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冷空气入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冷空气活动,雨夹雪,低温,冻雨,人大常委会,一轮,日至,冰冻灾害,防灾救灾,农业生产
冷空气入侵论文文献综述
郭亮廷[1](2018)在《我市全面部署防范应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工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郭亮廷)1月23日,市委、市政府就做好当前新一轮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防范应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据气象部门预报,1月24日至30日,我市冷空气活动频繁,将出现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25日至26日冷空气加强,部分地区将出现冻雨或雨夹(本文来源于《郴州日报》期刊2018-01-24)
王宗明[2](2017)在《冬半年入侵中国北方的强冷空气路径及其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基本基准站地面气温均一化数据集,将冬半年一次降温过程中至少有一次24 h内平均温度的降幅大于等于10℃定义为强冷空气标准,采用改进后的叁维风速轨迹倒推方法,追踪分析了 1970-2013年入侵中国北方地区的强冷空气路径。由于入侵不同地区的强冷空气路径和活动特征不同,因此本文首先对入侵中国北方的强冷空气进行分区处理,然后对入侵不同地区的强冷空气路径进行分类,并着重讨论了不同路径强冷空气活动的区域性和持续性气候特征,初步分析了冷气团移出极区的机制,并讨论了各类路径强冷空气对应的大气环流特征。最后,利用CMIP5模式历史模拟结果,评估了中国西北地区与其他地区由于冷却机制差异导致的模式模拟偏差。主要结论如下:(1)在研究的43个冬半年内,根据强冷空气标准,北方地区共入侵了 1138次强冷空气。入侵内蒙地区的共计469次,其中西北路径303条、偏北路径118条、偏西路径32条、奇异路径16条。入侵东北地区的共计418次,其中西北路径230条、偏北路径101条、偏西路径75、奇异路径12条。入侵西北地区的有251次,其中偏西路径143条、西北路径88条、奇异路径20条。(2)总的来说,北极圈上40~120°E范围是入侵中国北方的强冷空气主要源地,比较了各类路径冷气团移出极区当天的环流场,发现差异主要在80°E以东及以西。当AO为负位相:AO指数越小(大),源地位于80°E以西的冷气团位温越低(高);NAO为低指数态时,北冰洋的冷气团易从80°E以西源地出极区;NAO指数为高指数态时,伴随西伯利亚高纬地区高压活动,冷气团易从80°E以东出极区。此外130°E以东的源地分布与鄂霍次克海附近气旋活动有关。(3)总数中59%的强冷空气是北半球高纬地区冷气团随东亚冬季风南下所致,以西北路径入侵中国内蒙、东北地区,以偏西路径入侵西北地区,因其南侵能力较弱,主要影响中国北方地区。总数中7%的强冷空气爆发需要西伯利亚高纬地区偏冷,同时中亚地区形成东移发展的暖高压,以偏西路径入侵中国东北地区,因冷气团较弱,主要影响中国东北地区。总数中27%的强冷空气受乌拉尔山地区暖高压影响,分别以偏北路径入侵内蒙、东北地区,以偏西路径入侵西北地区,易在中国东部地区造成异常低温。总数中3%的强冷空气受欧洲东部暖高压与AO负位相变化影响,以偏西路径入侵内蒙地区,在中国西北地区易造成异常低温,在南方地区易形成持续3d以上的冷害。1970-2013年,前述占总数59%、7%的强冷空气频数明显减少,而分别占总数27%、3%的强冷空气频数则略有增加,这揭示了伴随气候变暖,强冷空气导致的异常低温强度没有明显减弱及强冷空气频次北减南增的原因。(4)比较了不同路径强冷空气向下游地区的传导过程,从降温峰值角度归纳来说,爆发前1天,各区出现冷平流,温度距平开始减小,冷空气前锋到达更低纬度时相对浅薄,同时由于这些地区存在气温暖距平,导致各区域内盛行上升运动,云覆盖率增加,非绝热项起增暖作用(潜热释放和减少辐射冷却),减弱了垂直项、冷平流的冷却作用。爆发当天,冷平流导致气温大幅下降,同时地面冷高压到达,盛行下沉运动,晴空导致辐射冷却作用增强,抵消了下沉增暖作用后,降温幅度达到最大。爆发后1天各区温度距平达到最小,之后冷维持机制主要是由非绝热项、冷平流共同减缓垂直项的增暖作用。水平平流项、非绝热项、温度距平与温度变化项呈明显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从北向南逐渐减小,垂直输送项与温度变化项的相关系数在北方区域为负,在南方区域为正,这是由于冷气团向南侵袭时地形的变化会提高热力和动力过程的空间变异,导致热量收支各项变化幅度改变。此外,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粗分辨率计算得到的垂直输送项与其他项具有物理一致性。