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心性论文-唐辉,陈松林

城市中心性论文-唐辉,陈松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中心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经济联系,时空分异,城市中心性,徐州都市圈

城市中心性论文文献综述

唐辉,陈松林[1](2019)在《徐州都市圈城市中心性和经济发展时空分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徐州都市圈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力模型计算2006年~2016年中心城市与各个次级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并结合都市圈内城市发展的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都市圈内部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2016年徐州都市圈的经济发展水平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提高,内部经济发展差异总体在不断缩小.但是都市圈内中、东部之间经济发展差异有加大的趋势.徐州作为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对外经济辐射功能显着,与其经济联系密切的几个城市主要集中在距离徐州市80km范围内的淮北市、宿州市和枣庄市,其余城市因为受到自身的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与中心城市的经济紧密度相对较弱,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刘承良,许佳琪,郭庆宾[2](2019)在《基于铁路网的中国主要城市中心性的空间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铁路建设进入高速化和网络化发展阶段,从铁路网络视角透视中国城市体系的枢纽—网络结构研究成为热点和前沿。基于此,文章运用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多中心性模型,刻画了中国地级及以上铁路枢纽城市的中心性空间格局:①多中心性指标的宏观空间分布同构,均呈现以"胡焕庸线"为界的东南—西北分异,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空间共轭。强度中心性与度中心性空间格局相似,紧密度和介数中心性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扩展态势。②综合中心性指标也呈现以"胡焕庸线"为界的分异格局,中心向外围衰减的圈层结构难以打破,且与城市自身的经济发展呈现同配和异配共存。③各中心性指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空间集聚,从全局看紧密度中心性空间集聚最强,而度中心性最小;从局部来看,中心性以高高低低空间关联类型居多,空间集聚性较强。(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9年03期)

侯聪静[3](2019)在《基于城市中心性的广东省域内经济关联强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广东省各城市均衡发展状况,运用城市中心性及经济关联强度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进行综合测度,构建城市中心性指标体系,计算广东省各城市综合得分,确定中心性城市,并引入引力模型,以广州市为辐射源,测算省域内各城市与其之间的经济关联强度。结果表明:中心性城市同其他各城市间的经济关联强度差异明显,受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相对位置关系影响较大,并基于此提出增强城市经济关联强度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科技和产业》期刊2019年02期)

姚朔[4](2018)在《城市中心性的测度及其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大力发展城市群建设,中心城市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推动区域发展,增强地区经济实力,许多地区都提出建立自己的中心城市,在由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市县中心城市构成的我国中心城市四级建设体系中,每一级别的中心城市都体现着其在所属区域中的重要作用。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虽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强调建设和发展中心城市的重要性,但在建设和发展中却存在一定的问题:理论认识不充分,中心城市选取依赖政策导向,建设中心城市盲目跟风,一味脱离实际追求数量。因此,对于中心性的研究值得进一步深入,通过对中心性测度的研究,可以为中心城市的确立、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本文从中心性强度和网络中心性两个角度探究了中心性的测度,并以东北地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在研究讨论了城市中心性,中心性强度和网络中心性的相关文献后,本文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现状,对中心性、中心性强度和网络中心性进行了新的概念界定。本文以中心性内涵为出发点,针对中心性强度重新建立了以城市中心性为研究目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认为中心性强度指标应涵盖经济、金融、创新、社会服务、信息交通、文旅医疗和外资外贸等多个方面,因此,提出了由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38个叁级指标构成的中心性强度指标体系,并讨论不同指标对城市中心性的影响,而在具体的测算模型选择方面,使用了权重更优,指标描述更客观的主成分分析法。通过定量化分析东北地区主要城市的中心性强度,得到了东北地区中心性强度下的城市现状:东北地区“大城市很大,小城市很小”,大城市的中心辐射作用不够强;中心性强度指标下并没有突出的中心城市,大连、长春、沈阳和哈尔滨作为一级城市割据发展,中心性强度指标差距不大;整个东北地区城市发展呈现“一带一竖”的带状发展模式,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为主要的城市发展带。在网络中心性的测度方面,不同于大多数学者单纯使用修正引力模型或经济流强度模型测算空间范围内城市联系的方法,本文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和讨论城市联系度,节点中心性和网络密度叁个方面,构建城市间联系网络,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城市网络中心性测度指标。以东北地区为例进行网络中心性测度的研究结果表明:沈阳的网络中心性更加鲜明,对区域经济整体辐射带动作用更强;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层次发展差异较大,以沈阳、大连和哈尔滨为主要城市节点,城市密度较大,首位度较高;以沈阳、大连、哈尔滨叁大核心城市构成的“铁叁角”多中心城市群联动态势已经初具雏形。通过对比两种测度方法,本文发现:中心性强度和网络中心性是从一个中心性概念的两个角度测度城市中心性,并没有优劣之分,当需要确立一个地区的中心城市时,可以根据该地区的城市发展规划以及城市实际状况灵活选择测度方法。若该区域强调中心城市的等级,希望在空间上扩展自己的影响腹地,可以依据中心性强度对城市进行测度和指导;若该地区强调城市网络,希望中心城市能够与周围城市通过密切的网络联系带动周围城市发展,可以依据网络中心性对城市进行测度和指导。全文共分为5个章节。第一部分,绪论。在当前中国重视城市群建设,大力发展中心城市的研究背景下,提出本文的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了解中心性研究相关理论进度,并对中心性、中心性强度和网络中心性的概念重新界定。最后讨论研究目的及研究思路,将本文的研究框架以图表形式进行展示。第二部分,论述了城市中心性及其相关理论基础,描述了城市中心性理论演进过程,阐释了中心性测度在当前中心性研究中的重要性。第叁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心性强度和网络中心性测度的方法,讨论两种方法的评价体系构建,通过模型分析讨论测度方法,最后指出两种测度方法的异同与应用条件。第四部分,以东北地区为例进行两种方法的实证分析,根据测算结果分别描述城市发展现状,并就测度结果进行对比,从实证角度分析东北地区中心城市选择。第五部分,就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两个角度定量分析研究结果给出中心城市发展建议,并对中心城市的后续发展途径给出相关优化措施。结合对东北地区中心性测度结果,为其他地区的中心城市的确立给出相关建议,最后总结全文。(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8-11-01)

