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态化燃烧论文-李德升,周少基,陈进,何建国,唐秋平

流态化燃烧论文-李德升,周少基,陈进,何建国,唐秋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流态化燃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锅炉,蔗渣,干燥,燃烧

流态化燃烧论文文献综述

李德升,周少基,陈进,何建国,唐秋平[1](2019)在《蔗渣强制流态化预干燥喷射燃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提高锅炉热效率,满足糖厂节能减排的需要,开发蔗渣强制流态化预干燥喷射燃烧技术,该技术设计具有扰流结构的干燥器,在蔗渣进入炉膛之前,利用预热空气形成高速气流对蔗渣进行强制流态化干燥,并使蔗渣充分分散地喷入炉膛。课题首先进行实验室实验,并在此基础上在糖厂进行生产应用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入炉蔗渣温度提高了9℃,含水分降低3.59%,热值提高了857kJ/kg,蔗渣打包率提高1%C。(本文来源于《轻工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丰凡[2](2019)在《流态化燃烧NO、N_2O和SO_2同步排放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具有燃烧适应性广、燃烧效率高、脱硫效率高、NOx排放低的优点,但仍缺乏在流态化燃烧过程中有关NO、N_2O和SO_2的同步排放特性试验结果。本文实验研究褐煤、烟煤和无烟煤在流态化燃烧过程中NO、N_2O和SO_2的同步排放特性并总结得到其无量纲经验公式,为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设计和实际运行提供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在小型热态流化床试验台上试验研究典型褐煤、烟煤和无烟煤在流态化燃烧过程中运行参数(包括过量空气系数、燃烧温度、钙硫比、煤中O/N摩尔比)对NO、N_2O和SO_2的同步排放特性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燃烧温度为750℃、850℃、900℃、950℃条件下,随着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加,NO和N_2O排放量增加,SO_2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在不同燃烧温度下均在过量空气系数为1.0时达到最大值;对于给定的过量空气系数,随着燃烧温度的增加,NO和SO_2排放量增加,N_2O排放量减少,当燃烧温度升高至950℃时,不同过量空气系数工况下N_2O排放量均接近于0;碳酸钙会对NO、SO_2和N_2O的同步排放特性造成影响。对于不同燃烧温度,脱硫效率随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加而增加。碳酸钙对NO的生成有促进作用,对N_2O的生成则有抑制作用;NO排放量与煤中O/N摩尔比呈正相关,N_2O排放量与煤中O/N摩尔比呈负相关。总结得到了NO、SO_2和N_2O排放浓度的无量纲经验公式。(2)在30kW循环流化床试验系统上试验研究典型烟煤在流态化燃烧过程中运行参数(包括过量空气系数、煤中O/N摩尔比)对NO、N_2O和SO_2的同步排放特性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900℃燃烧温度下,随着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加,NO和N_2O排放量增加,SO_2排放量减少;NO排放量与煤中O/N摩尔比呈正相关,N_2O排放量与煤中O/N摩尔比呈负相关。(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3-25)