(5)西北地区强冷空气爆发后,非绝热项是主要的冷却项,冷平流持续时间短,这与入侵中国北方其他地区的强冷空气主要由冷平流导致降温的冷却机制不同。相关分析表明,垂直输送项与区域温度明显呈正相关关系,非绝热项与区域温度呈负相关关系,与入侵其他地区的情况相反。由于入侵西北地区强冷空气特有的冷却机制,导致CMIP5模式在西北地区模拟强冷空气活动效果最差。模式对东北地区的强冷空气活动模拟效果最好,其中CanESM2模拟出了从1970年代到1980年代中期强冷空气频次的减少趋势,MIROC-ESM模拟出了从1990年代初期至2005年频次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7-07-01)
田洪军,施春红,王海宾,陈永林[3](2014)在《冷空气入侵与1323号强台风“菲特”登陆上海期间降雨增幅关系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1323号强台风"菲特"天气过程分析发现:登陆台风"菲特"造成的上海地区特大暴雨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菲特"外围螺旋云带形成的强降雨,第二阶段是弱冷空气从850hPa以下侵入减弱的"菲特"低压环流,使得冷暖气流在上海地区交汇,导致边界层能量锋区明显加强,从而激发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使得降雨突然增幅,加之"菲特"以东的1324号台风"丹娜丝"北侧偏东气流的输入,使水汽条件得到保障,有利于强降雨的长时间维持。同时,"菲特"登陆时和"丹娜丝"的双台风"藤原效应",使得减弱的台风"菲特"出现打转、西折,其北侧螺旋云带不断诱发出中尺度低压,影响上海地区。而在常规预报中,往往会把登陆台风本体所引发的强降雨作为预报重点,而容易忽略后期冷空气与减弱台风低压环流结合造成的强降雨天气。(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4年02期)
李易峰[4](2014)在《国网新疆电力保障主网安全运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李易峰)9月18日至20日,新疆遭遇今年入秋以来最强冷空气入侵,南北疆大部出现不同程度的雨雪天气,叁十里风区(达坂城至吐鲁番)、百里风区(红旗坎至了墩)出现瞬间12级大风,国网新疆电力公司提前向所属各单位发出气象灾害蓝色预警,并积极做好应急措(本文来源于《国家电网报》期刊2014-09-23)
徐明阳[5](2012)在《冷空气入侵 “老慢支”多发》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天气的逐渐转凉,各大医院的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也随之增加。据有关医疗专家介绍,冬天是慢性支气管炎的高发季节,尤其是老年人,因为抵抗力较弱,更容易诱发或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因此,在这个季节应该经常锻炼身体,注意保护好呼(本文来源于《开心老年》期刊2012年11期)
陆佳麟,郭品文[6](2012)在《入侵冷空气强度对台风变性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WRF中尺度模式对0716号"罗莎"台风的变性过程进行数值试验研究,讨论不同强度的入侵冷空气对台风变性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强度冷空气入侵有利于斜压能的积累和释放,是导致台风变性的重要因素,而太强或太弱的冷空气都不利于台风的变性加强。当冷空气减弱时,台风登陆后边界层的热量通量减少,在没有新的能量供给的情况下,台风由于边界层摩擦作用和水汽供应不足而逐渐消散;当入侵冷空气过强时,台风内部会被迅速填塞,暖心变为冷心,从而逐渐消散。(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12年04期)
张国华,关彦华[7](2011)在《特大降雪水汽输送和干冷空气入侵的云图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常规观测资料、FY-2C卫星资料分析了2009年11月9-12日发生在中国北方的大范围、高强度、长历时的历史罕见暴雪过程。将天气系统与卫星资料结合,分析了暴雪过程中可见光云图上的水汽输送和水汽云图上冷空气的干侵入特征。暴雪过程由多个天气系统持续影响48小时所致,前24小时,由地面到850h Pa高度层的偏北强冷气流迫使中高层的偏南强暖湿气流强烈抬升,形成山西中部和河北中南部的强降雪中心。后24小时,700hPa及以上层的偏南急流和850hPa层的偏东及东南急流交汇,形成陕西东南部和河南中北部的强降雪中心。降雪中心的降雪强度达到10-25mm/6h。