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伸展变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分层伸展迭加变形,离散元模拟,断层,脆性层
伸展变形论文文献综述
周易,于福生,刘志娜[1](2019)在《分层伸展迭加变形二维离散元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层伸展迭加变形是裂陷盆地演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构造地质现象,是裂陷盆地构造地质研究和油气成藏研究的热点。目前有关分层伸展迭加变形的研究仍处于几何学描述阶段,缺乏对其动力学演化过程的解析。本文采用构造地质研究领域中新兴的模拟方法——离散元,通过构建离散元模型模拟研究分层伸展迭加变形的断裂发育过程。结果表明:(1)上下两套伸展断裂系统之间是否存在韧性滑脱层(泥岩层或膏岩层)是分层迭加变形的主控物质因素;(2)中间韧性地层隔断了下部断层向上的继承性发育,从而形成上下两套断裂系统分层伸展,垂向上迭加的变形特征;(3)受韧性地层侧向牵引作用影响,上部断裂系统的横向展布明显扩大;(4)在相同岩性条件下,降低伸展速度会显着降低两侧断层发育的差异性,但不会改变垂向上分层伸展的变形特征。研究解析了分层伸展迭加变形的动力学演化过程,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分层伸展迭加变形机制及其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期刊2019年02期)
尹帅,李爱荣,陈梦娜,赵金利,丁文龙[2](2018)在《强变形区走滑断裂带伸展—聚敛应力效应构造解析及控气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沁水盆地处于华北板块内部,是一个中、新生代构造活动活跃的残留型盆地。盆地内部地层普遍发生了强烈变形,发育大量走滑断裂。走滑断裂的排列组合能指示局部地层应力环境并影响储层物性。以沁水盆地南部地区为解剖区,详细分析了强变形区走滑断裂带的伸展—聚敛应力效应及其对致密储层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自喜马拉雅期以来,主要受来自于北东向的挤压应力的影响,断裂具有右行走滑的性质。在这种应力场作用下,右行右阶断裂指示伸展区,而右行左阶断裂指示聚敛区。基于该原理对伸展区和聚敛区进行了划分,从这2类区域的平面分布特征来看,从西北方向到东南方向,两者具有一定交互分布的特征。对于研究区东部的樊庄区块,自北向南,断裂走向呈"S型"的分布变化趋势;其中部伸展区为"S型"区域的肘部或转折端,或称"应力转折带"。应力转折带的构造应力场复杂,裂缝通常较为发育,为伸展区。具有较高产能的气井主要分布在伸展区,而聚敛区气井的产能则通常较低。气井产能分布情况与伸展—聚敛应力效应分析结果一致,验证了该构造解析方法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梁琛岳,刘永江,李伟,刘勃然,李伟民[3](2018)在《大兴安岭北段伸展隆升样式:来自科洛-嘎拉山韧性变形带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兴安岭地区出露的系列古老变质变形岩石,为研究大兴安岭隆升机制和兴蒙造山带演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大兴安岭北段科洛新开岭群和嘎拉山落马湖群内发育典型向SE的伸展滑脱构造,宏微观构造和石英EBSD组构均指示岩石变形发生在地壳浅部的低绿片岩相,是中低温(350~450℃)条件下缓慢变形的的结果。科洛地区变形代表一种拉伸近似等于压扁的应力状态,变形岩石多为L=S构造岩,较少发育b型线理,多片理化和不对称褶皱等;而嘎拉山地区的应变强度更大,拉伸作用更强,变形岩石以LS和L=S构造岩为主,发育大量叶理、a型及b型线理、鞘褶皱。运动学和流变学特征表明,越远离主伸展区应变强度越弱,应变趋于平面应变,差异应力减小,应变类型纯剪组分增多。结合新近锆石年代学数据,认为新开岭岩群和落马湖群的原岩多形成于早石炭世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汇聚拼贴时期的花岗质岩石侵位,早白垩世伴随着古太平洋板块的持续NW斜向俯冲,大兴安岭东部长距离俯冲的古太平洋板片发生断离,造成地幔物质上涌,大规模强烈的岩浆侵位,大规模的强烈的韧性变形和伸展构造发育,并导致大兴安岭深部基底快速隆起以及两侧断陷盆地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张冰冰,丁洁玉,董贺威[4](2018)在《索杆铰接式伸展臂柔性索变形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索杆铰接式伸展臂中的柔性索部件进行仿真模拟,采用传统弹簧质点模型方法建立绳索模型,将此叁维网格模型作为标量场,通过改变叁角网格所对应的梯度场和散度,并利用泊松方程在Eigen以及OpenGL的支持下实现柔性索的模拟变形。