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暴雨论文-刘奕辰,周伟灿,常煜,曲学斌

半岛暴雨论文-刘奕辰,周伟灿,常煜,曲学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半岛暴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台风暴雨,中高纬环流相互作用,高低空急流“耦合”

半岛暴雨论文文献综述

刘奕辰,周伟灿,常煜,曲学斌[1](2018)在《山东半岛东海岸一次台风暴雨的成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云图资料和山东省123个国家气象站资料和雷达产品,对2015年7月12日台风"灿鸿"给山东半岛东部海岸带来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高纬环流与台风环流相互作用是这次台风暴雨形成的主要成因。主要表现为,中高纬度东移高空槽携带的干冷空气与台风西侧外围暖湿气流在山东半岛交汇,地面"鞍型场"诱发的冷锋侵入山东半岛,为山东东部海岸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天气尺度环流背景条件;高低空急流"耦合"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强烈的动力条件;台风北侧不断发展的TBB低于-40℃对流云团长时间维持以及低空急流风速脉动是暴雨过程中强降水持续出现的重要因素。另外,山东半岛东侧海岸线的海陆差异造成的摩擦辐合也是造成强降水的原因之一。暴雨个例对比可知,高低空急流"耦合"的区域是决定暴雨落区位于台风移动方向左前方或右前方的预报着眼点之一。(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8年06期)

党英娜[2](2018)在《ECMWF和华东WARMS模式对山东半岛汛期暴雨的预报能力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细网格模式(以下简称ECMWF-Thin)产品和模式水平分辨率为9 km的华东区域气象中心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V1.0(以下简称SMS-WARMS)产品,对山东半岛2016—2017年汛期35个暴雨日(26次过程)的暴雨预报能力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对于降水强度,ECMWF-Thin预报偏弱导致暴雨和大暴雨漏报率偏高,大暴雨几乎全部漏报,当其预报有50mm以上降水时出现暴雨的概率达90%以上,SMS-WARMS则预报降水量偏强、空报率较高,SMSWARMS降水强度量级预报总体优于ECMWF-Thin,24 h预报能力最佳; 2)对于强降水开始时间的预报,两家模式均表现为偏晚为主,且偏晚3 h以内的概率较大,在参考其预报结论的基础上可适当提前3 h; 3)对于强降水落区,ECMWF-Thin略优于SMS-WARMS,SMS-WARMS对台风暴雨的落区预报较为精准,而其他类型暴雨的落区ECMWF-Thin预报多偏南或偏向西南1°以内,因此预报员需向偏东或东北1°范围内的区域调整; 4)对于强降水范围大小的预报,ECMWF-Thin预报暴雨范围偏小的概率较大,而SMS-WARMS预报范围偏大的概率较大,因此需综合考虑两种数值预报结论进行折中预报。(本文来源于《海洋气象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夏子瑶,万夫敬[3](2017)在《山东半岛沿海一次副高边缘局地暴雨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资料(分辨率1°×1°)、常规天气图、自动站资料、卫星和新一代天气雷达等资料,针对2013年7月21日由于副高进退引起的青岛地区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中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由副高边缘暖湿气流与切变线共同作用造成的,低层弱冷空气的侵入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西南气流交汇,地面中尺度低压是其主要触发机制,西南低空急流的发展为暴雨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7年32期)

张仲,徐峰[4](2016)在《不同陆面方案对雷州半岛一次局地性暴雨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逐小时观测实况资料、FNL再分析资料研究了雷州半岛地区一次局地性暴雨的成因,并利用WRF模式研究了3种不同陆面过程方案对该次局地性暴雨的模拟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次局地性暴雨是弱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交汇所形成的切变线降水;3种陆面方案都较好地模拟出了雷州半岛中部的降水中心位置,不同方案对整个降水的分布形状模拟相差不大,对强降水中心的范围和形状模拟不同,Noah方案和RUC方案的降水范围比Thermal diffusion方案要好;3种陆面方案主要是通过影响地表能通量分配形式进而改变暴雨区的强度和中心位置。(本文来源于《广东气象》期刊2016年04期)

