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离式热管换热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动力型分离式热管,冷凝换热
分离式热管换热器论文文献综述
朱晨,董佳榕,任昊[1](2018)在《动力型分离式热管换热器冷凝换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提倡节能环保的今天,各种节能技术逐渐被人所重视并应用,热管技术具有传热系数高、传热温差大、环境适应性强等优点,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热管技术作为一种非常有前景的高效节能技术,在多个领域已取得广泛应用,且节能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西部皮革》期刊2018年14期)
于占忠,张振存,熊军,王长水,樊统云[2](2018)在《高炉热风炉分离式热管换热器的改造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分离式热管换热器最大特点是烟气和煤气可相互独立布置,有效地进行分隔,依靠外连管路实现远程传热,便于现场的灵活布置。生产过程中煤气换热器顶部和底部长期受高炉煤气腐蚀出现煤气泄漏,结合现场实际对煤气换热器顶部密封型式进行优化,对煤气换热器底部结构和密封型式进行改造,减少煤气冷凝水对钢结构的腐蚀,对煤气换热器内部管束进行改造,增强管束耐腐蚀能力,消除煤气泄漏隐患。(本文来源于《矿冶》期刊2018年03期)
郑振[3](2018)在《基于微通道换热器的重力型分离式热管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期我国新能源产业与信息产业得到了高度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逐步提升,用于基站与变电机柜中的电子元件呈现集中化与高功率化的发展趋势,机柜中的散热设备不仅面临这些发展趋势所带来的技术性问题,同时还要兼顾能源利用率和环保的要求。为满足机柜散热需求,本文选择换热效率高、能效比大、结构紧凑的微通道型分离式热管作为研究对象。本文选择散热功率在0~2kW、传热温差在5~20K的微通道型分离式热管散热系统,研究了其在不同的换热器高度差、充液率、室内外温差和风量下换热性能的变化规律。主要工作为:设计实验方案,对微通道型换热器进行匹配计算,搭建实验台架并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本实验微通道型分离式热管的最佳充液率在100%左右,最佳充液率不随高度差的变化而改变。(2)系统换热性能随换热器高度差的增加而增加,但随高度差的增加其对系统换热性能的提升作用会减小,在小温差下高度差对换热性能的影响更为显着。(3)随着室内外温差的增加,系统换热性能也会得到提升,但当温差达到相当值时,其对系统换热性能的影响也会减小。(4)随着风速的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增加明显。(5)高度差对缩短系统的启动时间有积极影响。(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8-03-01)
孙一牧[4](2018)在《基于微通道换热器的分离式重力热管性能分析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分离式重力热管是一种新型散热装置。因其蒸发段和冷凝段分离,动力来自于上升,下降管的制冷剂密度差。故其具有布置灵活,能效比高,运行可靠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基站散热,机房散热等场合。而微通道换热器相较于传统换热器结构紧凑,换热能力强,充液率低。近年来,基于它的研究和应用与日俱增,发展潜力巨大。将微通道换热器应用于分离式重力热管的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散热方案。本文为研究分离式重力热管系统工作特性及影响系统性能的因素,首先从分离式重力热管系统的传热性能和动力性能出发,建立了热管系统的稳态数值仿真模型,并编写了相应的仿真程序。随后,搭建了实验台对热管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系统的最佳充液率范围在90%~110%之间,且较高充液率下系统性能要优于较低充液率。通过比对最佳充液率下实验数据和数值模型的输出结果,在换热量方面相对误差为5.93%,在压力方面相对误差为9.18%。且随条件变化,实验数据与计算结果的变化趋势基本相符。结果表明:在传热条件较差或传热温差较小时,系统性能主要受到系统换热能力不足限制;在换热器高度差较低或系统内部压阻较大时,系统性能主要受动力不足限制。最后,基于数值仿真模型的输出,研究了不同换热器高度差、换热器流程分配、扁管参数、翅片参数下热管系统性能的特性。为基于微通道换热器的分离式热管重力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8-03-01)
张泉,娄建民,凌丽,吴亚凝,曾丽萍[5](2018)在《微通道分离式热管换热特征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充液率和运行参数对微通道分离式热管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微通道分离式热管的稳态换热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模拟和实验结果最大相对误差为7.9%.基于该模型分析了充液率、风量以及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高度差对制冷剂侧换热系数、空气侧压降、换热量和能效比等参数的影响.计算得出系统最佳充液率范围为80.2%~105.6%,相应的换热量为3.75~3.90kW.