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稀土钒酸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热法,LuVO_4,能量传递,复合材料
稀土钒酸盐论文文献综述
石磊[1](2019)在《稀土钒酸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水热法制备了LuVO_4:Eu~(3+)荧光粉,并研究了不同合成反应条件下制备样品的性能。通过制备LuVO_4:Ln~(3+)(Ln~(3+)=Dy~(3+),Eu~(3+),Tm~(3+)/Dy~(3+),Eu~(3+)/Dy~(3+)/Eu~(3+)/Tm~(3+))荧光粉,研究了其能量传递机制。通过合成g-C_3N_4/LuVO_4:Eu~(3+)和g-C_3N_4/LuVO_4:Dy~(3+),Eu~(3+)复合荧光粉,成功地得到了白光发射,确定了最佳比例。通过合成YVO_4/g-C_3N_4和YVO_4/g-C_3N_4/Au光催化剂,实现了产氢的性能,并分析了可能的反应机理。具体内容如下:1.利用水热法制备了LuVO_4:Eu~(3+)荧光粉。通过荧光光谱分析,确定了Eu~(3+)最佳掺杂浓度、最佳的反应时间、最佳反应温度和最佳反应pH值分别为5%、48h、180℃和9.0。通过XRD分析,确定了LuVO_4:Eu~(3+)空间群为I4_1/amd,其结构为四方晶系。LuVO_4:Eu~(3+)荧光粉在最佳反应条件下长度的平均粒径值为66 nm。2.通过水热法制备了LuVO_4:Ln~(3+)(Ln~(3+)=Dy~(3+),Eu~(3+),Tm~(3+)/Dy~(3+),Eu~(3+)/Dy~(3+)/Eu~(3+)/Tm~(3+))荧光粉样品,平均长度和宽度分别为67 nm和50 nm,证明了能量转移机制是Dy~(3+)与Eu~(3+)之间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其中LuVO_4:1%Dy~(3+),1%Eu~(3+)(CIE:0.316,0.363)以及LuVO_4:1%Dy~(3+),1%Eu~(3+),3%Tm~(3+)(CIE:0.331,0.334)荧光粉最接近白光(CIE:0.333,0.333)。在60、100、150和200 mA的正向驱动-偏压电流条件下,LuVO_4:1%Dy~(3+),1%Eu~(3+)荧光粉封装的W-LED的相关色温(CCT)分别为8163、7781、8968和11237 K,显色指数(Ra)分别为60.1、71.3、74.4和77.7,LuVO_4:1%Dy~(3+),1%Eu~(3+),3%Tm~(3+)荧光粉封装的W-LED的相关色温(CCT)分别为2133、2130、2170和2190K,显色指数(Ra)分别为52.4、54.3、55.6和55.8。3.采用水热法合成了LuVO_4:Eu~(3+)和LuVO_4:Dy~(3+),Eu~(3+)荧光粉,采用叁聚氰胺热缩合方法合成了g-C_3N_4,并通过简单的复合方法合成了一系列颜色可调的g-C_3N_4/LuVO_4:Eu~(3+)和g-C_3N_4/LuVO_4:Dy~(3+),Eu~(3+)复合荧光粉。通过CIE色坐标的研究可知,g-C_3N_4与LuVO_4:Eu~(3+)的最佳比例为50%:50%,其对应的色坐标(0.326,0.269)更接近白光(0.333,0.333);g-C_3N_4与LuVO_4:Dy~(3+),Eu~(3+)的最佳比例为60%:40%,其对应的色坐标(0.331,0.339)更接近白光(0.333,0.333)。4.通过煅烧尿素方法合成了g-C_3N_4,利用水热法合成了YVO_4/g-C_3N_4二元复合光催化剂,再通过光沉积法将Au纳米粒子沉积到YVO_4/g-C_3N_4中,得到了YVO_4/g-C_3N_4/Au叁元复合光催化剂。通过不同催化剂产氢性能的研究,35%YVO_4/g-C_3N_4的产氢速率是纯g-C_3N_4的6.1倍,35%YVO_4/g-C_3N_4/Au光催化剂的产氢速率是纯g-C_3N_4的29.6倍。(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牛朋飞[2](2018)在《稀土钒酸盐和钨酸盐荧光粉的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能源短缺和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下,低能耗光源是当下的研究热点。