吴志彦,李宏江,石燕清,李旭杰[5](2016)在《山东半岛一次台风暴雨过程的冷空气侵入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FY-2E卫星水汽图像、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针对山东半岛一次与台风相关的大暴雨事件中干冷空气的侵入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北上与极地大陆气团交汇,是导致此次大暴雨发生的重要因素。干冷空气从西侧侵入台风环流,台风变性,斜压锋生,位能向动能转换,导致上升运动加强,有利于产生强降水。冷空气具有高位涡和低湿度的特点,水汽图像上的暗区、高层等熵面上的干区和高位涡区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水汽图像直观地反映了此次大暴雨过程的系统演变过程。台风云系与斜压叶状云结合,先形成新的涡旋云系,后演变成逗点云型。暗区指示的干冷空气不断发展,先形成干舌,后以干缝的形式卷入涡旋中心。在实际预报中,除了流型识别外,通过水汽图像还可以追踪干湿区及其边界等变化特征。通过连续时次的对比分析,可监测高空动力强迫,判断灾害性天气系统的发展演变。(本文来源于《暴雨灾害》期刊2016年01期)

梁军,李英,张胜军,刘晓初[6](2015)在《影响辽东半岛两个台风Meari和Muifa暴雨环流特征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Meari(1105)和Muifa(1109)是两个路径相似并在辽东半岛产生强降水的热带气旋。但Meari强降水持续时间长,而Muifa时间短。利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年鉴、FY_2D(0.1°×0.1°)云顶亮温资料、大连地区逐时自动气象站降雨量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两个台风影响辽东半岛的降水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Meari影响辽东半岛时强度较弱,但与低空东南急流相连获得丰富水汽供应,衰减缓慢;Muifa影响时强度较强但与低空急流水汽通道快速断开而衰减迅速。(2)两个台风均进入西风槽区而变性,但两者影响辽东半岛时处于不同的变性阶段。Meari为半冷半暖结构,其北侧中尺度对流活动发展旺盛,非对称结构明显;Muifa低层环流已变性为冷中心,云系结构孤立且无发展。(3)两次过程中辽东半岛位于台风不同的对流发展区域是其降水强度差异的原因之一。辽东半岛位于Meari北侧,低层的水平辐合较强,水平风垂直切变较大,深厚的上升运动维持;Muifa影响下辽东半岛位于其西侧,受偏北风下沉气流控制,不稳定度和动力抬升条件减弱。(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5年06期)

梁军,李燕,黄艇,张胜军[7](2015)在《2013年辽东半岛2次切变线暴雨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FY-2E(0.1°×0.1°)云顶亮温资料、大连地区逐时自动气象站降雨量资料及雷达资料,对2013年7月28日和30日辽东半岛的2次切变线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半岛地区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生与发展过程的环流特征和触发机制。结果表明:(1)在有利的大尺度背景下,沿切变线生成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或中尺度云团是造成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但2次过程的切变线与其北侧高空槽的相对位置不同,辽东半岛强降水的动力、热力条件及触发的关键因素不同;(2)当切变线位于北支槽前,水汽输送持续时间长,辽东半岛获得较多的水汽能量,低层水平辐合较强,上升运动和湿层深厚。低空或超低空西南气流的加强是触发MCC发展的主要因子,暴雨区出现在地面辐合线南侧的偏南急流极值区;(3)当切变线位于北支槽后,水汽输送带快速东移,获得的水汽补充相对少。暴雨区的水平辐合不强,湿层浅薄,但较大的水平风垂直切变有利于MCC发展。北槽后南下的冷空气是触发因子,暴雨区出现在地面辐合线北侧。(本文来源于《干旱气象》期刊2015年05期)

