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局部低温灌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点穿刺,高血压脑出血,局部压低温,引流
局部低温灌洗论文文献综述
王亮,袁丁,董伟,陈果,陈治强[1](2018)在《多点穿刺联合局部亚低温灌洗引流治疗老年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点穿刺联合局部亚低温灌洗引流(MPPLHD)治疗老年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1例老年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情况及家属意愿分为传统开颅血肿清除(CC)组(n=44)、MPPLHD组(n=37)。CC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MPPLHD组采用MPPLHD。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颅内压,第3、5、7天、血液NSE浓度、神经功能缺失评分(NDS)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 MPPLHD组首次血肿清除率低于CC组(P<0.05),术后第3、5天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CC组(P<0.05)。MPPLHD组术后第3、5、7天的脑水肿相当增量及血液NSE浓度均明显低于CC组(P<0.05),术后28 d、3个月、6个月的NDS、ADL评分均优于CC组(P<0.05)。结论 MPPLHD可有效清除血肿,减少术后神经功能缺失,是治疗老年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8年04期)
刘玺昌[2](2016)在《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局部低温灌洗对脑出血后的神经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目前研究表明,脑血管疾病已成为造成人类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脑出血是约占全部卒中的15—20%,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全国每年新发脑血管病患者约为200万人;死亡约150万人;存活约600万;且大部分存活者有肢体、言语、吞咽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给社会及家庭带来巨大负担。已往研究结果表明,出血后血肿周围区域微循环破坏及血肿直接压迫引起的缺血和水肿是脑出血引起脑损伤的主要原因,但目前研究发现,除血肿压迫外,脑出血后分解释放的多种活性物质参与了脑组织的损伤过程。微创穿刺清除颅内血肿技术是一种将钻颅、穿刺、固定融为一体的血肿粉碎技术,因其创伤小,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快,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微创血肿清除术创伤小,利用流体力学原理结合生化酶技术,可有效的解除血肿占位效应,迅速降低颅内压,是清除血肿的有效方法,但不能阻断血液分解产物对血肿周围神经细胞的损伤。多项研究已证实,亚低温治疗是当前最有前途的神经保护方法之一,其疗效已得到广泛的认可。亚低温治疗脑出血通过多环节起到脑保护作用,已有人通过人工冬眠疗法降低全身温度进行亚低温治疗,但对于脑出血患者来说,有抑制呼吸等较大的风险,限制其临床的应用。目前关于亚低温治疗脑出血大部分采用冰帽降低颅外的温度的方法,很难直接对颅内的温度进行直接干预,且亚低温对出血后脑损伤的保护机理也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亚低温对出血后神经细胞的钙离子通道及调亡的影响,探讨其保护机理;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探明亚低温对出血后神经元损伤的保护机理;收集临床病例,采用微创血肿清术后联合血肿内低温灌洗的新方法治疗脑出血,观察其临床疗效。研究方法:1.采用C57/BL6J新生小鼠,分离出小鼠海马组织,培养原代神经元。定时更换培养液以便保持细胞活性。采用5-fluoro-2-deoxyuridine(10 μM)和uridine (10 μM)抑制胶质细胞的生长。被用于实验成熟神经元(12-16 DIV)分为叁组:正常对照组,37℃常温组,33℃亚低温组,25℃低温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叁组神经细胞均采用母体小鼠全血进行干预,损伤神经细胞。1小时后ELISE法监测LDH指标反映细胞坏死程度,应用钙成像方法监测细胞内钙浓度,死亡神经细胞采用Hoechst-33342染色,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用凋亡细胞占神经细胞总数百分比表示。2.用SD大鼠建立动物模型,分为对照(Control)组、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组、假手术(sham operation, S0)组、微创(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IS)组、MIS+37℃常温灌洗(Normal temperature, NL)组、MIS+33℃亚低温灌洗(Local Cooling Lavage, LCL)组。用尾状核注入Ⅳ型胶原酶诱导脑出血,6小时后应用自制大鼠颅内血肿穿刺装置进行血肿抽吸,然后分别给予37℃、33℃生理盐水进行血肿灌洗。实验大鼠被诱导脑出血24h后测定脑出血的的血肿体积;72小时后采用改良神经功能损害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NSS)量表进行大鼠脑出血损伤后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HE染色观察血肿组织周围破坏程度;电镜观察血肿周围损伤神经细胞超微结构;ELISA法监测损伤脑组织的LDH、IL-1β、IL-10和SOD指标;DAPI+TUNEL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监测神经元调亡,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计数。