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适合海绵橡胶材料的本构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谭宇[1](2020)在《室温硫化硅橡胶泡沫包装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硅橡胶泡沫材料(SF)集硅橡胶的属性与泡沫材料的特性于一体,具有质轻、耐高低温和生物形容性等性能。目前,SF材料多采用高温硫化(HTV)的方法制备,但该方法存在污染环境、制品尺寸不稳定等局限性。因此,本文采用室温硫化(RTV)的技术路线制备SF。首先,从配方设计和成型工艺入手,制备系列RTVSF材料,并采用扫描电镜(SEM)对其泡孔结构进行深入观察,研究泡孔结构的形成与影响机制。同时采用电子万能试验机、动态热机械分析仪、热失重分析仪研究RTVSF材料的性能,构建结构-性能关系。其次,以商业化泡沫聚乙烯(EPE)和泡沫聚苯乙烯(EPS)材料为比较对象,研究RTVSF材料的静态、动态缓冲性能和疲劳性能,评价其在包装领域的应用前景。最后,以高脚玻璃杯为包装对象,通过ABAQUS有限元跌落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综合评价RTVSF材料的包装性能。具体研究过程如下:以含氢硅油(PMHS)、α,ω-二乙烯基聚二甲基硅氧烷(Vi-PDMS)、α,ω-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Hy-PDMS)、白炭黑(SiO2)、空心玻璃微珠、碳酸钙、硅微粉、石墨烯为原料,制备了系列RTVSF材料。SEM研究结果表明:材料泡孔数量随PMHS用量的增加而增多,但其受Vi-PDMS和Hy-PDMS的用量比例影响较小;SiO2对泡孔的形成具有成核作用。RTVSF材料交联密度和拉伸强度随PMHS用量或Vi-PDMS和Hy-PDMS比例的增加而提高,压缩永久变形随其增加而减小;SiO2具有较好的补强作用,RTVSF/SiO2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达到259.3 k Pa。当PMHS用量为8 wt%、Vi-PDMS为54.2 wt%、Hy-PDMS为45 wt%、SiO2为6 wt%、熟化温度为160℃和熟化时间为2 h时,RTVSF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优,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399.3 k Pa),压缩永久变形达到最小值(1%)。以EPE和EPS材料为比较对象,进一步研究RTVSF的缓冲性能。研究发现,三种材料在压缩过程中均经历了弹性变形、屈服吸能和压实后应力急剧上升三个阶段。EPS和EPE材料的静态缓冲系数均随应变的增加逐渐减小。RTVSF材料的静态缓冲系数先减小后增加,缓冲系数极小值为4.19。RTVSF的最大加速度、动态缓冲系数介于EPS和EPE之间,动态缓冲系数极小值为4.2,其缓冲效率优于EPE材料。采用动态疲劳测试可模拟材料在运输过程中的动态冲击过程。研究发现,RTVSF材料疲劳前后的泡孔形态和泡孔直径变化较小,表明疲劳过程对其泡孔结构影响较小。EPE疲劳后出现泡孔变形和坍塌现象,泡孔壁出现严重褶皱。EPS疲劳后泡孔被挤压变形和部分压塌。RTVSF材料的疲劳次数可达到600万次,远高于EPE的疲劳次数(28万次)和EPS的疲劳次数(2000次);RTVSF材料疲劳后高度保持率达到99.8%,而EPE和EPS材料分别为54.5%和74.5%;此外,对比EPE和EPS材料,RTVSF材料疲劳后缓冲系数变化较小。采用ABAQUS软件对RTVSF包装的玻璃杯进行跌落仿真分析和试验研究,发现RTVSF厚度为8 mm时不仅可保护玻璃杯不被破坏,同时不造成材料和功能浪费。最大应力发生在底面角跌落,应力值达56.5 MPa,低于许用应力。RTVSF包装玻璃杯的跌落试验与有限元仿真分析结果一致,RTVSF能保护玻璃杯在跌落过程中不被损坏。同等厚度的EPS材料包装玻璃杯,在底面角和棱跌落后,玻璃杯发生损坏,RTVSF比EPS具有更优的保护能力。RTVSF材料具备作为包装缓冲材料的优异性能,并具有减量、安全的特点,同时具备耐高低温、可重复使用、无毒无害、快速因地制宜的工艺等不可替代的优点,可广泛用于精密仪器、电子产品和易碎商品的包装材料。
赵建才,郭强强,沈伟平,姜丽丽[2](2020)在《轿车门洞密封条海绵泡管表面褶皱问题及改进措施》文中研究指明轿车门洞密封条装车后,发现了海绵泡管表面褶皱问题。海绵泡管表面褶皱是橡胶发泡后内部气孔堆积后产生的外观缺陷,材料密度和泡管变形是两种主要影响因素。为了消除泡管的表面褶皱问题,进行了工艺改进试验和现场改进措施。结果表明:发泡剂650 g、硫磺380 g、促进剂2.5份、材料密度0.7~0.8 g/cm3、断面壁厚减薄0.2 mm,试装车后表面褶皱消除,密封力合格;为了实现工艺方案,在现场采取了制作专用检具、更新检验指导书、监控材料密度等措施,确保消除了海绵泡管表面褶皱现象。
屈壮俊[3](2020)在《减振橡胶动态阻尼性能的数值模拟》文中认为在航天、机械等领域,出于保护设备的目的,需要开展噪声和振动的控制。橡胶材料由于其结构紧凑、减振性能强以及工艺性好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减振器件中。橡胶减振性能取决于强依赖于工况温度、荷载频率和动态位移振幅的橡胶材料动态阻尼性能。研究橡胶材料在不同温度、频率及位移振幅工况下的动态阻尼性能(动态模量和阻尼)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本文开展橡胶减振材料动态阻尼属性的数学本构模型预测工作。基于应力叠加法,将橡胶减振材料应力分为线弹性、粘弹性和弹塑性部分,构建粘弹性模型表征橡胶材料的频率相关性,构建弹塑性模型表征橡胶材料的振幅相关性,并联粘弹性模型与弹塑性模型,基于温频等效方程引入温度对橡胶材料阻尼的影响。开展橡胶材料动态性能实验,基于实验数据进行数学本构模型的参数反演,得到可以表征不同温度、频率和振幅下的橡胶材料动态阻尼性能显式表达。在构建数学本构模型时,本文分别采用整数阶广义Maxwell粘弹性模型和分数阶广义Maxwell粘弹性模型表征动态阻尼性能的频率相关性,分别引入理想弹塑性模型和应力强化弹塑性模型表征动态阻尼性能的振幅相关性。通过与实验性能比较,最终选定分数阶广义Maxwell粘弹性模型和应力强化弹塑性模型预测橡胶材料动态阻尼属性。模拟预测与校验实验数据整体误差为8.67%,可认为较好地预测了不同温度、频率和振幅下的橡胶材料动态阻尼属性。本文开展橡胶减振材料动态阻尼属性的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工作。基于数学统计思路,不考虑动态阻尼性能等参数实际物理意义,而是分析动态阻尼性能与温度、频率和振幅间的非线性关系。构建反向传播神经网络,以温度、频率和振幅为特征输入,以动态模量和阻尼为标签输出数据,采用三个隐藏层设置,每层引入ReLu激励函数增强神经网络的非线性表达能力,避免tanh等函数的梯度消失现象,采用梯度下降优化算法基于实验数据进行神经网络的训练,给出有效表征温度、频率和振幅与橡胶材料动态阻尼性能间复杂非线性映射关系、快速预测橡胶材料动态阻尼性能的全连接神经网络,有利于不同工况下的橡胶材料快速概念设计。神经网络预测与实验结果比较可知,神经网络对强依赖于温度、频率和振幅的橡胶材料动态阻尼性能的描述整体误差为9.18%。本文开展数学本构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对橡胶材料动态阻尼性能预测能力的研究。当前工作受限于实验代价,获得的实验数据有限。基于有限实验数据开展数学本构模型参数反演和神经网络训练,得到的数学本构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描述能力受限。本文比较了不同工况下的橡胶材料动态阻尼性能,以实验校验数据为基准,可以发现,本构模型在描述橡胶非线性动态阻尼性能要优于神经网络,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有限实验数据不能满足神经网络训练需求。为了进一步训练神经网络,本文基于描述能力较强的本构模型提取温度、频率和振幅与动模量和阻尼间非线性关系,极大丰富神经网络样本数据,得到训练成熟的神经网络。以实验校验数据为基准,可发现基于有限实验数据和本构模型数据为基础的神经网络预测误差为5.97%。本文基于数学本构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开展了橡胶材料动态阻尼性能的数值模拟,数学本构模型给出动态阻尼性能与温度、频率和振幅间的力学机理解释,神经网络模型可快速预测强依赖于温度、频率和振幅的非线性动态阻尼性能。当前工作可快速预测不同工况下的非线性动态阻尼性能,有利于橡胶减振材料的快速概念设计。