针对弹簧质点模型受到弹簧长度制约而导致的绳索不连续情况进行优化提高仿真效果,具备实时的仿真交互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柔性索的模拟变形仿真具有较好的细节效果,能够更加平滑的模拟柔性索,并且在数值计算上更加精确。(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何凯,曾捷,林秋红,龚晓静,康健[5](2018)在《空间伸展结构变形与振动分布式光纤监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伸展结构是一种最基本的可展开折迭单元,广泛应用于大型展开天线、太阳帆板以及空间机械臂等航天领域,针对此类结构服役状态的智能辨识对于目前开展高轨深空探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准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的空间伸展结构变形与振动实时监测技术。借助MSC.Patran/Nastran有限元分析方法,数值模拟得到碳纤维复合材料柔性空间伸展结构在不同载荷作用下的应变、位移响应规律以及振动模态特征。分别研究了基于曲率和弧长信息曲线重构的结构变形反演算法,光纤光栅中心波长偏移量与振动特征关系解析模型,计算得到空间伸展结构沿展开方向不同位置的坐标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在柔性复合材料伸展结构展向布设离散光纤光栅传感器,实时采集应变分布与变化信息,进而推导相应位置曲率特征,实现不同加载模式下的伸展结构形态重构,变形反演相对误差约为2.5%。此外,借助准分布式光纤传感器不仅可以得到伸展结构对应的变形实时响应曲线,同时还能够获取其前叁阶固有模态和振型特征,所测频率与仿真结果吻合度较好,平均误差约为0.67%。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有非视觉测量、实时性好以及多种功能复用等优点,能够为未来及时准确获取空间伸展结构姿态,实现空间形态自适应调节与在轨振动主动控制提供有力保障。(本文来源于《仪器仪表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付建刚,李光明,王根厚,张林奎,梁维[6](2018)在《北喜马拉雅E-W向伸展变形时限:来自藏南错那洞穹隆Ar-Ar年代学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以广泛发育近E-W向和近S-N向断裂以及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为典型特征.藏南错那洞穹隆位于特提斯喜马拉带的东部,是近两年新发现并厘定的穹隆构造.该穹隆从外向内主要由3部分组成:上部单元(盖层)、中部单元(滑脱系)和下部单元(核部),其中滑脱系主要由一套强烈变形的片岩、伟晶岩、花岗岩、大理岩和矽卡岩组成,片岩包括含石榴石云母片岩、含石榴石十字石云母片岩、含蓝晶石石榴石十字石片岩、含矽线石蓝晶石石榴石片岩和云母石英片岩.野外构造变形特征表明滑脱系为一条强烈变形的韧性剪切带,发育大量的鞘褶皱、"Z"形揉褶皱和眼球状构造、石榴石的旋转碎斑、SC组构和压力影构造.错那洞穹隆记录了4期构造变形:第1期由北向南的逆冲挤压构造、第2期由南向北的韧性伸展构造、第3期近E-W向的韧性伸展构造变形和第4期成穹后的脆性垮塌构造.通过对滑脱系中含石榴石云母片岩的白云母进行ArAr同位素测年,获得坪年龄为14.0±0.2 Ma,等时线年龄为13.7±0.5 Ma,二者基本一致,同时微观构造特征显示石英呈亚颗粒旋转重结晶(SGR),其韧性变形的温度为450~550℃,该变形温度高于白云母的封闭温度.因此,白云母Ar-Ar坪年龄(14.0±0.2 Ma)代表错那洞穹隆近E-W向伸展变形的时间,也即近S-N向桑日-错那裂谷的活动时间.结合构造变形和年代学特征,认为错那洞穹隆是STDS向北伸展拆离的主导机制迭加后期近E-W向韧性伸展活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王晓芳,许鹤华,赵俊峰,赵中贤,陈梅[7](2017)在《下地壳流对南海北缘白云凹陷地壳伸展变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下地壳流经常被用来解释地壳随深度的差异拉张现象,但下地壳流对地壳伸展变形的定量研究却不多见。