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共缩聚树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间苯二酚,双醛淀粉,共缩聚,合成工艺
共缩聚树脂论文文献综述
李萍,吴义强,刘文杰,左迎峰,吕建雄[1](2019)在《间苯二酚-双醛淀粉-甲醛共缩聚树脂胶黏剂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通过高碘酸钠在酸性条件下氧化得到双醛淀粉。将双醛淀粉与甲醛一起作为醛基给予体,与间苯二酚(R)共缩聚制备间苯二酚-双醛淀粉-甲醛(RDSF)树脂胶黏剂。研究了双醛淀粉用量、共反应p H、共反应温度和共反应时间对RDSF树脂胶黏剂固体含量、黏度、固化时间和胶接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双醛淀粉加入量为0. 15mol,共反应p H值为9. 0,共反应温度为70℃,共反应时间为90 min时,制得的RDSF树脂胶黏剂综合性能最佳,此时固体含量为42. 59%,黏度为725 m Pa·s,固化时间为53 s,干状胶合强度为1. 38 MPa,湿状胶合强度为1. 17 MPa。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发现RDSF树脂的结构近似于间苯二酚-甲醛(RF)树脂,表明RDSF树脂可代替RF树脂使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发现RDSF树脂的固化温度和固化焓值低于RF树脂,固化峰值温度为77. 43℃,固化焓值为-238. 91 J/g,表明其固化能耗更低。(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徐杰,杨从太,李文环,刘晓欢,傅深渊[2](2018)在《苯代叁聚氰胺-尿素-叁聚氰胺甲醛共缩聚树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尿素(U),苯代叁聚氰胺(BG)及叁聚氰胺甲醛树脂(MF)合成了BG-U-MF共缩聚树脂,并以牛皮纸为材料制备了层积板。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动态热力学分析、X-射线衍射光谱及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U含量对共缩聚树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G/U复合改性剂参与了共缩聚反应。树脂的储能模量、损耗因子峰值随U的加入降低,表明BG-U-MF树脂在较低温度下固化交联。加入质量分数20%的尿素,材料的断裂伸长率提高了11.9%,增韧效果最好。尿素的加入使BG-MF树脂的相对结晶度有所提高,但层积板的阻燃性有所降低。(本文来源于《热固性树脂》期刊2018年05期)
吴灿,张一甫,李勇强,陈文渊[3](2018)在《水溶性环己酮-叁聚氰胺-甲醛共缩聚树脂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环己酮、叁聚氰胺、甲醛为原料,氢氧化钠为催化剂,用"两步法"合成出环己酮-叁聚氰胺-甲醛树脂(CMFR),考察了叁聚氰胺用量、醛酮物质的量比、催化剂用量及反应时间等对CMFR的游离甲醛含量及溶水倍数的影响,并借助FT-IR、13C-NMR、DSC、TG等对CMFR进行了表征。发现在环己酮、叁聚氰胺、甲醛物质的量比为1.0∶0.2∶2.0,催化剂用量为0.6%,反应时间为120min,反应温度为90℃的条件下,合成出的CMFR游离甲醛含量为0.45%,溶水倍数为8.2。FT-IR和13C-NMR结果表明CMFR分子中存在叁聚氰胺结构;DSC分析表明CMFR仅存在一个固化放热峰,说明叁聚氰胺参与了树脂的共缩聚反应,形成了均一的分子结构,其固化温度约为182.5℃,固化后CMFR的耐溶剂性能提高。(本文来源于《化学与黏合》期刊2018年04期)
