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絮凝过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絮凝,重力流膜过滤,灰水处理,除污效能
电絮凝过滤论文文献综述
杨淘[1](2018)在《电絮凝—重力流膜过滤(EC-GDM)对灰水的处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灰水(GW)在生活污水中由于其水量占比大、污染程度较轻的特点,具有很高的回用价值,合理的灰水处理回用工艺不仅可以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还可以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半集中式污水处理系统的发展。本文在总结目前的灰水处理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低能耗、低维护的电絮凝-重力流膜过滤(EC-GDM)方法,通过调整反应器电极组合方式、极板间距、电流密度、停留时间、初始pH和外加电解质Na_2SO_4的投加量等运行条件,主要以对灰水LAS、COD_(Cr)、浊度的去除率和出水pH稳定性以及出水通量作为考察对象,探索EC-GDM对本试验所采用的模拟轻度灰水的处理效果;在适宜运行条件下考察了重力流过滤装置膜组件的清洗恢复情况,验证了EC-GDM装置连续运行的稳定性,并在连续运行试验中增加对灰水中TP和NH_3-N去除效果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1)Al-Fe-Fe-Al的极板组合方式,对灰水中的LAS、COD_(Cr)和浊度的综合去除效果优于Al-Al-Al-Al、Fe-Fe-Fe-Fe、Fe-Al-Fe-Al、Al-Fe-Al-Fe几种组合情况,并且其出水pH的稳定性更好;极板间距由25mm减小至15mm的过程中,出水LAS、COD_(Cr)去除率有明显提升,继续缩小极板间距对污染物去除率提升不明显,且易导致极板间流通性变差、絮体拥塞;反应器电流密度由5.714mA/cm~2增至7.143mA/cm~2时,对灰水中污染物的处理效果提升明显,继续增加至10.00mA/cm~2的过程中,对COD_(Cr)去除率无明显提升,对LAS的去除甚至产生不利影响;有效停留时间T≥18min时,反应器对LAS的稳定去除效果差别不大,但T=22.5min时具有最大的COD_(Cr)稳定去除率;灰水初始pH值位于中性附近的条件下,电絮凝产生更高效的水解产物和更小尺寸的H_2和O_2微气泡,对灰水的絮凝、气浮以及氧化作用优于酸性和碱性条件,在任一进水pH值条件下,随着反应器的持续运行,其出水pH值均有向中性靠近的趋势;适量投加Na_2SO_4(50mg/L),可促进絮凝反应的进行,缩短反应器运行至稳定出水所需时间,但对于稳定出水后的最高去除效果而言无明显提升,过量的Na_2SO_4反而会降低污染物处理效率。改变反应器操作条件,对出水浊度影响甚微,各条件下均能得到低浊度出水;不同运行条件下随运行时间的延长,反应器出水通量均呈现出先迅速降低,后缓慢降低直至趋于平缓的趋势。各运行条件均调整至适宜的运行参数时,反应器运行80min后出水水质、膜通量基本稳定。(2)对重力流膜过滤装置进行160min的滤膜纯水通量测试,试验所采用的pvdf滤膜在0.8m的试验水头下纯水稳定通量约为0.56mL/(min.cm~2);在适宜运行条件下,以80min作为固定清洗周期对滤膜进行清洗并测试其膜通量恢复情况,结果表明,初次清洗后膜通量恢复率达到80.4%,各周期通量下降趋势基本一致,并且各清洗周期末膜比通量依次降低。(3)反应器在适宜运行条件下连续运行320min,整个运行过程对浊度的去除率达97.6%以上,反应器出水稳定后对LAS、COD_(Cr)和TP的去除率分别稳定达到93.1%、62.8%和92.5%以上,对于NH_3-N的最高去除率为32.4%,运行时间过长会导致污染物去除率略有降低。反应器稳定运行出水LAS、浊度、NH_3-N与pH基本达到GB/T 18920-2002中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同时对灰水中的TP具有很好的处理效果,但出水COD_(Cr)不甚理想。(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4-01)
周振,姚吉伦,庞治邦,刘波[2](2016)在《响应曲面法优化电絮凝—陶瓷微滤膜过滤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电絮凝—陶瓷微滤膜(EC/CMF)工艺在净化微污染水源水时的产水量(以水量综合指标表征),在前期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工艺条件,考察电流密度、进水流量、跨膜压差及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EC/CMF工艺水量综合指标的影响,得到多元二次回归模型。经响应曲面法分析,EC/CMF工艺的最佳运行条件为电流密度1.63 mA/cm2、进水流量2.94L/min、跨膜压差0.15MPa,在此条件下,水量综合指标的计算值最大,为44.5%。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构建的回归模型可靠度、精确度高,电流密度和进水流量间的交互作用对水量综合指标影响显着。(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6年03期)
