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流动性论文-赵艾凤,付文林

收入流动性论文-赵艾凤,付文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收入流动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区域经济,要素收入,收入流动性

收入流动性论文文献综述

赵艾凤,付文林[1](2019)在《高质量发展下区域间要素收入流动性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在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上。区域间要素收入分配与生产要素集聚的交互作用,会改变各地区的相对竞争优势,从而影响地区的长期经济增长潜力。文章利用收入转换矩阵和收入流动性指数,对2002-2017年我国地区间劳动、资本两大要素收入流动性进行了分解测算,同时重新定义P指数,考察了要素收入流动性对区域差距的影响,并利用排序probit模型,对影响资本收入流动性的因素进行了实证考察。结果表明:中国的要素收入流动性显着低于国际一般水平,区域分配格局相对僵化;资本收入流动能够有效缩小区域间的要素收入差距,进而缩小总体经济差距;资本回报率、产业结构和资本性税收对我国区域间资本收入流动性的影响较大。因此,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应积极消除要素跨地区流动的制度性障碍,还应重视资本要素在均衡收入分配关系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东经济管理》期刊2019年11期)

陈琼子,赵鸿雁[2](2019)在《代际收入流动性与子女收入差距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代际收入流动性与子女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研究收入不平等的一个重要视角,它与社会就业机会均等、人均收入差距等热门话题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微观角度出发研究父母的收入对子女收入的影响,这一角度仍然是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的主要突破口。当今社会国内外学者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有父母的经济生活条件、受教育水平的差异化等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研究方法主要从理论层面集中梳理和总结了父母因素导致的代际收入差异化对子女收入差距的影响,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领域做初步分析。(本文来源于《黄冈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邵洲洲,冯剑锋[3](2019)在《家庭纽带与公共教育对代际收入流动性影响的实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分时期研究代际收入流动的变化,从家庭原因和公共教育的视角来解释我国收入分配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我国代际收入弹性呈现直线下降的总体趋势,城镇的收入弹性大于农村,教育程度越高代际收入流动性越大,体制内代际收入弹性在改革开放不全面阶段明显大于体制外,职业地位越高代际收入弹性越大。社区有幼托、小学、初中和高中的代际收入弹性比其他社区代际弹性显着降低,而大学的回归系数为正,并没有发挥出促进代际收入流动加速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19年13期)

韦艳利[4](2019)在《中国居民婚姻状况与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中国家庭收入项目调查2013(CHIP2013),测算了离异和非离异家庭的代际收入弹性,用绝对的数值说明父母婚姻状态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此外,本文还计算了离异和完整家庭的收入转换矩阵,用数值探讨了两种家庭代际收入流动性的趋势,定性地说明父母婚姻状态对代际收入流动方向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市场周刊》期刊2019年07期)

黄浩[5](2019)在《我国居民收入流动性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40年以来,在我国目前逐步实施经济结构转型、深化供给侧改革的过程当中,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已升级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凸显出现行的收入分配方式与经济增长模式存在错配的现象。为此采取合理的收入分配方式,长期维系经济高速运行,是保障我国经济良性循环增长的基础。本文通过引入收入流动性视角,不仅可从短期测度居民是否拥有公平待遇,揭示国内收入分配方式与当前经济发展模式是否合理衔接。还能概述长期收入差距与收入层级的动态变化关系。因此着重分析我国不同层级群体的相对位序是“暂时性”的,亦是“持久性”的?以及考察因何种要素决定不同群体具有积极的向上流动性,并从较宏观层面动态考察长期收入不均等变化,最终以达到缓解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张的现实,为我国稳定构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主要采用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的中国家庭追踪数据(CFPS),运用收入转换矩阵、多元Logit模型、非参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以收入流动性为切入点,通过城乡及地区划分考量地区收入流动性差异及层级人口密度流动变迁过程,试图构建出“影响因素→收入流动性→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机制。经研究发现:教育年限依旧是影响居民收入流动性的核心因素,对农村家庭短期收入流动性总体表现为向上促进效用,不仅有利于家庭收入地位的上升,还有利于防范家庭收入地位的下降。对城市地区家户仅表现为防范其陷入低收入地位单侧效用。就东中西地区家庭的收入流动性总体表现为抑制收入下滑的效用;居民幸福感水平也涌现出积极的作用,在农村和城市地区为显着促进效用,对东部与中部地区近期也显现出促进作用,然而对西部地区近期却表现为抑制作用。从较宏观层面,就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方式考察因城乡及地区划分后,对收入流动性的作用也存在差异影响。最后通过收入流动性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地区划分影响,发现2010-2012年间到2012-2014年间均呈现出极化现象弱化的现象。但有所不同是,在2012-2014年间城市地区为极化现象减退,农村地区为极化现象得到改善,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均表现出与农村地区极化弱化现象一致的变迁过程。因此,可以通过普及高等及职业教育质量及种类,优化居民个人能力提升,以适应我国现行经济转型升级。并着实推进因社会保险的覆盖率及多样性增加,及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加深等因素所带来的居民幸福感水平提升,确保居民获得较为公平的收入水平“向上流动”机率。均能促进我国居民的收入流动性正向增加,改变阶层人口密度,以弱化两级分化现象,达到缓解收入分配差距的目的,为我国构建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保驾护航。(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9-06-01)