制冷剂侧换热系数随着充液率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系统压力随充液率增加而增大;同时当蒸发器侧风量由1 500m~3/h增加至5 000m~3/h时,系统换热量和EER分别增加了100.1%和92.5%;蒸发器和冷凝器高度差为2.4m的分离式热管比高度差为1.2m的分离式热管的平均换热量提高了9.18%.研究结果对微通道分离式热管的节能设计和运行控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凌丽[6](2017)在《数据机房用微通道分离式热管换热特性及节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数据机房数量的日益剧增,其年耗电量占全球耗电量的1.12%~1.5%(即2034~2718亿kW.h/年),同时每两年以两倍的速度增加,其中空调部分能耗占总能耗的30%~50%。降低数据机房的制冷系统的能耗成为研究热点。对于传统的数据机房空调存在耗电量大、管路系统能耗损失大、低效气流组织等缺点。热管节能技术能够高效的利用自然冷源保证数据机房空气品质的同时保证电子设备在允许的环境温度下运行,从而减少数据机房制冷系统的能耗。本文主要研究数据机房用微通道分离式热管换热特性及其节能潜力;揭示设计参数(结构参数和充液率)和运行参数(外部环境和使用环境)下系统的换热机理;以节能率分析评价利用湖水源的水冷多联分离式热管系统相对于传统机房空调系统的节能效果,优化系统控制策略,并对其节能率进行分析。首先,利用湖南大学焓差实验平台搭建微通道分离式热管的实验测试平台,研究系统的换热特性。对于风冷微通道分离式热管,主要研究分析不同工况和不同风量条件下对系统最佳充液率的影响,以及系统稳态和瞬态换热特性;对于水冷微通道分离式热管,主要分析系统的过热、两相和过冷换热量,以及系统各部分热阻特征。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微通道分离式热管系统在不同的工况条件下具有相同的最佳充液率范围,在最佳充液率条件下,微通道分离式热管系统的蒸发段和冷凝段进出口制冷剂温差达到最小值,且系统获得最大的换热量和最小的热阻值。实验结果对微通道分离式热管系统的换热机理的解析、运行控制以及理论模型的验证,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其次,基于能量、动量和质量守恒,建立了风冷微通道分离式热管的稳态换热模型,并与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确定了适用性最佳的两相沸腾换热系数计算关联式。采用Gungor和Winterton经验公式的系统换热模型的相对误差最小,其平均相对误差小于5%。在此基础之上,利用模型定量分析设计参数和运行参数对系统换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蒸发段和冷凝段内制冷剂侧换热系数获得最大值在充液率为82%时。随着高度差的增加,制冷量和制冷剂质量流量同时增加,最终,其增加值主要受高度差,换热器本身换热能力极限以及制冷剂侧压降的共同作用。根据正交分析方法分析了各个运行参数对系统制冷量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其分析结果表明蒸发段的进口温度和冷凝段的进口温度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蒸发段风量和冷凝段风量为次要影响因素。最后,在水冷微通道分离式热管的实验基础之上,利用能效-传热单元法建立其简化换热模型,其模型计算误差在±10%以内。其次,综合考虑环境参数、机房内服务器散热特征及制冷系统各部件的换热特征对系统能耗的影响,建立利用湖水源的水冷多联分离式热管系统的能耗模型,通过典型数据机房的能耗分析得到系统最佳的送风温度和冷水供水温度的设定值分别为24℃和15℃。同时,对该系统相对传统数据机房空调系统的节能率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通过利用湖水源免费冷却的方式,其节能率高达64.82%,全年72%的时间可以完全利用湖水源对数据机房进行免费冷却,28%的时间可以利用湖水源对数据机房进行部分免费冷却。当数据机房内采用水冷多联分离式热管系统时,其节能率为11.28%.采用遗传算法对利用湖水源水冷多联分离式热管系统的控制策略进行优化,使得该制冷系统的能耗减少了19.5%,同时,全年93%的时间系统的运行模式为免费冷却模式。(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9-27)
李军,李晓明,朱晨,刘长亮,韩旭[7](2018)在《基于分离式热管换热器的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PCS)是核电厂用以预防和缓解严重事故的重要系统,分离式热管换热器作为一种高效的热交换设备,是其优先设计选项之一。本文介绍了基于分离式热管换热器的PCS原理实验台架的比例设计方法、实验系统和实验结果,分析了热管换热器在特定工况下的换热特性及功率极限,并论证了基于分离式热管换热器的PCS的设计可行性。结果表明:分离式热管单位热端面积换热量可达61kW,有应用于PCS的潜力;热管的换热性能随冷热端温差的降低而降低,随真空度的提高而升高。(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陈为强[8](2016)在《分离式热管换热器在液浸聚光光伏系统中的散热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能源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太阳能发电技术成为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之一。由于聚光光伏发电系统比平板式发电系统光电转换效率高,使用电池面积小等,从而使成本降低。解决好聚光光伏电池的散热问题对于电池的电转换效率及性能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整个系统稳定运行也起着关键的作用。