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变形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变形弹塑性模型,变形梯度乘法分解,张量函数表示理论,本构关系
变形弹论文文献综述
孟春宇,汤正俊,陈明祥[1](2019)在《基于中间构形的大变形弹塑性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变形弹塑性本构理论中,一个基本的问题是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的分解.通常采用两种分解方式,一是将变形率(或应变率)加法分解为弹性和塑性两部分,其中,弹性变形率与Kirchhoff应力的客观率通过弹性张量联系起来构成所谓的次弹性模型,而塑性变形率与Kirchhoff应力使用流动法则建立联系;另一种是基于中间构形将变形梯度进行乘法分解,它假定通过虚拟的卸载过程得到一个无应力的中间构形,建立所谓超弹性–塑性模型.研究了基于变形梯度乘法分解并且基于中间构形的大变形弹塑性模型所具有的若干性质,包括:在不同的构形上,塑性旋率的存在性、背应力的对称性、塑性变形率与屈服面的正交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使用张量函数表示理论,建立了各向同性函数的若干特殊性质,并导出了张量的张量值函数在中间构形到当前构形之间进行前推后拉的简单关系式.然后,基于这些特殊性质和关系式,从热力学定律出发,建立模型在不同构形上的数学表达,包括客观率表示的率形式和连续切向刚度等,从而获得模型所具有的若干性质.最后,将模型与4种其他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来源于《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晓明,肖衡[2](2018)在《基于有限变形弹塑性模型模拟伪弹性合金全程变形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个J2流的有限弹塑性本构方程来显式、全面地模拟了形状记忆合金(SMAs)在3个不同阶段加载并卸载所表现出来的应力-对数应变关系.这3个阶段包括变形完全恢复的伪弹性阶段、变形部分恢复的塑性阶段以及软化破坏阶段.该文的主要思想在于从实验数据的形函数出发,得到用形函数表达的多轴硬化函数,进而代入到本构方程,建立一个能模拟任意形状应力-对数应变关系,多轴有效的本构方程.该文方法的优势在于避免考虑微观到宏观的平均方法、相变条件等一系列复杂处理,大大减少了计算量.所得到的数值结果可以精确匹配实验数据.(本文来源于《应用数学和力学》期刊2018年03期)
蒲利森,李绪强,徐鹏,林健,黄宇宏[3](2014)在《常温环境下38mm软体变形弹生物致伤效应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生物学角度评估38mm软体变形弹的杀伤威力,并阐明其生物致伤效应。方法:常温条件下,对生物模型进行实弹射击,将猪和羊(各9只)按照射击距离的不同(3 m、5 m、10 m)分成叁组,每组叁只,射击部位为四肢、胸部、腹部及臀部。结果:局部损伤主要表现为单纯血液循环障碍或血液循环障碍伴随表皮剥落;临床解剖发现,在5 m距离上可致羊脏器破裂、肋骨骨折,在3 m距离上可致猪肺广泛性出血,同等条件羊的损伤程度较猪重。结论:我们认为,5 m距离内被38 mm软体变形弹击中,对人有可能造成血气胸,5 m距离外局部创伤可在数天后自行吸收、消退或愈合,一般无需医学处理。(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4年22期)
孔祥振,方秦,吴昊[4](2014)在《考虑靶体自由表面和开裂区影响的可变形弹体斜侵彻脆性材料的终点弹道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靶体视为不可压缩Mohr-Coulomb材料,假定空腔膨胀产生塑性-开裂-弹性响应分区,构造了自由表面效应的衰减函数,并将衰减函数乘以脆性材料的半经验阻力函数,得到了用于斜侵彻的脆性材料半经验阻力函数。基于文献[2]的弹靶分离方法,将靶体对弹体的作用用阻力函数代替,避免了靶体网格划分和复杂的接触算法,提高了计算效率。在此基础上,对4340(RC44.5)高强钢斜侵彻石灰岩靶体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通过与实验测得弹体最终形态和弹尖最终位置对比,验证了本文提出方法的正确性和优越性。