王清洛[5](2018)在《基于GIS的苏北城市中心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调节、服务中心,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组织者,城市中心性又是确定中心城市的重要因素。本文则以苏北地区为研究对象,从商贸、科教、生产、交通信息和对外中心性五个方面,构建苏北城市中心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和可视化进行计算与表达。经分析得出,徐州市是苏北地区的中心性城市,主要表现在生产和科教中心性方面,并且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综合实力较低。(本文来源于《内江科技》期刊2018年08期)

陈婧,朱东风[6](2018)在《基于城市中心性与城市流的苏北地区空间关系测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江苏苏北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城市中心性和城市流的定量研究方法,对苏北五市以及所辖县市进行空间关系测度,得出城镇区域之间位势差异和空间联系特征,以期对苏北地区空间关系进行分析判断,并就苏北区域发展和空间战略提出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城市发展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杨婷,张士杰[7](2018)在《皖江城市带城市中心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皖江城市带的9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商贸、服务、空间、对外开放中心性4个方面,选取10个指标构建城市中心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区位熵和因子分析法,基于2016年的数据对其中心性指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市是皖江城市带的首要中心城市,在商贸、空间和对外开放叁个方面的中心性最强但服务中心性较弱,芜湖市也呈现出同样的发展特点,城市的中心性影响则相对不明显。因此,在促进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应该大力改善城市的服务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对外经济联系,加快皖江城市带中心城市的发展。(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罗敏[8](2017)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中心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的中心性反映一个城市为其以外地区提供服务的相对重要性。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统计数据、统计年鉴为基础,利用熵值法、ArcGis空间分析等计量方法,对2005-2014年城市群城市中心性进行综合分析,从整体、区域和城市群叁个方面对其中心性进行了全面评价。结果表明:(1)地市尺度中,对城市中心地位评价,从时间变化来看,武汉市、长沙市和南昌市城市中心地位较高。孝感市、湘潭市和荆门市城市中心地位提升较快,荆州市城市中心地位下降较快。从空间变化来看,武汉市凭借卓越区位优势、雄厚经济实力和庞大科教资源,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首位城市。对城市基本职能评价,从时间变化来看,各地市生产职能、商贸职能、信息职能、交通职能、金融职能、科教职能、文化职能、医疗职能均有所提升。生产职能、商贸职能和交通职能提升明显,而文化、医疗和金融等职能提升较慢。从空间变化来看,武汉市、长沙市和南昌市城市各项职能突出并且提升较快,城市基本职能发育较为完全,属于综合性城市,其余城市与之对比,城市职能发育较弱。对城市等级体系评价,武汉市和长沙市属于一级中心中心,南昌市等13个城市为二级中心城市,仙桃等16个城市是叁级中心城市。(2)区域尺度中,分别从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叁个区域展开城市中心性评价。从时序演化来看,武汉城市圈城市中心性差异最大,平均中心性和中心性差异都呈缓慢性上升趋势;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平均中心性较高,平均中心性和中心性差异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平均中心性最低,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但其中心性差异较小且呈现逐渐缩小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中心性分布均呈现“核心-边缘”结构,其中,武汉城市圈城市中心性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分布极不均衡;环长株潭城市群东部城市中心性远高于西部城市;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中心性相较于武汉城市圈和环长株潭城市群分布更为均衡,过渡平缓。(3)城市群尺度中,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中心性评价,在时序演化上,其中心性差异总体呈现扩大趋势。在空间演化上,其中心性空间分布呈现离散化特征,中心城市处于“孤岛”状态,空间呈现武汉市和南昌市“双核分散”向武汉市、长沙市、南昌市“叁核分散”的发展模式转变。(4)根据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中心性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地区统筹发展,产业协同发展和服务共享共建叁个角度提出了发展对策研究。