蔡芳[6](2019)在《基于动态multinomial logit模型的中国居民收入流动性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呈现的不平等现象越来越严峻,这会引起低收入阶层人民的严重不满心理,进而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但是这种收入的不平等是长期且不能轻易改变的现实,而收入的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民的不满情绪,因此研究影响收入流动性的因素,并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促进收入的流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马尔科夫转移矩阵,从相对收入流动性角度出发,通过对一组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经验分析,运用动态多元logit模型,结合边际效应原理来研究我国收入流动性现状以及影响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因素。本文分析了个体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户籍和区域)对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并通过加入上期收入这个影响因子来剥离出相对更准确的个体因素影响,同时,分析我国社会收入流动性的现状,主要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个体上期所处阶层会使得其现期仍处于该阶层的概率增加,且随着其所处阶层的提高,阶层流动的可能性就越小。换言之,我国的收入阶层存在固化现象,且随着收入阶层的提高,这种固化现象越严重,收入的上升通道在顶端的叁个收入阶层出现明显的缩窄现象。第二,个体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户籍、地区等属性均对社会收入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具有影响。从性别因素看,女性相对男性进入收入分布底部两个阶层的概率增加,因此,促进女性收入提高或许能使得收入流动性增加。从年龄因素来看,年龄对收入的影响呈倒U型,在29-38这个年龄段达到收入的顶峰,这个年龄段相对其他年龄段,个体进入高收入阶层的概率更高,进入低收入阶层的概率更小,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收入流动性先是不断增加,后随着年龄的继续增长会使得收入流动性越来越小。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个体相对受教育程度低的个体进入中、高收入阶层的概率更大,因此我国或许可以通过提高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来促进社会收入阶层之间的流动。从户籍因素来看,城市户口相对农村户口会使得个体进入中、高收入阶层概率增加,进入低收入阶层的概率减小,因此,缩小城市与农村户口所绑定的利益资源之间的差距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收入的流动性。从地区因素来看,东、中部地区的居民相对西部地区的居民进入高收入阶层的概率增加了,进入低收入阶层的概率减少了,因此,根据地区的自然禀赋,通过扶持等手段来协调地区之间的产业发展或许可以增加社会收入阶层之间的流动性。从创新方面来说,本文主要在实证模型中加入了上一期收入作为一个影响因子,使得其成为一个纳入了个体历史状态的动态模型,相对非动态模型能更精确的剥离出各个影响因子的影响。该模型能得出各个收入阶层之间的转移概率(即收入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又能得到个体因素对流入流动性影响的大小,且给定具体的个体特征,能计算其进入某个收入阶层的概率。(本文来源于《江西财经大学》期刊2019-06-01)