针对这一问题,液浸聚光光伏概念是近几年首次由绿色能源实验室提出来的,把电池直接浸泡在液体中以解决电池的散热问题,并在澳大利亚的ANU大学以及美国的UNLV大学等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UNLV做液体测试时,用的二次散热装置为列管式换热器,针对实验室现有的液浸冷却聚光光伏系统,本文提出将分离式热管换热器作为二次散热装置,利用热管的高传热特性,将热量及时移走。根据现有小型液浸冷却聚光光伏系统设计出了一种新结构分离式热管换热器,并同时设计了列管式换热器和空气冷凝器,从理论上分析比较了各个换热器的优缺点,最终选择热管换热器作为最优的换热器。并分别在模拟热源以及实际条件下考察了该分离式热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热管换热器能够较快的启动,在辐照度为700W/m~2左右,热管充液率为59%,风量为1847m3/h,二甲基硅油流量为1.21m3/h条件下,二甲基硅油在一整天的运行过程中最高温度为47℃,聚光硅太阳电池的最高工作温度为53℃,热管换热器散掉的热量占总能量的87.3%;当风机关闭时,二甲基硅油和聚光硅太阳电池工作温度分别持续上升到52℃、56℃。该液浸聚光光伏发电系统通过热管换热器能够及时的将热量的带走,能够保证电池在理想的温度下工作。(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6-12-01)
张泉,吴亚凝,凌丽,娄建民,廖曙光[9](2016)在《基站用微通道分离式热管换热性能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离式热管空调能够有效降低基站能耗,采用微通道换热器作为其蒸发器和冷凝器可提高其换热性能.为了分析充液率对微通道分离式热管换热量、能效比及制冷剂压力、温度的影响,以及两种风量,不同室外温度下最佳充液率范围和换热量的变化,由焓差实验台模拟基站室内外环境,以R22为工质,对该系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标准工况下,系统最大换热量和EER分别为4.0kW和11.8,最佳充液率范围为79.3%~105.8%,系统压力随充液率增加而增大,蒸发器进出口温差随充液率的增加先减小,后略有增大;蒸发器侧的风量由3 000m~3/h减少到1 700m~3/h时,最佳充液率范围不变,最大换热量和EER减少了29%,蒸发器出风温度由23.9℃降低到23.0℃.在不同室外温度下,最佳充液率范围随室外温度降低而变小,室内外温差增加能显着提高该系统的换热性能.研究结果对基站用微通道分离式热管的理论模型建立、节能设计与运行控制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7期)
胡院林,王博杰,易冲冲,王文[10](2014)在《以R134a为工质的分离式热管换热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核电站乏燃料水池散热及太阳能热利用等为应用背景,实验分析了R134a作为工质的分离式热管在不同热源温度和不同充液率条件下的换热特性。在热源温度从40℃以5℃间隔递增到65℃的条件下,共进行了6组不同的充液率实验,分别为43.7%,51.7%,60.1%,68.5%,75.2%,82.9%。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充液率达到68.5%以后,换热量和换热系数随着充液率的增加波动小,存在最佳充液率区间,并且管内蒸发温度和换热量随着热源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与氨工质关于蒸发段换热系数和换热量两方面进行数据分析对比,结果表明随着充液率的增加,两种工质在管内换热系数和换热量上存在较大差异。(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4年12期)
分离式热管换热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离式热管换热器最大特点是烟气和煤气可相互独立布置,有效地进行分隔,依靠外连管路实现远程传热,便于现场的灵活布置。生产过程中煤气换热器顶部和底部长期受高炉煤气腐蚀出现煤气泄漏,结合现场实际对煤气换热器顶部密封型式进行优化,对煤气换热器底部结构和密封型式进行改造,减少煤气冷凝水对钢结构的腐蚀,对煤气换热器内部管束进行改造,增强管束耐腐蚀能力,消除煤气泄漏隐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离式热管换热器论文参考文献
[1].朱晨,董佳榕,任昊.动力型分离式热管换热器冷凝换热研究[J].西部皮革.2018
[2].于占忠,张振存,熊军,王长水,樊统云.高炉热风炉分离式热管换热器的改造实践[J].矿冶.2018
[3].郑振.基于微通道换热器的重力型分离式热管实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
[4].孙一牧.基于微通道换热器的分离式重力热管性能分析及优化[D].合肥工业大学.2018
[5].张泉,娄建民,凌丽,吴亚凝,曾丽萍.微通道分离式热管换热特征的模拟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凌丽.数据机房用微通道分离式热管换热特性及节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7
[7].李军,李晓明,朱晨,刘长亮,韩旭.基于分离式热管换热器的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实验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8
[8].陈为强.分离式热管换热器在液浸聚光光伏系统中的散热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6
[9].张泉,吴亚凝,凌丽,娄建民,廖曙光.基站用微通道分离式热管换热性能实验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10].胡院林,王博杰,易冲冲,王文.以R134a为工质的分离式热管换热性能分析[J].低温与超导.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