3.纳入临床脑出血患者50例,其中微创手术治疗(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IS)组20例;MIS+低温灌洗(Local Cooling Lavage, LCL)组30例。MIS给予单纯手术治疗,MIS+LCL组在微创治疗后予33℃生理盐水行局部低温灌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d、7d、14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进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1个月后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评定近期疗效。6个月后,按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分级评定远期预后。研究结果:1.被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经过全血诱导损伤后,LDH水平显着增高,LDH水平在33℃亚低温组较37℃常温组低,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25℃低温组LDH水平最高,与37℃常温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在全血诱导神经元损伤1小时后,在正常对照组中发现较少的调亡细胞。而33℃C亚低温组被损伤的细胞占全部细胞的比例为43±11.1%。37℃常温组受损细胞数所占比例为60±10.5%,较33℃亚低温组明显升高(P<0.05)。25℃低温组细胞损伤最明显,受损细胞数所占比例为83±13.5%,与37℃常温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全血诱导神经元损伤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明显增高。37℃常温组钙离子浓度较33℃亚低温组明显升高(P<0.05)。25℃低温组的钙离子浓度与37℃常温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用胶原酶诱导的大鼠脑出血模型实验:(1)脑内血肿体积测定: MIS能明显减少出血大鼠脑内的血肿体积,与ICH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MIS+NL组与MIS比较血肿体积有减小趋势,但是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2)MIS组mNSS与ICH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MIS+LCL组的mNSS较MIS组明显减少(P<0.05)。表明LCL在MIS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改善ICH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3)HE染色观察脑内血肿周围炎性细胞的数量。在对照组和S0组炎性细胞数无明显差别,ICH组炎性细胞数明显增多;而MIS组与ICH组比较明显减少了血肿周围的炎性细胞,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MIS+LCL组血肿周围浸润的炎性胞数较MIS组明显减少,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此外,在ICH组大鼠脑内血肿周围的组织结构破坏比较严重,而MIS减轻了这种破坏,LCL组与MIS组相比,LCL对血肿周围组织结构的破坏有进一步的保护作用。(4)SOD,LDH,IL-1β和IL-10的表达:MIS组与ICH组比较SOD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在MIS+LCL组的SOD表达水平明显高于MIS组(P<0.05)。MIS组LDH的表达较ICH组明显减少(P<0.05);MIS+LCL组与MIS组比较,LDH的表达进一步减少(P<0.05);MIS+LCL组LDH的表达较MIS+NL组也明显减少,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ICH组的IL-10和IL-1 β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证明脑出血激活了血肿周围的局部炎症反应。在MIS组,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IL-I0的表达较ICH组明显减少(P<0.05);MIS+LCL组与MIS组相比IL-10的表达没有明显差异。MIS组IL-1 β的表达水平与ICH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MIS+LCL与MIS组比较IL-1 β的表达水平进一步降低(P<0.05);MIS+NL组与MIS组的IL-1β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因此,MIS可以通过抑制IL-1β的表达减轻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局部炎症反应;而且MIS联合LCL治疗能进一步降低IL-1β的表达。但是NL对IL-10和IL-1β的影响均不明显。上述结果表明MIS虽不能增加出血后脑组织SOD的表达而提高组织抗氧化能力,但能够通过降低LDH水平减轻氧化应激反应,还可以通过抑制IL-1β的表达减轻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局部炎症反应。而LCL不仅能够增加SOD的表达提高组织抗氧化能力,同时也能降低LDH的表达抑制氧化应激。MIS联合LCL治疗能进一步降低IL-1β的表达。