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着火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煤粉燃烧,脱挥发分,着火延迟,数值模拟
着火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禹红英,郭军军,李鹏飞,胡帆,王昱升[1](2019)在《基于CPD模型的煤粉颗粒着火特性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Sandia国家实验室的携带流反应器为研究对象,采用详细化学反应机理以及CPD脱挥发分模型,并详细考虑挥发分的气体组分(CH_4, CO, CO_2, H_2O, CH_4, H_2和C_2H_2),对煤粉颗粒的着火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将模拟结果与实验测量值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的正确性。对炉内颗粒温度和气体成分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比不同给煤量以及煤种对着火延迟时间的影响,进一步探究了煤粉着火的影响因素,讨论了煤粉颗粒初始条件对着火延迟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粒径对着火延迟时间影响近乎呈线性变化,颗粒直径越大,着火延迟时间越大。(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方,李敏,刘睿,姚捷,金捷[2](2018)在《单液滴高温静止空气环境着火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航空煤油等液体燃料在高温环境中会发生单液滴着火(带着独立火焰蒸发)现象,本文首先实验测量了煤油、RP3航空煤油和柴油单液滴在855 K到1085 K的温度范围内静止空气环境下,液滴最低着火温度和初始直径的数据。结果显示:在实验温度范围内,煤油、RP3航空煤油和柴油单液滴着火的最小初始直径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环境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原因在于同样温度环境下大液滴能够提供足够浓度的混气发生着火现象。在相同环境温度下,煤油单液滴能够着火的最小初始直径最大,其次是柴油液滴,而航空煤油液滴能够着火的最小初始直径最小。本文在Frank-Kamenetskii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推导了高温静止空气环境下单液滴着火预测模型,所得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相符。(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李雨成,赵晓涛,刘天奇[3](2018)在《基于煤质工业分析指标的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预测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利用煤质工业分析指标预测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的可行性,开展了煤的工业分析指标测定与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试验。应用主成分回归方法分析了22种煤样的工业分析指标与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煤质工业分析指标与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之间均存在高度的相关性,提取出叁大主成分因子分别为固定碳因子、水分因子、挥发分因子,并构建出回归预测模型。该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与试验所测数据相比,误差小于5%,同时由挥发分因子前的系数为负数可知,挥发分越高对应的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就越低,这与实际情况一致,证实了所建模型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矿业安全与环保》期刊2018年03期)
翟春婕[4](2018)在《林火时变辐射热流下可燃物热解着火及火蔓延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森林火灾作为全球发生最频繁、处置最困难、危害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和森林资源安全的最大威胁,我国作为一个缺林少绿的国家,需要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林火蔓延作为重要的林火行为之一,其决定了森林火灾发生发展趋势,因此对其发展规律的研究是保护森林资源,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应急管理水平,推进森林防火治理体系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考虑了林火产生外界辐射热流的时变性,并研究了时变热流下炭化与非炭化可燃物热解及着火特性的实验及理论模型,进一步模拟及实验研究火蔓延锋面演进过程,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实现林火蔓延时变热流,并开展时变热流下可燃物的热解及着火时间特性研究。建立了木材和有机玻璃(PMMA)在时变热流作用时的热解解析及数值模型,结果表明着火时间与时变热流的参数之间有明确的幂函数关系。利用实验室早期火灾实验平台,通过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方法实现了线性及平方时变热流,并实验研究了时变热流作用下木材和PMMA的热解及着火时间特性,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2.由于解析解中忽略了热解、辐射换热等因素,为了快速准确获得不同参数作用时可燃物的着火时间,本文使用机器学习方法通过数值模型产生数据训练预测网络,最终实现不同种类热流、不同材料特性、不同外部环境时可燃物着火时间的快速准确预测,其结果相比解析解精度更高,数值解速度更快,为机器学习方法在热解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3.建立基于数据融合的火蔓延锋面预测模型。模型包括实时速度场测量、火蔓延锋面演进预测及速度场参数修正叁个模块,其中速度场测量模块通过提取火场实时锋面位置,计算其在垂直锋面方向的位移获得锋面处法向速度场分布;在火蔓延锋面演进预测模块中引入水平集函数,通过给定速度场时计算未来时刻锋面的位置,将锋面位置隐藏于高维空间,较为方便地处理锋面相交、消失等拓扑结构发生变化时的蔓延情况;速度场参数修正是基于速度场测量结果重新训练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本文对叁个模块进行了测试,首先结合水平集法和速度场经验公式计算了风速、坡度、锋面相交等因素对火蔓延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集法能够有效实现给定速度场时锋面位置的演进,然后基于速度场测量模块计算了水平集法获得锋面处的法向速度场,并与已知经验公式结果进行比较,表明其能够快速准确计算法向速度场。4.基于灌木及落叶的火蔓延实验数据进行了测试,使用机器学习更新了速度场预测网络参数,预测未知时刻的锋面位置并与实际锋面进行了比较,表明该模型能够摆脱速度场经验公式的限制,实现短时的火焰锋面预测,为数据融合方法在林火蔓延模型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5-25)
杨红霞,李刚,苑春苗,于立富[5](2016)在《油页岩粉尘层着火的理论模型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油页岩粉尘着火爆炸危险性,利用化学反应动力学、传热学以及Thomas热自燃理论,建立了稳态条件下粉尘层着火的不对称理论模型.利用热板测试装置测试了我国4大产地油页岩粉尘层的最低着火温度,结果介于503~613 K,最低着火温度随粉尘层厚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产地油页岩粉尘着火温度高低依次为:抚顺>桦甸>龙口>茂名,与油页岩挥发分含量成反相关.利用测试结果确定了油页岩粉尘层燃烧动力学参数值,代入不对称着火理论模型,计算得到相应厚度粉尘层的临界着火温度,和实验结果对比,误差在10%以内,为预测生产过程油页岩着火危险性提供了可行的理论方法.(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12期)