白光LED(light emitting diode)因其具有寿命长、效率高、能耗低、节能环保等优点而有望替代传统照明成为新一代绿色光源。现今LED商业化照明主要是通过In Ga N基蓝光LED芯片激发黄色荧光粉(YAG:Ce3+)得到黄光,并与未被完全吸收的蓝光混合调出白光或者使用近紫外LED芯片激发叁基色荧光粉得到叁种颜色的光复合调出白光。前者因为缺少红光成分使得显色指数过低,后者因为现有的红色荧光粉发光效率低而导致白光LED效能较低。因此,对于新型红色荧光粉的研发是当下研究重点。钒酸盐是一种稳定性高,结晶度好,高可见光透明度的优秀光学材料,也是一种典型的基质敏化材料。钒酸盐晶格中的钒酸根基团被称作高效发光中心,能够吸收紫外光能量并以辐射跃迁的方式转化为可见光或者传递给稀土离子,提高稀土发光效率。钨酸盐作为一种光学材料,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并且其作为基质材料具有很宽的激发和发射谱,这类基质材料能够很好的与近紫外LED芯片和蓝光LED芯片匹配,较宽的发射光谱有利于光色的调节。本文我们制备了Ba2La V3O11:Eu3+和Ba6Gd2W3O18:Eu3+系列荧光粉,并通过XRD、SEM、TEM、发光光谱等对样品进行了分析,取得如下研究进展:1)首次采用传统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了Ba2La V3O11:Eu3+荧光粉。通过光致发光激发和发射光谱研究它们的发光性质。激发光谱显示200-370 nm区域的宽带,这归因于O2-→V5+和O2-→Eu3+的电荷转移跃迁的重迭。荧光粉表现出Eu3+的红色发射,随着Eu3+浓度的变化,基质的结构发生变化,发光光谱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荧光粉浓度猝灭发生在30 mol%,交换作用是其主要机制。Ba2La V3O11:Eu3+显示可调谐的CIE色坐标,从黄橙到红取决于Eu3+的含量,该特性在照明和显示器件有潜在的应用。2)首次合成了新型双钙钛矿结构钨酸盐Ba6Gd2-x Eux W3O18荧光粉。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光致(PL)激发,发射光谱和PL衰减曲线对制备的荧光粉进行了表征。XRD分析表明,荧光粉为立方双钙钛矿结构(空间群Fm-3m(225)),该荧光粉具有纳米线形貌,其直径约为几十到数百纳米。激发和发射光谱表明Ba6Gd2-x Eux W3O18荧光粉在大约323 nm处具有非常强烈的电荷转移带,在593 nm激发下发射出强烈的橙红光(由Eu3+的5D0→7F1跃迁引起)。Ba6Gd2-x Eux W3O18荧光粉中Eu3+离子的最佳掺杂浓度约为20 mol%,浓度猝灭的主要机制是电四极-电四极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张鑫[3](2017)在《溴化银修饰的稀土钒酸盐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催化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对于污水治理有着积极的意义。传统的TiO2半导体是最典型的光催化剂,能有效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但是它禁带较宽,仅能响应紫外光,对于自然光中占更大比例的可见光却无法利用。而钒酸盐类催化剂的能带间隙比TiO2窄,能与可见光发生响应,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同时溴化银作为一种感光材料被广泛的用于胶片中,也有许多文献进行过报道,溴化银在光催化反应中有不错的表现和性能。因此,在钒酸盐中负载溴化银有可能有效的提高钒酸盐催化剂的光催化效率。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制备研究了 AgBr/LnVO4(Ln=Gd、Y、Eu)复合光催化体系,均采用先水热,再洗涤干燥,最后焙烧研磨的方法。以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罗丹明B反应为模型反应考察了制备的AgBr/LnV04(Ln=Gd、Y、Eu)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考察了 AgBr含量对催化剂光催化降解的活性影响,并运用XRD、TEM、XPS和UV-vis等方法,对已经制备出的催化剂形貌、结构和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和现象分析。结果表明AgBr/LnVO4(Ln=Gd、Y、Eu)复合光催化剂在光催化反应过程中转变成Ag/AgBr/LnVO4(Ln=Gd、Y、Eu)体系。复合催化剂在可见光下表现出优秀的光催化性能,12 min内30 mg/L的罗丹明B降解率均接近80%,光降解速率是AgBr的2.8至8倍。这一活性可归属为Ag、AgBr和LnVO4(X=Gd、Y、Eu)叁者在分离光生载流子方面的协同耦和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7-03-27)
