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相关误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GNSS,自适应滤波,模糊度,残余对流层延迟
空间相关误差论文文献综述
梁霄,杨玲,黄涛,王延兵[1](2016)在《网络RTK基准站间的模糊度及空间相关误差解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载波相位双差观测值的宽巷和无电离层组合固定部分模糊度参数,并采用Kalman滤波算法估计残余的对流层延迟;然后对观测值进行改正,剔除对流层延迟误差,从而提高剩余模糊度参数的固定率;最后估计双差电离层延迟。文中采用美国CORS网的GPS数据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自适应滤波算法可明显提高残余对流层延迟的解算精度和模糊度的解算效率;固定模糊度并改正对流层和电离层延迟,差分定位精度得到很大提高。(本文来源于《测绘工程》期刊2016年01期)
吴天凤,杨洪涛[2](2011)在《基于nu-SVM的叁坐标测量机空间相关动态误差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建立高精度的叁坐标测量机动态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叁坐标测量机空间动态误差相关性的特点,介绍了所采用的建模方法支持向量机(nu-SVM)的基本原理和算法。利用双频激光干涉仪建立了MC850移动桥式叁坐标测量机的单向动态误差分离装置,分离了不同空间位置下的单向动态误差。分别应用BP神经网络、nu-SVM建模方法和误差数据建立了测量机的空间叁维动态误差模型,进行了验证和比较,nu-SVM的建模精度比BP神经网络高。(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王坚,刘超,高井祥[3](2011)在《虚拟参考站多路径与空间相关误差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虚拟参考站网络差分定位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针对影响基准站间宽巷整周模糊度固定的多路径效应,建立了宽巷组合多路径模型,分析连续周日多路径的相关性,并对动态观测值进行实时改正;同时,考虑到非弥散性误差和弥散性误差属性的差异,分别建立非弥散性误差模型和弥散性误差模型,并对非弥散性误差进行序列移动平滑处理,用于观测值的实时修正;采用基于信号强度的随机模型,进行L1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的固定和基线的解算.连续跟踪参考站的实际数据试验结果表明:建立的宽巷多路径模型可以有效的实时修正观测值,宽巷整周模糊度的固定速度有了一定的提高,可靠性明显增强;非弥散性误差和弥散性误差改正后的L1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固定的可靠性明显提高,坐标向量解的精度提高30%~45%,偏移量明显减小.(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空间相关误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建立高精度的叁坐标测量机动态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叁坐标测量机空间动态误差相关性的特点,介绍了所采用的建模方法支持向量机(nu-SVM)的基本原理和算法。利用双频激光干涉仪建立了MC850移动桥式叁坐标测量机的单向动态误差分离装置,分离了不同空间位置下的单向动态误差。分别应用BP神经网络、nu-SVM建模方法和误差数据建立了测量机的空间叁维动态误差模型,进行了验证和比较,nu-SVM的建模精度比BP神经网络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相关误差论文参考文献
[1].梁霄,杨玲,黄涛,王延兵.网络RTK基准站间的模糊度及空间相关误差解算[J].测绘工程.2016
[2].吴天凤,杨洪涛.基于nu-SVM的叁坐标测量机空间相关动态误差建模[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3].王坚,刘超,高井祥.虚拟参考站多路径与空间相关误差模型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