(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蒲利森,徐鹏,李绪强,张正飞,豆宝峰[5](2014)在《38mm软体变形弹致伤效能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38mm软体变形弹的弹丸采用硅胶材料,具有大动能、低致伤效能的特性,国内尚未建立相应的威力评定标准,弹药对人员的损伤程度难以定论.通过开展模拟介质和生物致伤实验,测量弹丸撞击目标时的速度、压强以及面积等参数,活杀解剖生物并提取病理样本进行检测分析,为弹药的致伤效能评估提供了详实的数据.试验表明:弹丸对模拟介质无侵彻性,但可产生致人重伤的冲击力;0.5m内的羊临床症状反应强烈;5m内的羊存在肝脾破裂、胸腹腔积血的可能性.因此近距离能够对人产生中度以上损伤,需要及时进行医疗干预,远距离伤无致死可能.建议在近距离使用时避免对胸腹部射击,防止造成人员死亡的恶性事件发生.(本文来源于《测试技术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和海君,翟文,陈强,甄建军[6](2012)在《新型塑性体橡胶在防暴动能弹上的应用研究——38mm软体变形弹的研发》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一种应用于防暴动能弹的新型软体塑性橡胶材料的研制,从基体树酯研制、软化剂合成、填充材料选择等方面进行阐述,同时针对如何将其应用于38mm防暴动能弹,对弹丸结构、装药结构及全弹结构设计进行了技术分析和总结。(本文来源于《警察技术》期刊2012年05期)
石望,刘锦阳[7](2011)在《大变形弹塑性梁的刚-柔耦合动力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大变形弹塑性梁的刚-柔耦合动力学特性.从弹塑性梁的非线性本构关系和非线性应变-位移关系出发,给出了曲率的精确表达式;基于绝对节点坐标法,用虚功原理建立了大变形弹塑性梁的动力学变分方程;用有限元法对梁进行离散,建立了大变形弹塑性梁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方程.对重力作用下的柔性单摆进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弹塑性梁的横向变形呈现平均值大和振幅衰减的特征,计算结果较基于小变形理论的一次近似模型稳定,适用于大变形问题.(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10期)
王金彦,龚红英[8](2011)在《一种考虑厚向变形的大变形弹塑性壳单元》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壳体厚向应力应变的壳单元是当前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在阐述该壳单元的概念、理论背景及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构造该类型单元模型的几个关键问题及技术实现方法,并对该理论模型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王宏[9](2010)在《一种小变形弹塑性本构模型对金属材料单轴循环加载的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重复荷载下的金属材料,不可避免的产生疲劳破坏,对这些破坏的预测和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本构方程是一种研究生应力增量与应变增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方程。由于应力,应变变化是非线性的,所以这个方程的建立和在实际应用方面研究存在诸多难点,例如参数多且难确定,数值计算复杂等。目前研究的本构模型集中于五种模型,对于新模型的开发较少。本论文采用的本构模型且无应用于单轴循环加载模拟的先例。为本论文一大新点。所以本论文主要是将这种模型应用于金属材料的单轴循环加载的模拟。主要工作如下:(1):从理论上分析了循环加载和单轴单调加载的区别,结合一些学者作的已有实验结果,由此预测了金属材料在单轴单调循环加载下可能出现象,以及一些研究本构方程和循环加载的力学知识。为下几章节本构方程的理解和本构方程在金属材料的应用提供理论前提。(2):本论文采用的本构模型为一种小变形的Lagrange弹塑性本构模型。基于Ilyushin假设,用背应力定义了塑性应变,结果从Ilyushin假设得到了背应力的增量规律。由此基础上导致了Ilyushin假设的流动法则等效于随动强化法则。并且讨论证了它能够描述复杂的弹塑性特性。并且从理论上分析了这个本构方程在描述金属材料单轴加载过程。(3):确定了小变形弹塑性本构方程的未知表达式的形式,和参数。采用了计算和试错法相结合的方法。对316L不锈钢进行了应变控制下的单轴循环加载过程。(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0-06-14)