侯纪民[4](2016)在《特殊形貌稀土钒酸盐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气敏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钒氧化物的多价态、层状结构、宽带隙、良好的化学和热稳定性等,使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钒酸铈(CeV04)和钒酸钕(NdVO4)作为钒氧化物的重要半导体材料,因稀土元素特定的4f电子结构和多样电子跃迁模式,其表面具有高效的催化性能及气敏特性。本论文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具有特殊形貌的CeV04纳米棒(NRs)、NdV04NRs、CexNd1-xVO4 NRs等,研究其形貌与结构、气敏性能以及气敏机理。主要有以下叁方面内容:(1)EDTA作为螯合剂,利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了具有方形截面的CeVO4NRs,长度和截面尺寸分别为1.5μm和lOOnm,其高活性(010)或(004)晶面的暴露率为96.77%。样品表面上的钒离子呈现为V5+和V3+的混合价态,其中V3+作为悬挂键,附近存在着大量的氧空位(V0),这些V0为水热过程中,经EDTA解吸诱发生成的。基于CeV04NRs的气敏传感器,在最佳工作温度(108℃)下,对丙酮显示出了高选择性、良好的灵敏度以及快速的响应时间(0.5s)和恢复时间(80s)。经实验证实,在CeV04NRs的(010)或(004)晶面上的V0处,易形成吸附氧(OaCs),并且Oads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是可逆的。经Oads生成的表面活性物(O-ads等),将与丙酮分子中的氢键结合,易于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形成对丙酮的气敏响应。(2)以EDTA为螯合剂,调节前驱体溶液pH=9,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出了具有矩形截面的NdV04NRs,其截面面积为45×130nm2,纳米棒长度约为2.5μm。在工作温度115℃下,NdV04 NRs对乙醇气体表现出良好的气敏性能以及较为快速的响应时间(2.5s)。这主要归因于传感器表面上存在大量的活性位点(Nd0,V4+)以及V0等,可形成O-ads等活性中间体。在活性面(010)或(004)晶面上,O-ads与乙醇分子中的-OH易相互结合,有利于氧化还原反应及气敏响应。(3)在制备NdV04NRs的基础上,对其进行Ce3+掺杂,获得了多组分变化的CexNd1-xV04NRs。气敏结果表明,当x=0.2时,CexNd1-xVO4 NRs由n型半导体转变为p型半导体,在最佳工作温度(108℃)下,对丙酮气体表现出了良好的气敏特性,且优于其他组分(x=0.3,0.5,1)纳米棒的灵敏度,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分别为1Os和50s。在115℃的工作温度下,相对于NdV04NRs,CexNd1-xV04 NRs(x=0.2)对丙酮气体的灵敏度增加了 7.5%,其原因在于掺杂可有效地增加CexNdl-xVO4 NRs(x=0.2)表面上Oads的数量,基于Oads的氧化性,可有效地提高其对还原性气体的气敏特性。(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16-06-01)
