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乡村公共秩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秩序,乡村规划,乡村公共空间
乡村公共秩序论文文献综述
赵奕涵[1](2019)在《社会秩序视角下乡村公共空间营造之道探究——以杨陵区五泉镇王上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大量的乡村振兴试点村庄开展了如火如荼的乡村规划建设,乡村公共空间营造更是其中的重点工作。但是,乡村公共空间到底该如何营造,属于中国乡村的公共空间营造之道应该是怎样的却一直不甚明朗。本文以一个乡村振兴试点村庄,杨陵区五泉镇王上村为例,从乡村社会秩序视角出发,通过梳理王上村不同历史时期公共空间、社会秩序演变历程,总结归纳出乡村社会秩序应是一个乡村共同体的本质内涵。区别于城市,乡村公共空间应具有自发性、边界模糊性、地域性、功能复合性、公共性五大特征。而城镇化、政治经济制度、产业变迁、物质空间变迁是影响乡村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以重构乡村共同体的社会秩序为目标,以小见大地提出了乡村公共空间营造原则和弹性管理村庄建设用地、发挥空间营造的自发性与公共性、结合乡村产业发展营造公共空间、保护与传承乡村人文空间、营造适宜交往的生活公共空间五大策略,并为王上村的建设提出了相应建议。(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期刊2019-10-19)
肖远香[2](2019)在《村庙治理与乡村公共秩序建构:基于江西省J庙的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乡村公共性的消解,乡村治理真空困境已经成为新时期乡村治理的突出难题。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传统民间信仰及其载体的重构与发展似乎成为新时期乡村治理的重要文化与制度力量。该文以江西省J庙的研究个案,发现村庙从组织的成立、会首的产生到职责分配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管理体系,其内在的动员机制保证了村庙生活的有序运行。同时,村庙在生产公共空间、塑造公共规则、供应公共产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村落转型时期,将民间信仰引入乡村治理体系能帮助乡村再造公共性,也可弥补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能力的不足。面对此现实,国家和政府应当尊重村庙的自主性,合法化民间信仰的生存地位,并对其加以监督和引导,充分挖掘民间信仰的治理功能。(本文来源于《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唐洪亚[3](2018)在《村落空间秩序影响下的乡村公共设施适老性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城镇化的推进,公共设施的适老性设计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乡村,公共设施的适老性设计呈现出了无障碍性、归属感营造、环境友好性和社交引导的原则。此外,村落空间秩序会对乡村公共设施的适老性产生影响,主要通过农事劳动功能与生活功能混合、延续聚落景观风貌稳定性、沉淀多年的民俗价值观3个方面进行,使得乡村公共设施的适老性设计策略须包含功能多样化、风格地域化和管理集约化3个方面。(本文来源于《工业设计研究》期刊2018年00期)
唐洪亚[4](2018)在《村落空间秩序影响下的乡村公共设施适老性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城镇化的推进,公共设施的适老性设计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乡村,公共设施的适老性设计呈现出了无障碍性、归属感营造、环境友好性和社交引导的原则。此外,村落空间秩序会对乡村公共设施的适老性产生影响,主要通过农事劳动功能与生活功能混合、延续聚落景观风貌稳定性、沉淀多年的民俗价值观3个方面进行,使得乡村公共设施的适老性设计策略须包含功能多样化、风格地域化和管理集约化3个方面。(本文来源于《工业设计研究(第六辑)》期刊2018-11-01)
牛耀红[5](2018)在《社区再造:微信群与乡村秩序建构——基于公共传播分析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公共传播分析框架,通过线上民族志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考察了一个西部农村的微信群实践。研究发现,基于社交媒体的微信群成为了社区公共空间,村民借助微信群实现了群体虚拟在场,使得村民从"私领域"走向"公领域"。微信群对于基层秩序的作用在于"改变社区黏合纽带"。村民借助社交媒体形成了"互联网自组织",成为乡村社会重要"中间组织"。这一能动性较强的开放组织进一步将分散在不同空间的村民纳入到"媒介化合作网络"。基于微信群的线上交往、话语交流、公共行动将多元主体融入到了一个"共同场域"。村民由"原子化"状态转变为媒介"共在"、通过舆论形成"共识",经由媒介形成共同行动。从关系、意识、行动叁个层面强化了村民之间的社会关联,从而建构了乡村秩序,再造了"跨越边界的社区"。(本文来源于《新闻大学》期刊2018年05期)
李卓翰[6](2018)在《公共宗教生活与乡村秩序》一文中研究指出藏族对宗教有着虔诚的信仰,宗教贯穿其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教仪轨、宗教信仰、宗教禁忌、宗教仪式等与乡村秩序的构建与维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中所指出的,“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在乡村治理的实践中,要重视宗教的影响,充分发挥宗教的正功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本文以迪庆藏族自治州奔子栏村的公共宗教生活及其在当地乡村秩序构建与维系中的正功能为主线,以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为依据,运用文献收集、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民族学研究方法,从以下几点展开深入研究:第一,考察奔子栏村的公共宗教生活情况。奔子栏公共宗教生活多样,包括拉斯节、念经、讲经、转神山、拜佛等。这一部分从公共宗教生活的场所、时间、参与人群、参与方式、参与过程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含义来进行考察。第二,探讨公共宗教生活在乡村秩序构建与维护中的功能,主要从正功能的角度出发,讨论公共宗教生活在奔子栏的乡村政治秩序、经济秩序、文化秩序和生态秩序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第叁,分析与反思。一方面,作为云南藏区“民族和谐、繁荣稳定”格局的一个缩影,奔子栏村良好的乡村秩序及治理之道可以为云南藏区的治理提供参考,公共宗教生活所发挥的正功能,不仅是乡村的内生约束机制,也是维护乡村秩序的内在力量;另一方面,乡村秩序并非独立存在,它总是嵌入在当地的社会文化体系之中,在乡村秩序的构建与维持过程中,应将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治理转化为嵌入当地社会文化背景之中的治理,对于像奔子栏这样有着浓厚宗教氛围的少数民族村寨而言,更需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充分发挥乡村的内生型力量,实现“嵌入性”治理。(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8-05-01)