(5)神经细胞调亡检测:在ICH组TUNEL+细胞的表达最多,MIS组的TUNEL+细胞较ICH组明显减少(P<0.05);MIS+ NL组与MIS组比较无明显差异,MIS+ LCL组TUNEL+细胞数较MIS组进一步减少(P<0.05)。表明MIS能够减少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神经细胞的调亡,而MIS联合LCL治疗对出血周围神经细胞的调亡有进一步的抑制作用。3.临床疗效观察:MIS+LCL组NIHSS评分较MIS组在治疗后1d、7d有减少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14天,MIS+LCL组NIHSS评分明显较MIS组减少,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2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MIS+LCL组总有效率(86.7%)明显高于MIS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出院6个月ADL分级比较,MIS+LCL组良好-中残率(80.0%)显着高于MIS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残疾率(20.0%)明显低于MIS组(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通过培养小鼠体外神经细胞,证实了亚低温可经减轻出血后损伤的神经元LDH的释放,减少了神经元的死亡。并应用钙成像实验证明了亚低温可能减轻出血损伤神经细胞内钙超载,对出血后损伤的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2.微创血肿清除术能够明显减少大鼠出血后的血肿体积,减轻血肿周围组织结构的破坏。联合亚低温灌洗后能够抑制出血后脑组织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提高抗氧化及抗炎水平,减少神经细胞的调亡,从而增强了对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3.通过临床试验观察,颅内血肿微创术联合亚低温灌洗可以减轻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可提高近期、远期疗效,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5-08)
张剑锋[3](2006)在《局部低温灌洗对继发性脊髓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研究兔急性脊髓损伤经局部低温灌洗治疗后伤段脊髓组织水及钙离子含量的变化,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的改变,单位面积凋亡的细胞个数及伤后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来探讨局部低温灌洗对继发性脊髓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寻求一种治疗继发性脊髓损伤的新方法,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预后。方法:选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A组:正常对照组;B组:脊髓损伤组;C组:脊髓损伤+局部低温灌洗组。速眠新II注射液(0.15ml/kg)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常规消毒铺单,显露T12~L2棘突及椎板,切除棘突及椎板,显露硬膜。A组显露硬膜20min后缝合伤口;B、C组:按改良的Allen’s重物打击法制备急性脊髓损伤模型,打击强度为35×10(g·cm),B组局部用常温盐水灌洗20min后缝合伤口;C组局部用冰冻盐水(3℃±1℃)灌洗20min后缝合伤口。各组动物分别于术后6h、24h、3d、7d、21d 5个时间段观察兔的双后肢肌力,行Tarlov评分。各组分别在6h、24h、7d、21d 4个时间段随机抽取3只动物,麻醉下切取以打击处为中心的脊髓组织长约2cm,于伤髓中心处切取一大小约0.1×0.1×0.1cm3的组织,用4%戊二醛固定做透射电镜标本,在日立H-7500透射电镜下观察伤髓的细胞形态。将剩余标本从中间分成两半,一半用10%多聚甲醛固定24h后,(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06-03-01)
吴汝舟,冯仰安,陈维钧,张世斌,胡康义[4](1980)在《脊髓损伤局部低温灌洗疗法(介绍一种简易降温装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院自1979年4月以来,对9例损伤性截瘫施行了脊髓损伤区局部低温灌洗疗法,现将治疗经过和近期疗效作一报导,并介绍一种简易降温装置。治疗方法入院病人经一般支持疗法使病情稳定,颈椎骨折脱位先颅骨牵引快速复位。然后在全麻或局麻下经后路(病人俯卧)正中切开,显露两侧椎板并切除之,充分暴露损伤段脊髓,尽量解除脊髓前、后方的压迫因素。观察硬膜跳(本文来源于《贵州医药》期刊1980年06期)
局部低温灌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和目的:目前研究表明,脑血管疾病已成为造成人类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脑出血是约占全部卒中的15—20%,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全国每年新发脑血管病患者约为200万人;死亡约150万人;存活约600万;且大部分存活者有肢体、言语、吞咽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给社会及家庭带来巨大负担。已往研究结果表明,出血后血肿周围区域微循环破坏及血肿直接压迫引起的缺血和水肿是脑出血引起脑损伤的主要原因,但目前研究发现,除血肿压迫外,脑出血后分解释放的多种活性物质参与了脑组织的损伤过程。