张海鹏[5](2016)在《稀土钒酸盐及稀土有机无机杂化发光材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稀土元素被发现以来,一直以其特殊的结构特性而具有其他元素所不具有的各种功能特性,如声、光、电、磁等,倍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是稀土大国,稀土矿物储量相当丰富,品位优良,品种齐全,而且生产规模和水平也已经跻身于世界前列。稀土发光材料向来是稀土材料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在众多领域都有着不错的应用前景。尤其是伴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纳米和微米结构的稀土发光材料由于表现出许多传统发光材料所不具有的神奇性能而逐渐吸引人们的注意,并成为新的研究的焦点。钒酸盐材料一直以其良好的热及化学稳定性在功能材料领域应用广泛,在紫外光及真空紫外光的激发下,稀土钒酸盐纳米发光材料具有良好的发光性质,而其物理与化学性质又紧密依赖于其形貌和尺寸。另外,基于稀土钒酸盐主体材料发光较弱、发光效率不高,使得有机无机杂化发光材料作为一种性能互补的新材料备受青睐。因此,形貌尺寸可调控制、发光性能优异的稀土钒酸盐及结构稳定的高性能稀土有机无机杂化发光材料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实验方法主要采用水热合成法,在不同种表面活性剂和不同的pH值的共同作用下制备发光性能优异的介孔稀土钒酸盐及以其为主体材料的有机无机杂化发光材料作为研究主题,并对其合成条件、形貌结构与其性能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生长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使用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光谱(FTIR)对生成产品的物相进行了检测;采用扫描电镜(SEM)、氮气吸附及透射电镜(TEM)氮气吸附来对所获样品的形貌和结构进行测试;最后用荧光光谱仪(PL)检测了获得产物的性能特征。本论文获得的主要创新成果有以下几方面:(1)通过调节溶液的pH和改变添加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数量,获得了介孔GdVO4:Eu3+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同时添加双表面活性剂CTAB和SDS,调节反应溶液的pH值为14,采用水热合成法,反应温度为180℃,反应时间设定为24h,并对该介孔GdVO4:Eu3+发光材料的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测试结果显示其发光性能优良。(2)在葡萄糖作用下制备宽pH范围内的YVO4:Eu3+发光材料,探讨了不同pH值、不同反应溶剂下钒酸盐发光材料的形貌演变,并进一步详细研究溶液pH值及葡萄糖对晶体形貌形成的相关机理。最终测试结果表明YVO4:Eu3+发光材料的形貌结构与其发光性能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当晶粒形貌为巨型棒状时YVO4:Eu3+发光材料的发光最优。(3)在同一pH下,通过改变尿素的添加量来制备结晶度良好的YVO4:Eu3+发光材料。分析了尿素在YVO4:Eu3+荧光粉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并采用荧光分光计对不同添加量下的YVO4:Eu3+发光材料的发光性能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均获得了性能良好的YVO4:Eu3+发光材料。(4)制备了发光性能优异的稀土配合物,并利用化学自组装的方法把高性能的客体稀土配合物组装到上述的介孔YVO4:Eu3+中,合成新型介孔有机-无机杂化发光材料。另外,对获得的杂化材料的性能进行了测试与研究分析,测得其发光性能优异。(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6-06-01)
沈雷军,李波,王忠志,高乐乐,周永勃[6](2015)在《稀土钒酸盐体系发光材料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稀土钒酸盐体系发光材料是最早应用于显示和照明领域的稀土发光材料。本文论述了稀土钒酸盐基质材料的基本特征,总结了传统稀土钒酸盐体系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典型应用。对新型稀土钒酸盐体系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发光机理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综合分析。(本文来源于《稀土》期刊2015年06期)