牛耀红[7](2018)在《建构乡村内生秩序的数字“社区公共领域”——一个西部乡村的移动互联网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微观公共领域视角,论文考察了一个西部乡村的移动互联网公共平台,并将其视为数字社区公共领域。研究认为,此类数字社区公共领域通过虚拟在场将"半熟人社会"转变为"熟人社会","再造社区",建构了乡村内生秩序。其本质是新媒介赋权村庄体制外精英形成媒介自组织,成为了村庄新型内生力量。媒介自组织通过移动网络平台的话语表达、媒介动员、公共行动等方式,连接了分散在不同空间的"原子化"村民,促进了乡村社会发育。随着村庄权力结构的变迁,媒介自组织与村两委展开了博弈,暂时形成了相对均衡的协同治理模式。数字社区公共领域使村庄从名义的村民自治迈向了通过网络公共参与实现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模式。(本文来源于《新闻与传播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段文艳[8](2018)在《民间信仰与村落公共空间的秩序建构——以近代华北乡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共空间是华北村落群体性存在的重要标识。村落中的公共空间是隐性的,但又通过地缘、血缘、神缘等显性因素得以界分。民间信仰为村落公共空间的存在提供了神圣性依据。一方面体现为以村庙为中心的村落日常信仰是构成村落公共空间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对于村民来说村落空间本身又是具有宗教性的日常存在。(本文来源于《大连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匡立波,夏国锋[9](2016)在《公共空间重构与乡村秩序整合——对湘北云村小卖铺辐射圈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村落社会传统公共空间衰落后,小卖铺成为了新兴公共空间,它具有农村初级交换单位的经济功能、公共文化复兴场域的文化功能、农村权力文化网络的社会功能。以小卖铺为中心,以周围最远的进店农户为边界,其所覆盖到的地理范围就是小卖铺辐射圈,村落形似以公路为竹签、以每个小卖铺辐射圈为"糖葫芦"串成的"糖葫芦串"。每颗"糖葫芦"是村民的生活单元,也是地形相似、信息相通、规模适度的乡村治理单元,它将范围过大的村庄切割成多个"熟人社区",有利于节约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成效,整合乡村秩序。(本文来源于《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王亚华,高瑞[10](2015)在《走向稳定、秩序与良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公共事务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公共事务治理的核心是农民如何达成有效和稳定的合作。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公共事务治理领域的农民合作方式从人民公社时期的强制合作转变为税费改革后的自愿合作。乡村治理结构的变迁,使基层村社组织丧失了组织农民的能力,由此导致的农民合作困境,是乡村治理问题的症结。摆脱农民合作困境的叁种改革思路——市场化、自组织和再集权——在实践中都困难重重,其根源在于小农经济国情条件的制约、农民合作资源的流失以及农村领导力的匮乏。加强基层组织能力建设、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激励相容机制建设以及法治和文化建设是乡村治理摆脱困境、走向良治的基本取向。(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期刊2015年03期)
乡村公共秩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乡村公共性的消解,乡村治理真空困境已经成为新时期乡村治理的突出难题。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传统民间信仰及其载体的重构与发展似乎成为新时期乡村治理的重要文化与制度力量。该文以江西省J庙的研究个案,发现村庙从组织的成立、会首的产生到职责分配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管理体系,其内在的动员机制保证了村庙生活的有序运行。同时,村庙在生产公共空间、塑造公共规则、供应公共产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村落转型时期,将民间信仰引入乡村治理体系能帮助乡村再造公共性,也可弥补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能力的不足。面对此现实,国家和政府应当尊重村庙的自主性,合法化民间信仰的生存地位,并对其加以监督和引导,充分挖掘民间信仰的治理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乡村公共秩序论文参考文献
[1].赵奕涵.社会秩序视角下乡村公共空间营造之道探究——以杨陵区五泉镇王上村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2019
[2].肖远香.村庙治理与乡村公共秩序建构:基于江西省J庙的个案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
[3].唐洪亚.村落空间秩序影响下的乡村公共设施适老性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研究.2018
[4].唐洪亚.村落空间秩序影响下的乡村公共设施适老性设计研究[C].工业设计研究(第六辑).2018
[5].牛耀红.社区再造:微信群与乡村秩序建构——基于公共传播分析框架[J].新闻大学.2018
[6].李卓翰.公共宗教生活与乡村秩序[D].云南大学.2018
[7].牛耀红.建构乡村内生秩序的数字“社区公共领域”——一个西部乡村的移动互联网实践[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
[8].段文艳.民间信仰与村落公共空间的秩序建构——以近代华北乡村为例[J].大连大学学报.2018
[9].匡立波,夏国锋.公共空间重构与乡村秩序整合——对湘北云村小卖铺辐射圈的考察[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
[10].王亚华,高瑞.走向稳定、秩序与良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公共事务治理[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