降雪过程的高低空急流深厚,持续时间长。低空急流在可见光云图上表现为白亮的云区,追踪可见光云图和对应的700hPa的温度露点差的演变,可以随时监测水汽的输送,一旦水汽输送减弱或消失,降水就将减弱或停止。水汽图像可以追踪冷空气活动。强冷空气在水汽图上表现为大片暗黑区,强冷空气的入侵意味着降水过程结束。从水汽图上可以清楚地追踪冷空气南下的细节。很容易地外推出降水结束的具体时间。掌握以上这些特征,将可在卫星云图上分析对应的天气系统、低空急流的发展与演变,追踪冷空气的活动,应用于天气预报业务,以有效弥补常规观测资料时间尺度的不足。(本文来源于《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风云卫星定量应用与数值》期刊2011-11-01)
陆佳麟[8](2011)在《入侵冷空气强度对热带气旋变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WRF中尺度模式对0716号“罗莎”台风的变性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模式改变入侵台风内部的冷空气强度,研究其对台风变性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强度的冷空气入侵有利于斜压能的积累和释放,是导致台风变性的重要因素,而太强或太弱的冷空气都不利于台风的变性加强。主要结果如下:(1)分析两个台风实例0716号“罗莎”台风和1013号“鲇鱼”台风,对其冷空气入侵过程进行讨论。结果表明,0716号“罗莎”台风在一定入侵冷空气的作用下发生变性再发展,带来了强烈的天气现象,而1013号“鲇鱼”台风在过强冷空气的作用下中心气压上升较快,很快被填塞消散。可知,冷空气强度不同,台风的发展情况是截然不同的。(2)利用WRF中尺度模式对0716号“罗莎”台风的变性过程进行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强度的冷空气入侵有利于台风的变性加强。冷空气入侵后台风内部环流有锋生过程,积累了一定的斜压能,冷、热空气相互作用在台风内部生成对流,释放斜压能,为台风提供新的能量。(3)当入侵冷空气强度减弱时,台风内部环流无斜压系统生成,冷、暖空气引起的对流作用不明显。台风登陆后边界层的热量通量减少,在没有新的能量供给的情况下,台风由于边界层摩擦作用和水汽供应不足而逐渐消散。(4)当入侵冷空气过强时,台风会被迅速填塞,对称的热力结构遭到破坏,暖心变为冷心。台风内部的下沉气流起主导作用,强冷空气的入侵使得台风内部气旋型环流减弱,辐散加强,台风逐渐消散。(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1-05-01)
管弦[9](2011)在《贵州还在“冷战”》一文中研究指出1月19日早晨7时,参与贵州“两会”服务工作的小郑由于坐不到公交车,不得不从贵阳市花果园的家步行一个多小时才来到位于该市北京路的国际会议中心。由于17日、18日的持续降雪导致贵阳市道路因积雪过厚而使一些路段车辆无法通行,许多人和小郑一样不得不选择步行上班(本文来源于《中华工商时报》期刊2011-01-20)
金泉才,徐亮[10](2010)在《玉树震区天气预报重点关注冷空气入侵方向和水汽来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金泉才 通讯员徐亮报道 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7.1级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准确及时的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日前,从青海省气象局获悉,由于玉树地震灾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报》期刊2010-05-06)
冷空气入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基本基准站地面气温均一化数据集,将冬半年一次降温过程中至少有一次24 h内平均温度的降幅大于等于10℃定义为强冷空气标准,采用改进后的叁维风速轨迹倒推方法,追踪分析了 1970-2013年入侵中国北方地区的强冷空气路径。由于入侵不同地区的强冷空气路径和活动特征不同,因此本文首先对入侵中国北方的强冷空气进行分区处理,然后对入侵不同地区的强冷空气路径进行分类,并着重讨论了不同路径强冷空气活动的区域性和持续性气候特征,初步分析了冷气团移出极区的机制,并讨论了各类路径强冷空气对应的大气环流特征。最后,利用CMIP5模式历史模拟结果,评估了中国西北地区与其他地区由于冷却机制差异导致的模式模拟偏差。主要结论如下:(1)在研究的43个冬半年内,根据强冷空气标准,北方地区共入侵了 1138次强冷空气。入侵内蒙地区的共计469次,其中西北路径303条、偏北路径118条、偏西路径32条、奇异路径16条。