吴志彦,李宏江,石燕清,李旭杰[8](2015)在《山东半岛一次台风暴雨过程的冷空气侵入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7月23-26日,10号台风"麦德姆"登陆福建,转向江苏出海后,在山东半岛东端再次登陆。山东半岛东部产生200mm以上大暴雨,强降水使半岛地区持续的旱情得到有效缓解。本文针对此次强降水事件,采用NCEP/NCAR 1°×1°一日四次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云图以及常规观测资料,对此次台风暴雨过程的冷空气侵入特征进行分析,以期对此类中纬度台风和冷空气结合导致的强降水过程提供有益的预报参考。结果表明,台风北上与极地大陆气团交汇,干冷空气从西侧侵入台风环流,斜压锋生,不断触发新的对流,是导致此次大暴雨发生的重要因素。冷空气侵入使得台风变性,强度维持,也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导致暴雨增幅。此次过程干冷空气的侵入有如下特点:偏北风对应的干冷空气自西向东逐渐控制山东地区,这一过程也是冷锋入侵台风环流,斜压锋生的过程;干冷空气从底层楔入并向高层扩展,逐渐占据对流层底部形成冷垫。这样的楔入作用造成暖湿空气的强迫抬升,有利于对流触发。干冷空气的侵入触发了不稳定能量释放、加强了上升运动。强降水发生过程中,存在一个发展的经向环流圈,在降水区上升,在北侧冷区下沉,且下沉支与水汽图像上的暗区相对应。这一经向环流圈的下沉支作为冷空气入侵的载体,与暖区的上升运动一起,将斜压有效位能转换成动能。在强降水时段,对流层各层均呈现干冷气流侵入,且高层干冷气流最强,其位置较低层更偏东,冷空气前沿对应相对湿度梯度大值区。等熵位涡分析表明,高层高位涡区对应着相对湿度图上的干区,体现了冷空气高位涡和低湿度的特点。剖面分析显示,强降水区高低层均出现了高位涡。水汽图像直观地反映了此次大暴雨过程的系统演变过程。台风北上与斜压叶状云结合形成涡旋云系,二者之间不断在山东东部地区触发对流。干冷空气的侵入在水汽图像上表现为暗区范围不断增大,色调变暗,先形成干舌,后以干缝的形式卷入变性的台风环流中心,涡旋云系在后期演变成逗点云系。结合物理量场分析表明,水汽图像上的暗区、高层等熵面上的干区和高位涡区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都表现了冷空气活动过程中极地气团向东南侵入的过程。在实际预报中,水汽图像具备及时性强、时空分辨率高的优点,是最为直观、便利的工具。除了流型识别外,通过水汽图像还可以追踪干湿区及其边界等变化特征。通过连续时次的对比分析,可监测高空动力强迫,判断天气系统的发展演变。卫星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为天气预报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来源于《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8 气象卫星遥感新资料——新方法——新应用》期刊2015-10-14)

黄昌兴,江敦双,李欣,朱春子[9](2015)在《影响山东半岛的两次台风暴雨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2011年影响山东半岛的两次台风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台风影响产生的强降水除与台风本身的强弱、移动速度、登陆后减弱快慢有关外,还与副高的强弱、位置有关。台风"米雷"影响时,副热带高压中心呈纬向分布,并与东北高压脊同位相迭加形成高压坝,造成"米雷"在荣成市成山镇登陆并缓慢西进;台风"梅花"影响时,副热带高压中心呈经向分布,华北地区有弱槽活动,造成"梅花"在朝鲜半岛北部海岸登陆。两个台风产生的暴雨多发生在台风中心路径左侧2个经度内,暴雨区与水汽辐合中心基本吻合,但"米雷"产生的暴雨基本是自身的能量产生的,"梅花"产生的暴雨是由台风和西风带弱的系统相互作用造成的。两次台风均给山东半岛带来了暴雨,降水中心均出现在台风中心左侧2个经度内和500h Pa上θse大于72℃的高能区内,"梅花"较"米雷"的能量场中高能区的水平范围要大得多。"米雷"强度明显弱于"梅花",但两者强降水强度和落区却相似,主要是因"米雷"在荣成市登陆后西行缓慢,有利于降水的增加和持续;山东半岛东部的山地地形对暴雨起到了增幅作用。(本文来源于《气象与环境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夏天竹,徐峰[10](2015)在《2013年雷州半岛一次罕见冬季暴雨过程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以及数值预报资料,分析了2013年12月14—16日雷州半岛冬季暴雨个例的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特征。结果表明:500 h Pa南支槽和副热带高压长期存在于雷州半岛两侧,低层低涡及暖式切变线稳定,为暴雨发生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西南暖湿气流与高空槽引导的冷空气汇集,为暴雨区输送水汽和能量,暴雨初期水汽通量>15 g·cm-1·h Pa-1·s-1;暖平流与正涡度平流共同作用,加强了暴雨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广东气象》期刊2015年03期)