以白云凹陷的岩石圈伸展变形为研究对象,根据普拉特-海福特重力均衡模式,假设凹陷区原始地壳厚度为32km,即均衡深度,利用现今的基底厚度、沉积层厚度和水深数据恢复到白云凹陷变形前的原始地壳厚度,发现其值大于32km,在32.599~33.774km之间,并且从白云凹陷陆架区向海洋方向递增。我们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下地壳流失导致地幔物质上涌量增多,而且根据数据递增的变化认为下地壳流失从海洋向白云凹陷陆架区方向。在凹陷区和接近海盆地区,由于下地壳的流失,导致全地壳拉张因子减小。(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7年06期)
陈兴鹏[8](2017)在《伸展、走滑应力迭加、配比条件下构造变形特征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经历了多期次、多性质构造运动的迭加改造,伸展、走滑应力是盆地形成演化的两种主要应力,在空间上并存、时间上迭加,导致了盆地内部构造样式发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论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伸展和走滑应力的共同作用方式归纳为不同期次迭加和同一期配比两种类型,进而依据实际构造特征建立了伸展和走滑应力迭加、配比的地质模型,并对实验仪器进行了改造升级,设计实验模型。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纯走滑和纯伸展的物理模拟实验,验证了实验装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时明确了实验材料、位移量等实验参数。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对伸展和走滑应力迭加、配比条件下的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就伸展和走滑应力迭加而言,先伸展后走滑条件下构造变形以走滑为主,早期伸展断层在晚期走滑作用下不复活,晚期走滑构造切割改造早期的伸展变形,平面上表现为雁列式断层组合或主走滑断层,剖面上发育花状构造;先走滑后伸展条件下,平面上表现为早期雁列式的R剪切复活,作为晚期伸展正断层的转换断层,剖面上表现为似花状构造;同时在应力迭加条件下,伸展、走滑应力相对强弱关系对其构造变形特征产生的影响并不明显。就伸展和走滑应力配比而言,依据应力配比关系,将伸展、走滑应力配比条件下的构造变形分为叁类:“走滑强于伸展型”平面上表现为“R”、“P”剪切和伸展断层相互切割形呈X型或Y型断层组合,剖面上表现为负花状构造;“走滑伸展强度相近型”平面上表现为雁列式断层被伸展断层切割呈X型或Y字型断层组合,转换斜坡和转换断层发育,不形成主干伸展断层,剖面上一系列正断层组合成似花状或多级Y字型构等造样式;“伸展强于走滑型”平面上表现为帚状或梳状,剖面上表现为马尾状或似花状构造。(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7-06-01)
马收先,李海龙,张岳桥,李建[9](2016)在《天水盆地新近纪伸展构造——来自沉积与构造变形方面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天水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高海拔挤压隆升区与鄂尔多斯低海拔伸展区的过渡部位,新构造活动强烈。然而,新构造活动对天水盆地的影响尚不清楚。通过对盆地的沉积环境、构造沉降、构造变形等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示:1盆地由风成堆积、洪积扇、河湖相与湖泊相沉积组成,代表沉积中心的河湖相与湖泊相沿控盆断裂(西秦岭北缘断裂、西和断裂与礼县-罗家堡断裂)分布;2盆地经历了16~14Ma、9.2~7.4Ma和3.6~2.6Ma叁次加速沉降期;3控盆断裂在同沉积期为正断层。沉积中心沿断裂分布、快速沉降事件及生长正断层表明,天水盆地至少在中新世晚期受控于走滑伸展构造,记录了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的构造挤出作用。(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16年08期)