钟绍彬[7](2015)在《稀土钒酸盐红色荧光粉Ca_9R(VO_4)_7:Eu~(3+)的合成和发光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稀土钒酸盐以其化学稳定性高、热稳定性好、发光性能优良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发光材料的基质中。本论文以Ca9R(VO4)7:Eu3+荧光粉为研究对象,用溶胶-凝胶法和高温固相法制备了稀土钒酸盐荧光粉,对其晶体结构进行表征,并对其发光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论文的工作主要包括荧光粉的溶胶-凝胶法合成、发光性能的研究,以及Sm3+离子共掺敏化叁个方面。(1)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a9Gd(VO4)7:Eu3+荧光粉,并探索了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Ca9Gd(VO4)7:Eu3+荧光粉的最佳合成工艺,结果显示:最佳烧结温度为900℃,最佳烧结时间为8小时,pH控制最佳的范围为6-7,柠檬酸与金属阳离子的摩尔比为1.5时为最佳掺入量,适量的分散剂PEG能够改善样品的分散性、提高发光强度。(2)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系列荧光粉Ca9R(VO4)7:Eu3+(R=Y,La,Gd),并研究了它们的发光性能。激发光谱在200-370 nm范围内具有VO43-基团的宽带吸收峰和370-450 nm范围内Eu3+离子的f-f跃迁激发峰;发射光谱中,荧光粉能够在近紫外光到蓝光范围内有效的激发发射出红光,并能有效的发生VO43-到Eu3+的能量传递,该激发波段能够与近紫外光、蓝光LED芯片相匹配。此外,发射光谱中Eu3+离子620 nm处的5D0→7F2电偶极跃迁占主导地位,表明Eu3+在晶格中处于非反演对称中心格位上。研究发现该荧光粉不发生Eu3+的浓度淬灭现象。(3)采用传统的高温固相法合成了Ca9Gd(VO4)7:Sm3+和Ca9Gd(VO4)7:Eu3+,Sm3+荧光粉,并研究了其发光性能,研究结果显示:在Ca9Gd(VO4)7:Sm3+的荧光光谱中能够观察到Sm3+的特征激发和发射峰,而在Sm3+-Eu3+共掺的荧光光谱中我们几乎没有观察到Sm3+的特征峰,且共掺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得到极大的提高,表明Sm3+-Eu3+之间存在能量传递,Sm3+对Eu3+具有敏化作用。(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5-06-30)
昝晓汝[8](2015)在《稀土钒酸盐微纳米荧光材料的制备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稀土离子掺杂的无机荧光材料有不同颜色的发光,可以实现对光谱的转换,因此,被用于多种领域。基于紫外光到可见光的下转换发光,稀土荧光粉可以用作LED显示,光伏器件中的太阳光谱转换层。借助于近红外到可见光的上转换发光,它们又能很好地用于固态激光器,叁维立体成像和生物成像。当前,国内外有关稀土纳米材料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通过调控生长条件或发明新的合成方法来控制纳米晶体的尺寸,分散性和表面形貌;二是通过引入激活离子或者调节掺杂浓度来增强荧光效率。本文中,针对稀土离子跃迁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有目的性的实验,以下即是研究的叁方面内容:通过水热合成法,对实验参数进行合理地控制,我们制备出一系列具有中空球状结构的稀土掺杂钒酸盐微/纳米球样品。研究发现:反应时间、酸碱度、添加剂柠檬酸(Cit3-)以及煅烧温度等对样品的最终结构、表面形貌和晶粒尺寸产生了影响。其中,有机添加剂Cit3-一方面作为晶面生长的导向剂,引导原始晶核沿着特定的[100]方向生长,进而控制晶粒的形状。另一方面,又可以重新分配纳米颗粒表面能,进而决定最终的颗粒分布以及表面形貌,协助中空球状结构的形成。同时,我们提出了晶体的生长机理。