许涛[4](2019)在《汽车关门声品质仿真预测与优化分析》文中提出汽车关门时的声音具有复杂的非线性特征,在对汽车关门声的评价上主要还是依靠具有丰富经验的声品质评价工程师反复倾听采集的关门声信号,然后再逐个打分。更重要的是关门声品质的评价和优化需要在生产出样车后才能够进行,灵活性和时效性较差,整个评价和优化过程冗长繁琐。本文针对现行的关门声品质评价与优化阶段存在的问题,以某汽车公司车门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关门声品质预测模型,结合仿真的方法,在车门投入制造前对车门的关门声品质做出预判。并对车门密封条结构进行优化,达到改善车门关门声品质的目标。将割裂的声品质和结构两个问题直接联系起来,探索了通过修改结构和材料参数构建良好声品质的过程。本文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部分:首先,对关门声样本进行采集,使用成对比较法对关门声样本进行主观评价,基于客观心理声学参数,提出用于对关门声品质进行客观量化的多元线性回归数学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将主观的“品质”好坏用量化的数值大小来代表。综合对比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数学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采用预测精度更高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后期仿真得到的关门声信号进行声品质预测;然后,建立车门的有限元和瞬态边界元模型,利用有限元仿真分析车门关闭时各个零部件的加速度特性,以车门部件加速度为边界条件,利用瞬态边界元法仿真得到车门的声压时间曲线。通过进行关门的振动噪声实验,发现采集到的加速度和声压信号与仿真结果吻合程度较高,分别提取仿真和实验关门声信号的响度和尖锐度输入到已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中,计算得出仿真与实验预测的声品质得分误差小于10%;最后,采取调整关门时门板加速度的思路对车门密封条的结构进行优化,选取三种不同截面的车门密封条,仿真分析三种密封条对车门加速度的影响和对关门能量的吸收情况,选取对车门关闭时缓冲效果最好的3号密封条进行关门声学仿真,优化后的车门关门声品质预测得分比优化前的关门声品质预测得分高36分,说明双层缓冲结构的密封条能够有效降低关门时的响度和尖锐度,有利于提高车门的关门声品质。
陈亨[5](2019)在《车门密封系统关闭力仿真及截面优化设计》文中指出汽车密封系统本质上是利用橡胶材料的超弹性,填补车身开口件与闭合件不可避免地存在的间隙,从而起到减振、美观、隔声、防尘、防水等作用。然而车门系统轮廓多为复杂三维空间曲面,传统密封系统采用单一截面或二截面接合设计,结构形式简单,几何变量较少。在钣金间隙差异、车门旋转压缩与安装轮廓大曲率三大因素作用下,局部受力与密封性能会出现较大波动,难以满足目标整体关门力要求。为此,本文以某车型前门密封条为例研究关门密封过程的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和接触非线性,面向车身复杂空间轮廓,构建轿车车门的平面及三维密封系统压缩模型,包括密封条三维装配分析来模拟密封条由于弯曲产生的预应力;流固耦合仿真模型来计算密封条内部空气阻尼力。提出轿车车门变截面密封系统优化设计,结合二维理论和三维数值模拟来满足目标关门力要求。本文工作内容体现如下:(1)本文首先针对密封条选择合适的本构模型,利用Abaqus软件建立车门旋转关闭过程中密封条的压缩工况二维平面仿真模型,包括密封条材料模型选择、仿真模型中单元类型的选择,边界条件的设置等,并通过对100mm该密封条进行压缩负荷试验,以此验证分析模型和仿真结果的准确性。(2)通过实车实验对车门/框钣金间隙值进行合理采样、定量分析,得出其分布规律图。由分布图得出Roof、B柱、门槛、铰链四处相比平直段钣金间隙虽各不相同,但是近似相等,而拐角段则是钣金间隙值变化的过渡区域,变化相对较大,再加上安装轮廓大曲率和车门旋转压缩两大因素的影响,证实了传统车门密封力基于平面应变下的二维模型的“分段-累加”法误差较大。(3)基于Abaqus建立车门关门三维仿真模型,求解不考虑密封条泡状管内空气下的密封反力;通过Mpcci联合Fluent和Abaqus的流-固耦合仿真分析求解出一段密封条的空气阻尼力占比,两者结合得出总密封反力,并通过关门力实验来验证三维仿真模型及流-固耦合模型的准确性。(4)以该车型头道密封条为例,说明变截面密封系统建模的实现方法,首先提取四段大曲率拐角段头道密封条,分别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基于大曲率影响下的密封胶条弯曲扭转变形与装配预应力,考察关门力动态变化特性。再考虑剩余四段近似平直段头道密封,因受压方向几乎不变而依旧以传统二维有限元仿真数据为基础,多目标优化重新设计密封截面以适应整体目标关门力和密封性要求。
肖伟[6](2019)在《结构体弹性碰撞噪声辐射的实验与数值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结构体的碰撞是工业噪声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由于碰撞噪声具有极高的瞬态声压峰值,对周围的设备和人群都会产生不良影响。而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结构之间由于碰撞产生的噪声常常无可避免。要想对碰撞噪声进行有效的控制,首先需要了解结构体碰撞噪声的产生机理及辐射规律。本文基于实验和数值仿真的方法,对结构体碰撞噪声的产生及辐射规律展开了研究。并且针对影响结构体碰撞噪声辐射的有关因素进行了数值研究。首先,文章对结构体碰撞噪声辐射问题中涉及到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主要包含接触碰撞动力学和声波辐射基本理论。在接触碰撞动力学理论中阐述了动力学的三大控制方程(平衡微分方程、几何方程和物理方程)和不同边值问题对应的边界条件,并根据动力学的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再次推导了接触碰撞问题中数值解法的控制方程。对于噪声辐射理论,主要介绍了声波的三大基本方程、声学波动方程的推导以及声学边界条件,其中三大基本方程分别为声波连续方程、声波运动方程和声波状态方程。然后,以弹性球的碰撞噪声辐射作为一个典型案例来探讨结构体碰撞噪声辐射的产生机理和辐射规律。利用动力学软件LS-DYNA和声学软件LMS Virtual Lab.分别模拟了弹性球的碰撞过程和噪声辐射过程,并得到了弹性球碰撞的动力学响应结果和瞬态噪声辐射声场。通过分析数值结果,发现球体的刚体加速度是噪声产生的主要原因。此外,为了验证弹性球碰撞噪声辐射数值模型的有效性,设计并搭建实验平台,对弹性球碰撞噪声辐射展开了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研究获得了碰撞噪声辐射声场不同位置处的声压时间曲线,将声压曲线与数值模型中对应位置处的声压曲线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基本吻合,从而验证了数值模型的有效性。接着,基于弹性球碰撞噪声辐射的数值模型分别研究了主动球初始碰撞速度、被动球初始间隙以及被动球数目对球体碰撞噪声辐射的影响。此外,为了获得各影响因素的对弹性球碰撞噪声的影响大小,本文结合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通过对结果进行处理与分析发现,初始碰撞速度对球体碰撞噪声的影响最大,且辐射声场的声压幅值与初始碰撞速度成正比;而被动球之间的初始间隙对球体碰撞噪声的影响最小。最后,文章基于碰撞噪声辐射问题的研究方法,展开了轿车关门碰撞噪声辐射的研究。结合动力学软件LS-DYNA和声学软件LMS Virtual Lab.建立了关门碰撞噪声辐射的数值模型,重现了关门碰撞噪声的产生及辐射过程。并利用关门碰撞噪声辐射的数值模型,分别研究了车门关闭速度、车门密封胶条材料和车门外板材料对关门碰撞噪声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了轿车关门碰撞噪声对车门关闭速度和密封胶条的材料比较敏感,而汽车外板材料对汽车关门碰撞噪声几乎没有影响。