王辉,王凤,王志,杜官本[4](2018)在《氧化木薯淀粉改性MUF共缩聚树脂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树脂合成反应过程中加入不同比例的氧化木薯淀粉,合成了一系列改性氨基树脂,考察了不同用量氧化木薯淀粉与树脂基本性能、润湿性、固化及耐热性、胶接强度等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氧化木薯淀粉用量的增加,树脂中的游离甲醛含量逐渐下降,树脂固化时间不断缩短,黏度显着增加,树脂在杨木单板表面的接触角逐渐增加,即表明润湿性不断减弱。实验室压制3层胶合板的干状胶接强度、耐冷水强度和耐沸水强度均伴随着氧化木薯淀粉用量的增加而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差示扫描量热(DSC)和热重(TG)分析表明,改性后的树脂固化速度更快,且在350℃以内时具有更好的耐热和耐久性。(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邓书端,曹龙,张俊,王辉,夏炎[5](2018)在《乙二醛-尿素-甲醛共缩聚树脂的结构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G(乙二醛)取代部分F(甲醛),合成了GUF[乙二醛-U(尿素)-甲醛共缩聚树脂];然后以此作为胶粘剂基体,制备了相应的GUF胶合板。着重探讨了原料配比对GUF黏度和固含量的影响,并对GUF的结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进行了表征,同时对GUF胶合板的热压过程、固化性能、力学性能和F释放量等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合成GUF的最佳原料配比是n(G)∶n(U)∶n(F)=0.7∶1.0∶0.7,此时相应GUF胶合板的F释放量和力学性能均满足GB/T 9846.3—2004标准中的指标要求,并且该胶合板可在干燥状态下直接用于室内装修。(本文来源于《中国胶粘剂》期刊2018年01期)
曹明[6](2017)在《酚醛树脂及苯酚-尿素-甲醛共缩聚树脂合成反应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酚醛树脂作为重要的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被用于诸多的行业领域。从上世纪中叶到最近几年,一些学者对PF合成反应机理进行了动力学研究来理解PF树脂结构形成机理。但研究结果存在明显的分歧。这是因为酚醛树脂反应体系较为复杂,在酚醛树脂的合成过程中,体系中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基元反应,而树脂结构的最终形成正是由于各基元反应的选择性和竞争性决定的。因此,要想阐明酚醛树脂树脂结构形成的机理,就要探究反应条件对各种基元反应微观历程、反应动力学以及热力学的影响。本文采用量子化学理论方法对酚醛树脂和苯酚-尿素-甲醛共缩聚树脂的合成反应机理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理论计算与分析。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成功阐明了酚醛树脂不同介质条件下的合成反应机理,揭示了基元反应间的竞争关系,很好的解释了实验结果。本文的研究成果完善了酚醛树脂的合成理论体系,对实验上实现树脂结构控制和优化提供理论参考。将量子化学方法引入酚醛树脂合成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了树脂合成反应的研究方法。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1、酚醛树脂合成反应体系(1)在中性条件下,苯酚和甲醛体系羟甲基化反应机理通过GGA-PW91/DNP+COSMO方法在理论上研究了水溶液中苯酚-甲醛体系的加成反应机理。研究发现:水分子可以催化质子从碳到氧的转移,并且也能大幅降低能垒。反应表现为协同反应机理,但亲核进攻与质子转移过程不同步。C-C键的加成早于质子转移,水分子的质子向羟甲基氧上的转移要优先于水分子从苯环上抽取质子。对位反应能垒低于邻位。(2)酸性条件下酚醛树脂反应体系通过理论计算结合实验结果方法研究了酸性条件下反应合成机理。结果表明:对羟甲基酚更易生成。苄基碳正离子形成有两条路径,一种为苯环碳上的质子直接转移到羟甲基氧上形成质子化的羟甲基,进一步脱水后形成苄基碳正离子中间体,这一过程反应能垒较高,水分子离去过程所需能量较低,反应机理为SN1反应;另一种机理是借助水分子催化质子转移给羟甲基(WCP)反应机理,由于水分子的存在大大降低了反应的能垒,但水分子的离去能垒较高为决速步,反应机理也为SN1反应。无论是在生成桥键还是醚键的反应中,缩聚反应能垒都很低,有些甚至为负值,远远小于苯酚和甲醛的羟甲基化,因此苯酚和甲醛的羟甲基化反应速率远远小于缩聚反应速率。