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花论文-陈丹,丁宇,陈贵杰,陈春旭,周望庭

茶树花论文-陈丹,丁宇,陈贵杰,陈春旭,周望庭

导读:本文包含了茶树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茶树花,肠道稳态,肠道微生物,短链脂肪酸

茶树花论文文献综述

陈丹,丁宇,陈贵杰,陈春旭,周望庭[1](2019)在《茶树花茶汤对小鼠肠道稳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肠道微生态包括肠道组织、肠道中的微生物、胃肠道分泌物以及进入肠道中的食物,肠道稳态对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茶(Camellia sinensis L.)树花作为一种新资源食品具有广泛的开发应用前景,本研究以BALB/c小鼠为模型探寻了茶树花茶汤对小鼠肠道稳态的影响。茶树花茶汤以200 mg/kg·d的剂量灌胃10天可以显着修复环磷酰胺诱导的肠道组织损伤、增加紧密结合蛋白claudin1和claudin5在mRNA水平的表达,调节紊乱肠道微生物使其向正常方向恢复,同时增加肠道中短链脂肪酸的生成。而在正常小鼠中,灌胃茶树花茶汤对肠道组织形态并无明显影响,但claudin1和claudin5表达增加。另外,正常小鼠在摄取茶树花茶汤后肠道中Lactobacillus丰度显着增加,Akkermansia丰度显着减少,肠道中短链脂肪酸含量较正常饮食组显着提升。这些结果表明,不论是在环磷酰胺诱导的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中还是在正常小鼠中,茶树花茶汤对于维持小鼠肠道微生态的稳定均有着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马蕊,林勇,滕翠琴,阳琼芳[2](2019)在《茶树花体外抗氧化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产茶大国,茶树花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绝大部分都是任其自然脱落,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浪费。为了挖掘茶树花的潜在价值,选取了11种茶树花品种进行抗氧化活性的分析。采取了水提法制备茶树花提取物,采用1, 1-二苯基-2-苦味基肼自由基(DPPH)清除法、ABTS~+自由基清除法以及铁离子还原法(FRAR)对茶树花的抗氧化能力进行评价。研究表明:11种茶树花样品除了六堡茶群体种,其它10种总的抗氧化能力都强于VC,同时11个茶树花样品中有过半样品清除DPPH或ABTS~+自由基能力比VC强,且金萱和福鼎大白在3种测定方法中抗氧化活性比其它9种更好,而丹桂与福云六号在3种测定方法中,其抗氧化活性也均大于VC,但稍次于金萱和福鼎大白。(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9年06期)

田采云,周承哲,傅海峰,朱晨,郭玉琼[3](2019)在《茶树花的保健功效及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茶树花产量丰富,含有大量的氨基酸、茶多糖、茶多酚及蛋白质等生化成分,在抗氧化、消炎杀菌、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以及美白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该文通过对茶树花保健功效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推动茶树花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本文来源于《园艺与种苗》期刊2019年06期)

石兴云,刘伊琦,念波,段双梅,赵明[4](2019)在《云南茶树花茶加工工艺与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云南大叶种茶树鲜花为原料,采用烘箱干燥、萎凋发酵烘干、蒸锅杀青烘干、微波杀青烘干、冷冻干燥、微波杀青晒干6种方式加工茶树花,并测定其化学成分。分光光度法测定发现:6种处理样品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50.80%~63.54%、6.45%~10.64%和1.85%~2.37%。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发现:咖啡碱、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没食子酸和1,4,6-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含量分别为5.43~6.97、0.50~1.00、4.84~9.32、1.20~2.41、6.54~20.12、5.05~10.40、0.42~1.18、0.43~1.75 mg/g。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到谷氨酸、茶氨酸等19种氨基酸,其总含量在17.44~31.53 mg/g,其中茶氨酸含量为8.79~15.04 mg/g。感官品质评定结果表明萎凋(10~12 h)发酵(8 h)烘干法加工的样品感官品质较好,为云南茶树花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保鲜与加工》期刊2019年03期)