尹慧娟[7](2019)在《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测度及机制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日益增加和代际收入流动性不足并存,由代际收入流动性不足造成的阶层固化和“二代”现象已引发广泛关注。代际收入流动性衡量的是子女收入水平由父母收入水平决定的程度,多数学者使用代际收入弹性衡量。本文通过分析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及结果,发现以往研究存在着估计偏误,代际收入传递机制的“黑匣子”尚未完全打开等不足。因此,对我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大小和特征进行研究,并揭示父辈收入向子女传递的作用机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基于此,本文进行以下研究:首先,本文对我国的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大小进行测度。在梳理计量偏误的基础上,本文采用CHNS数据库1989-2015年的十次调查数据,通过对父子配对分离出父辈和子辈的收入数据,并使用十年收入均值测度出我国的代际收入弹性(IGE)为0.505,表明收入在代际间传递现象较为明显,流动性较小。进一步地,通过使用单年和均值数据分析代际收入弹性的变化趋势和群体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我国代际收入弹性在1989-2015年呈先增后减趋势,2004年为转折点;调查点为城镇地区的代际收入弹性大于农村地区,东部地区的代际收入弹性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其次,本文对我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对父子收入五等分构建代际收入转换矩阵,分析了我国代际收入流动阶层间的特征。结果表明,最高层和最底层不流动现象较为明显,我国容易出现贫困代际传递和精英代际传递现象。再次,本文研究了我国代际收入传递的机制。通过对前人提出的机制分解方法进行改进,并使用改进后的方法分解我国收入代际传递的机制。结果表明,职业和教育是代际收入传递的重要路径,并且职业在代际收入传递中的作用明显大于教育。职业在代际收入传递的所有因素中占比为15.02%,教育在代际收入传递的所有因素中占比为5.84%,父辈通过教育和职业可以解释20.86%的代际收入弹性。最后,为提高我国代际收入流动性,基于本文研究成果提出了四条对策建议。为减少高收入阶层的收入代际传递,政府应调节过高收入,降低高收入对机会不平等的影响程度;为减少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代际传递,政府应加强对低收入人群培训,提高低收入人群就业竞争力。此外,为弱化父辈职业对机会不平等的影响,政府应完善就业市场机制,疏通弱势群体职业向上流动渠道。为弱化父辈职业对机会不平等的影响,政府应注重教育资源的差别分配,保障落后地区受教育水平。(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30)

龚芮[8](2019)在《我国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叁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现如今,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而我国收入差距存在的问题日趋凸显。基尼系数作为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指标,并不能更深入的反映收入不平等背后的因素。而代际收入流动研究可反映收入分配动态结果,我们通过代际收入流动可以探究目前社会发展状态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代际收入弹性是用于度量孩子未来收入在多大程度上受上一代人的影响,本文通过1989-2015年间的CHNS数据采用双对数模型测算我国代际收入弹性区间。从城乡、东中西区域、高中低收入组分别进行代际收入弹性的测算。研究结果为目前我国代际收入弹性在0.45到0.56之间,说明我国目前子辈收入受父辈影响较大,社会代际收入流动相对较低。近年来城乡代际收入流动逐渐趋同;东中西叁区域代际收入流动性变化较为平稳,东部地区代际流动性更强;对于不同的收入群体,几次调查中显示,中等收入群体的代际收入流动存在较大的变动,高收入群体代际收入流动性更强。纵观历年代际收入弹性变化趋势可见,在2004年以前,我国代际收入弹性具有较高的波动性,代际收入流动性较低。早期我国城乡代际收入流动性存在较大差距,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率提升,我国代际收入弹性变化趋于平缓,城乡代际收入流动性差距缩小,代际收入流动性增强。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的关键是其背后的传递机制,本文通过“Blanden”分解法,从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两方面对代际收入传递机制进行分解。结果发现,以教育为代表的人力资本以及以职业为代表的社会资本均是影响代际收入流动的重要因素,其中以教育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对代际收入流动具有更大的影响。基于上述论证结果,为提高我国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缩小城乡差距,政府应推进城镇化发展;增加教育资源投入,鼓励支教,根据区域情况可适当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提供就业指导,完善就业市场机制,提高就业信息透明度。(本文来源于《北方工业大学》期刊2019-05-28)

赵文铖,张晓蕾,宋志杰,马文瑾,宿昕[9](2019)在《森林抚育补贴政策对国有林区职工家庭收入流动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5及2016年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411户职工家庭的跟踪调查数据,运用绝对收入流动性指标、马尔科夫链转移概率矩阵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实证分析了森林抚育补贴政策对职工家庭收入流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有林区职工家庭对森林抚育的参与程度处于较低水平;森林抚育补贴政策对职工家庭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并不显着,但对高收入组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作为政策目标受益群体的低收入职工家庭,其收入水平并未因森林抚育补贴政策的实行而向上流动。(本文来源于《林业经济问题》期刊2019年03期)

