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孤立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孤立性心房颤动,C反应蛋白,基因多态性
孤立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钱志宏,倪悦,葛丹亘[1](2018)在《孤立性心房颤动的C反应蛋白1441C/T多态性及其血清水平》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孤立性心房颤动(LAF)患者C反应蛋白(CRP)1441C/T基因多态性,及LAF、CRP1441C/T基因多态性与其血清CRP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技术对116例LAF患者(病例组)和11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行1441C/T基因型检测,并分别检测两组血清CRP浓度。结果病例组中含T等位基因及CT基因型增多,且病例组发现一例TT基因型,但两组间CRP1441C/T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无差异;行组间和亚组比较,病例组血清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行组内及亚组比较,发现CT+TT基因型与CC基因型者CRP血清浓度无差异。结论 LAF患者中T等位基因及CT基因型增多;LAF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罗家友,周凌燕,张丽娟,华锋,马志红[2](2018)在《呼出气冷凝液CEA、P53蛋白、miRNA21检测对孤立性肺结节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及临床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呼出气冷凝液(exhaled breath condensate,EBC)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P53蛋白、miRNA21在肺癌组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2月~2017年6月入住我院呼吸科的胸外科孤立性肺结节需手术切除患者51例,根据术后病理将孤立性肺结节患者分为肺癌组35例、非肺癌组16例,同期体检者12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集呼出气冷凝液、空腹静脉血。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CE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P53蛋白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PCR法)测定miRNA21水平,分析呼出气冷凝液CEA、P53蛋白、miRNA21对孤立性肺结节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肺癌组EBC的CEA、P53蛋白、miRNA21表达水平均高于非肺癌组与对照组(P<0.05);肺癌组患者EBC中CEA、P53蛋白、miRNA21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TNM、病理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EBC的CEA、P53蛋白、miRNA21对孤立性肺结节早期肺癌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均优于单项检测(AUC 0,931 P<0.05)。结论联合检测呼出气冷凝液CEA、P53蛋白、miRNA21有助于孤立性肺结节早期肺癌的筛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生》期刊2018年07期)
丁进亚,黄前川,曹军皓[3](2018)在《孤立性浆细胞瘤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伴M蛋白类型转换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病例资料患者,女,70岁,2010-03月因右锁骨及右内眦部包块在当地医院行包块活检术,结合影像学检查未见其他部位骨质破坏,诊断为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olitary plasmacytoma of bone,SPB),2010-12/2011-05月两次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均为正常骨髓象,期间多次血清蛋白电泳未见单克隆带,治疗为局部放疗(具体不详);2012-05月在武汉协和医院诊断(本文来源于《华南国防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于璇[4](2016)在《生物蛋白胶亚甲蓝混合物对孤立性肺结节定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亚甲蓝与生物蛋白胶混合物在孤立性肺结节胸腔镜手术中定位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临床资料比较完整的60例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患者,所有病例为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60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节找寻时间,中转开胸数,胸腔引流管引流量,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组术前行生物蛋白胶亚甲蓝混合物注射定位,对照组仅一般CT扫描检查。研究两组患者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节找寻时间,中转开胸数,胸腔引流管引流量,术后并发症情况之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对照组均治愈出院,两组患者结节找寻时间统计分析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中转开胸情况进行T检验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术前CT引导下对孤立性肺结节深面注入生物蛋白胶亚甲蓝混合物标记定位,使得结节"迅速变大变蓝",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的胸腔镜下肺结节定位寻找的好方法。(本文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期刊2016-03-07)