朱晓伟[7](2019)在《直写式3D打印硅橡胶基堆垛结构力学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硅橡胶基开孔材料在各类工程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但传统方法制备的硅橡胶泡沫材料在泡孔大小、形状、连通性等方面存在高度的非均匀性,由此导致其力学性能存在随机特性,给相应力学行为的设计与调控带来了很大困扰。因此,制备微孔结构可设计、力学行为可预测的硅橡胶基开孔材料是该领域面临的重要难题。近几年,出现了基于直写式3D打印技术制备的具有堆垛结构形式的硅橡胶基开孔材料,其胞孔结构均一、有序,极大地提高了力学性能的稳定性。但目前,无论是硅橡胶基堆垛结构的直写式3D打印成型还是其相关力学行为的研究工作均处于初级阶段,这严重制约了其在今后工程领域中的应用与发展。因此本文针对硅橡胶基堆垛结构直写式3D打印成型中的关键控制参数、堆垛结构设计及其相应力学行为等方面开展了理论、实验与数值仿真研究,主要工作内容概述如下。1.针对硅橡胶基堆垛结构的直写式3D打印成型进行了研究。着重介绍了适用于室温环境下硅橡胶打印浆料的线性直写式3D打印平台设计理念与方案,并对硅橡胶打印浆料的非牛顿流体特性进行了分析和表征。针对直写式3D打印堆垛结构中的关键控制参数进行了分析,基于打印浆料在进料推挤段,螺杆输送段以及针头推挤段的运动状态,建立了综合挤胶体积流率计算模型,定量分析了胶体流变参数、气体压力参数、平台硬件参数、螺杆电压参数以及打印针头参数对3D打印平台的综合挤胶体积流率的耦合影响机理。同时结合打印平台运动速度,对胶丝直径开展了理论预测与实验验证工作。2.针对几种硅橡胶基堆垛结构的设计及其特性开展了研究。研究分析了线弹性阶段下简单四方体型(ST)堆垛结构表现出的轴向压缩变形机制以及面心四方体型(FCT)堆垛结构表现出的弯曲变形机制。同时基于混杂设计思想,提出具有轴向压缩-弯曲混合型变形机制的HYB型堆垛结构。此外分别针对上述几种堆垛结构的代表性体积单元,简化几何构型,建立细观力学理论模型,定量分析了基体材料特性、微孔结构特征参数与其相对密度、弹性模量之间的关联特性,并开展了相应实验与数值仿真研究工作。3.对比分析了几种硅橡胶基堆垛结构在压缩载荷下的超弹性力学行为特征。定量分析了 ST型堆垛结构基体材料特性以及微孔结构特征参数与其弹性屈曲应变、弹性屈曲应力以及密实化区域极限应变的对应关系,并给出了 ST型结构出现弹性屈曲平台的临界条件。基于上述理论分析,设计并制备了具有宽应力平台区间特征的ST-2型堆垛结构,其在压缩载荷下表现出两阶段弹性屈曲平台效应,并与同基体、同密度下的随机发泡材料压缩力学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4.针对不同预紧压缩应变下堆垛结构垫层的剪切力学行为开展了数值仿真研究工作。研究分析了 ST型堆垛结构出现负剪切力学行为的机理,定量给出了 ST型结构出现负剪切力学行为时对应的临界压缩应变与微孔结构特征参数间的关联。此外还开展了摩擦系数对硅橡胶基堆垛结构的剪切滑移行为影响以及剪切滑移判据的分析。5.针对硅橡胶基堆垛结构的应力松弛行为开展实验研究,并同随机发泡材料进行对比。基于三参量线性固体模型、广义Maxwell模型分别对FCT型堆垛结构以及考虑空气溢出效应的硅橡胶基堆垛结构应力松弛行为进行表征。并采用直接外推法对FCT型堆垛结构以及随机发泡材料的长时应力松弛行为进行了预测和对比分析。
田蓬勃[8](2019)在《天线阵面舱门结构及密封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内部电子系统的复杂程度也日益增加,因此雷达天线阵面的面积变大,为了方便电子系统的安装和维修,阵面内部空间被划分为一个个电子舱,电子系统被放置在舱内,舱外安装一定数量的舱门,当需要对电子系统进行安装、维修和更换时,可以打开舱门进行处理。舱门的密封性和操作便利性十分重要,因此需要对舱门的机械结构进行研究。制作好的舱门需要进行气密性试验,为了检测舱门在恒定压力环境下的气体泄漏速率,本文需要研究合适的气体泄漏定量检测装置。本文针对天线阵面电子舱舱门的结构设计和密封性能,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1)研究电子舱舱门结构的总体方案和总体设计。针对传动锁紧机构要求单点操作和多点锁紧的问题,本文设计舱门的传动机构。根据传动机构运动过程中锁紧点直线运动的特点,本文设计舱门的锁紧机构。针对普通铰链靠舱门转轴一侧的密封条容易被磨损导致舱门密封性能较差的问题,本文设计舱门的铰链机构。针对舱门转轴部位密封性能较差的问题,本文设计舱门转轴的密封结构。在舱门各部分结构确定的基础上,本文研制舱门总体结构,验证舱门结构的锁紧过程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为了验证舱门结构的气密性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应对舱门进行气密性检测,由于气密性试验的检测对象为密闭容器,因此本文设计与舱门配套的舱体结构,形成一定的内部检测空间,为下文舱门的气密性试验奠定基础。舱门锁紧操作的轻便性非常重要,为了得到舱门传动锁紧机构操作力的大小,本文对舱门的锁紧过程进行受力分析计算。(2)研究密封条材料选择和材料参数确定。针对舱门密封性能较差的问题,本文对常用的密封条材料进行研究和比较,选取合适的密封条材料,为舱门密封条的选型奠定基础。由于密封条橡胶材料的力学特性复杂,其材料参数的确定需要相关的试验数据,因此本文对不同类型的橡胶材料试验进行研究,选择合适的橡胶材料试验方式,为橡胶试验数据的获得奠定基础。由于橡胶材料的Mullins效应,本文对橡胶试样在不同应变的加载下进行试验。由于橡胶试样在拉伸试验后不能恢复原状,存在残余应变,因此本文针对橡胶材料试验数据不准确的问题进行研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以符合试样的真实拉伸过程,为橡胶材料参数的拟合奠定基础。为获得橡胶的材料参数,本文需要选择合适的橡胶材料本构模型,通过对试样的拉伸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其本构模型的参数。针对橡胶材料参数的选择问题,本文分别对密封条进行压缩试验和压缩仿真分析,通过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确定合适的橡胶材料参数,为下文舱门密封条的仿真分析奠定基础。(3)研究气体泄漏检测系统的设计和密封条的气密性试验。为验证舱门的气密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需要对研制好的舱门进行气密性试验,由于舱门气密性试验检测要求的特殊性,本文需要设计合适的气体泄漏检测系统。因此本文结合舱门的气密性试验要求,对常见的几种气密性检测方法进行研究,确定气体泄漏检测系统设计的总体方案。根据检测系统的总体方案,本文设计气体泄漏检测系统,并选取合适的系统组成元件,搭建气体泄漏检测系统,为舱门的气密性试验奠定基础。为验证检测系统是否符合气密性试验检测要求,本文对检测过程中的气压波动情况进行研究。由于气缸内活塞杆的存在,不便于计算气缸补气的总体积,因此针对系统检测结果不易计算的问题,本文给出气体泄漏速率的计算公式。本文通过对不同截面的密封条分别进行气密性试验,根据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舱门密封条截面,完成舱门密封条的选型过程。本文对舱门密封条在不同的压缩量下分别进行气密性试验,对比试验结果确定密封条应满足的最小压缩量。为仿真分析判断舱门的密封性能奠定基础。(4)研究舱门结构仿真分析和舱门的气密性试验。由于本文舱门的尺寸较大,因此为了保证舱门的密封性能,舱门一周需要安装多个锁紧点。舱门在多个锁紧点的作用下其门板会产生变形,从而引起舱门密封条的压缩量分布不一致的情况,因此本文通过仿真分析研究舱门在锁紧点的作用下压缩密封条的过程,为舱门锁紧点个数的设计奠定基础。舱门的仿真分析是在有限元软件中进行,因此本文需要根据舱门的实际结构建立有限元模型,为舱门结构的仿真分析奠定基础。针对舱门锁紧点个数的设计问题,本文在舱门锁紧点数量不同的情况下,通过仿真分析得到密封条的压缩量分布情况,根据仿真结果确定锁紧点的个数。为验证舱门的气密性是否满足要求,本文对设计好的舱门进行气密性试验。
