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破裂颅内动脉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破裂颅内动脉瘤论文文献综述
罗国强,秦彦昌,张百平,于庆伟[1](2019)在《介入栓塞治疗80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远期疗效的回顾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介入栓塞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应用介入栓塞治疗的80例UIA患者(83枚UIAs)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后的远期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80例UIA患者(83枚UIAs)中,2枚UIAs在介入栓塞手术1年后出现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8枚UIAs在手术1年后出现动脉瘤复发,并进行再次手术。UIAs介入栓塞术后10年内,动脉瘤累积破裂率为2.6%,累积再次手术风险为11.9%。大动脉瘤(≥10 mm)介入栓塞术后远期的再手术风险明显升高。结论介入栓塞治疗UIA安全性高,远期疗效满意。(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9年34期)
赵兰敏,薛勇,赵学俊,李龙,王兆斌[2](2019)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介入术后发生脑疝的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介入术后发生脑疝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实施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并发生脑疝进行分组,分析影响术后脑疝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防治策略。结果 86例患者中,15例术后发生脑疝,发生率为17.44%。发生组年龄>60岁、改良Fisher分级>Ⅱ级、Hunt-Hess分级>Ⅲ级、有高血压病史及宽颈动脉瘤的患者占比高于未发生组,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证实上述因素均为导致介入术后发生脑疝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介入术后患者发生脑疝的几率较高,年龄、改良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等均是其独立危险因素,针对以上因素应做好介入术后脑疝预防干预措施。(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9年33期)
路智文,李司司,张小曦,吕楠,刘建民[3](2019)在《合并载瘤动脉狭窄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因素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分析合并瘤颈近端载瘤动脉狭窄的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合并近端载瘤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52例,均经DSA证实。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将52例患者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每组各26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叁维DSA资料、合并载瘤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吸烟、糖尿病、脑梗死、是否合并动眼神经麻痹、是否多发动脉瘤;叁维DSA资料包括狭窄程度(轻至重度);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均一化壁面切应力(WSS)、低壁面切应力面积比(LSA)、动脉瘤纵横比、狭窄距离、动脉瘤瘤体与载瘤血管的直径比以及狭窄程度(量化指标)。结果 (1)破裂组女性患者比例高于未破裂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 8%(21/26)比53. 8%(14/26),χ~2=4. 282,P=0. 039],两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多发动脉瘤、脑梗死和动眼神经麻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2)两组患者载瘤动脉狭窄程度(轻至重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3)破裂组均一化WSS低于未破裂组,LSA和动脉瘤的纵横比大于未破裂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 691(0. 560,0. 867)比0. 852(0. 701,1. 097),Z=-2. 397; 7. 91%(1. 28%,11. 94%)比1. 36%(0. 28%,3. 48%),Z=2. 581;(1. 1±0. 3)比(0. 9±0. 4),t=2. 751;均P <0. 05];两组狭窄距离、动脉瘤瘤体与载瘤血管的直径比以及狭窄程度(量化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女性、高LSA、高动脉瘤纵横比以及低均一化WSS可能对瘤颈近端载瘤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有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江远龙,王智[4](2019)在《4D-CTA在评估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中的运用和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破裂可引发致命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关键在于筛选出高破裂风险的UIA。已知心动周期内UIA的动态变化为评估UIA破裂风险提供额外信息。四维CT血管成像(4D-CTA)不仅可以检测出UIA,还能动态观察UIA,评估破裂风险,为选择UIA的治疗时机和方式提供参考信息。本文基于4D-CTA观察UIA动态指标研究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杨继刚,李玮芳[5](2019)在《高压氧在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后的效果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高压氧在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后的效果。方法选取8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30d脑血管痉挛、脑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患者经高压氧治疗,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21期)
段铭铭[6](2019)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外周血中microRNA-126表达情况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ICA)患者外周血中microRNA-126表达情况,探讨microRNA-126潜在靶基因及其在ICA发生中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住院或体检的ICA患者120例作为ICA组,另选取体检无ICA且性别、年龄、伴随疾病与ICA组匹配者6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RT-PCR定量检测2组受检者外周血中microRNA-126的相对表达量,并采用UCSC数据库对microRNA-126的基因位点及同源性进行分析,采用TargetScan数据库及CoMeTa数据库对microRNA-126的潜在靶基因进行预测,采用DAVID数据库对microRNA-126的潜在靶基因的功能富集(GO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进行分析。结果 ICA组患者外周血中microRNA-126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靶基因预测软件共获得包括ITGA6、CRK、PCDH7、ADAM9等在内的15个潜在靶基因;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显示microRNA-126靶基因功能主要富集于蛋白质结合的形成以及FAS信号通路中。结论 microRNA-126在ICA患者中表达上调,并通过调控FAS信号通路中的多个靶基因参与ICA的发生。(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31期)
李文刚[7](2019)在《显微手术和介入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显微手术和介入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选择该院在2017年3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90例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纳入对象,按照硬币法将其随机划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观察组45例。采用显微手术对对照组予以治疗,采用血管内介入手术对观察组予以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良好率为44.4%,轻度残疾率为26.7%,重度残疾率为15.6%,植物生存率为11.1%,死亡率为2.2%,观察组良好率为73.3%,轻度残疾率为20.0%,重度残疾率为4.4%,植物生存率为2.2%,没有死亡。观察组的良好率、轻度残疾率、重度残疾率和植物生存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38、6.427、8.471、10.578,P<0.05)。在死亡率方面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5,P>0.05)。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8%,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7%,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46,P<0.05)。结论采用介入手术对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进行治疗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能够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降低其致残率和植物生存率,并且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本文来源于《系统医学》期刊2019年20期)
