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地理学论文-张剑

清代地理学论文-张剑

导读:本文包含了清代地理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清代学术,辽史地理学,地理考据,《辽地理志图》

清代地理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剑[1](2018)在《清代辽史地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章主要评析清初顾炎武、顾祖禹、陈芳绩在民族情节推动下,撰写的舆地学着作。顾祖禹、陈芳绩所写历史地理着作,宏大可称,但存在不少问题。顾炎武的辽史地理研究着述,除了进行文献研究外,还结合了实地考察的方法。第二章主要评析清人在校注《辽史·地理志》(简称《辽志》)方面的成就。道光殿本所附校勘记,是清代校勘《辽志》代表作。乾嘉时期,学者厉鹗《辽史拾遗》校注《辽志》重“注”轻“校”。晚清李慎儒,处于边疆史地学兴盛时期,其在经世致用目的驱使下,撰《辽史地理志考》,在校勘文本和辨《辽志》误说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第叁章主要评析清代官修史志中的辽史地理研究,尤以《嘉庆重修一统志》为代表,在地理方位实考、驳《辽志》误说这两方面,进行了大量精审的考据。第四章主要评析清人学术笔记、文集中涉及辽史地理的零星篇章,这些零星考据多是解决辽史地理某些具体问题,有闪光之处。第五章主要评析清代绘制的辽代历史地图,六承如、厉云官、马徵麟、杨守敬先后主持过历史地图集的绘制,杨守敬所测绘的《历代地理沿革图》为清代绘制历史地图集的大成之作。但杨守敬《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之《辽地理志图》错讹,与马徵麟《历代地理沿革图》之《辽地理志图》中的问题高度一致;宣统叁年刊行的《辽地理志图》图组中的错谬,又基本上不改《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中的旧误。可知杨守敬实续前人之功,对前人绘制的历史地图集存在大量因袭的情况。(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3-01)

邓玉娜[2](2012)在《清代中后期河南省粮价变化的历史地理学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中后期河南省小麦、高粱、黑豆等北方粮食作物价格发生了很大变化,粮价长期处于增涨的趋势并越到后期增长波动越大,并且精粮与粗粮之间的整体价格差距亦越拉越大,区域间粮价存在差异,这些情况与农产量丰歉、农民经济行为、地理优势之间有着紧密联系。(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安介生[3](2012)在《政治归属与地理形态——清代松潘地区政治进程的地理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是中国边疆及边远地区政治体制产生重大变化的阶段,最典型的表征之一便是土司地区的改土归流,这一变化过程又被不少学者称之为"内地化"①。而这一变化过程在不同地区遇到的问题、阻力、采用的措施以及最终所产生的客观形态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不同自然环境以及人(本文来源于《历史地理》期刊2012年00期)

陈蔚,胡斌,张兴国[4](2011)在《清代四川城镇聚落结构与“移民会馆”——人文地理学视野下的会馆建筑分布与选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清代"湖广填四川"移民会馆的地理分布和在城镇中的选址特征及方式的研究,揭示出"移民会馆"在清中期以来四川城镇复兴以及聚落形态和空间格局形成与演变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非常重要的社会作用,以期提供完整理解四川地区传统聚落形态和空间格局特征的重要途径和文化图解。(本文来源于《建筑学报》期刊2011年S1期)

宋永忠[5](2011)在《清代广西“宾兴”分布及流变的历史地理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广西宾兴的发展,在时间上呈现"叁起叁落"螺旋式发展特征;在空间上,则从嘉庆朝开始出现由"东西同步"发展转向"东西分流",最终形成"东多西少"的两极格局,这与土流分治制度、科场场域、资本及士绅惯习、国家政治局势等息息相关。(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研究》期刊2011年01期)

王晗,张小永[6](2009)在《清代顺治年间兴屯道、厅的兴废及其环境效应分析——基于对陕北中部地区的历史地理学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末清初之际,社会经济矛盾日益突出,清政府试图通过推行兴屯垦殖政策,以达到"增赋裕饷"和"弭盗安民"的目的。然而由于政策本身的漏洞和执行者自身的问题,使得该项政策实行叁年之后便归于失败。本文以中国传统农牧业边缘地带—陕北中部地区为案例,依据清代文献中的相关资料,以政策—人—环境相互作用的全程考察为主线,通过揭示制度、政策因素作用于环境的途径和方式,深化该种驱动力对区域环境影响程度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开发研究》期刊2009年04期)