雷达[9](2018)在《抗滑桩加固的高陡边坡桥基地震反应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受工程地质条件影响,一些桥墩不可避免的位于滑坡、岩堆、高路堤等高陡边坡上,为了控制地震时桥墩基桩的受力变形,抗滑桩广泛应用于高陡边坡桥基的抗震加固工程中。使用抗滑桩加固高陡边坡桥墩基桩,一方面需要考虑地震时斜坡效应的影响,桥墩两侧岩土体为非对称分布,后侧土体对基桩施加动土压力;另一方面,抗滑桩与桥墩基桩存在相互作用,包括后排抗滑桩通过中间介质将部分滑坡推力传给桥墩基桩、桥墩基桩受荷后分担部分水平荷载给前排抗滑桩;同时,高陡边坡的地震响应特性和破坏特点、抗滑桩的受力破坏模式等也会影响桥墩基桩的受力变形。由于国内外鲜有抗滑桩等抗震支挡结构加固高陡边坡桥基的试验研究,相关文献和技术资料匮乏,导致抗滑桩的设计原则比较模糊,具体设计方案偏重于工程经验或经验性的理论推算,抗滑桩加固高陡边坡桥基的优化设计工作停滞不前,严重制约了抗震设防地区的高陡边坡桥基加固工程的建设质量,为本可避免的生命财产损失埋下隐患。开展抗滑桩加固高陡边坡桥基的试验研究,对桥墩基桩、抗滑桩、高陡边坡的地震反应进行机理分析,提炼抗滑桩优化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方法势在必行。本文以抗滑桩加固高陡边坡抗滑段及下滑段桥基为研究对象,设计完成不同缩尺比例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频率、加速度峰值的地震作用下桥墩基桩、前排抗滑桩、后排抗滑桩的受力变形特性,并结合物理模型的破坏发展,探讨了高陡边坡的地震反应和频谱响应规律。利用三维仿真动力计算模型分析抗滑桩桩位对桥墩基桩受力变形的影响,总结归纳抗滑桩桩位优化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到抗滑桩加固高陡边坡桥基的优化设计原则和步骤。根据高陡边坡桥墩基桩的受力变形特点,建立力学计算模型和假定条件,研究设计计算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设计抗滑桩加固高陡边坡桥基的振动台试验模型,利用量纲分析法进行振动台模型试验的相似关系设计,根据试验目的和要求,完成微粒混凝土模型桩、岩土模拟材料的配制,开展了梁跨荷载模拟、测点布设、地震波加载、边界处理等试验准备工作,梳理得到整套试验设计方法。(2)基于抗滑桩加固高陡边坡抗滑段桥基、下滑段桥基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频率、加速度峰值的地震作用下桥墩基桩、前排抗滑桩、后排抗滑桩的受力变形特性,探讨了前排抗滑桩、后排抗滑桩的抗震加固效果及高陡边坡的地震破坏特点,深入分析了后排抗滑桩的卸荷效应和破坏失效机理。(3)通过对加速度时程曲线进行频谱分析,研究了高陡边坡土体的滤波效应、自振频率响应特性、频段耦合效应等,利用PGA放大系数云图、土体应变云图得到了不同频率、加速度峰值地震作用下抗滑桩加固高陡边坡桥基的动力响应规律,以及不同土体的应变响应特点,验证了磷青铜带测试土体变形的可行性,探讨了岩土阻尼与振动波频率的定性关系,并结合地震波临空放大理论,剖析了可塑性粉质粘土的滑坡推力变化规律。(4)基于抗滑桩加固高陡边坡上桥基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规律,建立原型工点的三维仿真动力计算模型,分析前排抗滑桩桩位、后排抗滑桩桩位对桥墩基桩受力变形的影响,提取主要控制因素,总结归纳抗滑桩与桥墩基桩的地震相互作用规律,得到不同桩位的前排抗滑桩、后排抗滑桩受力变形规律,结合高陡边坡桥基的地震反应特点,制定抗滑桩加固高陡边坡桥基的优化设计原则和步骤,并提出桥墩基桩、抗滑桩能继续服役的安全阈值。(5)通过分析高陡边坡上桥墩基桩的地震受力变形特性,以桥墩的位移变形、桩侧土压力荷载为边界条件,建立桥墩基桩受力变形的力学计算模型和基本假定条件,以后侧基桩为分析对象,得到修正叠加的计算结果,通过比较理论计算值和三维仿真结果,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并讨论了修正系数随地震强度的变化规律。
黄代文[10](2017)在《面向车门关门力的密封胶条结构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近期J.D.Power对新车的用户满意指数调研表明,顾客对车门开关门感知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汽车关门力直接影响到整车质量的评价结果,它的好坏往往也反映了车门感知质量的优劣,而密封胶条的结构特性是影响关门力的关键因素。综合分析车门的开启/关闭的全过程,影响车门关门力大小的因素包括有:密封胶条的作用力、铰链设计的形式和铰链轴线的倾角、车门重力、关门过程中车厢体内产生的空气阻力以及车门限位器和门锁。正因为关门力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传统测量方法无法获取过程关门力的数据,难以用于综合把控在整个关门过程中主要影响因素(密封胶条)的作用程度。国内外的学者针对密封胶条对关门力的影响做了大量的研究,基本都是局限于利用仿真软件计算其在关门能量上的影响,忽略了整车的实际情况,也就无法知道密封胶条对整车关门力的准确贡献度,这往往导致研究无法体现实际情况。本文采用一种新型的面向关门过程数据的关门力测试装备,获取整个关门过程力的数据,针对作为研究对象的密封胶条采用拆除对比法,并对样车进行多次关门力测试试验,对采集的关门过程力数据和测试结果参数进行分析计算,准确评价了密封胶条在整车中对关门力的实际贡献度。为减小关门力指出了以优化密封胶条作为方向。由于密封胶条的压缩变形属于超弹性体大变形以及截面几何结构形状的复杂性,目前对其的优化大部分针对壁厚而对密封胶条的局部几何形状特性缺乏研究。在不改变材料属性的情况下密封胶条的受力特性主要取决于截面几何结构形状,而曲率又是几何结构形状的重要因素。本文针对密封胶条的截面轮廓曲率进行深化研究,通过仿真分析探讨了密封胶条模型的CLD曲线与轮廓曲率的关系,提出一种密封胶条分部曲率优化设计方法,在满足密封胶条优化的边界条件下,对密封胶条结构根据曲率变化为零处作为分位点进行分部曲率划分,针对不同部分轮廓的曲率进行优化设计,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ABAQUS分析计算CLD曲线特性并结合对密封胶条贡献度的试验研究结果,论证了该方法能够有效的减小关门力,这为提高车门系统感知质量提供了设计指导。
二、一种适合海绵橡胶材料的本构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适合海绵橡胶材料的本构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室温硫化硅橡胶泡沫包装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硅橡胶概述 |
1.2.1 硅橡胶的结构 |
1.2.2 硅橡胶的性能 |
1.3 硅橡胶泡沫材料概述 |
1.3.1 硅橡胶泡沫材料的制备方法 |