微创穿刺清除颅内血肿技术是一种将钻颅、穿刺、固定融为一体的血肿粉碎技术,因其创伤小,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快,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微创血肿清除术创伤小,利用流体力学原理结合生化酶技术,可有效的解除血肿占位效应,迅速降低颅内压,是清除血肿的有效方法,但不能阻断血液分解产物对血肿周围神经细胞的损伤。多项研究已证实,亚低温治疗是当前最有前途的神经保护方法之一,其疗效已得到广泛的认可。亚低温治疗脑出血通过多环节起到脑保护作用,已有人通过人工冬眠疗法降低全身温度进行亚低温治疗,但对于脑出血患者来说,有抑制呼吸等较大的风险,限制其临床的应用。目前关于亚低温治疗脑出血大部分采用冰帽降低颅外的温度的方法,很难直接对颅内的温度进行直接干预,且亚低温对出血后脑损伤的保护机理也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亚低温对出血后神经细胞的钙离子通道及调亡的影响,探讨其保护机理;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探明亚低温对出血后神经元损伤的保护机理;收集临床病例,采用微创血肿清术后联合血肿内低温灌洗的新方法治疗脑出血,观察其临床疗效。研究方法:1.采用C57/BL6J新生小鼠,分离出小鼠海马组织,培养原代神经元。定时更换培养液以便保持细胞活性。采用5-fluoro-2-deoxyuridine(10 μM)和uridine (10 μM)抑制胶质细胞的生长。被用于实验成熟神经元(12-16 DIV)分为叁组:正常对照组,37℃常温组,33℃亚低温组,25℃低温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叁组神经细胞均采用母体小鼠全血进行干预,损伤神经细胞。1小时后ELISE法监测LDH指标反映细胞坏死程度,应用钙成像方法监测细胞内钙浓度,死亡神经细胞采用Hoechst-33342染色,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用凋亡细胞占神经细胞总数百分比表示。2.用SD大鼠建立动物模型,分为对照(Control)组、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组、假手术(sham operation, S0)组、微创(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IS)组、MIS+37℃常温灌洗(Normal temperature, NL)组、MIS+33℃亚低温灌洗(Local Cooling Lavage, LCL)组。用尾状核注入Ⅳ型胶原酶诱导脑出血,6小时后应用自制大鼠颅内血肿穿刺装置进行血肿抽吸,然后分别给予37℃、33℃生理盐水进行血肿灌洗。实验大鼠被诱导脑出血24h后测定脑出血的的血肿体积;72小时后采用改良神经功能损害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NSS)量表进行大鼠脑出血损伤后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HE染色观察血肿组织周围破坏程度;电镜观察血肿周围损伤神经细胞超微结构;ELISA法监测损伤脑组织的LDH、IL-1β、IL-10和SOD指标;DAPI+TUNEL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监测神经元调亡,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计数。3.纳入临床脑出血患者50例,其中微创手术治疗(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IS)组20例;MIS+低温灌洗(Local Cooling Lavage, LCL)组30例。MIS给予单纯手术治疗,MIS+LCL组在微创治疗后予33℃生理盐水行局部低温灌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d、7d、14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进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1个月后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评定近期疗效。6个月后,按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分级评定远期预后。研究结果:1.被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经过全血诱导损伤后,LDH水平显着增高,LDH水平在33℃亚低温组较37℃常温组低,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25℃低温组LDH水平最高,与37℃常温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在全血诱导神经元损伤1小时后,在正常对照组中发现较少的调亡细胞。而33℃C亚低温组被损伤的细胞占全部细胞的比例为43±11.1%。37℃常温组受损细胞数所占比例为60±10.5%,较33℃亚低温组明显升高(P<0.05)。25℃低温组细胞损伤最明显,受损细胞数所占比例为83±13.5%,与37℃常温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全血诱导神经元损伤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明显增高。37℃常温组钙离子浓度较33℃亚低温组明显升高(P<0.05)。25℃低温组的钙离子浓度与37℃常温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用胶原酶诱导的大鼠脑出血模型实验:(1)脑内血肿体积测定: MIS能明显减少出血大鼠脑内的血肿体积,与ICH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MIS+NL组与MIS比较血肿体积有减小趋势,但是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2)MIS组mNSS与ICH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MIS+LCL组的mNSS较MIS组明显减少(P<0.05)。