语表示。另一方面,由主题模型得到的词的主题分布反映了词在主题空间的语义,我们将得到的词的主题分布用于约束词和主题表示的学习中。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希望具有相似主题分布的词在语义空间中尽量接近,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到的短语表示的质量。与之前的双语短语的表示学习方法相比,我们不但考虑了短语所在的上下文,而且建模了词和主题之间的关系来约束模型的学习。在中文到英文机器翻译上的试验结果表明我们的模型显着提高了翻译质量。(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6-30)
雷鸣[8](2018)在《旅游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限制因素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非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旅游翻译的发展一直被人们所关注,译者是作为翻译中的主体而存在,但在目前旅游翻译中的主体性却被各类因素所限制。本文从译者自身对于汉语言的理解程度以及审美上的偏好两个主观因素进行分析,希望对发挥译者在旅游翻译中的主体作用提供帮助,为旅游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英语广场》期刊2018年06期)
王丽云[9](2018)在《法国电影在中国的字幕翻译研究:挑战、意义、限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目的在于阐释电影字幕翻译可能遇到的挑战、限制以及应遵循的准则。研究的语料库主要来自于近年来在中国电影院公映的法国影片,尤其是喜剧片。首先,我们从“交叉史”这一概念出发,试图揭示输入国(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社会及其民众对外国电影的输入及其语言转换(特别是字幕翻译)可能提出的挑战。其次,在释意派理论的基础上,我们试图说明,同其它翻译活动一道,被称为“书面同传”的电影字幕翻译遵循同样的步骤,即:理解(原文意思)、褪去语言外壳、(用目的语)表达。与此同时,我们还特别指出,因电影文本的多模态属性,字幕译者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较一般译者(尤其是文学翻译者)更复杂;为了更好地阐释这一事实,我们重点分析了让·米特里的“画面至上”理论和米歇尔·希翁的“言语中心论”。此外,我们对“受限的翻译”这一概念作了特别说明,并系统分析了电影字幕翻译所受到的限制以及这些限制对意义对等理论可能产生的影响。本研究抛砖引玉,希望学术界给予尚且停留于实践层面的电影字幕翻译更多关注,改变其被边缘化的现状。(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5-01)
王洁,杨红[10](2018)在《医学摘要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显形”体现及限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从20世界70年代兴起以来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针对医学翻译的主体性研究并不丰富,因此本篇的目的是研究医学摘要中的译者主体性体现。主体性的体现也可以分为形式上的"隐形"体现以及内容逻辑上的"显形"体现。该文以国内核心医学期刊的中英文对照摘要为研究材料,发现译者主体性"显形"体现主要在选词用词,句型结构调整以及内容改写叁个方面,并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医学摘要翻译中规范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8年02期)
翻译的限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篇翻译实践报告是以学术论文专着《城市规划的韧性思维》第二、四、五章节为语料,对翻译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翻译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行归纳和总结。该文本学术性强、逻辑较为严密、语言严谨客观。为力求学术文本的客观性和严谨性,作者在文中频繁使用模糊限制语。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体现模糊限制语的特定功能,还要兼顾原文的行文风格,这是笔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模糊限制语主要分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在翻译这两类模糊限制语时,笔者主要结合意译的翻译方法,采用词性转换、句式调整、引申、增译、减译等翻译技巧对上述问题进行处理。通过撰写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笔者对模糊限制语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与此同时,笔者结合典型案例,为学术文本中模糊限制语的翻译总结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期为今后翻译此类文本的其他译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翻译的限制论文参考文献
[1].黄梦莹.MonaBaker翻译叙事理论视角下经济新闻中模糊限制语的翻译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2].刘晶.学术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翻译[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
[3].邓军,夏卓权.公司章程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运用与翻译[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张巾帼,王亚鹏.浅论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与限制[J].海外英语.2018
[5].王芳.旅游翻译中译者主体性体现与限制[J].校园英语.2018
[6].肖新英.论广告翻译中的生态限制因子[J].中国科技翻译.2018
[7].阮志伟.用于统计机器翻译的上下文感知的双语限制递归自编码器[D].厦门大学.2018
[8].雷鸣.旅游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限制因素初探[J].英语广场.2018
[9].王丽云.法国电影在中国的字幕翻译研究:挑战、意义、限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10].王洁,杨红.医学摘要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显形”体现及限制[J].海外英语.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