1.3.2 硅橡胶泡沫材料的配方设计 |
1.3.3 硅橡胶泡沫材料的成型机理 |
1.3.4 硅橡胶泡沫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 |
1.4 硅橡胶泡沫材料的研究进展 |
1.4.1 高温硫化硅橡胶泡沫的研究进展 |
1.4.2 室温硫化硅橡胶泡沫的研究进展 |
1.5 硅橡胶泡沫材料的应用现状 |
1.5.1 硅橡胶泡沫材料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 |
1.5.2 硅橡胶泡沫材料在环保污染处理中的应用 |
1.5.3 硅橡胶泡沫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
1.5.4 硅橡胶泡沫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6.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6.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RTVSF的配方设计与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部分 |
2.2.1 试验原料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2.2.3 RTVSF的制备 |
2.2.4 测试与表征方法 |
2.3 PMHS用量对RTVSF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2.3.1 PMHS用量对RTVSF结构的影响 |
2.3.2 PMHS用量对RTVSF性能的影响 |
2.4 VI-PDMS和 HY-PDMS的比例对RTVSF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2.4.1 Vi-PDMS和 Hy-PDMS的比例对RTVSF结构的影响 |
2.4.2 Vi-PDMS和 Hy-PDMS的比例对RTVSF性能的影响 |
2.5 填料对RTVSF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2.5.1 填料对RTVSF结构的影响 |
2.5.2 填料对RTVSF性能的影响 |
2.6 HGB用量对RTVSF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2.6.1 HGB用量对RTVSF结构的影响 |
2.6.2 HGB用量对RTVSF性能的影响 |
2.7 SIO_2 用量对RTVSF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2.7.1 SiO_2 用量对RTVSF结构的影响 |
2.7.2 SiO_2 用量对RTVSF性能的影响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RTVSF的成型工艺设计与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部分 |
3.2.1 试验原料 |
3.2.2 主要仪器设备 |
3.2.3 RTVSF的制备 |
3.2.4 测试与表征方法 |
3.3 熟化温度对RTVSF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3.3.1 熟化温度对RTVSF结构的影响 |
3.3.2 熟化温度对RTVSF性能的影响 |
3.4 熟化时间对RTVSF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3.4.1 熟化时间对RTVSF结构的影响 |
3.4.2 熟化时间对RTVSF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RTVSF材料的缓冲和疲劳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部分 |
4.2.1 试验原料 |
4.2.2 主要仪器设备 |
4.2.3 RTVSF的制备 |
4.2.4 测试与表征方法 |
4.3 RTVSF的静态缓冲性能研究 |
4.4 RTVSF的动态缓冲性能研究 |
4.5 RTVSF的动态疲劳缓冲性能研究 |
4.5.1 泡孔结构分析与缓冲性能研究 |
4.5.2 高低温动态疲劳缓冲性能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RTVSF在包装领域的应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ABAQUS简介 |
5.3 本构模型研究 |
5.4 参数定义 |
5.5 包装件仿真分析研究 |
5.5.1 包装件结构设计 |
5.5.2 模型创建和网格划分 |
5.5.3 条件设定 |
5.5.4 结果与讨论 |
5.6 包装件跌落试验研究 |
5.6.1 角跌落试验研究 |
5.6.2 棱跌落试验研究 |
5.6.3 面跌落试验研究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轿车门洞密封条海绵泡管表面褶皱问题及改进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海绵泡管的结构特征 |
2 海绵泡管表面褶皱表现形式 |
3 影响海绵泡管表面褶皱的因素分析 |
(1)材料密度的影响分析 |
(2)泡管变形的影响分析 |
4 海绵泡管表面褶皱的改进措施 |
(1)工艺改进试验 |
(2)现场改进措施 |
5 结论 |
(3)减振橡胶动态阻尼性能的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粘弹性本构模型的提出或比较 |
1.1.2 粘弹性本构模型参数反演 |
1.1.3 其他橡胶材料动态阻尼性能表征工作 |
1.2 本文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意义 |
1.2.2 技术路线 |
1.2.3 研究内容 |
2 数学本构模型 |
2.1 粘弹性模型 |
2.1.1 整数阶粘弹性模型 |
2.1.2 整数阶粘弹性模型表征频率相关性 |
2.1.3 分数阶粘弹性模型 |
2.1.4 分数阶粘弹性模型表征频率相关性 |
2.2 弹塑性模型 |
2.2.1 理想弹塑性模型 |
2.2.2 理想弹塑性模型表征振幅相关性 |
2.2.3 应力强化弹塑性模型 |
2.2.4 应力强化弹塑性模型表征振幅相关性 |
2.3 数学本构模型表征频率相关和振幅相关 |
2.4 温频等效原理表征温度相关性 |
2.5 数学本构模型参数反演 |
2.5.1 橡胶材料动态阻尼物理实验 |
2.5.2 频率/振幅相关性数学本构参数反演 |
2.5.3 温度相关性数学本构参数反演 |
3 神经网络模型 |
3.1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 |
3.1.1 激励函数 |
3.1.2 损失函数 |
3.1.3 优化算法 |
3.2 神经网络模型表征橡胶材料动态阻尼性能 |
3.2.1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构建 |
3.2.2 实验数据导入和神经网络训练 |
3.2.3 神经网络预测与校验 |
4 结果与讨论 |
4.1 数学本构模型表征橡胶材料动态阻尼性能 |
4.1.1 频率/振幅相关性数学本构模型参数反演 |
4.1.2 温度相关性数学本构模型参数反演 |
4.1.3 数学本构模型模型校验 |
4.2 神经网络模型表征橡胶材料动态阻尼性能 |
4.2.1 神经网络模型设置与训练 |
4.2.2 神经网络模型校验 |
4.3 橡胶材料动态阻尼性能表征模型讨论 |
4.3.1 有限数据下数学本构与神经网络模型比较 |