郑黎晖,姚焰,吴灵敏,陈刚,张奎俊[5](2015)在《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与大内皮素-1浓度变化及相互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孤立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大内皮素-1(big ET-1)的水平差异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我院128例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Ⅰ~Ⅱ级、左心室射血分数>50%的孤立性房颤患者,其中阵发性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组)83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持续性房颤组)45例,同时选择年龄、性别及病情与之相匹配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82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浆hs-CRP及big ET-1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房颤患者血浆hs-CRP及big ET-1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持续性房颤组血浆hs-CRP浓度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房颤组血浆big ET-1浓度较阵发性房颤组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阵发性房颤组,血浆hs-CRP浓度与big ET-1浓度呈正相关(r=0.563,P<0.05);在持续性房颤组,血浆hs-CRP浓度与big ET-1浓度有相关性(P<0.05),但相关性较弱,r值<0.1。结论:孤立性房颤患者血浆hs-CRP及big ET-1浓度增加,且持续性房颤患者升高明显;阵发性孤立性房颤患者的血浆hs-CRP浓度与big ET-1浓度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郑黎晖,姚焰,吴灵敏,张奎俊,张澍[6](2014)在《孤立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与P波离散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孤立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P波离散度(Pd)的关系,以期探讨炎症对心房重构的影响。方法:入选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组)及年龄和性别均匹配、无房颤病史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对照组)各71例。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心电图Pd及血浆hs-CRP浓度等的差别。采用线性相关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d与血浆hs-CRP浓度及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房颤组患者的左心房内径、Pd及血浆hs-CRP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全部患者及房颤组患者血浆hs-CRP浓度与Pd均呈正相关(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hs-CRP浓度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R=15.430,95%CI 6.031~39.476,P<0.001),进一步调整Pd,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Pd与血浆hs-CRP浓度均为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01),但血浆hs-CRP浓度预测房颤的危险比由15.430下降至6.246。结论: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的血浆hs-CRP浓度和Pd均为房颤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Pd和血浆hs-CRP浓度具有相关性,hs-CRP影响房颤发生的机制部分可能是通过Pd增加介导的。提示炎症可能在心房重构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促进房颤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4年12期)
徐菲菲[7](2013)在《产酶溶杆菌中一个孤立LuxR蛋白的鉴定和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产酶溶杆菌(Lysobacter enzymogenes)是一种新型植物病害生防细菌。热稳定抗菌因子HS AF (Heat Stable Antifungal Factor)是该菌中新报道的一种结构和作用方式新颖的广谱型次生抗真菌物质。本实验室已阐明该物质在产酶溶杆菌中独特的生物合成途径,但其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仍不清。多数革兰氏阴性菌采用LuxI/LuxR型群体感应(QS)系统来调控自身的生理行为。然而,有些细菌基因组中只有LuxR蛋白,缺乏与之匹配的LuxI蛋白,这样的LuxR蛋白称为孤立LuxR。我们以OH11菌株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从自主测序的基因组中鉴定了LuxR蛋白,将其命名为LesR。LesR蛋白由246个氨基酸组成,序列分析表明:该蛋白具有LuxR家族蛋白典型的结构特征,即N端的信号分子的结合区域,C端含有保守的螺旋-转角-螺旋(helix-turn helix. HTH)结构。lesR基因上下游序列分析发现没有之配对的LuxI蛋白,揭示LesR蛋白是一个孤立LuxR蛋白。过量表达LesR后,活菌拮抗和HPLC检测结果表明产酶溶杆菌OH11HSAF产量显着下降,并且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瓜果腐霉Pythium apanidermatum、酵母S. cerevisiae和马铃薯环腐病菌clavibacter michiganes subsp. sepedonicum的拮抗能力显着下降。LesR过量表达可以加速OH11(lesR)菌体沉降并诱导产生了一种未知的黑色素,并且这种黑色素的产生和本实验室前期鉴定的尿黑酸无关。进一步分析表明,LesR过表达所导致的菌体沉降和黑色素的产生还依赖于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的一种群体感应信号分子DF。因为DF缺失突变体中过表达LesR后,未出现黑色素和菌体快速沉降的现象。研究发现LesR过表达所调控的HSAF的合成以及快速沉降和全局性转录调控因子Clp (cAMP-receptor like protein)下调表达相关。结构域单独过表达研究还揭示C端的HTH结合结构域在LesR转录调控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蛋白双向电泳结果显示LesR过量表达后,导致了98个蛋白差异表达,其中51个上调表达,47个下调表达,表明LesR是一个广谱性的调控因子。