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汉晋春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汉晋春秋》,《叁国志》,正统论,习凿齿
汉晋春秋论文文献综述
张永军[1](2017)在《《汉晋春秋》:一部因特立而卓越的史学巨着》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古代浩繁的历史典籍中,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堪称一部因特立而卓越的史学巨着。习凿齿(317—383,一说328—413),字彦威,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东晋着名史学家、文学家,《晋书·习凿齿传》云其"博学洽闻,以文笔着称",其着作有《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逸人高士传》、《习凿齿集》等,尤以《汉晋春秋》影响最着。《汉晋春秋》记述史事起自东汉光武帝,止于西晋愍帝,共281年,据《隋书·经籍志》史部(本文来源于《华夏文化》期刊2017年04期)
祝晓风[2](2016)在《史学古佚名着再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傅斯年有一句着名的话:史学便是史料学。他说:“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那个主义。”“假如有人问我们整理史料的方法,我们要回答说:第(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6-06-14)
周梦梦[3](2016)在《《汉晋春秋》与《叁国志》正统观之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正统观既是政治概念,亦是史学观念,用以论证政权的获取与维持的合法性,起源于春秋,蔚然于两汉。汉末以来数百年天下纷争,政权更替频仍,历代各王朝对于正朔和闰位的解读俱充满了现实意义。叁国两晋时期的正统观在理念上已远远超越前代,开启了中古史上真正意义的正闰之争。本文依托陈寿与习凿齿所处的时代,以知人论世为宗旨,分析讨论《叁国志》与《汉晋春秋》的写作背景,进而揭示二书所蕴含的正统观念。陈寿所撰《叁国志》成书于西晋,尊魏为正统;而东晋习凿齿所着《汉晋春秋》则尊刘贬曹,以蜀汉为正统。《汉晋春秋》所蕴含的崇汉抑魏、晋宜承汉祚的正统史观不仅冲击了陈寿《叁国志》提出的晋承魏统的史学思想,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此,本文试图廓清魏蜀正统之争的前因后果,以考察两史家所秉持的正统观在剪裁史实上的反映。本文分为叁章对此进行阐述。第一章简要论述了陈寿及习凿齿生平事迹及两史书的成书背景与写作目的,以探寻“帝魏”与“帝蜀”两种正统观出现的原因。第二章阐述了叁国两晋时期正统观的起源、演进与两史书所秉持正统理念的来源主要包括禅让观、血缘观、天命君德正统观与大一统,力图从历代王朝正统观的发展与嬗变探寻两史家正统理念的分歧与统一。第叁章以史书编纂方式为切入口,分析习氏帝蜀与陈氏帝魏两种不同正统观的矛盾与分歧。(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6-04-09)
张法祥[4](2016)在《一部以创新思维整理古逸名着的力作——评读柯美成先生《汉晋春秋通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久染沉疴、缠绵病榻之际,得知柯美成先生新着《汉晋春秋通释》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有幸先睹该书打印稿,至为欣慰。我与美成相知半个多世纪,素知他治学勤奋,博览经史,善为文章。而今抱病披览书稿,仍不免为其创意所吸引,油然生出虽力有不逮,也要为之写点什么的念头。前人鉴于《汉晋春秋》于唐末五代亡佚,留存于后世者,仅剩一百余条文字,散见于历代典籍之中,而难窥其书之全貎。以抢救文本为务的清代学者黄奭、汤球、王仁俊等人,便各有辑佚本问世。今人齐志忠、余(本文来源于《湖北文理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魏平柱[5](2016)在《“补苴罅漏,张皇幽眇”——读柯美成先生《汉晋春秋通释》随笔》一文中研究指出《汉晋春秋通释》是人民出版社刚出版的柯美成先生的新作。我曾有幸在本书问世之前得到柯先生发来的电子版清样。记得当初其电子文稿呈现在我的电脑屏幕的时候,我感到十分惊喜和惊奇。惊喜的是能在书稿付梓前先睹,从中获取新知识、新认知,醒脑、启智。惊奇的是,这部五十万言的大作,从酝酿到定稿的时间只有叁年。我为这"神速"而惊奇,从中亦可见着者功底之深厚!记得是前年,柯先生回襄阳探亲,来家看我。于是,我们有机会作了一次促膝长谈,大约两个小时。主(本文来源于《湖北文理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张法祥[6](2016)在《为叁国史研究吹来新风——读《汉晋春秋通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久染沉疴、缠绵病榻之际,得知柯美成先生新着《汉晋春秋通释》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至为欣慰。我与美成相知半个多世纪,素知他治学勤奋,博览经史,善为文章。而今抱病披览书稿,仍不免为其创意所吸引,油然生出虽力有不逮,也要为之写点什么的念头。对文本的历史思维做探析前人鉴于《汉晋春秋》于唐末五代亡(本文来源于《博览群书》期刊2016年01期)