陈秋冰[5](2019)在《茶树花衍生纳米囊泡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据流行病学统计结果显示,女性癌症人群中乳腺癌患病率高居首位且逐年上升,已严重威胁到女性的健康。目前,化疗是乳腺癌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是临床上常用的化疗药物(例如紫杉醇)无法彻底清除乳腺肿瘤细胞,同时伴随着严重的毒副作用。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许多纳米药物已被用于乳腺癌的临床治疗中。其中脂质体作为一种具有良好生物安全性、高载药量等优势的药物载体,成为最早被用于临床的纳米药物载体之一。然而,脂质体纳米药物仍面临着合成规模有限、无法避免有毒溶剂使用等问题,难以大批量生产。近年来,人们发现植物中含有大量的天然脂质纳米囊泡,不仅生物安全性好,同时其内部含有的天然有机小分子可有效治疗炎症、肿瘤等疾病。由于该纳米囊泡来源广泛、成本低廉且疗效显着,因此具有非常好的临床应用前景。鉴于此,本论文以茶树花为原料,通过差速离心法从中分离、纯化获得大量的脂质纳米囊泡(TFNPs),通过检测发现该囊泡中富含多种儿茶素和黄酮类活性物质,随后通过一系列体内外实验证明其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生物安全性。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TFNPs的体外形态学表征。通过使用动态光散射技术分析TFNPs的粒径和表面电位。使用透射电镜观察TFNPs的形貌。结果:TFNPs形状为球形,粒径约为131.6 nm,表面电位为-7.94 mV,且在胃肠道模拟液和体液模拟液中均有着较好的稳定性。第二部分,TFNPs体外抗肿瘤效果评价。使用MTT检测法检测TFNPs对多种肿瘤细胞(MCF-7、4T1、A549和Hela)增殖的抑制作用。使用Annexin V-FITC/PI染色法检测TFNPs诱导细胞凋亡能力。通过PI染色法检测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状况。通过使用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TFNPs抑制肿瘤细胞浸润和迁移的能力。使用流式细胞仪和共聚焦显微镜分别定量和定性分析TFNPs处理后肿瘤细胞内活性氧簇和活性氮簇的含量变化。最后,使用DiO荧光标记TFNPs,检测TFNPs被肿瘤细胞吞噬的能力。研究发现TFNPs表现出对MCF-7细胞最大的增殖抑制能力,72 h时IC50值达0.1μg/mL。TFNPs可显着诱导两种乳腺癌细胞发生凋亡,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且细胞内cleaved-caspase 3表达量显着增加,而Bcl-2表达量显着降低。TFNPs可将MCF-7细胞阻滞在G2/M期,而将4T1细胞阻滞在S期,进而抑制细胞的增殖。TFNPs可显着抑制MCF-7和4T1的浸润和迁移。此外,TFNPs可有效地提高两种结肠肿瘤细胞胞内活性氧簇和活性氮簇的表达。细胞吞噬实验显示,TFNPs可显着地被细胞吞噬,且广泛分布在细胞质中。第叁部分,TFNPs体内抗肿瘤效果评价。采用MCF-7细胞和4T1细胞分别构建皮下乳腺癌模型和乳腺癌肺转移模型,并选用静脉注射和口服两种给药方式。皮下乳腺癌肿瘤实验中,通过分析小鼠体重、肿瘤体积变化、肿瘤重量、组织染色等方法综合分析TFNPs抑制皮下乳腺癌增殖的能力。乳腺癌肺转移瘤实验中,通过分析小鼠体重、肺转移瘤节数及组织染色等方法综合分析TFNPs抑制乳腺癌肺转移能力。结果显示,皮下乳腺癌肿瘤实验中,静脉注射和口服高剂量的TFNPs均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的增长,抑制率分别达75.8%和65.1%,表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在乳腺癌肺转移实验中,同样地静脉注射和口服高剂量的TFNPs均可以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在肺部组织的转移,进而可以有效地延长患病小鼠的生存时间,且两组治疗效果无显着性差异。第四部分,TFNPs体内外安全性评价。首先通过体外溶血实验证明TFNPs不会导致严重的溶血现象。然后将TFNPs通过静脉注射和口服分别多次给予健康小鼠,通过从免疫因子、补体、肝肾毒性、组织染色等方面综合评价TFNPs的体内安全性。结果:静脉注射TFNPs可引起血浆中补体C3、谷丙转氨酶表达量异常增大,通过分析五脏切片,推测静脉注射TFNPs会对肝脏造成较大毒副作用。而口服TFNPs组小鼠各项指标均正常,与正常组小鼠无显着性差异。综上所述,本项目不仅为茶树花的实际应用开辟了一条新道路,还为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总之,该项目的开展有着很大的实用价值和临床转化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8)