姜小军[7](2008)在《清代陕南会馆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移民的大量涌入和商品贸易的不断发展,陕南地区在清代出现了大量的会馆。这些会馆建筑是研究陕南地区移民、商业贸易等问题的珍贵资料,但是学术界对陕南会馆相关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研究陕南商业发展、移民等与当地会馆建筑的关系,揭示该地域会馆的分布特点、形式布局、功能特征等问题,本文运用历史地理学相关研究方法对陕南会馆研究做了一次尝试,正文共分为五章。一、陕南会馆的发展概况。在清楚地认识陕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地理区位的基础上,详细探讨陕南会馆兴起的原因。文章认为大量移民活动的影响以及陕南在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商业贸易的繁荣是此地兴建会馆的主要因素。二、陕南会馆的建筑及分布特征。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及实地考察统计出陕南会馆的数量,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对该地区会馆的建造年代、命名特点、分类等建筑特征进行探讨。另一方面主要对分布于府、州、县的会馆和沿河乡镇的会馆进行了详细地分析,认为瓦房店、蜀河镇、龙驹寨、漫川关等沿河乡镇会馆较多。这反映出在影响陕南会馆建立地选择的诸多因素中区位优势即水路交通上的优势占很大比例。叁、陕南会馆的职能特征。会馆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移民、商户的利益。通过分析认为陕南会馆的职能特征主要表现为:敬先贤、祀神灵,维系情感;保护本帮、本行的利益;使乏者憩,闲者乐:为本籍客民提供帮助等四个方面。同时指出,会馆在实施各种职能的时候,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物质基础,而这些经费主要通过捐助、抽租税等方式筹集。四、陕南会馆的布局形式及装饰特征。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陕南会馆在布局形式和装饰特征上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各个会馆都非常注意把当地的风格与外来元素巧妙地结合,做到南北兼容,如天井、马头山墙在此地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陕南会馆在建筑过程中,其选择方位的原则是依山面水。山、河所处方位成为所考虑的最主要因素,大多为北山面水而建。就布局特征而言,各会馆由于财力、精力的不同,面积或大或小,建筑物或多或少,但大都有山门、正殿、献殿、厢房等基本构成部分。会馆在风格上既有北方的豪放、宏大,也有南方的婉约、秀美。五、陕南会馆的文化价值及保护措施。颇具特色的陕南会馆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负载了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是该地区历史文脉延续的标志:在传播文明、展现陕南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最后以山阳县的骡帮会馆为个案探讨陕南会馆的现状与保护问题。总之,本文的研究结论是,陕南会馆建筑与移民、商业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其分布特征分析可以看出水路交通上的优势占主导地位,与汉江、丹江的关系尤为密切。陕南会馆作为一种重要的古建筑形式,不仅在建筑、美术、雕塑等方面有着珍贵的价值,在职能特征、建筑布局以及装饰特点等方面都可以看到本地文化与外地文化的交融。陕南会馆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所以值得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古建筑、文物加强修缮、保护。(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张小坡[8](2008)在《清代江南公共教育资源筹措配置的历史地理学分析(1644-1911年)》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以官学学田和宾兴为主要载体的公共教育资源在江南地域范围内保持着稳定发展的态势,并在清末新式教育体制逐步确立的时代背景下完成了转型。官学学田和宾兴局在有清一代的发展过程中,以其良好的收益受到地方社会的重视,对培养人才,提高江南的科举文化水平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江南官学学田在清代前后变化的幅度不大,并呈现出比较独特的空间分布格局,湖州、杭州等境内以低山丘陵为主要地形特征的区域,其设置的学田数量要少于太湖平原东部地区。江南官学学田来源庞杂,主体部分承袭数量可观的明代江南地区官学学田,民间捐输的学田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官学学田主要采用租佃经营的方式,实物定额租制和货币租制均被采用。为了更好的管理学田,管理者的身份处于频繁置换的状态中,无论是哪一方管理者,都对学田的管理制定了比较严格的章程,以保证学田收益的顺利实现,但学田屡遭侵渔的现象始终无法根除。清代江南官学学田的收益分配不同于明代的一个突出表现,便是学田租入在交纳国家钱粮之后,还要以学租折银的方式解交藩库,由督抚会同学政、藩司决定其配置使用,此举把地方官学的收益空间大量压缩。清代江南宾兴局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逐渐完善,最终又被改办的过程。清代前期相当长的时间里,江南宾兴活动一直处于相对沉寂的状态。嘉庆、道光年间,具有一定财产规模,并设有绅董的宾兴组织开始集中出现,这与当时江南士人在科场竞争中失利有很大的关系。江南宾兴局主要集中在苏州、松江、嘉兴等地,杭州、江宁两府付诸阙如,这与他们地处省城的地理位置有关,反映了宾兴局作为助考机构的性质。同治、光绪年间,宾兴局开始向市镇扩散。宾兴局的财产多由捐输而来,并采取商业化的手段进行经营。宾兴费的发放对象以本地士子为主,体现出了浓厚的地域观念。而如何避免发送环节出现的问题,成为宾兴局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清末新式教育主要是借鉴西方学制而设,在国势日趋衰微的特殊时期内,经费筹集的压力被层层分解,中央、地方共同分担教育成本,分级分区办学筹款的体制确立下来,在此体制下,各级政府的办学职能逐渐明确,筹款能力不断增强。科举停废后,旧日体现国家养士功能,补贴读书生员家计生活的官学学田以及为资助科举考试而设立的宾兴局失去了赖以存在的时代条件。当新式学堂开始兴办时,首先成为各地官绅考虑的目标,学田和宾兴费或被移作教育行政经费,或被移作开办初等学堂,或被移作开办中学堂,传统教育资源在近代的转变呈现出鲜明的格局。但不管其最终被用作何处,就推动新式学堂发展而言,总归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8-04-20)