本课题首次系统研究了一个孤立LuxR蛋白在产酶溶杆菌中功能,同时初步阐明了该蛋白对HSAF生物合成的调控机理。(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岳磊,张文慧[8](2011)在《孤立的椎体骨折导致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升高》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医学成像技术进步很快,对于脊柱损伤的诊断依然比较困难。CT和MRI是脊柱损伤早期诊断的金标准。但是对于CT诊断的适应证仍存在争议。因为并非所有医院都可以保证24小时不间断的CT服务。现将我院收治脊柱损伤患者19例,均在创伤后2小时测定血清S-100β蛋白水平,现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2008年3月至2009年4月我院收治脊柱损伤患者19例,男15例,女4例,年龄17~84岁,平均(42.3±20.3)岁。根据有CT扫描结果(本文来源于《临床荟萃》期刊2011年09期)
吴雁鸣,尤华,郑菊,顾卫霞,叶福龙[9](2009)在《超敏C反应蛋白与中青年孤立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与中青年孤立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观察组45例,其中1月内复发组11例,2~6月内复发组13例,半年内未复发组21例,健康对照组25例,检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结果:超敏CRP水平分别为1月内复发组2036.36±946.86μg/dl,2~6月复发组1230.77±309.26μg/dl,半年内未复发组368.00±88.10μg/dl,健康对照组316.00±106.14μg/dl,6月内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可作为房颤复发的估测指标之一。(本文来源于《交通医学》期刊2009年05期)
吴雁鸣,尤华,郑菊,叶福龙,陈群娟[10](2008)在《超敏C反应蛋白与孤立性阵发性心房颤动关系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孤立性心房颤动系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心房颤动,其中阵发性房颤者不少见,患者常有明显心悸等症状,影响其生活质量,且脑卒中的发生率高。目前已有较多的资料表明,慢性炎症反应与冠心病等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确切。本文通过对孤立性房颤患者复发率与超敏C反应蛋白(CRP)的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期刊2008年12期)
孤立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呼出气冷凝液(exhaled breath condensate,EBC)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P53蛋白、miRNA21在肺癌组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2月~2017年6月入住我院呼吸科的胸外科孤立性肺结节需手术切除患者51例,根据术后病理将孤立性肺结节患者分为肺癌组35例、非肺癌组16例,同期体检者12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集呼出气冷凝液、空腹静脉血。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CE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P53蛋白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PCR法)测定miRNA21水平,分析呼出气冷凝液CEA、P53蛋白、miRNA21对孤立性肺结节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肺癌组EBC的CEA、P53蛋白、miRNA21表达水平均高于非肺癌组与对照组(P<0.05);肺癌组患者EBC中CEA、P53蛋白、miRNA21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TNM、病理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EBC的CEA、P53蛋白、miRNA21对孤立性肺结节早期肺癌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均优于单项检测(AUC 0,931 P<0.05)。结论联合检测呼出气冷凝液CEA、P53蛋白、miRNA21有助于孤立性肺结节早期肺癌的筛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孤立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钱志宏,倪悦,葛丹亘.孤立性心房颤动的C反应蛋白1441C/T多态性及其血清水平[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8
[2].罗家友,周凌燕,张丽娟,华锋,马志红.呼出气冷凝液CEA、P53蛋白、miRNA21检测对孤立性肺结节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及临床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8
[3].丁进亚,黄前川,曹军皓.孤立性浆细胞瘤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伴M蛋白类型转换1例[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8
[4].于璇.生物蛋白胶亚甲蓝混合物对孤立性肺结节定位的研究[D].广西中医药大学.2016
[5].郑黎晖,姚焰,吴灵敏,陈刚,张奎俊.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与大内皮素-1浓度变化及相互的关系[J].中国循环杂志.2015
[6].郑黎晖,姚焰,吴灵敏,张奎俊,张澍.孤立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与P波离散度的关系[J].中国循环杂志.2014
[7].徐菲菲.产酶溶杆菌中一个孤立LuxR蛋白的鉴定和功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
[8].岳磊,张文慧.孤立的椎体骨折导致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升高[J].临床荟萃.2011
[9].吴雁鸣,尤华,郑菊,顾卫霞,叶福龙.超敏C反应蛋白与中青年孤立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J].交通医学.2009
[10].吴雁鸣,尤华,郑菊,叶福龙,陈群娟.超敏C反应蛋白与孤立性阵发性心房颤动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