刘沁雯,钟文琪,刘雪娇,刘倩,邵应娟[3](2018)在《煤/生物质流态化富氧燃烧的CO_2富集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化床富氧燃烧是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燃烧中碳捕集技术。为更深入认识固体燃料的流态化富氧燃烧行为,构建了微型流态化反应-质谱联用实验系统,反应器直径10 mm,燃烧温度700~900℃,探索了基于在线质谱分析的流态化燃烧过程特性表征方法,以烟煤和花梨木为对象,研究了煤、生物质及其混合物在富氧气氛和流态化条件下的燃烧行为,重点考察了氧浓度、燃烧温度、煤与生物质质量比对CO_2谱峰曲线形态、反应总时间、起始反应时刻、烟气中富集CO_2体积分数、颗粒燃烧产生CO_2量、CO_2相对生成率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O_2/CO_2燃烧气氛下,随着氧体积分数增加,燃烧总反应时间缩短,颗粒燃烧产生的CO_2量和生成速率均增加,但烟气中富集的CO_2体积分数减小;提高燃烧温度,缩短了燃烧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促进CO_2的富集,烟气中CO_2浓度、颗粒燃烧产生的CO_2量和生成速率均增加;生物质比例增大,起始反应时间提前,燃烧反应所需总时间减少,烟气中富集的CO_2浓度和颗粒燃烧产生的CO_2均减少,但CO_2生成速率增加。(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陈宇[4](2018)在《Cu-Mn-Ce催化剂流态化催化VOCs燃烧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全国许多城市均面临了严重的空气质量问题,而VOCs废气的排放是导致加剧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燃料在流态化状态下使用催化剂进行催化燃烧的技术具有热容量较大、燃料适应性广等优点,所以在VOCs的处理上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针对VOCs流态化催化燃烧的廉价催化剂需要进一步研发。VOCs流态化催化反应动力学及其燃烧反应影响规律缺乏研究,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展开研究,对于推动大气污染物的治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喷涂VOCs代表性组分低浓度苯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浸渍法制备了Cu-Mn-Ce/γ-Al_2O_3催化剂,考察了过渡金属在不同元素配比、催化剂负载量、反应空速及焙烧温度等反应条件对其催化燃烧特性的影响规律。结合表征手段对催化剂微观结构和反应活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床层温度、进气浓度、流化风速对低浓度苯流态化催化燃烧的影响。通过对流态化状态下的低浓度苯在催化反应中的模型分析,研究了低浓度苯的流态化催化反应动力学参数及反应控制区间。研究表明:Cu:Mn:Ce的最佳摩尔比为1:1.5:0.5,其反应活化能最低;Mn离子的添加可以促进催化剂的低温催化活性,而少量Ce离子的添加则可以提高催化剂的高温活性。催化剂在完全氧化反应条件下的活性由于Cu、Mn和Ce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被促进,增强了热稳定性。焙烧温度在600℃时催化剂具有最高的比表面积;当催化剂的负载量为10%时具有最高的反应活性。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水或羟基基团的O-H键在催化过程中尤其是低温催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低浓度苯在流态化催化燃烧时,随着床层温度升高,VOCs的转化率变大,流化床中的VOCs在催化反应移动到床层下方;增加流化风速,反应物转化率降低,催化反应在流化床中的向床层的上方转移;增加进气VOCs浓度时,反应物转化率降低,在流化床中的催化反应往床层的上方转移。温度在低于250℃时,反应收到本征动力学的影响。温度在高于250℃时,除了动力学对反应有影响,流化床中的低浓度苯反应,还与气泡相和乳化相之间相互传质作用以及催化剂表面与气体的吸脱附、反应物扩散作用等因素所影响。(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5-01)

杨鹏[5](2016)在《超低浓度甲烷流态化燃烧反应模型的建立及实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超低浓度甲烷广泛存在于矿井抽采的煤层气和化工废气中,它的浓度通常随着开采条件的变化而波动,通常其体积浓度不超过3%,热值很低,利用难度较大。在我国煤炭开采过程中,大量超低浓度甲烷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外界环境中,不仅污染环境而且浪费资源,因此,研究利用超低浓度甲烷具有节能和环保双重意义。流态化燃烧技术具有燃料适应性广、热容量大等优点,适用于低热值气体的燃烧利用,当超低浓度甲烷流化床内催化燃烧时,反映其流态化催化燃烧特点的反应模型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建立。针对此问题,本文根据超低浓度在鼓泡流化床中催化燃烧特点,建立分区模型并进行耦合,并采用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0.15~3 vol.%超低浓度甲烷在以0.5%Pd/Al2O3作为催化剂颗粒床料的鼓泡流化床反应器中催化燃烧特性并对反应模型进行了验证,最后通过模型计算,对甲烷在流化床反应器的变化进行了预测。基于超低浓度甲烷在鼓泡流化床催化燃烧特性,在流化床流动、反应和质量平衡的基础上,根据气固两相流理论,在密相区与稀相区分别建立反应模型,在密相区中考虑了气泡相与乳化相之间的传质以及甲烷在催化颗粒表面的催化反应;在稀相区,根据超低浓度甲烷燃烧的特点,又进一步划分为飞溅颗粒区和均相反应区,并分别建立反应模型。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对所建立的反应模型在不同工况下进行了验证,考察了床层温度、进气浓度、流化风速以及静态床层高度等因素对低浓度甲烷流态化催化燃烧的影响,并与常见流态化反应模型活塞流、混合流及K-L反应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本文建立的反应模型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误差在5%以内。同时研究发现,床层温度增加到650℃时,甲烷的转化率可达100%,减小甲烷进气浓度和流化风速以及增加床层温度均可提高低浓度甲烷的转化率,并使反应向着床层下方移动;甲烷在密相区床层的反应主要发生在乳化相,气泡相甲烷浓度的变化主要是通过气泡相和乳化相间的传质来实现。本文根据超低浓度甲烷在鼓泡流态化燃烧反应不同区域的特点,建立了催化燃烧的反应模型,并对反应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考察了操作条件等对低浓度甲烷流态化催化燃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可为低热值气体的高效利用与转化提供理论支撑与依据。(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6-04-01)