王英利,刘宏伟[9](2007)在《清代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生活文化习俗的地理学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活文化习俗是自然的文化,是人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黑龙江是我国多民族地区之一,在特定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下,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文化习俗.从地理学角度,对清代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生活文化习俗的地理环境特征进行了探讨,解析了生活文化习俗与地理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对研究民族生活文化习俗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与现实的参考,对深入研究人地关系系统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高师理科学刊》期刊2007年03期)

乔治忠,崔岩[10](2006)在《清代历史地理学的一次科学性跨越——乾隆帝《题毛晃〈禹贡指南〉六韵》的学术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题毛晃〈禹贡指南〉六韵》及其自注,表达了乾隆帝的新的史地学观念,引起清朝史地学一次科学性跨越,主要表现在纂修“四库全书”期间的多种官修史书之中,摈弃了传统的分野旧说,批判其空虚揣测、附会难征,而以实测的晷度来确定地理方位。西方先进的天文、地理知识得到官方明确的肯定和采纳,并且用以反思儒学认识体系内的相关内容。此种科学观念虽然未能充分地弘扬光大,但仍然对后来的史地学产生了影响,这是学术思想史上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史学月刊》期刊2006年09期)

清代地理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清代中后期河南省小麦、高粱、黑豆等北方粮食作物价格发生了很大变化,粮价长期处于增涨的趋势并越到后期增长波动越大,并且精粮与粗粮之间的整体价格差距亦越拉越大,区域间粮价存在差异,这些情况与农产量丰歉、农民经济行为、地理优势之间有着紧密联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清代地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1].张剑.清代辽史地理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8

[2].邓玉娜.清代中后期河南省粮价变化的历史地理学解释[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3].安介生.政治归属与地理形态——清代松潘地区政治进程的地理学分析[J].历史地理.2012

[4].陈蔚,胡斌,张兴国.清代四川城镇聚落结构与“移民会馆”——人文地理学视野下的会馆建筑分布与选址研究[J].建筑学报.2011

[5].宋永忠.清代广西“宾兴”分布及流变的历史地理学分析[J].广西民族研究.2011

[6].王晗,张小永.清代顺治年间兴屯道、厅的兴废及其环境效应分析——基于对陕北中部地区的历史地理学考察[J].开发研究.2009

[7].姜小军.清代陕南会馆的历史地理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

[8].张小坡.清代江南公共教育资源筹措配置的历史地理学分析(1644-1911年)[D].复旦大学.2008

[9].王英利,刘宏伟.清代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生活文化习俗的地理学解析[J].高师理科学刊.2007

[10].乔治忠,崔岩.清代历史地理学的一次科学性跨越——乾隆帝《题毛晃〈禹贡指南〉六韵》的学术意义[J].史学月刊.2006

标签:;  ;  ;  ;  

清代地理学论文-张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