4.3.2 基于实验数据和数学本构模型数据的神经网络训练和预测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神经网络训练代码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汽车关门声品质仿真预测与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汽车声品质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关门声品质主观评价与预测 |
2.1 关门声品质主观评价 |
2.2 关门声品质客观参数 |
2.3 关门声品质实验设计 |
2.3.1 测试系统 |
2.3.2 声样本评价 |
2.4 关门声品质多元线性回归建模 |
2.4.1 相关分析 |
2.4.2 多元线性回归 |
2.4.3 模型建立 |
2.4.4 模型评价与检验 |
2.4.5 模型预测结果 |
2.5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关门声品质预测 |
2.5.1 BP神经网络学习算法 |
2.5.2 BP神经网络结构确定 |
2.5.3 BP神经网络模型检验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关门声品质仿真分析与验证 |
3.1 汽车关门碰撞仿真分析 |
3.1.1 关门碰撞有限元理论 |
3.1.2 关门碰撞仿真模型建立 |
3.1.3 关门碰撞求解设置 |
3.2 汽车关门边界元声辐射分析 |
3.2.1 声学分析流程 |
3.2.2 声学边界元仿真理论 |
3.2.3 车门边界元模型建立 |
3.2.4 瞬态边界元求解设置 |
3.3 关门仿真结果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关门声品质优化 |
4.1 车门密封条材料特性研究 |
4.2 车门密封条结构变形模拟 |
4.3 关门声品质优化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车门密封系统关闭力仿真及截面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车门密封结构分类 |
1.4 密封条仿真应用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1 密封条材料模型及理论研究 |
1.4.2 CAE在密封条中的应用现状 |
1.4.3 密封条优化研究现状 |
1.4.4 目前车门密封力研究中存在问题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密封条非线性研究 |
2.1 密封条橡胶材料特性研究 |
2.1.1 海绵橡胶材料本构模型 |
2.1.2 密实橡胶材料本构模型 |
2.2密封胶条压缩负荷实验 |
2.3 Abaqus非线性求解过程研究 |
2.3.1 几何模型 |
2.3.2 网格划分及单元类型的选择 |
2.3.3 边界条件的建立 |
2.3.4 Abaqus求解控制 |
2.3.5 结果分析及实验验证 |
2.4 传统车门密封力计算方法 |
2.5 传统密封力计算的误差分析 |
2.5.1 钣金间隙影响分析 |
2.5.2 安装轮廓大曲率影响 |
2.5.3 车门旋转压缩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车门密封力仿真分析及验证 |
3.1 不考虑空气阻尼力的密封力仿真分析 |
3.1.1 求解控制研究 |
3.1.2 装配分析 |
3.1.3 关门模型分析 |
3.2 密封条排气孔流固耦合仿真分析 |
3.2.1 流体动力学平衡方程 |
3.2.2 湍流模型 |
3.2.3 流固耦合数值模拟 |
3.2.4 耦合结果分析 |
3.3原始密封截面静态车门密封力实验 |
3.3.1 实验过程 |
3.3.2 车门关闭力测量结果 |
3.4 车门密封力三维仿真结果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密封条截面优化设计 |
4.1 原始密封截面及其车门密封力 |
4.2 目标压缩负荷分配 |
4.3 密封条优化流程 |
4.3.1 泡状管参数化模型建立 |
4.3.2 密封条参数设计及优化目标确定 |
4.3.3 基于Isight的密封条结构优化 |
4.4 密封条截面优化结果及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结构体弹性碰撞噪声辐射的实验与数值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结构体冲击噪声辐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接触碰撞与噪声辐射理论基础 |
2.1 引言 |
2.2 接触碰撞动力学基本理论及其数值计算方法 |
2.2.1 接触碰撞动力学基本理论 |
2.2.2 接触碰撞动力学数值计算方法 |
2.3 噪声辐射基本理论 |
2.3.1 声波连续方程 |
2.3.2 声波运动方程 |
2.3.3 声波状态方程 |
2.3.4 声学波动方程 |
2.3.5 声学边界条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弹性球碰撞噪声辐射数值模型的建立及实验验证 |
3.1 引言 |
3.2 弹性球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2 弹性球自由模态分析 |
3.2.3 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 |
3.3 弹性球碰撞噪声辐射瞬态边界元模型的建立 |
3.3.1 瞬态边界元模型的建立 |
3.3.2 瞬态边界元模型计算结果 |
3.4 弹性球碰撞噪声辐射实验研究 |
3.5 弹性球碰撞噪声辐射的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弹性球碰撞噪声辐射影响因素及敏感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主动球速度对碰撞噪声辐射的影响 |
4.3 被动球间隙对碰撞噪声辐射的影响 |
4.4 被动球数目对碰撞噪声辐射的影响 |
4.5 弹性球碰撞噪声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4.5.1 正交试验方案的确定 |
4.5.2 参数敏感性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典型轿车关门碰撞噪声辐射研究 |
5.1 引言 |
5.2 关门碰撞动力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2.1 车门结构及网格划分 |
5.2.2 车门材料本构模型及材料参数 |
5.2.3 车门零部件连接的定义 |
5.2.4 车门零部件接触的定义 |
5.2.5 边界条件与载荷的定义 |
5.3 关门碰撞噪声辐射瞬态边界元模型的建立 |
5.4 轿车关门碰撞噪声辐射的影响因素研究 |
5.4.1 车门关闭速度对噪声辐射的影响 |
5.4.2 密封胶条材料特性对噪声辐射的影响 |
5.4.3 车门外板材料特性对噪声辐射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所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 |
(7)直写式3D打印硅橡胶基堆垛结构力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研究意义 |
1.2 硅橡胶基开孔材料制备方法研究 |
1.2.1 传统硅泡沫材料制备研究 |
1.2.2 直写式3D打印硅橡胶基堆垛结构研究 |
1.3 基于开孔材料微结构几何构型的理论模型研究 |
1.3.1 Gent-Thomas理论模型 |
1.3.2 Gibson-Ashby理论模型 |
1.3.3 其他几何构型理论模型 |
1.4 硅橡胶基开孔材料数值仿真研究 |
1.4.1 传统硅橡胶泡沫材料的数值仿真研究 |
1.4.2 新型硅橡胶基堆垛结构数值仿真研究 |
1.5 硅橡胶基开孔材料力学行为实验研究 |
1.5.1 单轴压缩性能实验研究 |
1.5.2 压剪滑移性能实验研究 |