接下来我们研究了单掺杂Ln3+(Ln=Er、Eu、Dy、Ce、Ho、Yb)以及双掺杂Ln3+-Yb3+(Ln=Er,Ho)钒酸盐(YVO4)微/纳米样品的荧光性能。单掺杂的YVO4:Ln3+样品可以通过VO43--Ln3+的能量传递,将紫外光转化为可见光发射,并且可以发出多种颜色的光。此外,样品表面缺陷、吸附物和晶粒尺寸的减小都会促进荧光效率的提高。这种紫外光-可见光的光谱转换可用于荧光显示领域或者太阳能光伏领域,用来降低硅太阳能电池中热损耗。在双掺杂Er3+-Yb3+、Ho3+-Yb3+的钒酸钇(YVO4)样品中,可以通过调整激发波长获得不同波段的上/下转换发光。在上转换过程中,Er3+/Ho3+-Yb3+样品发射光谱中位于650nm处(Ho3+5F5→5I8;Er3+4F9/2→4I15/2)的红色发光明显增强,而位于550nm处(Ho3+5S2,5F4→5I8;Er3+4S3/2→4I15/2)的绿色发光则受到抑制,这与紫外激发下的现象相反。结合荧光衰减曲线,我们系统地分析了上转换和下转换的发光过程,并提出了能量合作传递的机理。此外,发射光谱中红/绿荧光的强度比值(R=IR/IG)可以通过改变掺杂浓度进行调控。鉴于此,我们讨论了其应用于生物荧光探针、医学成相和固态激光器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宋荷娟[9](2013)在《稀土钒/磷/锆酸盐纳微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纳微米级材料因其具有独特的光、电、磁和催化性能,在纳米器件和功能材料等诸多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由于材料的性质依赖于其组成、结构、形貌和尺寸,因此如何获得结构、形貌和尺寸可控的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本文以具有良好化学稳定性的稀土钒酸盐、磷酸盐和锆酸盐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的合成手段获得了具有特殊形貌的纳微米材料,研究了合成条件对产物的结构、形貌和荧光性质的影响,并对产物的形成机理和发光机制进行了详细讨论。主要内容如下:1.分别采用固相法和水热法成功制得了YVO4:Eu3+红色荧光粉,并通过XRD、 TEM、SEM和固体荧光等测试手段对产物的组成、形貌和荧光性质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YVO4:Eu3+均为四方锆石型结构。以无水碳酸钠作助熔剂通过固相法合成出了YVO4:Eu3+微米棒,平均直径约为0.20μm,平均长度为1.16pm;而以尿素辅助水热法制得的YVO4:Eu3+荧光粉是类珊瑚结构,探讨了该类珊瑚结构的形成机理。在396nm紫外光激发下,不同形貌的产物均显示出Eu3+离子的特征红光发射。2.以EDTA作表面活性剂,在水热180℃条件下反应24h成功获得了YPO4:Eu3+四方微米片,长约0.7-3.1μm,宽约0.2-2.5μm,微米片的形成机理属于粒子间的聚集和奥斯特-瓦尔德效应。研究了EDTA的用量对产物形貌和尺寸的影响,当加入EDTA的量由0.5g增至0.75g, YPO4:Eu3+四方微米片的中心厚度增加;当EDTA的量增至1.0g时,产物是由矩形的微米片通过自组装形成YPO4·0.8H2O:Eu3+微米束。由此可知,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对产物的组成和形貌有较大的影响。比较上述叁组产物的荧光光谱,发现在396nm紫外光的激发下均产生Eu3+离子的特征红光发射,发光强度与产物的形貌及晶体场对称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3.采用甘氨酸作表面活性剂水热合成出GdPO4·H2O:Tb3+纳米棒,改变溶液的pH值,发现产物的形貌没有变化,粒子尺寸却随着pH值的增大而减小;通过空白实验对照组,发现产物仍为GdPO4·H2O:Tb3+纳米棒,随着溶液pH值的增加,纳米棒开始聚集形成纳米束。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与不同的pH对产物的形貌和粒径大小起重要作用。在369nm的检测波长下,GdPO4·H2O:Tb3+纳米棒和纳米束均在545nm处有较强的绿光发射,归属于Tb3+离子的5D4→7F5跃迁。4.采用Li2CO3作助熔剂,以La2O3, Eu2O3, ZrOCl2·8H2O为原料,在1000℃煅烧4h获得前驱物粉体,再经过180℃水热反应3天成功地制得了La2Zr2O7:Eu3+纳米棒。产物的组成和形貌通过XRD和TEM等测试手段进行分析,并探讨了纳米棒的形成机理。在466nm的蓝光激发下,测得产物的发射光谱来自于Eu3+离子的5D1→7FJ (J=0,1,2)和5D0→7FJ (J=1,2,3,4)跃迁组成。其中,5D0→7F2跃迁的发射峰强度最大。并且5Do→7F1,5D0→7F2和5Do→7F4跃迁均发生了能级劈裂现象,这与产物的结构、配位环境以及晶体场的对称性有关。(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3-05-01)