田华[7](2015)在《汉晋《春秋》学与“叁国”史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经传和中国古代史学之间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尤其是《春秋》经史的学术定位以及《左传》记事叙史的示范性体例,使之在经史关系的命题探讨中与其他儒家经传相比,更具学理优势。本文拟以叁国史实及其相关史为个案,以陈寿所着《叁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主要研究对象,来探讨《春秋》学与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彼此互动。第一章梳理了《春秋》学在汉晋的传播与发展,主要以汉晋《春秋》学学者对《春秋》经史性质的讨论为主线,重点考察汉晋南朝史学家的经学素养。第二章重点搜集归纳整理陈着《叁国志》征引《春秋》经传的次数,并加以归纳分类,同时分析这种现象所体现的《春秋》经传的现实价值,进而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考察汉晋《春秋》学的在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功能。第叁章较为全面地揭示陈着《叁国志》所体现的“《春秋》特征”,初步探究这一特征形成的原因。第四章重点探讨《春秋》笔法对“叁国”史作编纂的重大影响。《春秋》叙事独特,按一定的笔法义例蕴含大义。《春秋》笔法经过《公羊传》、《谷梁传》以及《左传》的解释,特别是《左传》的归纳,受到汉晋《春秋》学者及史家的重视。《春秋》笔法对“叁国”史作体例、体裁有重大影响。不仅振兴了自战国秦汉以来不甚景气的编年体史书的繁盛,还对纪传体史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五章重点分析《春秋》所褒扬的君君臣臣的传统君臣观,尤其是臣守臣道的道德伦理对“叁国”史作人物评价的影响。“叁国”史作中的人物评价意识,表现出了一定的自觉性,同时,汉晋史家在进行人物品评时又将《春秋》奉为修史圭臬,大多依据《春秋》进行人物道德品评,直接臧否人物,以达到“资治”的目的。第六章论述了《春秋》大义对陈寿史学思想的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春秋》天道灾异说与陈寿的天人观和《春秋》王道观与陈寿的理想社会。总而言之,“叁国”史家们在编纂相关史实过程中,具有浓浓的《春秋》情结与圣人的劝善情怀。陈寿、裴松之等人,大都不仅将《春秋》大义隐含在其史作的历史观念和人物评价中,而且还自觉接受汉晋《春秋》学的理论指导,效仿《春秋》书法笔削、编排相关史事甚至对已有史载润笔修饰,从而在史书编纂、思想观念等诸方面,都体现出《春秋》及其汉晋经传诠释的影响。反过来,前者又不可避免地对《春秋》经义、史法乃至汉晋《春秋》学者的天命观等有所突破、创新乃至利用、篡改。(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5-03-10)
孙尧奎,闫春新[8](2014)在《论汉晋《春秋》学之“重民”“德治”思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包括《春秋》及其叁传在内的儒家经典所蕴涵的"重民""德治"思想,在汉晋经学家的阐发下,进一步对中古产生了深远影响。前一经学思想,化生了中古史家的"利民"、"惠民"等措施;另一方面,后一经学思想中的灾异说经,又在中古史籍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4年08期)
西门弃疾[9](2013)在《《习凿齿与<汉晋春秋>研究》出版》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七月份由我校历史学教授余鹏飞撰写的《习凿齿与<汉晋春秋>研究》一书,已正式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该书主要分叁部分:一、习凿齿及其撰写《汉晋春秋》的时代背景;二、《汉晋春秋》内容剖析;叁、论《汉晋春秋》的史学价值。该书末尾附录了作者于2011年由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批准立项编撰的新辑本——《校补汉晋春秋》。(本文来源于《湖北文理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10期)
余鹏飞[10](2012)在《论《汉晋春秋》的历史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汉晋春秋》这部史书的史学价值有叁:秉笔直书,补充史实,着成信史;从理论上确立"晋越魏继汉"的正统史观;选材得当,语言犀利,评议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取材形式多样,创治史新路。(本文来源于《湖北文理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9期)
汉晋春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傅斯年有一句着名的话:史学便是史料学。他说:“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那个主义。”“假如有人问我们整理史料的方法,我们要回答说: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晋春秋论文参考文献
[1].张永军.《汉晋春秋》:一部因特立而卓越的史学巨着[J].华夏文化.2017
[2].祝晓风.史学古佚名着再造[N].光明日报.2016
[3].周梦梦.《汉晋春秋》与《叁国志》正统观之比较研究[D].湖北大学.2016
[4].张法祥.一部以创新思维整理古逸名着的力作——评读柯美成先生《汉晋春秋通释》[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6
[5].魏平柱.“补苴罅漏,张皇幽眇”——读柯美成先生《汉晋春秋通释》随笔[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6
[6].张法祥.为叁国史研究吹来新风——读《汉晋春秋通释》[J].博览群书.2016
[7].田华.汉晋《春秋》学与“叁国”史作[D].曲阜师范大学.2015
[8].孙尧奎,闫春新.论汉晋《春秋》学之“重民”“德治”思想的影响[J].东岳论丛.2014
[9].西门弃疾.《习凿齿与<汉晋春秋>研究》出版[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3
[10].余鹏飞.论《汉晋春秋》的历史价值[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