表明LCL在MIS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改善ICH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3)HE染色观察脑内血肿周围炎性细胞的数量。在对照组和S0组炎性细胞数无明显差别,ICH组炎性细胞数明显增多;而MIS组与ICH组比较明显减少了血肿周围的炎性细胞,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MIS+LCL组血肿周围浸润的炎性胞数较MIS组明显减少,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此外,在ICH组大鼠脑内血肿周围的组织结构破坏比较严重,而MIS减轻了这种破坏,LCL组与MIS组相比,LCL对血肿周围组织结构的破坏有进一步的保护作用。(4)SOD,LDH,IL-1β和IL-10的表达:MIS组与ICH组比较SOD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在MIS+LCL组的SOD表达水平明显高于MIS组(P<0.05)。MIS组LDH的表达较ICH组明显减少(P<0.05);MIS+LCL组与MIS组比较,LDH的表达进一步减少(P<0.05);MIS+LCL组LDH的表达较MIS+NL组也明显减少,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ICH组的IL-10和IL-1 β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证明脑出血激活了血肿周围的局部炎症反应。在MIS组,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IL-I0的表达较ICH组明显减少(P<0.05);MIS+LCL组与MIS组相比IL-10的表达没有明显差异。MIS组IL-1 β的表达水平与ICH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MIS+LCL与MIS组比较IL-1 β的表达水平进一步降低(P<0.05);MIS+NL组与MIS组的IL-1β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因此,MIS可以通过抑制IL-1β的表达减轻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局部炎症反应;而且MIS联合LCL治疗能进一步降低IL-1β的表达。但是NL对IL-10和IL-1β的影响均不明显。上述结果表明MIS虽不能增加出血后脑组织SOD的表达而提高组织抗氧化能力,但能够通过降低LDH水平减轻氧化应激反应,还可以通过抑制IL-1β的表达减轻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局部炎症反应。而LCL不仅能够增加SOD的表达提高组织抗氧化能力,同时也能降低LDH的表达抑制氧化应激。MIS联合LCL治疗能进一步降低IL-1β的表达。(5)神经细胞调亡检测:在ICH组TUNEL+细胞的表达最多,MIS组的TUNEL+细胞较ICH组明显减少(P<0.05);MIS+ NL组与MIS组比较无明显差异,MIS+ LCL组TUNEL+细胞数较MIS组进一步减少(P<0.05)。表明MIS能够减少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神经细胞的调亡,而MIS联合LCL治疗对出血周围神经细胞的调亡有进一步的抑制作用。3.临床疗效观察:MIS+LCL组NIHSS评分较MIS组在治疗后1d、7d有减少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14天,MIS+LCL组NIHSS评分明显较MIS组减少,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2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MIS+LCL组总有效率(86.7%)明显高于MIS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出院6个月ADL分级比较,MIS+LCL组良好-中残率(80.0%)显着高于MIS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残疾率(20.0%)明显低于MIS组(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通过培养小鼠体外神经细胞,证实了亚低温可经减轻出血后损伤的神经元LDH的释放,减少了神经元的死亡。并应用钙成像实验证明了亚低温可能减轻出血损伤神经细胞内钙超载,对出血后损伤的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2.微创血肿清除术能够明显减少大鼠出血后的血肿体积,减轻血肿周围组织结构的破坏。联合亚低温灌洗后能够抑制出血后脑组织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提高抗氧化及抗炎水平,减少神经细胞的调亡,从而增强了对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3.通过临床试验观察,颅内血肿微创术联合亚低温灌洗可以减轻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可提高近期、远期疗效,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局部低温灌洗论文参考文献
[1].王亮,袁丁,董伟,陈果,陈治强.多点穿刺联合局部亚低温灌洗引流治疗老年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8
[2].刘玺昌.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局部低温灌洗对脑出血后的神经保护作用[D].山东大学.2016
[3].张剑锋.局部低温灌洗对继发性脊髓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
[4].吴汝舟,冯仰安,陈维钧,张世斌,胡康义.脊髓损伤局部低温灌洗疗法(介绍一种简易降温装置)[J].贵州医药.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