(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胡云[9](2017)在《基于网络分析方法的沪昆高铁对江西省沿线城市中心性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的发展与交通运输网络息息相关,高铁作为交通行业革命性的运输工具,它的开通不仅改变了空间的通达性和城市之间的联系,而且推动了沿线城市交通网络结构的演变。理解城市在网络中的地位,分析高铁网络与城市中心性的关系,有助于优化交通网络布局及促进城市发展。本研究以沪昆高铁为例,以江西省11个沿线城市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最短交通时间计算普铁与高铁网络下城市的邻近性,对比分析沪昆高铁对江西省沿线城市邻近性的影响;其次通过网络分析工具计算高铁有无情境下城市的中介性,分析沪昆高铁对江西省沿线城市中介性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高铁与普铁网络下的邻近性比较中,沪昆高铁网络下江西段11个沿线城市的邻近性有较大的提高,各城市加强了与其他城市的空间联系,但邻近性的差距也在拉大,南昌市、鹰潭市、抚州市处于交通网络的中心区域,邻近性较高,具备良好的区位优势。各城市的邻近性变化率中,南昌市、抚州市的变化率较高,分别为226%与180%;鹰潭市的变化率最低,为120%。与普铁网络下的邻近性相比,沪昆高铁网络下的鹰潭市邻近中心地位显着下降。(2)有高铁与无高铁网络下的城市中介性相差不明显,但11个沿线城市的中介性相差显着,南昌市处于绝对的交通枢纽地位,鹰潭市、上饶市稍弱。从中介性的变化程度上看,变化率较高的城市为玉山县、弋阳县,分别为0.5%与0.35%。较低的城市为南昌市、新余市,变化率均在0.04%以下。南昌市与鹰潭市的交通网络密集,相比交通网络较稀疏的弋阳县、玉山县,中介性变化率要低。从空间分布上看,沪昆高铁江西段的东部城市比西部城市的中介性变化率更高。(3)沪昆高铁网络下11个沿线城市的邻近性与中介性相关性较低,反映了两个中心性指标衡量了城市在网络中的不同特点,邻近性反映了一个城市到其他城市的便捷程度,邻近性高的城市表明在交通网络中占有区位优势;中介性衡量了一个城市交通网络的中转的能力,高的中介性表明该城市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南昌市与鹰潭市在两种中心性指标中占有明显优势。(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孟延春,谷浩[10](2016)在《基于城市中心性的中国五大城市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群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选定长叁角、珠叁角、京津冀、长中游和成渝五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城市群中的城市中心性指数发现城市群中各城市在职能上呈现等级分布;每个城市群都拥有核心城市作为支柱带动城市群发展,核心城市具有显着的服务业中心性指数,制造业中心性突出的城市是推动城市群发展的基础。长叁角和珠叁角正处于城市群发展完善阶段,拥有多个核心城市联动发展;京津冀和成渝处于城市群的发展不均衡阶段,核心城市与其他城市分化明显;长中游仍处于城市群初级阶段,城市的中心性指数低,城市间联系强度低。(本文来源于《城市发展研究》期刊2016年10期)

城市中心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铁路建设进入高速化和网络化发展阶段,从铁路网络视角透视中国城市体系的枢纽—网络结构研究成为热点和前沿。基于此,文章运用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多中心性模型,刻画了中国地级及以上铁路枢纽城市的中心性空间格局:①多中心性指标的宏观空间分布同构,均呈现以"胡焕庸线"为界的东南—西北分异,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空间共轭。强度中心性与度中心性空间格局相似,紧密度和介数中心性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扩展态势。②综合中心性指标也呈现以"胡焕庸线"为界的分异格局,中心向外围衰减的圈层结构难以打破,且与城市自身的经济发展呈现同配和异配共存。③各中心性指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空间集聚,从全局看紧密度中心性空间集聚最强,而度中心性最小;从局部来看,中心性以高高低低空间关联类型居多,空间集聚性较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中心性论文参考文献

[1].唐辉,陈松林.徐州都市圈城市中心性和经济发展时空分异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刘承良,许佳琪,郭庆宾.基于铁路网的中国主要城市中心性的空间格局[J].经济地理.2019

[3].侯聪静.基于城市中心性的广东省域内经济关联强度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9

[4].姚朔.城市中心性的测度及其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8

[5].王清洛.基于GIS的苏北城市中心性研究[J].内江科技.2018

[6].陈婧,朱东风.基于城市中心性与城市流的苏北地区空间关系测度[J].城市发展研究.2018

[7].杨婷,张士杰.皖江城市带城市中心性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8

[8].罗敏.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中心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9].胡云.基于网络分析方法的沪昆高铁对江西省沿线城市中心性影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7

[10].孟延春,谷浩.基于城市中心性的中国五大城市群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6

标签:;  ;  ;  ;  

城市中心性论文-唐辉,陈松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