在强酸性条件下对位反应活性较高,在缩聚反应时,树脂体系中优先以酚羟基的对位反应,构成大量邻位-对位结构连接形式进行分子链的增长。(3)碱性条件下酚醛树脂反应体系通过使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苯酚-甲醛树脂合成中碱催化的缩合反应的机理。获得中间体的结构和过渡态,以及所涉及的反应的势能势垒。理论上确定亚甲基醌(QM)形成的假说。确定QM形成的两种机理,即E1cb(消除单分子共轭碱)和水辅助分子内水消除。后者在能量上更有利,并且第一次提出。基于QM机理,由于离子化物质(离解的酚或羟甲基苯酚)与QM之间缩聚反应较快,缩合应该是单分子反应。与QM机理相比,SN2缩聚机理有一个较高的能垒,因此不具有竞争性。还发现中性苯酚或羟甲基苯酚与QM之间的缩聚反应是可能的。该反应的能量势垒接近或高于QM形成的势垒。因此,如果引入这种反应,则整个缩聚反应可能呈现双分子反应特征。理论计算结果成功解释了以前的动力学研究实验结果的差异性。(4)叁乙酸甘油酯-酚醛树脂反应体系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13)C核磁共振(~(13)C-NMR)和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方法,研究了常温碱性条件下叁乙酸甘油酯对酚醛(PF)树脂固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叁乙酸甘油酯的加入,增加了PF树脂固化反应放热峰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树脂的固化;第1个放热峰出现在150~160℃,且随着叁乙酸甘油酯添加量的增加,放热峰逐渐提前,放热量增大;第2个放热峰的温度高于纯PF树脂的放热峰,且随着叁乙酸甘油酯添加量增加,第2个放热峰逐渐提前;证明了酚羟基醚化反应的存在。(2)证明了亚甲基醌结构的存在,提出亚甲基醌是一种反应产物而非活性中间体;推测亚甲基醌在酚醛树脂中可能的反应机理,并指出叁乙酸甘油酯仅参与了亚甲基醌结构生成的过程,并不参与酚醛树脂的缩聚反应。理论计算结果表明,苄酯生成亚甲基醌的中间体的能垒远远低于羟甲基酚,苄酯促进了亚甲基醌中间体的形成。2、苯酚-尿素-甲醛共缩聚树脂合成反应体系采用~(13)C-NMR方法对碱性、弱酸和强酸环境下二羟甲基脲(UF_2)和苯酚的反应体系和PUF共缩聚体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碱性条件下,以UF和PF单体间的自缩聚为主,共缩聚反应程度十分有限,体系中由尿素、羟甲基脲以及苯酚生成的活性中间体参与共缩聚反应的活性低于自缩聚反应活性;在弱酸条件下,以UF单体间的自缩聚反应为主,没有观测到PF的自缩聚结构存在,并且共缩反应没有发生;在强酸条件下,共缩聚反应与自缩聚反应形成明显竞争。这主要是由于体系中羟甲基酚产生的碳正离子对尿素或羟甲基脲上氮原子的亲电反应活性高于对苯环上碳的活性,共缩聚反应更为有利。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羟甲基脲碳正离子与尿素比与羟甲基酚或苯酚的反应产物更为稳定,这说明由羟甲基脲生成的碳正离子对苯酚上碳的亲电反应活性远低于对尿素氮的活性。当羟甲基脲碳正离子作为反应中间体参与共缩聚反应时,体系中反应以尿素或苯酚的自缩聚反应为主。在对羟甲基酚碳正离子和尿素的反应中,其反应物到产物的相对能量变化较大,说明其反应物相对能量较高,稳定性差,在两种中间体参与的体系中羟甲基酚碳正离子和尿素共缩聚反应更易发生,这与实验结果相一致。(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杨海兵,潘礼成,张一甫,曾慧敏,黄鸿收[7](2015)在《麦芽糖-叁聚氰胺-甲醛共缩聚树脂的热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麦芽糖-叁聚氰胺-甲醛共缩聚(MMF)树脂是以麦芽糖、叁聚氰胺和甲醛为主要原料,在碱性条件下合成而得。