1.5.3 应力松弛性能实验研究 |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硅橡胶基堆垛结构直写式3D打印成型中关键参数研究 |
2.1 引言 |
2.2 硅橡胶基堆垛结构直写式3D打印成型研究 |
2.2.1 适用于硅橡胶打印浆料的直写式3D打印平台 |
2.2.2 硅橡胶打印浆料制备与测试 |
2.2.3 硅橡胶打印浆料的剪切变稀特性表征 |
2.3 硅橡胶基堆垛结构胶丝直径预测模型 |
2.3.1 堆垛结构打印成型中关键控制参数分析 |
2.3.2 直写式3D打印平台综合挤胶体积流率计算模型 |
2.3.3 直写式3D打印硅橡胶胶丝直径预测模型 |
2.4 硅橡胶胶丝直径预测模型实验验证 |
2.4.1 螺杆电机转速影响因素分析与测试 |
2.4.2 打印针头直径影响因子拟合计算 |
2.4.3 直写式3D打印胶丝直径预测模型实验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几种硅橡胶基堆垛结构设计及其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几种硅橡胶基堆垛结构设计 |
3.2.1 轴向压缩主导型微孔结构设计 |
3.2.2 弯曲主导型微孔结构设计 |
3.2.3 轴向压缩-弯曲混合型微孔结构设计 |
3.3 ST型硅橡胶基堆垛结构特性研究 |
3.3.1 ST型硅橡胶基堆垛结构制备与表征 |
3.3.2 ST型堆垛结构弹性模量理论计算模型 |
3.3.3 ST型硅橡胶基堆垛结构实验研究 |
3.3.4 ST型硅橡胶基堆垛结构数值模拟研究 |
3.4 FCT型硅橡胶基堆垛结构特性研究 |
3.4.1 FCT型硅橡胶基堆垛结构制备与表征 |
3.4.2 FCT型堆垛结构弹性模量理论计算模型 |
3.4.3 FCT型硅橡胶基堆垛结构实验研究 |
3.4.4 FCT型硅橡胶基堆垛结构数值模拟研究 |
3.5 HYB型硅橡胶基堆垛结构特性研究 |
3.5.1 HYB型硅橡胶基堆垛结构制备与表征 |
3.5.2 HYB型堆垛结构弹性模量理论计算模型 |
3.5.3 HYB型硅橡胶基堆垛结构实验研究 |
3.5.4 HYB型硅橡胶基堆垛结构数值模拟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硅橡胶基堆垛结构超弹性压缩力学行为设计与调控 |
4.1 引言 |
4.2 几种硅橡胶基堆垛结构超弹性压缩力学行为分析 |
4.2.1 ST型堆垛结构超弹性压缩力学行为特征 |
4.2.2 FCT型堆垛结构超弹性压缩力学行为特征 |
4.2.3 HYB型堆垛结构超弹性压缩力学行为特征 |
4.2.4 三种硅橡胶基堆垛结构压缩力学行为特征对比 |
4.3 ST型硅橡胶基堆垛结构弹性屈曲平台调控与研究 |
4.3.1 ST型硅橡胶基堆垛结构弹性屈曲段调控参数分析 |
4.3.2 压缩载荷下ST型硅橡胶基堆垛结构屈曲效应分析 |
4.3.3 ST型硅橡胶基堆垛结构出现弹性屈曲时的临界判据 |
4.3.4 传统ST型硅橡胶基堆垛结构弹性屈曲机理分析 |
4.4 具有宽应力平台特征的新型ST型堆垛结构研究 |
4.4.1 ST-2型堆垛结构设计与制备 |
4.4.2 ST-2型硅橡胶基堆垛结构压缩力学行为实验研究 |
4.4.3 ST-2型堆垛结构压缩力学行为数值仿真研究 |
4.5 ST型硅橡胶基堆垛结构与随机发泡材料压缩力学行为对比 |
4.5.1 硅橡胶基随机发泡材料制备与表征 |
4.5.2 硅橡胶基堆垛结构与随机发泡材料压缩力学行为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硅橡胶基堆垛结构压剪力学行为研究 |
5.1 引言 |
5.2 ST型硅橡胶基堆垛结构压剪力学行为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
5.2.1 10%预紧压缩应变加载下剪切力学行为研究 |
5.2.2 15%预紧压缩应变加载下剪切力学行为研究 |
5.2.3 25%预紧压缩应变加载下剪切力学行为研究 |
5.2.4 40%预紧压缩应变加载下剪切力学行为研究 |
5.3 ST型硅橡胶基堆垛结构负剪切力学行为机理研究 |
5.3.1 ST型堆垛结构负剪切力学行为机理分析 |
5.3.2 ST型堆垛结构剪切模量研究 |
5.3.3 临界压缩应变与ST型堆垛结构参数关系 |
5.4 FCT型硅橡胶基堆垛结构压剪力学行为数值仿真研究 |
5.4.1 10%预紧压缩应变加载下剪切力学行为研究 |
5.4.2 25%预紧压缩应变加载下剪切力学行为研究 |
5.4.3 40%预紧压缩应变加载下剪切力学行为研究 |
5.5 硅橡胶基堆垛结构压剪滑移行为研究 |
5.5.1 摩擦系数对硅橡胶基堆垛结构剪切滑移行为影响 |
5.5.2 预紧状态下硅橡胶基堆垛结构剪切滑移判据研究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硅橡胶基堆垛结构应力松弛行为研究 |
6.1 引言 |
6.2 硅橡胶基堆垛结构短时应力松弛实验研究 |
6.2.1 室温环境下短时应力松弛测试实验方案 |
6.2.2 硅橡胶基堆垛结构短时应力松弛行为分析 |
6.2.3 硅橡胶基堆垛结构同随机泡沫材料应力松弛对比 |
6.3 FCT型硅橡胶基堆垛结构应力松弛行为理论研究 |
6.3.1 三参量线性固体模型 |
6.3.2 FCT型硅橡胶堆垛结构应力松弛理论模型 |
6.3.3 FCT型堆垛结构应力松弛行为理论模型的实验验证 |
6.4 考虑空气溢出效应的堆垛结构应力松弛理论分析 |
6.4.1 广义Maxwell粘弹性模型 |
6.4.2 泡孔内空气扩散效应与表征 |
6.4.3 考虑空气扩散效应的应力松弛模型 |
6.5 硅橡胶基堆垛结构长时应力松弛行为预测 |
6.5.1 堆垛结构长时应力松弛行为预测方法分析 |
6.5.2 松弛时间对长时应力松弛预测精度影响 |
6.5.3 直接外推法预测长时应力松弛行为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工作成果 |
(8)天线阵面舱门结构及密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舱门结构设计及仿真分析研究现状 |
1.2.2 密封条性能仿真分析研究现状 |
1.2.3 气密性检测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天线阵面电子舱舱门结构设计 |
2.1 引言 |
2.2 舱门设计技术要求和总体方案研究 |
2.2.1 主要技术要求 |
2.2.2 舱门总体设计方案 |
2.3 舱门结构设计 |
2.3.1 传动结构设计 |
2.3.2 锁紧结构设计 |
2.3.3 铰链结构设计 |
2.3.4 转轴密封结构设计 |
2.3.5 舱门结构总体设计 |
2.4 舱体及密封结构设计 |
2.5 舱门锁紧过程受力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密封条材料选择与材料参数确定 |
3.1 引言 |
3.2 舱门密封条材料选择 |
3.3 橡胶材料试验 |
3.3.1 橡胶材料试验类型选择 |
3.3.2 橡胶单轴拉伸试验 |
3.3.3 单轴拉伸试验数据处理 |
3.4 橡胶材料参数确定 |
3.4.1 橡胶材料参数拟合 |
3.4.2 橡胶材料参数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气体泄漏检测系统与密封条气密性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气体泄漏检测系统总体方案研究 |
4.3 气体泄漏检测系统设计研究 |
4.3.1 气体泄漏检测系统设计 |
4.3.2 气体泄漏检测系统元件选型与系统搭建 |
4.3.3 气体泄漏检测系统泄漏速率计算公式 |
4.4 密封条气密性试验 |
4.4.1 不同截面密封条气密性对比试验 |
4.4.2 密封条气密性随压缩量的变化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舱门结构仿真分析与气密性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舱门仿真分析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3 舱门结构仿真分析 |