王足[10](2010)在《连续介质力学中某些物理量的近似和大变形弹塑性定义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连续介质力学中,其物理量通常表示为张量函数,因此张量函数及其导数的研究在连续介质力学和计算力学等领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张量函数一般可以表示为两种形式,即主轴表示和抽象表示。由于抽象表示脱离了坐标系,使推导过程清晰、表达整齐统一,因而得到了众多力学家的重视。但是许多张量函数及其导数的表示不便在工程中直接应用,因此能够适用于工程计算的张量函数及其导数的近似表达得到了人们的关注。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预估材料力学响应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发展更有效、更符合实际的材料本构关系。因此出现了不同的弹塑性大变形本构定义,而面临众多的大变形弹塑性定义,定义之间的差别是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本文对张量函数及其导数的近似表达式以及叁种大变形弹塑性定义的差别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和取得的进展如下:1)对于连续介质力学中常见的叁类张量函数,即开方、对数和指数张量函数进行泰勒展开,对其余项进行误差分析,得到误差最小的展开点。2)利用上面的结论,推导出右伸长张量U、转动张量R和Hencky对数应变H以及指数函数的近似表示。该近似表示不但形式简洁,精确度高,而且计算速度远远快于精确表达式。3)给出右伸长张量U、Hencky对数应变H以及指数函数关于右Cauchy-Green应变张量C的导数的近似表示,该导数的近似表示依然具有表达简洁,精确度高、计算速度快的优点,而且无需考虑自变量张量的特征值相等与否。4)将Simo-Ortiz定义、Moran-Ortiz-Shih定义与小变形弹塑性推广得到的大变形定义进行比较,利用张量函数的相关知识,通过一个简单剪切问题,给出不同定义之间的数量级关系。(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0-06-01)
变形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一个J2流的有限弹塑性本构方程来显式、全面地模拟了形状记忆合金(SMAs)在3个不同阶段加载并卸载所表现出来的应力-对数应变关系.这3个阶段包括变形完全恢复的伪弹性阶段、变形部分恢复的塑性阶段以及软化破坏阶段.该文的主要思想在于从实验数据的形函数出发,得到用形函数表达的多轴硬化函数,进而代入到本构方程,建立一个能模拟任意形状应力-对数应变关系,多轴有效的本构方程.该文方法的优势在于避免考虑微观到宏观的平均方法、相变条件等一系列复杂处理,大大减少了计算量.所得到的数值结果可以精确匹配实验数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形弹论文参考文献
[1].孟春宇,汤正俊,陈明祥.基于中间构形的大变形弹塑性模型[J].力学学报.2019
[2].王晓明,肖衡.基于有限变形弹塑性模型模拟伪弹性合金全程变形行为[J].应用数学和力学.2018
[3].蒲利森,李绪强,徐鹏,林健,黄宇宏.常温环境下38mm软体变形弹生物致伤效应实验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
[4].孔祥振,方秦,吴昊.考虑靶体自由表面和开裂区影响的可变形弹体斜侵彻脆性材料的终点弹道分析[J].兵工学报.2014
[5].蒲利森,徐鹏,李绪强,张正飞,豆宝峰.38mm软体变形弹致伤效能评估[J].测试技术学报.2014
[6].和海君,翟文,陈强,甄建军.新型塑性体橡胶在防暴动能弹上的应用研究——38mm软体变形弹的研发[J].警察技术.2012
[7].石望,刘锦阳.大变形弹塑性梁的刚-柔耦合动力学特性[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
[8].王金彦,龚红英.一种考虑厚向变形的大变形弹塑性壳单元[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1
[9].王宏.一种小变形弹塑性本构模型对金属材料单轴循环加载的模拟[D].南昌大学.2010
[10].王足.连续介质力学中某些物理量的近似和大变形弹塑性定义的比较[D].北京交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