研究了麦芽糖与叁聚氰胺的摩尔比(Mmal∶Mmel)以及固化剂对树脂热稳定性能的影响,利用DSC和FT-IR对树脂固化行为以及特征官能团的变化进行了测试分析,并用Kissinger-Crane-Arrhenius方程对MMF树脂固化动力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MMF树脂固化后形成了稳定的叁维网络结构,游离活性基团的数量明显降低;(2)MMF树脂的热分解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以氯化铵为固化剂引入MMF树脂后,体系的热稳定性能明显增强,具有更好的耐久性和热稳定性;(3)MMF树脂的固化为放热过程,相比MF树脂,MMF树脂固化放热焓值更大,固化反应更容易进行;(4)MMF树脂样品的表观活化能为72.74 k J/mol,MMF树脂固化体系的动力学模型为dα/dt=4.26×1010×e72 740/(RTp)(1-α)0.93。(本文来源于《桂林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杨海兵,甘卫星,潘礼成,张一甫,韦宝善[8](2015)在《麦芽糖-叁聚氰胺-甲醛共缩聚树脂合成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麦芽糖、叁聚氰胺和甲醛为主要原料在碱性条件下合成麦芽糖-叁聚氰胺-甲醛共缩聚树脂(MMF树脂),对MMF树脂合成工艺进行探讨并研究了麦芽糖与叁聚氰胺的摩尔比(M_(mal)/M_(mel))对MMF树脂的储存稳定性、胶合强度、分子结构以及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MMF树脂优化合成工艺的缩聚温度为88~90℃、pH值为9.0~9.5、麦芽糖与叁聚氰胺的摩尔比(M_(mal)/M_(mel))为0.1~0.3;MMF树脂的储存期比MF树脂的储存期延长20d左右;当麦芽糖与叁聚氰胺的摩尔比低于0.3时,胶合板强度达到国家标准Ⅰ类胶合板要求;FT-IR表明MMF树脂分子结构连接方式主要以醚键和亚甲基键为主;GPC表明MMF树脂数均分子量为1600~1750。(本文来源于《林产工业》期刊2015年07期)
王辉,杜官本,王洪艳[9](2015)在《不同合成工艺路线下MUF共缩聚树脂结构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反应原料化学反应活性的不同,设置了叁聚氰胺-尿素-甲醛(MUF)共缩聚树脂的不同合成工艺路线。借助现代仪器分析手段,对不同工艺条件下树脂的结构组成及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树脂中的结构基团类型不会因工艺路线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但不同基团所占比例有较大差异。利用工艺路线一和路线叁合成的树脂中,亚甲基键(—CH2—)含量较高。而在工艺路线二合成的树脂中,羟甲基(—CH2OH)含量远高于其他工艺,表明树脂的缩聚程度也相对较低。(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开发》期刊2015年03期)
孙永春[10](2015)在《乙二醛/叁聚氰胺/尿素共缩聚树脂的制备性质及应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聚氰胺甲醛树脂(MF树脂)、脲醛树脂(UF)性能优良,被广泛用作纸张湿强剂和木材胶黏剂。因在使用过程中释放出的甲醛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及环境产生威胁,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开发低醛或无醛胶黏剂成为科研工作者不断研究的方向。本文采用无毒、低挥发的乙二醛代替甲醛,制备乙二醛/叁聚氰胺/尿素(GMU)共缩聚树脂,并将合成的树脂用作纸张湿强剂和刨花板胶黏剂。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不同加料方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单体的摩尔比等合成工艺条件对合成树脂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的合成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一步法与多步法制备的GMU树脂的基本性能相似,采用两步法制备的树脂耐水性能较差。与叁聚氰胺乙二醛树脂相比,尿素的加入可使纸张的韧性增大,但加入量过大时将使纸张的耐水性降低。第二,通过红外光谱(FT-IR)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对合成的GMU树脂进行结构表征。