5.4 舱门气密性试验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抗滑桩加固的高陡边坡桥基地震反应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高陡边坡地震反应的研究现状 |
1.2.2 抗滑桩加固高陡边坡的研究现状 |
1.2.3 高陡边坡上桥墩基桩的地震反应研究现状 |
1.2.4 难点与主要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抗滑桩加固高陡边坡桥基的振动台试验分析 |
2.1 振动台模型试验设计 |
2.1.1 概述 |
2.1.2 原型工点简介 |
2.1.3 振动台主要技术指标 |
2.1.4 模型箱的选择 |
2.1.5 相似关系设计 |
2.1.6 模型制作与填筑 |
2.1.7 测点布置设计 |
2.1.8 振动波加载方案 |
2.2 抗滑桩加固抗滑段桥基的试验研究 |
2.2.1 试验现象概述 |
2.2.2 加速度响应分析 |
2.2.3 高陡边坡应变分析 |
2.2.4 水平位移曲线分析 |
2.2.5 抗滑段桥基和抗滑桩的土压力峰值分析 |
2.2.6 抗滑段桥基和抗滑桩的应变分析 |
2.3 抗滑桩加固下滑段桥基的试验研究 |
2.3.1 试验现象概述 |
2.3.2 加速度响应分析 |
2.3.3 高陡边坡应变分析 |
2.3.4 水平位移曲线分析 |
2.3.5 下滑段桥基和抗滑桩的土压力峰值分析 |
2.3.6 下滑段桥基和抗滑桩的应变峰值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抗滑桩加固高陡边坡桥基的三维仿真分析 |
3.1 建模方法和参数选取 |
3.1.1 本构模型选取 |
3.1.2 动力边界条件 |
3.1.3 阻尼的选择 |
3.1.4 振动波的输入 |
3.2 三维仿真与振动台模型试验的验证匹配 |
3.2.1 桥墩后侧基桩弯矩对比分析 |
3.2.2 桥墩后侧土压力峰值对比分析 |
3.2.3 PGA放大系数云图对比分析 |
3.3 桥墩基桩的受力变形特性分析 |
3.3.1 抗滑段桥墩基桩的受力变形 |
3.3.2 下滑段桥墩基桩的受力变形 |
3.4 后排抗滑桩桩位的影响分析 |
3.4.1 桩位变化对抗滑桩加固抗滑段桥基的影响 |
3.4.2 桩位变化对抗滑桩加固下滑段桥基的影响 |
3.5 前排抗滑桩桩位的影响分析 |
3.5.1 桩位变化对抗滑桩加固抗滑段桥基的影响 |
3.5.2 桩位变化对抗滑桩加固下滑段桥基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陡边坡桥基的解析计算研究 |
4.1 概述 |
4.2 桥墩挠曲变形的简化计算模型 |
4.3 桥墩基桩受力变形的简化计算模型 |
4.4 三维仿真与理论计算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抗滑桩加固高陡边坡桥基的优化设计研究 |
5.1 抗滑桩桩位的优化设计 |
5.1.1 前排抗滑桩桩位的优化设计 |
5.1.2 后排抗滑桩桩位的优化设计 |
5.2 抗滑桩和桥墩基桩服役的安全阈值分析 |
5.2.1 抗滑桩服役的安全阈值 |
5.2.2 桥墩基桩服役的安全阈值 |
5.3 抗滑桩加固高陡边坡桥基的优化设计原则 |
5.4 抗滑桩加固高陡边坡桥基的设计步骤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面向车门关门力的密封胶条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和结构安排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本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车门关门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2.1 引言 |
2.2 铰链对关门力的影响 |
2.2.1 铰链轴倾角的影响 |
2.2.2 铰链轴摩擦对关门力的影响 |
2.3 限位器对关门力的影响 |
2.4 车门密封胶条对关门力的影响 |
2.5 空气阻力对关门力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新型车门关门过程力测量试验的密封胶条贡献度评价 |
3.1 引言 |
3.2 传统车门关门力的测试评价方法 |
3.2.1 速度法 |
3.2.2 能量法 |
3.2.3 静压力法 |
3.3 新型车门关门力测试方法及研究技术路线 |
3.3.1 车门关门力测试原理和方法 |
3.3.2 .车门关门力研究技术路线 |
3.4 样车测试 |
3.4.1 关门力测试装置参数设置 |
3.4.2 实验准备 |
3.4.3 样车测试 |
3.5 密封胶条对关门力的贡献度评价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密封胶条结构特性及仿真模型建立 |
4.1 引言 |
4.2 密封胶条结构的功能作用 |
4.3 密封胶条截面特性 |
4.4 密封胶条仿真模型建立 |
4.4.1 橡胶材料的性能及其本构模型介绍 |
4.4.2 密封胶条数学模型建立技术路线 |
4.4.3 密封胶条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原则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密封胶条结构优化的车门关门力改善 |
5.1 引言 |
5.2 基于密封性能的关门力设计要求 |
5.3 密封胶条结构优化设计要求 |
5.3.1 密封胶条结构介绍 |
5.3.2 CLD曲线介绍 |
5.3.3 车门关门力与CLD曲线特性的相关性 |
5.4 密封胶条结构优化策略 |
5.4.1 分部曲率定义划分密封胶条主密封唇 |
5.4.2 密封胶条优化的边界条件 |
5.4.3 主密封唇轮廓曲率对CLD曲线的影响 |
5.5 密封胶条结构优化算例 |
5.5.1 密封胶条顶部主承压区域曲率优化 |
5.6 密封胶条侧部缓冲区域曲率优化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一种适合海绵橡胶材料的本构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室温硫化硅橡胶泡沫包装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谭宇.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5)
- [2]轿车门洞密封条海绵泡管表面褶皱问题及改进措施[J]. 赵建才,郭强强,沈伟平,姜丽丽. 汽车零部件, 2020(09)
- [3]减振橡胶动态阻尼性能的数值模拟[D]. 屈壮俊.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4]汽车关门声品质仿真预测与优化分析[D]. 许涛. 湖南大学, 2019(07)
- [5]车门密封系统关闭力仿真及截面优化设计[D]. 陈亨. 湖南大学, 2019(07)
- [6]结构体弹性碰撞噪声辐射的实验与数值仿真研究[D]. 肖伟. 湖南大学, 2019(07)
- [7]直写式3D打印硅橡胶基堆垛结构力学行为研究[D]. 朱晓伟.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019(01)
- [8]天线阵面舱门结构及密封性能研究[D]. 田蓬勃.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9]抗滑桩加固的高陡边坡桥基地震反应特性研究[D]. 雷达.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3)
- [10]面向车门关门力的密封胶条结构优化[D]. 黄代文. 广西科技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