卜民[10](2019)在《不同类型农村人口代际收入流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固然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但代际收入流动性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矛盾,其中“二代”现象更是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社交媒体、论坛、文章、新闻报道甚至是法律案件中都层出不穷,引起了社会大众的诸多不满。一方面,贫困的代际传递使得子代无法轻易挣脱桎梏,再次处于贫困境地;另一方面,富有的家庭背景及社会地位连带效应带来的子代竞争优势,打击了靠自己努力奋斗的年轻人的积极性,使得社会底层的人群想要向上流动面临更大的困难,代际固化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父代的收入差距所引起的子代间的机会不平等现象是存在甚至是普遍的,这种机会不平等又会导致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就要从源头出发,充分了解父代与子代之间的代际收入传递机制,更有利于把控我国政策的实施方向;同时,分析群体间的代际收入流动性可以更充分的理解各个群体的代际传递差异,对症下药,才能收获更好的效果,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本文运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02年、2007年和2013年数据,利用中间变量法,具体分析了农村常住人口、流动农村人口和城镇常住农村人口的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水平、趋势与差异,具体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具体测算不同类型农村人口各年份的代际收入弹性;第二,利用中间变量分解代际收入弹性,研究叁类中间变量教育、社会地位和家庭财富对于代际收入弹性的可解释比例,具体剖析代际收入传递机制;第叁,分析总体代际收入弹性和传递机制变动趋势,对叁类不同的农村人口的代际收入变化进行概览。本文主要结论如下:一、在代际收入弹性方面,城镇常住农村人口的弹性最高,并且持续上升,2002年为0.332,在2013年升至0.417;流动农村人口的弹性持续降低,从0.346降至2013年的0.135;农村常住人口较前两者相对稳定,从2002年的0.254降至2007年的0.177,又在2013年回升至0.194,基本呈“U”型变化。二、在代际收入传递机制方面,叁类中间变量的总体占比持续下降,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对于代际收入弹性的解释比例依旧在60%以上。其中家庭财富占据较大比例,但也基本处于持续下降状态,在叁类人群中,从60%左右降至2013年的30%左右;教育和社会地位占比不断上升,教育从2002年的13%左右升至2013年的21%左右,而同阶段的社会地位从9%左右升至12%左右。说明教育和社会地位在代际收入传递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逐渐变大。根据本文所得结论,本文给出的政策和建议为:一是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尤其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放力度;二是营造更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叁是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9-05-01)

收入流动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代际收入流动性与子女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研究收入不平等的一个重要视角,它与社会就业机会均等、人均收入差距等热门话题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微观角度出发研究父母的收入对子女收入的影响,这一角度仍然是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的主要突破口。当今社会国内外学者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有父母的经济生活条件、受教育水平的差异化等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研究方法主要从理论层面集中梳理和总结了父母因素导致的代际收入差异化对子女收入差距的影响,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领域做初步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收入流动性论文参考文献

[1].赵艾凤,付文林.高质量发展下区域间要素收入流动性及影响因素[J].华东经济管理.2019

[2].陈琼子,赵鸿雁.代际收入流动性与子女收入差距研究综述[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9

[3].邵洲洲,冯剑锋.家庭纽带与公共教育对代际收入流动性影响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9

[4].韦艳利.中国居民婚姻状况与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J].市场周刊.2019

[5].黄浩.我国居民收入流动性问题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9

[6].蔡芳.基于动态multinomiallogit模型的中国居民收入流动性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9

[7].尹慧娟.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测度及机制分解[D].山东大学.2019

[8].龚芮.我国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9

[9].赵文铖,张晓蕾,宋志杰,马文瑾,宿昕.森林抚育补贴政策对国有林区职工家庭收入流动性的影响[J].林业经济问题.2019

[10].卜民.不同类型农村人口代际收入流动性分析[D].安徽大学.2019

标签:;  ;  ;  

收入流动性论文-赵艾凤,付文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