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雕塑论文-陈汉,刘泠杉

活动雕塑论文-陈汉,刘泠杉

导读:本文包含了活动雕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活动雕塑,活动雕塑原理,公共空间,美丽乡村建设

活动雕塑论文文献综述

陈汉,刘泠杉[1](2019)在《活动雕塑的美感根源及在乡村公共空间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活动雕塑作出理性的类型化分析,以适应乡村公共空间内在的审美需求,寻得活动雕塑落地乡村的实践方法。(本文来源于《雕塑》期刊2019年05期)

宾泉[2](2018)在《活动雕塑的发展及空间理念》一文中研究指出活动雕塑作为当代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不断地刷新着人们的视觉感官,拓宽了雕塑原有的定义。本文基于活动雕塑的历史发展及空间理念进行说明,分析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及作品,归纳总结其历史脉络和空间观念。(本文来源于《雕塑》期刊2018年01期)

宾泉[3](2017)在《浅析活动雕塑形态特征及表现元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活动雕塑在科技的助推下高速发展,在其探索的领域有了新突破,并延伸到了人们生活的环境空间中。本文基于活动雕塑的形态特征及表现元素进行分类说明,分析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及作品风格特点,归纳总结其中的创作思路和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雕塑》期刊2017年06期)

苗晨辉[4](2015)在《丁格力活动雕塑中的生命迹象—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让‐丁格力(1925‐1991)是十二世纪下半叶世界最着名的瑞士雕塑家及实验艺术家,他以全新的艺术方式脱离了艺术创作史上原有的模式,以他特有的"运动"方式,赋予每件艺术作品以生命。正是这种运动中的艺术生命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深受启发,进而延展出自己对活动雕塑的关注和研究。本文第一部分通过对几种形式而产生的运动进行详细剖析,深入了解"运动"的种类及其巧妙之处。举例从早期到丁格力之间运用"运动"元素的艺术家及其作品的详细介绍来了解活动雕塑的基本面貌。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丁格力不断进行运用实践和实验的方式,从童年的记忆到早期的创作笔记再到后来作品的成熟,《向纽约致敬》就是其最典型的代表。(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学院》期刊2015-05-01)

王方芳[5](2011)在《考尔德活动雕塑的运动感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1898~1976)是美国乃至世界上具有崇高声望的现代艺术家之一,是引导20世纪现代雕塑革命的重要人物。他创作的艺术作品种类繁多,有钢铁雕塑、绘画、宝石设计分布于各国的公共空间之中。    1913(本文来源于《美术报》期刊2011-02-26)

覃福勇[6](2008)在《活动雕塑艺术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和审美观念的变化,现在新科技新材料的发明创造成果也及时地体现在雕塑艺术创作中。视觉特性和现代高科技手段有机的结合,使雕塑表现手段日趋多样化,表现语言日趋丰富多彩,雕塑家们正在向更高层次雕塑艺术上的创新。发展至今,雕塑艺术创作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叁维空间艺术的静态形式,向四维空间发展的动态形式的活动雕塑方向探索。活动雕塑因此获得了创新发展的空前良机。但是目前在国内活动雕塑的研究资料几乎空白,其资料主要来源于西方的研究和技术上的创新探讨。因此本论文的资料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查阅国外许多资料,初步构建了活动雕塑的基础资料。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活动雕塑的内涵和起源;然后系统阐述活动雕塑的发展历史,并细致分析文中所列作品实现过程和原理;并且结合笔者自己多年的活动雕塑的创作,对活动雕塑的创作做初步的研究和探索。(本文来源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期刊2008-05-20)

潘斌[7](2007)在《摇摇考尔德的“活动”雕塑》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尔德的爸爸妈妈叫他"桑迪",朋友们亲切地叫他"山帝"。他家在美国的农场,他工作在法国巴黎南郊,一生都奔走在大西洋两岸。他的雕塑,有动有静,有大有小,从静态雕塑到动态浮雕,从巨大的钢铁雕塑到精细的宝石设计,带给了我们许多的惊奇和欢笑。(本文来源于《早期教育(美术版)》期刊2007年10期)

让·保罗·萨特,王德胜[8](1998)在《萨特论艺术:考尔德的活动雕塑》一文中研究指出雕塑本应是富于稳定性的活动。可是,把考尔德的艺术与那些一般雕塑家的艺术作一下比较,上述说法便全错了.考尔德所进行的活动远不是人们想象的那种样子;他并没用黄金和青铜作材料,以使雕塑永远孤立不动,,那些光泽耀眼却又呆板笨重的材料的不动性早已被其性质决定了.考尔德是采用那些不起眼的、不协调的物质材料,如破碎的骨片、锡或锌等,将它们做成奇异的主干及环绕其上的诸多分支,以及圆环、羽饰和花瓣.它们像共鸣器或暗道机关,能够自由摇晃着悬挂在一根纤细的金属丝的一端,仿佛一只大蜘蛛自由地悬挂在丝线上一样.或者,它们被固定于一个底座上,漫不经心而又精疲力竭地佯作入睡状;一阵轻风的颤动便会触动它们,它们于是就会立马变得生气勃勃,产生引人入胜的魅力,你会看到一种不断变化的形式——一种凭着气流而转的活动雕塑.(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1998年01期)

郭保宁[9](1995)在《活动雕塑泛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论述了活动雕塑的感知与审美、动力形式、运动构成和在建筑环境中的应用特点,并就中国活动雕塑的实施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建筑学报》期刊1995年02期)

皮特·塞尔兹,龚文痒[10](1984)在《活动雕塑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莱辛将艺术划分为截然不同的两类,二类是存在于空间之中的造型艺术,一类是持续于时间之中的时间艺术。然而千百年来匠人们制作的各种精巧的活动工艺品或用品也许远比拉奥孔的雕象更能赢得人们的喜爱。这一事实足以轻易地驳倒莱辛的理论。十八世纪的宫廷和市场充斥着各种结构复杂的钟表和机械玩偶,术士和魔术师们用奇妙的自动装置和机械小鸟吸引着观众。如果追溯到古代,正象(本文来源于《世界美术》期刊1984年03期)

活动雕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活动雕塑作为当代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不断地刷新着人们的视觉感官,拓宽了雕塑原有的定义。本文基于活动雕塑的历史发展及空间理念进行说明,分析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及作品,归纳总结其历史脉络和空间观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活动雕塑论文参考文献

[1].陈汉,刘泠杉.活动雕塑的美感根源及在乡村公共空间中的运用[J].雕塑.2019

[2].宾泉.活动雕塑的发展及空间理念[J].雕塑.2018

[3].宾泉.浅析活动雕塑形态特征及表现元素[J].雕塑.2017

[4].苗晨辉.丁格力活动雕塑中的生命迹象—运动[D].中国美术学院.2015

[5].王方芳.考尔德活动雕塑的运动感探析[N].美术报.2011

[6].覃福勇.活动雕塑艺术的探索[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8

[7].潘斌.摇摇考尔德的“活动”雕塑[J].早期教育(美术版).2007

[8].让·保罗·萨特,王德胜.萨特论艺术:考尔德的活动雕塑[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98

[9].郭保宁.活动雕塑泛论[J].建筑学报.1995

[10].皮特·塞尔兹,龚文痒.活动雕塑评介[J].世界美术.1984

标签:;  ;  ;  ;  

活动雕塑论文-陈汉,刘泠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