李追风[8](2019)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与巨噬细胞、载脂蛋白及弹力蛋白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与巨噬细胞、载脂蛋白以及弹力蛋白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血情况分为出血组(n=32,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和未出血组(n=96,体检或检查偶然发现颅内动脉瘤,但未破裂)。采用单因素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血清弹力蛋白、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金属基质蛋白-9(MMP-9)、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等实验室指标差异;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用Pearson法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出血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ApoB、TNF-α、MMP-9以及弹力蛋白水平高于未出血组,ApoA1水平低于未出血组(P<0.05)。对上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oA1、ApoB、TNF-1、MMP-9、弹力蛋白以及发生脑动脉硬化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ApoB、TNF-α、MMP-9以及弹力蛋白水平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呈现正相关,血清ApoA1水平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呈现负相关(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与巨噬细胞相关因子、ApoB及弹力蛋白水平呈现正相关,与ApoA1水平呈负相关,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川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绍林,黄金生,罗文伟,王晓亮,杨道明[9](2019)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内血肿的早期手术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内血肿的早期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早期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并清除脑内血肿的临床效果和预后。术后当天复查颅脑CT,术后第1天复查CTA,术后3个月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估预后,并进行定期随访。结果:30例患者共检查出32个动脉瘤,均成功夹闭动脉瘤的同时进行了血肿清除术,术后CTA复查未见动脉瘤瘤颈残留。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1例,颅内感染1例,脑积水3例,电解质紊乱6例,肢体偏瘫8例,应激性溃疡5例,癫痫1例。术后3个月,GOS 5分21例,GOS 4分6例,GOS 3分2例,GOS 2分1例,GOS 1分0例;规律随访,患者未再自发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动脉瘤复发。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内血肿,早期显微镜下夹闭动脉瘤的同时清除脑内血肿,患者预后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29期)
张秋建,王大巍,束汉生[10](2019)在《触珠蛋白(Hp2-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触珠蛋白(Hp2-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的患者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本科室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预后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37例)和不良组(31例)两组;根据血流情况分为血管痉挛组(32例)和非血管痉挛组(36例)两组。分析各组患者发病后1~3天、发病后第7~9天、发病后第13~15天采集血液对Hp2-2和TNF-α浓度变化并比较组间的差异。结果 a SAH血管痉挛组患者血浆Hp2-2和TNF-α浓度在发病后1~3天、发病后第7~9天、发病后第13~15天均高于非CVS组,二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血管痉挛患者进行比较发现血浆Hp2-2和TNF-α浓度也呈现在发病后第1~3天开始升高,发病后第7~9天达最高,发病后第13~15天开始下降,中重度血管痉挛患者与轻度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 SAH患者预后比较中发现血浆HP2-2及TNF-α浓度与患者预后有成正相关,预后不良组血浆HP2-2及TNF-α浓度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监测血浆Hp2-2和TNF-α浓度的动态监测对于评估病情及预后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9期)
破裂颅内动脉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介入术后发生脑疝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实施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并发生脑疝进行分组,分析影响术后脑疝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防治策略。结果 86例患者中,15例术后发生脑疝,发生率为17.44%。发生组年龄>60岁、改良Fisher分级>Ⅱ级、Hunt-Hess分级>Ⅲ级、有高血压病史及宽颈动脉瘤的患者占比高于未发生组,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证实上述因素均为导致介入术后发生脑疝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介入术后患者发生脑疝的几率较高,年龄、改良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等均是其独立危险因素,针对以上因素应做好介入术后脑疝预防干预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破裂颅内动脉瘤论文参考文献
[1].罗国强,秦彦昌,张百平,于庆伟.介入栓塞治疗80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远期疗效的回顾性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
[2].赵兰敏,薛勇,赵学俊,李龙,王兆斌.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介入术后发生脑疝的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
[3].路智文,李司司,张小曦,吕楠,刘建民.合并载瘤动脉狭窄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因素的初步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9
[4].江远龙,王智.4D-CTA在评估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中的运用和进展[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9
[5].杨继刚,李玮芳.高压氧在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后的效果探讨[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6].段铭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外周血中microRNA-126表达情况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7].李文刚.显微手术和介入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研究[J].系统医学.2019
[8].李追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与巨噬细胞、载脂蛋白及弹力蛋白的相关性[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9
[9].张绍林,黄金生,罗文伟,王晓亮,杨道明.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内血肿的早期手术治疗[J].中外医学研究.2019
[10].张秋建,王大巍,束汉生.触珠蛋白(Hp2-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价值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