入侵东北地区的共计418次,其中西北路径230条、偏北路径101条、偏西路径75、奇异路径12条。入侵西北地区的有251次,其中偏西路径143条、西北路径88条、奇异路径20条。(2)总的来说,北极圈上40~120°E范围是入侵中国北方的强冷空气主要源地,比较了各类路径冷气团移出极区当天的环流场,发现差异主要在80°E以东及以西。当AO为负位相:AO指数越小(大),源地位于80°E以西的冷气团位温越低(高);NAO为低指数态时,北冰洋的冷气团易从80°E以西源地出极区;NAO指数为高指数态时,伴随西伯利亚高纬地区高压活动,冷气团易从80°E以东出极区。此外130°E以东的源地分布与鄂霍次克海附近气旋活动有关。(3)总数中59%的强冷空气是北半球高纬地区冷气团随东亚冬季风南下所致,以西北路径入侵中国内蒙、东北地区,以偏西路径入侵西北地区,因其南侵能力较弱,主要影响中国北方地区。总数中7%的强冷空气爆发需要西伯利亚高纬地区偏冷,同时中亚地区形成东移发展的暖高压,以偏西路径入侵中国东北地区,因冷气团较弱,主要影响中国东北地区。总数中27%的强冷空气受乌拉尔山地区暖高压影响,分别以偏北路径入侵内蒙、东北地区,以偏西路径入侵西北地区,易在中国东部地区造成异常低温。总数中3%的强冷空气受欧洲东部暖高压与AO负位相变化影响,以偏西路径入侵内蒙地区,在中国西北地区易造成异常低温,在南方地区易形成持续3d以上的冷害。1970-2013年,前述占总数59%、7%的强冷空气频数明显减少,而分别占总数27%、3%的强冷空气频数则略有增加,这揭示了伴随气候变暖,强冷空气导致的异常低温强度没有明显减弱及强冷空气频次北减南增的原因。(4)比较了不同路径强冷空气向下游地区的传导过程,从降温峰值角度归纳来说,爆发前1天,各区出现冷平流,温度距平开始减小,冷空气前锋到达更低纬度时相对浅薄,同时由于这些地区存在气温暖距平,导致各区域内盛行上升运动,云覆盖率增加,非绝热项起增暖作用(潜热释放和减少辐射冷却),减弱了垂直项、冷平流的冷却作用。爆发当天,冷平流导致气温大幅下降,同时地面冷高压到达,盛行下沉运动,晴空导致辐射冷却作用增强,抵消了下沉增暖作用后,降温幅度达到最大。爆发后1天各区温度距平达到最小,之后冷维持机制主要是由非绝热项、冷平流共同减缓垂直项的增暖作用。水平平流项、非绝热项、温度距平与温度变化项呈明显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从北向南逐渐减小,垂直输送项与温度变化项的相关系数在北方区域为负,在南方区域为正,这是由于冷气团向南侵袭时地形的变化会提高热力和动力过程的空间变异,导致热量收支各项变化幅度改变。此外,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粗分辨率计算得到的垂直输送项与其他项具有物理一致性。(5)西北地区强冷空气爆发后,非绝热项是主要的冷却项,冷平流持续时间短,这与入侵中国北方其他地区的强冷空气主要由冷平流导致降温的冷却机制不同。相关分析表明,垂直输送项与区域温度明显呈正相关关系,非绝热项与区域温度呈负相关关系,与入侵其他地区的情况相反。由于入侵西北地区强冷空气特有的冷却机制,导致CMIP5模式在西北地区模拟强冷空气活动效果最差。模式对东北地区的强冷空气活动模拟效果最好,其中CanESM2模拟出了从1970年代到1980年代中期强冷空气频次的减少趋势,MIROC-ESM模拟出了从1990年代初期至2005年频次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冷空气入侵论文参考文献
[1].郭亮廷.我市全面部署防范应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工作[N].郴州日报.2018
[2].王宗明.冬半年入侵中国北方的强冷空气路径及其机理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
[3].田洪军,施春红,王海宾,陈永林.冷空气入侵与1323号强台风“菲特”登陆上海期间降雨增幅关系的初步分析[J].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2014
[4].李易峰.国网新疆电力保障主网安全运行[N].国家电网报.2014
[5].徐明阳.冷空气入侵“老慢支”多发[J].开心老年.2012
[6].陆佳麟,郭品文.入侵冷空气强度对台风变性过程的影响[J].气象科学.2012
[7].张国华,关彦华.特大降雪水汽输送和干冷空气入侵的云图特征[C].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风云卫星定量应用与数值.2011
[8].陆佳麟.入侵冷空气强度对热带气旋变性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
[9].管弦.贵州还在“冷战”[N].中华工商时报.2011
[10].金泉才,徐亮.玉树震区天气预报重点关注冷空气入侵方向和水汽来源[N].中国气象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