刘丹,周跃斌,周宇[6](2019)在《不同品种茶树花内含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湘波绿、槠叶齐和白毫早3个品种茶树花为研究对象,对露白期、破绽期、初开期和全开期4个花期的水浸出物、可溶性糖、茶多酚、氨基酸、黄酮和维生素B_2等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茶树花各内含成分含量有差异。初开期的氨基酸含量和破绽期的维生素B_2含量,3个品种间差异显着;破绽期和初开期的黄酮含量,3个品种间差异极显着。不同品种茶树花发育过程中各内含成分动态变化情况有差异。水浸出物含量,湘波绿持续上升,槠叶齐和白毫早先降后升;可溶性糖含量,槠叶齐先降后升,湘波绿和白毫早持续上升;茶多酚含量,槠叶齐先升后降,湘波绿和白毫早持续下降;维生素B_2含量,槠叶齐先降后升,湘波绿和白毫早先升后降。(本文来源于《茶叶通讯》期刊2019年01期)

谭月萍,彭雄根,尹钟,袁勇[7](2019)在《茶树花的主要生化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茶树花含芳香物质、茶多酚、茶多糖、黄酮类物质、蛋白质、超氧化物歧化酶、可溶性糖和氨基酸等生化成分,具有抗氧化、降血糖、减肥降脂、抑菌等多种生物活性。本文综述了近年对茶树花的生化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为今后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茶叶通讯》期刊2019年01期)

李金[8](2019)在《茶树花黄酮提取分离的参数优化与品种间的差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茶树花黄酮在不同茶树品种花中的含量及其提取分离工艺进行了研究,利用响应面实验设计,确定出茶树花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从四种不同树脂中筛选出纯化效果最佳的大孔吸附树脂和建立最适分离方法;采用UPLC/MS对不同品种茶树花中的黄酮苷组分进行检测与定量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应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到茶树花总黄酮的醇提工艺结果为:提取时间(A)为112min,乙醇体积分数(B)为78%,液料比(C)为54mL/g,提取温度(D)为75℃;拟合的回归方程为:总黄酮的得率=7.06+0.15A+0.26B+0.25C+0.24D+ 0.35AB+0.17AD+0.46BC+0.20BD-0.36A2-0.56B2-0.52C2-0.58D2(R2=96.93%),表明方程拟合程度好,预测值为7.22mg/g。对最佳工艺条件进行验证,黄酮的得率为7.09 mg/g,建立的优化提取条件可信。2.在静态吸附实验基础上,在AB-8、D-101、DM-301、DA-201四种大孔树脂中筛选出AB-8纯化茶树花黄酮的效果最佳,吸附量为I29.96mg/g,解析率为96.45%,回收率为69.20%;动态吸附实验确定了 AB-8树脂的最适分离条件:当AB-8的柱体积为(15mm*12Omm)时,上样液的浓度为1.8Omg/mL,吸附时间为1h,洗脱剂(乙醇)的浓度为75%,洗脱流速为1.5mL/min。3.利用UPLC-MS检测出了五个茶树花品种中12种黄酮苷,通过比较不同品种茶树花中黄酮苷的组分含量,发现黄叶早茶树花中Kae-glc-rha-gal和Kae-glc-rha-glc的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品种;Myr-glc在福建水仙茶树花中的含量比其他品种中高出近4倍,而其Myr-gal的含量却只有其他品种的五分之一;政和大白茶的黄酮苷总量是五个品种中最低的;尽管各黄酮苷组分在不同品种中的含量呈现明显的差异性,但所有品种的茶树花均表现为山奈酚苷>槲皮素苷>杨梅素苷,且主要以叁糖基黄酮苷的形式存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3-01)