GMU树脂与单体的FT-IR的谱图作对比表明:在合成的GMU树脂中叁聚氰胺与尿素的氨基吸收峰消失及醚键的生成可以推测叁种单体发生了反应。LC-MS的分析结果显示合成GMU树脂的反应是一个多重反应,产物中存在叁聚氰胺乙二醛(MG)、尿素乙二醛(UG)二元反应产物以及GMU叁元反应产物。采用热分析仪器热重分析仪(TG)与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分析了GMU树脂的热稳定性及固化温度。应用热重-红外联用技术(TG-IR)研究了GMU树脂的分解产物,结果表明在170℃附近GMU树脂有水分放出,对应树脂发生固化反应时的脱水过程,当温度大于200℃后,释放的分解产物主要为CO2。采用零相变潜热等价基线的方法准确求解了树脂固化过程中焓值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得到了GMU树脂的固化动力学方程。第叁,将制备的GMU树脂用作刨花板的胶黏剂,通过研究固化的温度、时间、施胶量等因素对刨花板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固化工艺条件。以Tween-80和Span-80作为石蜡乳液复配型乳化剂,通过对乳化温度,乳化时间、乳化剂用量对乳化石蜡综合性能影响的研究,制备出一种综合性能最优的石蜡乳液。将制得的乳化石蜡添加到MGU树脂中以期改善刨花板的耐水性,并与添加聚乙烯醇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乳化石蜡对刨花板耐水性的改善远远优于聚乙烯醇。(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5-04-20)
共缩聚树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尿素(U),苯代叁聚氰胺(BG)及叁聚氰胺甲醛树脂(MF)合成了BG-U-MF共缩聚树脂,并以牛皮纸为材料制备了层积板。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动态热力学分析、X-射线衍射光谱及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U含量对共缩聚树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G/U复合改性剂参与了共缩聚反应。树脂的储能模量、损耗因子峰值随U的加入降低,表明BG-U-MF树脂在较低温度下固化交联。加入质量分数20%的尿素,材料的断裂伸长率提高了11.9%,增韧效果最好。尿素的加入使BG-MF树脂的相对结晶度有所提高,但层积板的阻燃性有所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缩聚树脂论文参考文献
[1].李萍,吴义强,刘文杰,左迎峰,吕建雄.间苯二酚-双醛淀粉-甲醛共缩聚树脂胶黏剂制备[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2].徐杰,杨从太,李文环,刘晓欢,傅深渊.苯代叁聚氰胺-尿素-叁聚氰胺甲醛共缩聚树脂研究[J].热固性树脂.2018
[3].吴灿,张一甫,李勇强,陈文渊.水溶性环己酮-叁聚氰胺-甲醛共缩聚树脂的合成与表征[J].化学与黏合.2018
[4].王辉,王凤,王志,杜官本.氧化木薯淀粉改性MUF共缩聚树脂性能评价[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8
[5].邓书端,曹龙,张俊,王辉,夏炎.乙二醛-尿素-甲醛共缩聚树脂的结构与性能研究[J].中国胶粘剂.2018
[6].曹明.酚醛树脂及苯酚-尿素-甲醛共缩聚树脂合成反应机理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7
[7].杨海兵,潘礼成,张一甫,曾慧敏,黄鸿收.麦芽糖-叁聚氰胺-甲醛共缩聚树脂的热性能分析[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5
[8].杨海兵,甘卫星,潘礼成,张一甫,韦宝善.麦芽糖-叁聚氰胺-甲醛共缩聚树脂合成及表征[J].林产工业.2015
[9].王辉,杜官本,王洪艳.不同合成工艺路线下MUF共缩聚树脂结构分布[J].林业科技开发.2015
[10].孙永春.乙二醛/叁聚氰胺/尿素共缩聚树脂的制备性质及应用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