杨仲卿,杨鹏,张力,冉景煜,郭名女[6](2015)在《低浓度煤层气流态化燃烧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浓度煤层气由于热值低、流量变化大,利用较困难,大部分都未经处理就直接被排放,不仅浪费资源,而且还污染环境,引起了国内外的密切关注。较之常规的煤层气利用技术,以惰性颗粒和催化颗粒为床料的流态化燃烧技术具有热容量大、燃料适应性广的特点,在低浓度煤层气燃烧利用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潜力。为此,综述了该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惰性颗粒和催化颗粒作用下,床层温度、进气浓度、流化风速及气固两相流对其燃烧特性的影响,介绍了在流化床中催化燃烧反应的模型及其动力学特性,探讨了杂质性气体对气固催化反应的作用机制,明确了SO_2作用下硫酸铜的生成是催化剂硫中毒的根本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抗硫中毒措施,讨论了水蒸气对低浓度甲烷催化燃烧的影响。最后,就该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与展望,得出的认识如下:①后续的研究应该侧重颗粒尺寸变化对流态化燃烧带来的影响;②应寻找更加廉价、催化活性更优的催化剂替代;③对惰性颗粒下低浓度甲烷流态化燃烧,缺乏燃烧机理分析,需要进一步从理论角度进行深度挖掘。(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工业》期刊2015年12期)

杨仲卿,杨鹏,王恒远,张力,冉景煜[7](2015)在《超低浓度甲烷流态化催化燃烧特性与模型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体积分数为0.15~3%超低浓度甲烷在0.5%Pd/Al_2O_3(质量分数)催化颗粒鼓泡流态化状态下的催化燃烧特性,根据其在密相区和稀相区的流动及反应特点,建立了低浓度甲烷催化燃烧反应模型,并在不同温度、进气甲烷浓度、床层高度等工况下进行了模型预测及与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考虑了稀相区中催化颗粒飞溅,模型计算数据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误差在5%以内;反应器出口无量纲甲烷浓度随着床层温度的升高、进气甲烷浓度的降低以及床层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通过与活塞流,全混流反应模型的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超低浓度甲烷在鼓泡流态化状态下的催化燃烧特性。(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滕海鹏,李诗媛,吕清刚[8](2014)在《生物质流态化燃烧床料流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5 kW鼓泡流化床实验装置,以小麦秸秆为燃料,以石英砂为床料,进行燃烧实验,在27~800℃温度范围内,对实验前后床料的最小流化速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流态化燃烧后,床料表面粘附熔融物;常温条件下,熔融物对床料最小流化速度影响不明显,随着温度升高,石英砂床料最小流化速度降低,在温度大于500℃条件下,实验后床料的最小流化速度明显增大;床料表面粘附物高温条件下熔融是引起流化特性改变的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岳琴,罗宝瑞,贾辉,王子福,黄本波[9](2014)在《磷石膏流态化分解与甲烷燃烧反应热量耦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振动流化床中对磷石膏分解与甲烷催化燃烧热量耦合强化磷石膏分解过程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反应温度、碳硫摩尔比、甲烷浓度、物料高径比、气体流量和反应时间对磷石膏分解率、脱硫率以及产生气体SO2浓度的影响。实验表明,强化磷石膏分解反应适宜的耦合条件为:反应温度1 030℃,气体流量140 mL/min,φ(CH4)4%,碳硫摩尔比1.0,物料高径比4.8,反应时间60 min,磷石膏分解率和脱硫率分别达到95.42%和85.62%,SO2体积分数达到17.86%。(本文来源于《磷肥与复肥》期刊2014年01期)

李廉明[10](2013)在《生物质流态化燃烧过程理论和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质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在我国已经到了工业推广阶段。本文介绍了国内秸秆直燃发电主要技术路线、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产业发展前景。本文针对流态化生物质燃烧技术发展,对生物质流态化燃烧过程中燃料颗粒收缩和破碎特性,生物质与床料的混合分离特性,炉内传热特性,反应动力学特性以及流动过程中颗粒在受热面上的沉积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为生物质流态化燃烧的工业应用提供了技术指导。搭建了小型生物质半焦破碎特性研究实验台,针对流化床内生物质燃料颗粒燃烧过程中收缩、变形和破碎特性,采用热态燃烧淬熄取样的方法,对于典型生物质流态化燃烧状况下的半焦颗粒粒径的分布进行研究,摸索适用于生物质半焦炉内破碎的方程表达形式,建立恰当的破碎数学模型,通过实验手段获得生物质半焦燃烧过程中破碎模型关键系数。搭建循环流化床冷态颗粒混合原理实验装置,采用自主研发设计的小室取样技术,从生物质燃料燃烧过程热量释放角度,抽提出生物质燃料种类和床料粒径组合两方面主要影响因素,对于不同工况组合下的燃料和床料混合分离特性进行研究,考察工况变化对于其混合分离特性的影响,从而可以定量理解和掌握这些参数对流态化条件下的燃料沿炉膛高度和沿炉膛截面分布的影响规律,并探索生物质燃料颗粒相、床料相和气相叁相之间的相互作用。重点研究了生物质燃料品种、炉内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利用现有0.5MW生物质循环流化床燃烧装置,在对冷态多相流动的认识基础上,针对不同特性的生物质燃料,研究不同工况因素对炉内流态化燃烧过程稀相区传热系数的影响,主要关注床层温度,燃料种类,一二次风配比和过量空气系数等,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稀相区传热系数计算理论的验证,探索得出合理的修正系数,从而指导生物质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工业设计。借助于热重试验分析,掌握典型生物质的挥发分析出温度、着火温度和焦炭燃尽的难易程度等燃烧特性,建立生物质燃烧动力学方程,得到反应活化能等动力学参数,从而为生物质在循环流化床中燃烧特性的数值模拟提供基础数据。在上述实验研究和关键参数获取的基础上,建立生物质流化床锅炉整体数学模型,模拟生物质颗粒在循环流化床中的燃烧情况,预测生物质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温度分布、气相浓度分布、污染物排放等参数,从理论上指导生物质流态化燃烧技术的工程实践应用。最后,针对农林业生物质流态化燃烧过程中的碱金属问题,以采用循环流化床技术的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工程项目为平台,对长期运行后炉内水冷壁、过热器、烟道表面沉积块进行取样分析,剖析其形成过程,重点研究生物质流化床内多相流动对其形成过程造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4-01)