吴晓蓉,吴斯楷[9](2019)在《广东野化茶树花品质特征和市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广东野化茶树花为例,对7个广东野化茶树花样品进行感官审评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储存时间的广东野化茶树花,随着储存时间的变化,在颜色、滋味上变化最为明显,汤色变化上色泽逐年加深,明亮度基本不变,逐年香气类型变化明显;市场调查中发现,喝花茶人数占总比重数为72.25%,喜欢花茶(茶树花)类在这里面的男女比例中女性偏高于男性,北方地区相比南方地区更多人喜欢喝花茶。(本文来源于《广东茶业》期刊2019年01期)

陈美伴,Dylan,O'Neill,Rothenberg,张凌云[10](2018)在《粉红色和白色紫芽茶树花SPME/GC-MS香气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5种不同开花程度的粉红色和白色紫芽茶树花进行SPME/GC-MS挥发性成分分析,发现红色和白色紫芽茶树花的芳香物质成分大体相同,但含量差异明显。两种茶树花挥发性成分可分为醇类、醛类、酯类、酮类、杂氧类、烷烃类、烯烃类、含氮类(呋喃/吲哚/吡喃)、萘/苯类。粉红色紫芽茶树花主要香气成分是苯乙酮、苯乙醇、芳樟醇、香叶醇、苯甲醇、α-甲基-苯甲醇、水杨酸甲酯、α-金合欢烯、大根香叶烯、摩勒烯、依兰烯、二十烷、2,6,10,14-四甲基十六烷、8-Isopropyl-1-methyl-3-methylenetricyclo[4.4.0.02,7]decanerel;白色紫芽茶树花主要香气成分是苯乙酮、芳樟醇、香叶醇、水杨酸甲酯、2,2,6-叁甲基-6-乙烯基四氢-2H-吡喃-3-醇、吉玛烯。两种不同颜色的茶树花挥发性成分含量差异最大的是苯乙酮、水杨酸甲酯、芳樟醇、8-Isopropyl-1-methyl-3-methylenetricyclo[4.4.0.02,7]decanerel。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粉红色和白色茶树花香气成分受茶树品种影响较大,以及粉红色茶树花不同开花阶段香气成分相对于白色茶树花的差异大。(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茶树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是产茶大国,茶树花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绝大部分都是任其自然脱落,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浪费。为了挖掘茶树花的潜在价值,选取了11种茶树花品种进行抗氧化活性的分析。采取了水提法制备茶树花提取物,采用1, 1-二苯基-2-苦味基肼自由基(DPPH)清除法、ABTS~+自由基清除法以及铁离子还原法(FRAR)对茶树花的抗氧化能力进行评价。研究表明:11种茶树花样品除了六堡茶群体种,其它10种总的抗氧化能力都强于VC,同时11个茶树花样品中有过半样品清除DPPH或ABTS~+自由基能力比VC强,且金萱和福鼎大白在3种测定方法中抗氧化活性比其它9种更好,而丹桂与福云六号在3种测定方法中,其抗氧化活性也均大于VC,但稍次于金萱和福鼎大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茶树花论文参考文献

[1].陈丹,丁宇,陈贵杰,陈春旭,周望庭.茶树花茶汤对小鼠肠道稳态的影响[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2].马蕊,林勇,滕翠琴,阳琼芳.茶树花体外抗氧化活性[J].食品工业.2019

[3].田采云,周承哲,傅海峰,朱晨,郭玉琼.茶树花的保健功效及其研究进展[J].园艺与种苗.2019

[4].石兴云,刘伊琦,念波,段双梅,赵明.云南茶树花茶加工工艺与化学成分研究[J].保鲜与加工.2019

[5].陈秋冰.茶树花衍生纳米囊泡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9

[6].刘丹,周跃斌,周宇.不同品种茶树花内含成分分析[J].茶叶通讯.2019

[7].谭月萍,彭雄根,尹钟,袁勇.茶树花的主要生化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茶叶通讯.2019

[8].李金.茶树花黄酮提取分离的参数优化与品种间的差异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9

[9].吴晓蓉,吴斯楷.广东野化茶树花品质特征和市场分析[J].广东茶业.2019

[10].陈美伴,Dylan,O'Neill,Rothenberg,张凌云.粉红色和白色紫芽茶树花SPME/GC-MS香气成分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8

标签:;  ;  ;  ;  

茶树花论文-陈丹,丁宇,陈贵杰,陈春旭,周望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