张传超[10](2012)在《高压下稀土钒酸盐和稀土氧化物的亚微米晶及纳米晶的相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压物理是研究高压下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一门重要学科。通过有效地缩小原子或分子间的距离,高压可以导致材料的晶体结构、能带结构以及电子轨道结构等多种性质的变化,产生常压下无法观察的新现象。通过尺寸依赖的纳米材料的固-固相变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可以有效揭示其独特性质,纳米材料例如纳米颗粒、纳米线、纳米带等等结晶相的稳定性高度依赖于它们的颗粒尺寸、形貌及其结构。高压下纳米材料的有限尺寸不仅影响其相变压力点,甚至影响到其相变路径,因此,研究高压下纳米晶的结构相变对理解纳米材料的结构稳定性是有十分重要意的义。本论文主要利用超高压金刚石对顶砧技术研究一系列稀土化合物纳米晶的相变过程,比较其与体材料的差异,获得纳米晶的结构稳定性。本论文包含七章,内容如下:第一章系统介绍了高压物理的研究内容和高压技术发展史,重点描述了金刚石对顶砧技术的发展概述和相关的各种技术,详细总结了纳米材料高压研究现状。第二章研究了GdVO4:Eu3+亚微米晶和(?)EuVO4亚微米晶和纳米晶在高压下的相变性质。GdVO4Eu3+亚微米晶的高压拉曼光谱和高压荧光光谱表明,在7.4GPa其发生了锆石结构到白钨矿结构的相变,并且白钨矿相在压力释放后仍可存在。同样,常温高压下EuVO4亚微米晶和纳米晶发生了不可逆的从锆石相到白钨矿相的相变,EuVO4亚微米晶的相变压力点是5.6GPa,而EuVO4纳米晶相变压力点是6.9GPa,结果说明随着EuVO4样品颗粒尺寸的减小,其相变压力升高,高压下EuVO4纳米晶结构比亚微米晶更稳定。第叁章研究了单斜相的GdOOH:Eu3+、EuOOH和YOOH:Eu3+纳米棒在室温高压条件下荧光光谱的变化性质。采用Eu3+荧光作为探针,研究表明高压下这些样品从低压单斜相转变成一种高压四方相,GdOOH:Eu3+纳米棒在10.7GPa发生相变,EuOOH纳米棒在9.0GPa发生相变,YOOH:Eu3+纳米棒在13.4GPa发生相变。压力卸载后,高压下的四方相在常压下仍具有稳定结构,压致相变不可逆。对样品的高压研究发现,在室温下只使用高压手段就能得到四方相,拓展了获得高压四方相(RE)OOH的方法。第四章利用水热法制备了Gd2O3:Eu3+和Y2O3:Eu3+纳米棒,研究了其在高压下的荧光性质。Gd2O3:Eu3+纳米棒,的原位高压荧光和拉曼光谱发生剧烈变化,实验表明在大约11.3GPa下Gd2O3:Eu3+纳米棒发生了立方相到六方相的压致相变,但在降压过程中,样品又转变为单斜相,且具有常压稳定性。与相应的体材料相比,Gd2O3:Eu3+纳米棒相变压力高,具有较好的压力稳定性。对Y2O3:Eu3+纳米棒的高压荧光研究也同样指出,在压力升到13.4GPa时,立方相开始转变为六方相,卸压过程中高压六方相又转变成单斜相。第五章研究了CeO2纳米棒的高压性质,与CeO2体材料和纳米颗粒的相变压力相比,萤石结构的CeO2纳米棒在高压下结构更稳定,CeO2纳米棒的低维特性影响了其相比压力。第六章使用水热法制备了六方相过渡金属氧化物MoO3微米棒。原位研究了六方相MoO3微米棒的高压拉曼光谱,研究表明在5.6GPa时,六方相转变为非晶相,大约13.2GPa六方相MoO3微米棒完全转化为非晶相,压力降低到常压后非晶相仍然保持,相变不可逆。第七章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作详细总结。(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2-05-01)