杨浩林,霍杰鹏,蒋利桥,汪小憨,赵黛青[6](2016)在《甲醇中低温着火延迟时间的计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甲醇在中低温条件下的氧化特性,通过对详细反应机理的分析,得到一个九步的骨干机理,在1,500,K下其着火延迟时间预测值与详细机理的预测值基本一致.通过理论分析着火感应期内占主导作用的自由基行为,最后得到了一条能用于估算甲醇中低温着火延迟时间的显式公式.该公式显示甲醇在中低温下的着火延迟时间主要取决于CH3OH+HO_2→CH_2OH+H_2O_2的反应速率.该反应对甲醇在中低温下氧化特性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燃烧科学与技术》期刊2016年06期)
王方,杨少锋,姜文彬,张学智,金捷[7](2016)在《蒸发和着火模型对甲醇射流火焰模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甲醇射流火焰数值模拟的精度,本文首先通过实验得到了甲醇蒸发率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形成新的两相传质关系;其次应用基于Frank-Kamentsky近似的液滴着火模型和新的蒸发模型对某甲醇空气射流火焰进行了数值模拟,将应用已有模型、仅应用蒸发模型、同时应用蒸发模型和着火模型(混合模型)的预报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检验。结果表明,应用蒸发模型的预报结果比已有模型的模拟结果更接近实验值,混合模型的预报结果最好。(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罗方伟[8](2016)在《井喷着火爆炸安全屏障蝴蝶结风险评价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钻井过程中发生井喷着火爆炸将导致巨大损失,为了预防此类灾难性事故的发生,本文利用风险分析方法对井喷着火爆炸诱发因素和防控手段进行了全面研究。本文详细分析了引发井喷着火爆炸的直接因素和深层次原因,建立了井喷着火爆炸的整体故障树模型,并确定了因素割集;针对诱发井喷着火爆炸的各个直接因素建立了对应的安全屏障;最终形成了抑制井喷着火爆炸的安全屏障蝴蝶结模型。通过安全屏障蝴蝶结方法对井喷着火爆炸演变过程和控制屏障有效性的研究,建立了井喷着火爆炸从诱发因素出现到失控发展的详细过程描述,通过在各个发展通道上设置材料屏障、功能屏障、非物质屏障和物理屏障预防事故的演变,极大的降低了钻井过程中发生恶性爆炸着火的可能性,并提高事故发生后的可控制性。(本文来源于《2016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2016 IFEDC)论文集(上册)》期刊2016-08-11)
胡二江,高振华,陈毅臻,黄佐华[9](2016)在《DMC/正庚烷着火延迟期的测量和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激波管测量了碳酸二甲酯(DMC)和DMC/正庚烷混合燃料在不同压力、温度和当量比下的着火延迟期,并利用Chemkin软件和Glaude的DMC模型(Glaude Model)对预混合气着火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和化学反应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Glaude模型预测的着火延迟期明显高于实验测量值。通过对着火过程进行敏感性分析,对其反应速率常数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模型(Mod Glaude Model)能够很好的预测DMC的着火延迟期。基于DMC/正庚烷的着火延迟期,构建了DMC/正庚烷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混合燃料的模型能够很好的模拟着火延迟期。(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六分会:燃烧化学》期刊2016-07-01)
周力行,王方,李科[10](2016)在《基于F-K近似的油滴着火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Frank-Kamenetsky处理非线性反应项的近似法,建立一个油滴着火模型。其结果给出了油滴着火极限的气体相对速度、油滴尺寸以及环境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和文献中实验结果定性一致。该模型可以应用于双模态液雾燃烧的雷诺平均模拟和大涡模拟中。(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着火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航空煤油等液体燃料在高温环境中会发生单液滴着火(带着独立火焰蒸发)现象,本文首先实验测量了煤油、RP3航空煤油和柴油单液滴在855 K到1085 K的温度范围内静止空气环境下,液滴最低着火温度和初始直径的数据。结果显示:在实验温度范围内,煤油、RP3航空煤油和柴油单液滴着火的最小初始直径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环境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原因在于同样温度环境下大液滴能够提供足够浓度的混气发生着火现象。在相同环境温度下,煤油单液滴能够着火的最小初始直径最大,其次是柴油液滴,而航空煤油液滴能够着火的最小初始直径最小。本文在Frank-Kamenetskii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推导了高温静止空气环境下单液滴着火预测模型,所得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相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着火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禹红英,郭军军,李鹏飞,胡帆,王昱升.基于CPD模型的煤粉颗粒着火特性的数值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2].王方,李敏,刘睿,姚捷,金捷.单液滴高温静止空气环境着火模型[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8
[3].李雨成,赵晓涛,刘天奇.基于煤质工业分析指标的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预测模型构建[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8
[4].翟春婕.林火时变辐射热流下可燃物热解着火及火蔓延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5].杨红霞,李刚,苑春苗,于立富.油页岩粉尘层着火的理论模型与实验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6].杨浩林,霍杰鹏,蒋利桥,汪小憨,赵黛青.甲醇中低温着火延迟时间的计算模型[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6
[7].王方,杨少锋,姜文彬,张学智,金捷.蒸发和着火模型对甲醇射流火焰模拟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6
[8].罗方伟.井喷着火爆炸安全屏障蝴蝶结风险评价模型研究[C].2016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2016IFEDC)论文集(上册).2016
[9].胡二江,高振华,陈毅臻,黄佐华.DMC/正庚烷着火延迟期的测量和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六分会:燃烧化学.2016
[10].周力行,王方,李科.基于F-K近似的油滴着火模型[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