李富华,吕文英,刘国光,姚琨,林亲铁[3](2015)在《电絮凝/膜过滤技术处理含铅废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絮凝/膜过滤技术处理含铅废水,考察了进水pH值、电流密度和水流量对铅的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技术的最佳进水pH值为6,电流密度为18A/m2,水流量为2L/min。在此条件下,对不同质量浓度的含铅废水进行处理,铅的去除率均在95%以上,最高可达99.26%。(本文来源于《电镀与环保》期刊2015年02期)
李富华,吕文英,刘国光,姚琨,林亲铁[4](2013)在《电絮凝-膜过滤技术处理含铜废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控制重金属废水对环境的污染,采用电絮凝-膜过滤技术处理含铜废水,考察了进水pH、电极电流密度和水流量对铜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技术的最佳进水pH值为5.8,电极电流密度为10 A/m2,水流量为2 L/min。在此条件下,对不同浓度的含铜废水进行处理,铜去除率均在95%以上,最高可达99.02%。由此可见,电絮凝-膜过滤技术对含铜废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3年04期)
李富华,吕文英,刘国光,姚琨,林亲铁[5](2013)在《电絮凝-膜过滤技术处理含镉废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絮凝-膜过滤技术处理含镉废水。考察了进水pH值、电流密度和废水的流量对镉的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技术的最佳进水pH值为8,电流密度为20A/m2,废水的流量为2L/min。在此条件下,对不同质量浓度的含镉废水进行处理,镉的去除率均在96%以上,最高可达99.55%。(本文来源于《电镀与环保》期刊2013年04期)
孙磊[6](2009)在《膜生物反应器及电絮凝—过滤技术在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受到限制的地区,建立及推广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成为解决该类地区水污染问题的可行途径。超滤膜生物反应器(MBR)和电絮凝(EF)-过滤系统均具备占地面积小、出水水质高和稳定可靠等优点,因此本文对膜生物反应器及电絮凝-过滤技术应用于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进行了研究。超滤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采用德国某公司提供的一体化单级MBR。由于单级MBR设计参数固定且德国生活习惯与我国山区存在巨大差异,启动阶段膜生物反应器污泥负荷(F/M)远低于0.05kgCOD/kgMLSS·d,造成了严重的污泥解体。表征污泥活性的指标单位氧气利用率(SOUR)从37.25 mg O2/g MLSS/h降低到20.29 mg O2/g MLSS/h,污泥浓度从4g/L下降并稳定在2g/L,污泥体积平均粒径也从104μm降低到59μm,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中蛋白和多糖的比例分别比初始阶段增加了11倍和6.5倍,造成严重的膜污染。针对启动阶段遇到的问题,采用2g/L污泥浓度启动,保证污泥负荷(F/M)在0.05kgCOD/kgMLSS·d以上,并在好氧生物池完成污泥驯化后将膜组件放入系统内进行一体化运行,避免严重的膜污染。环境温度的变化也是制约单级MBR运行的因素。水温在13℃以上,单级MBR可保持优异的COD以及氨氮的去除效率,同时由于超滤膜组件自身的特性,可保证对于悬浮颗粒物的全部去除。与传统活性污泥系统类似,在水温低于4℃的情况下,MBR反应器内的微生物进入休眠状态,无法对水中污染物质进行分解代谢,对于氨氮和COD的去除均由膜组件的物理截留造成。当水温进一步降低至0℃以下时,污泥出现大面积解体、造成严重膜污染以及出水水质恶化。建议MBR在分散式处理中统一采用埋地式安装,以应对当地的低温天气。无法高效脱氮除磷是单级MBR的瓶颈。对原有单级MBR进行改良构建两级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TSBMBR)实现了COD、NH3-N、TN和TP分别达到94%、90%、82%和90%以上的去除率,出水符合景观用水标准。第一级反应器(TSBMBR1)中污泥龄控制在5-7天,并创造适合聚磷菌PAOs生存的条件,系统始终保持高效的除磷效果。在TSBMBR1中形成了颗粒化污泥与絮体污泥共存的现象。在系统运行30天后,污泥SVI值稳定在50ml/g,粒径从84μm增长到300μm。胞外聚合物EPS含量随着颗粒化的进行从接种状态时的40 mg/g MLSS上升至80-100 mg/g MLSS,同时SMP伴随着反应器中污泥颗粒化的过程也从5 mg/g MLSS迅速增加至15-20 mg/g MLSS,随着颗粒化的稳定SMP含量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同时污泥表面电荷负向增加,相对憎水性增强。第二级反应器(TSBMBR2)在排泥模式下污泥浓度稳定在6-8g/L,污泥龄控制在25-30天,可保证高效的总氮去除率且膜通量稳定没有出现明显的膜污染。同时由于泥龄长,系统内出现大量原生和后生动物。TSBMBR2进入不排泥模式污泥浓度增长至13g/L,同时SOUR从30 mg O2·g MLSS·h-1下降至10 mg O2·g MLSS·h-1,微生物进入以内源呼吸为主模式,反应器内形成以丝状菌为主体的菌群模式。随着系统运行过程中丝状菌不断大量繁殖,使得污泥表面电荷逐步下降,从接种污泥的-1.6meq./g MLSS下降到-2.6meq./g MLSS,同时污泥絮体的憎水性也显着提高,从45%上升到95%,单位膜通量从最初的750 L?h-1?bar-1下降至400L?h-1?bar-1附近。