徐曦,高顺莉,王兴建,黄俊菠,王博[10](2015)在《下扬子区新生代伸展构造变形及其区域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下扬子区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区之一,其新生代伸展构造变形一直是下扬子新生代构造动力学的核心问题.通过对下扬子海陆全区新生代断陷盆地结构与构造格局分析,明确了下扬子区伸展构造变形特征,探讨了变形成因机制及其区域构造意义.区域构造分析表明,下扬子区伸展变形构造由一系列NNE-NE-NEE走向的总体呈弧形展布的正断层构成,表现为受伸展断裂系统控制的断陷结构,具有多向伸展特征,自南向北可分为江南、沿江-苏北-南黄海和南黄海北部3个构造伸展区.有限元数值与构造物理模拟表明,受控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推挤传递至陆内的侧向构造作用力,下扬子块体南向蠕移,区域上近南北向伸展变形,郯庐断裂右旋走滑,两者共同构成一个"右旋侧向扩展变形"系统.在区域构造上,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度带以东的中国东部新生代伸展变形构造和盆地成因与古太平洋板缘边界条件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伸展变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沁水盆地处于华北板块内部,是一个中、新生代构造活动活跃的残留型盆地。盆地内部地层普遍发生了强烈变形,发育大量走滑断裂。走滑断裂的排列组合能指示局部地层应力环境并影响储层物性。以沁水盆地南部地区为解剖区,详细分析了强变形区走滑断裂带的伸展—聚敛应力效应及其对致密储层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自喜马拉雅期以来,主要受来自于北东向的挤压应力的影响,断裂具有右行走滑的性质。在这种应力场作用下,右行右阶断裂指示伸展区,而右行左阶断裂指示聚敛区。基于该原理对伸展区和聚敛区进行了划分,从这2类区域的平面分布特征来看,从西北方向到东南方向,两者具有一定交互分布的特征。对于研究区东部的樊庄区块,自北向南,断裂走向呈"S型"的分布变化趋势;其中部伸展区为"S型"区域的肘部或转折端,或称"应力转折带"。应力转折带的构造应力场复杂,裂缝通常较为发育,为伸展区。具有较高产能的气井主要分布在伸展区,而聚敛区气井的产能则通常较低。气井产能分布情况与伸展—聚敛应力效应分析结果一致,验证了该构造解析方法的可靠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伸展变形论文参考文献
[1].周易,于福生,刘志娜.分层伸展迭加变形二维离散元模拟[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9
[2].尹帅,李爱荣,陈梦娜,赵金利,丁文龙.强变形区走滑断裂带伸展—聚敛应力效应构造解析及控气作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8
[3].梁琛岳,刘永江,李伟,刘勃然,李伟民.大兴安岭北段伸展隆升样式:来自科洛-嘎拉山韧性变形带的证据[J].岩石学报.2018
[4].张冰冰,丁洁玉,董贺威.索杆铰接式伸展臂柔性索变形仿真[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何凯,曾捷,林秋红,龚晓静,康健.空间伸展结构变形与振动分布式光纤监测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18
[6].付建刚,李光明,王根厚,张林奎,梁维.北喜马拉雅E-W向伸展变形时限:来自藏南错那洞穹隆Ar-Ar年代学证据[J].地球科学.2018
[7].王晓芳,许鹤华,赵俊峰,赵中贤,陈梅.下地壳流对南海北缘白云凹陷地壳伸展变形的影响[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7
[8].陈兴鹏.伸展、走滑应力迭加、配比条件下构造变形特征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
[9].马收先,李海龙,张岳桥,李建.天水盆地新近纪伸展构造——来自沉积与构造变形方面的证据[J].地质通报.2016
[10].徐曦,高顺莉,王兴建,黄俊菠,王博.下扬子区新生代伸展构造变形及其区域构造意义[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