稀土钒酸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当前能源短缺和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下,低能耗光源是当下的研究热点。白光LED(light emitting diode)因其具有寿命长、效率高、能耗低、节能环保等优点而有望替代传统照明成为新一代绿色光源。现今LED商业化照明主要是通过In Ga N基蓝光LED芯片激发黄色荧光粉(YAG:Ce3+)得到黄光,并与未被完全吸收的蓝光混合调出白光或者使用近紫外LED芯片激发叁基色荧光粉得到叁种颜色的光复合调出白光。前者因为缺少红光成分使得显色指数过低,后者因为现有的红色荧光粉发光效率低而导致白光LED效能较低。因此,对于新型红色荧光粉的研发是当下研究重点。钒酸盐是一种稳定性高,结晶度好,高可见光透明度的优秀光学材料,也是一种典型的基质敏化材料。钒酸盐晶格中的钒酸根基团被称作高效发光中心,能够吸收紫外光能量并以辐射跃迁的方式转化为可见光或者传递给稀土离子,提高稀土发光效率。钨酸盐作为一种光学材料,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并且其作为基质材料具有很宽的激发和发射谱,这类基质材料能够很好的与近紫外LED芯片和蓝光LED芯片匹配,较宽的发射光谱有利于光色的调节。本文我们制备了Ba2La V3O11:Eu3+和Ba6Gd2W3O18:Eu3+系列荧光粉,并通过XRD、SEM、TEM、发光光谱等对样品进行了分析,取得如下研究进展:1)首次采用传统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了Ba2La V3O11:Eu3+荧光粉。通过光致发光激发和发射光谱研究它们的发光性质。激发光谱显示200-370 nm区域的宽带,这归因于O2-→V5+和O2-→Eu3+的电荷转移跃迁的重迭。荧光粉表现出Eu3+的红色发射,随着Eu3+浓度的变化,基质的结构发生变化,发光光谱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荧光粉浓度猝灭发生在30 mol%,交换作用是其主要机制。Ba2La V3O11:Eu3+显示可调谐的CIE色坐标,从黄橙到红取决于Eu3+的含量,该特性在照明和显示器件有潜在的应用。2)首次合成了新型双钙钛矿结构钨酸盐Ba6Gd2-x Eux W3O18荧光粉。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光致(PL)激发,发射光谱和PL衰减曲线对制备的荧光粉进行了表征。XRD分析表明,荧光粉为立方双钙钛矿结构(空间群Fm-3m(225)),该荧光粉具有纳米线形貌,其直径约为几十到数百纳米。激发和发射光谱表明Ba6Gd2-x Eux W3O18荧光粉在大约323 nm处具有非常强烈的电荷转移带,在593 nm激发下发射出强烈的橙红光(由Eu3+的5D0→7F1跃迁引起)。Ba6Gd2-x Eux W3O18荧光粉中Eu3+离子的最佳掺杂浓度约为20 mol%,浓度猝灭的主要机制是电四极-电四极相互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稀土钒酸盐论文参考文献
[1].石磊.稀土钒酸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9
[2].牛朋飞.稀土钒酸盐和钨酸盐荧光粉的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8
[3].张鑫.溴化银修饰的稀土钒酸盐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7
[4].侯纪民.特殊形貌稀土钒酸盐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气敏性能研究[D].福州大学.2016
[5].张海鹏.稀土钒酸盐及稀土有机无机杂化发光材料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6].沈雷军,李波,王忠志,高乐乐,周永勃.稀土钒酸盐体系发光材料研究进展[J].稀土.2015
[7].钟绍彬.稀土钒酸盐红色荧光粉Ca_9R(VO_4)_7:Eu~(3+)的合成和发光性能研究[D].南昌大学.2015
[8].昝晓汝.稀土钒酸盐微纳米荧光材料的制备及表征[D].华中科技大学.2015
[9].宋荷娟.稀土钒/磷/锆酸盐纳微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能研究[D].湖北大学.2013
[10].张传超.高压下稀土钒酸盐和稀土氧化物的亚微米晶及纳米晶的相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