通过SPSS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EPS中的蛋白对污泥沉降性能具有明显影响,并且由于EPS中蛋白组分占主导,因此总EPS和污泥沉降性能也有较好的相关性,同时单位膜通量和SMP中的多糖含量有很好的相关性。两级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优质出水的代价是牺牲了膜单元的处理能力,膜组件处理能力仅为原有单级MBR的40%。同时,两级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无法对已有的单级MBR在现场进行改装,因此在保证膜单元处理能力不变的情况下,使出水满足回用水标准是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同时,污水分散式处理技术也要求在保证高效处理能力的同时,具备应对突发性废水如含重金属废水排放的能力。采用电絮凝-沙滤系统对二级生物处理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取得了97%的除磷效率和20-25%的总有机碳TOC去除率。该技术具有模块化、占地面积小以及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具备和其它处理工艺串连的能力。电絮凝-过滤技术可对含重金属废水进行高效去除。选取Ni为目标重金属进行处理发现溶解氧在电絮凝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对后继的过滤作用产生影响。随着曝气的加入,铁电极释放的铁离子的量并没有增加。通过试验可确定溶解氧耗尽拐点(DOEP)。本系统中1.3 mg/L DO可被认为是DOEP同时是二价铁离子富集的转折点。曝气可以使反应器的溶解氧在DOEP之上,从而保证反应器中叁价铁离子占主导。非曝气状态下电絮凝与微滤的结合以及曝气状态下电絮凝与沉淀和滤纸过滤的结合均可完全去除溶液中Ni和Fe离子,使出水达标排放。本文最后对单级MBR与电絮凝-沙滤联用技术从理论可行性和运行成本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该组合技术除了具有应对突发重金属废水污染的能力,与两级膜生物反应器相比还具有运行成本低和处理量高的特点,且出水可满足城市生活杂用水排放标准。因此有必要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通过中试研究对该组合工艺进行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9-06-01)
程宇婕,冯启言,李向东,刘波[7](2007)在《电絮凝-过滤法去除源水中微量有机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电絮凝-过滤法进行了源水中有机物去除的实验研究,探讨了电流密度、电解时间和pH值等因素对源水中TOC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电极间距1.0cm,电流密度47.2 A/m2,初始TOC浓度为12.4mg/L时,反应12min后,出水浓度为3.60mg/L,TOC去除率可达71%。表明电絮凝法可有效去除源水中微量有机物。其去除机理包括电絮凝、电化学氧化和还原以及电气浮等。(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07年08期)
电絮凝过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提高电絮凝—陶瓷微滤膜(EC/CMF)工艺在净化微污染水源水时的产水量(以水量综合指标表征),在前期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工艺条件,考察电流密度、进水流量、跨膜压差及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EC/CMF工艺水量综合指标的影响,得到多元二次回归模型。经响应曲面法分析,EC/CMF工艺的最佳运行条件为电流密度1.63 mA/cm2、进水流量2.94L/min、跨膜压差0.15MPa,在此条件下,水量综合指标的计算值最大,为44.5%。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构建的回归模型可靠度、精确度高,电流密度和进水流量间的交互作用对水量综合指标影响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絮凝过滤论文参考文献
[1].杨淘.电絮凝—重力流膜过滤(EC-GDM)对灰水的处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8
[2].周振,姚吉伦,庞治邦,刘波.响应曲面法优化电絮凝—陶瓷微滤膜过滤工艺的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6
[3].李富华,吕文英,刘国光,姚琨,林亲铁.电絮凝/膜过滤技术处理含铅废水的研究[J].电镀与环保.2015
[4].李富华,吕文英,刘国光,姚琨,林亲铁.电絮凝-膜过滤技术处理含铜废水的研究[J].环境工程.2013
[5].李富华,吕文英,刘国光,姚琨,林亲铁.电絮凝-膜过滤技术处理含镉废水的研究[J].电镀与环保.2013
[6].孙磊.膜生物反应器及电絮凝—过滤技术在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7].程宇婕,冯启言,李向东,刘波.电絮凝-过滤法去除源水中微量有机物[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