流态化燃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具有燃烧适应性广、燃烧效率高、脱硫效率高、NOx排放低的优点,但仍缺乏在流态化燃烧过程中有关NO、N_2O和SO_2的同步排放特性试验结果。本文实验研究褐煤、烟煤和无烟煤在流态化燃烧过程中NO、N_2O和SO_2的同步排放特性并总结得到其无量纲经验公式,为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设计和实际运行提供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在小型热态流化床试验台上试验研究典型褐煤、烟煤和无烟煤在流态化燃烧过程中运行参数(包括过量空气系数、燃烧温度、钙硫比、煤中O/N摩尔比)对NO、N_2O和SO_2的同步排放特性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燃烧温度为750℃、850℃、900℃、950℃条件下,随着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加,NO和N_2O排放量增加,SO_2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在不同燃烧温度下均在过量空气系数为1.0时达到最大值;对于给定的过量空气系数,随着燃烧温度的增加,NO和SO_2排放量增加,N_2O排放量减少,当燃烧温度升高至950℃时,不同过量空气系数工况下N_2O排放量均接近于0;碳酸钙会对NO、SO_2和N_2O的同步排放特性造成影响。对于不同燃烧温度,脱硫效率随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加而增加。碳酸钙对NO的生成有促进作用,对N_2O的生成则有抑制作用;NO排放量与煤中O/N摩尔比呈正相关,N_2O排放量与煤中O/N摩尔比呈负相关。总结得到了NO、SO_2和N_2O排放浓度的无量纲经验公式。(2)在30kW循环流化床试验系统上试验研究典型烟煤在流态化燃烧过程中运行参数(包括过量空气系数、煤中O/N摩尔比)对NO、N_2O和SO_2的同步排放特性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900℃燃烧温度下,随着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加,NO和N_2O排放量增加,SO_2排放量减少;NO排放量与煤中O/N摩尔比呈正相关,N_2O排放量与煤中O/N摩尔比呈负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态化燃烧论文参考文献

[1].李德升,周少基,陈进,何建国,唐秋平.蔗渣强制流态化预干燥喷射燃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轻工科技.2019

[2].丰凡.流态化燃烧NO、N_2O和SO_2同步排放试验[D].浙江大学.2019

[3].刘沁雯,钟文琪,刘雪娇,刘倩,邵应娟.煤/生物质流态化富氧燃烧的CO_2富集特性[J].化工学报.2018

[4].陈宇.Cu-Mn-Ce催化剂流态化催化VOCs燃烧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8

[5].杨鹏.超低浓度甲烷流态化燃烧反应模型的建立及实验验证[D].重庆大学.2016

[6].杨仲卿,杨鹏,张力,冉景煜,郭名女.低浓度煤层气流态化燃烧技术的研究进展[J].天然气工业.2015

[7].杨仲卿,杨鹏,王恒远,张力,冉景煜.超低浓度甲烷流态化催化燃烧特性与模型验证[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5

[8].滕海鹏,李诗媛,吕清刚.生物质流态化燃烧床料流化特性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

[9].岳琴,罗宝瑞,贾辉,王子福,黄本波.磷石膏流态化分解与甲烷燃烧反应热量耦合研究[J].磷肥与复肥.2014

[10].李廉明.生物质流态化燃烧过程理论和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3

标签:;  ;  ;  ;  

流态化燃烧论文-李德升,周少基,陈进,何建国,唐秋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