半岛暴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细网格模式(以下简称ECMWF-Thin)产品和模式水平分辨率为9 km的华东区域气象中心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V1.0(以下简称SMS-WARMS)产品,对山东半岛2016—2017年汛期35个暴雨日(26次过程)的暴雨预报能力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对于降水强度,ECMWF-Thin预报偏弱导致暴雨和大暴雨漏报率偏高,大暴雨几乎全部漏报,当其预报有50mm以上降水时出现暴雨的概率达90%以上,SMS-WARMS则预报降水量偏强、空报率较高,SMSWARMS降水强度量级预报总体优于ECMWF-Thin,24 h预报能力最佳; 2)对于强降水开始时间的预报,两家模式均表现为偏晚为主,且偏晚3 h以内的概率较大,在参考其预报结论的基础上可适当提前3 h; 3)对于强降水落区,ECMWF-Thin略优于SMS-WARMS,SMS-WARMS对台风暴雨的落区预报较为精准,而其他类型暴雨的落区ECMWF-Thin预报多偏南或偏向西南1°以内,因此预报员需向偏东或东北1°范围内的区域调整; 4)对于强降水范围大小的预报,ECMWF-Thin预报暴雨范围偏小的概率较大,而SMS-WARMS预报范围偏大的概率较大,因此需综合考虑两种数值预报结论进行折中预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半岛暴雨论文参考文献

[1].刘奕辰,周伟灿,常煜,曲学斌.山东半岛东海岸一次台风暴雨的成因研究[J].高原气象.2018

[2].党英娜.ECMWF和华东WARMS模式对山东半岛汛期暴雨的预报能力检验[J].海洋气象学报.2018

[3].夏子瑶,万夫敬.山东半岛沿海一次副高边缘局地暴雨成因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7

[4].张仲,徐峰.不同陆面方案对雷州半岛一次局地性暴雨的影响分析[J].广东气象.2016

[5].吴志彦,李宏江,石燕清,李旭杰.山东半岛一次台风暴雨过程的冷空气侵入特征分析[J].暴雨灾害.2016

[6].梁军,李英,张胜军,刘晓初.影响辽东半岛两个台风Meari和Muifa暴雨环流特征的对比分析[J].大气科学.2015

[7].梁军,李燕,黄艇,张胜军.2013年辽东半岛2次切变线暴雨的对比分析[J].干旱气象.2015

[8].吴志彦,李宏江,石燕清,李旭杰.山东半岛一次台风暴雨过程的冷空气侵入特征分析[C].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8气象卫星遥感新资料——新方法——新应用.2015

[9].黄昌兴,江敦双,李欣,朱春子.影响山东半岛的两次台风暴雨对比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5

[10].夏天竹,徐峰.2013年雷州半岛一次罕见冬季暴雨过程的分析[J].广东气象.2015

标签:;  ;  ;  

半岛暴雨论文-刘奕辰,周伟灿,常煜,曲学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