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经验性使用抗生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抗生素,合理使用,细菌耐药监测网,临床医生
经验性使用抗生素论文文献综述
黄祺[1](2018)在《抗生素合理使用走向科学化精细化 专业领航,大胆探索中国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在,行政主管部门正在与业内专家通力合作,进行一次大胆的探索。他们一面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管理经验,一面将这些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试图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抗生素专业化管理方式。(本文来源于《新民周刊》期刊2018年44期)
肖洒[2](2018)在《经验性抗生素使用对早产儿肠道菌群与代谢产物的影响及维生素A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早产儿生后经验性抗生素使用对早期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的影响目的:新生儿时期是肠道菌群稳态建立的关键时期,为了控制早发败血症,有感染高危风险的早产儿常常在生后立即经验性使用抗生素,而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组成有显着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明确生后一周抗生素的使用对早产儿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为临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出生后立即送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早产儿。依据抗生素使用情况分为两组,一组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组(Piperacillin/tazobactam,Pt组),另一组为联用青霉素与拉氧头孢组(Penicillin+Latamoxef,PL组),对照组为未用抗生素组(Antibiotic-free,AF组)。分别收集叁组患儿第3天(Day3)和第7天(Day7)的粪便标本,基于16S r DNA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各组患儿肠道菌群组成情况,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平台对叁组患儿肠道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结果:与日龄第3天相比,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Pt)组与青霉素拉氧头孢联用(PL)组第7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 index降低(Pt组P<0.05,PL组P<0.01),而未用抗生素(AF)组第3天和第7天的Shannon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结果表明在日龄第3天和第7天抗生素组组内标本个体差异均较对照组大;菌群组成分析结果显示,在门水平,日龄第3天叁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菌群为拟杆菌门(P<0.001)和放线菌门(P<0.05),当抗生素连续使用7天后,叁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菌群为变形菌门(P<0.05)、厚壁菌门(P<0.05)、拟杆菌门(P<0.001)、放线菌门(P<0.01),将各组自身第3天和第7天的菌门比例变化进行比较发现,仅Pt组的放线菌门和PL组的拟杆菌门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组的放线菌门比例在第7天较第3天降低(P<0.01),而PL组的拟杆菌门比例第7天较第3天增加(P<0.01);在属水平,假单胞菌属(占Pt组23.73%为叁组中最高,P<0.05),肠球菌属(占Pt组23.26%为叁组中最高,P<0.01),乳杆菌属(占PL组28.04%为叁组中最高,P<0.001),鞘氨醇单胞菌属(占PL组6.64%为叁组中最高,P<0.001)在叁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第7天叁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菌属为克雷伯菌属(占AF组64.39%为叁组中最高,P<0.05),肠球菌属(占Pt组48.12%为叁组中最高,P<0.001),埃希-志贺菌属(占PL组17.25%为叁组中最高,P<0.05),狭义梭菌属(占AF组5.62%为叁组中最高,P<0.01),Peptoclostridium菌属(占AF组5.60%为叁组中最高,P<0.001),假单胞菌属(占PL组2.688%为叁组中最高,P<0.01),比较各组自身第3天和第7天的菌属比例发现,Pt组中肠球菌在抗生素使用7天后比例升高(P<0.05),而埃希-志贺菌属(P<0.05)、假单胞菌属及不动杆菌属(P均<0.001)比例降低,PL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菌属为乳杆菌属(P<0.01)、鞘氨醇单胞菌属及不动杆菌属(P均<0.05),均在第7天比例下降,而AF组中克雷伯菌属在第7天比例显着升高(P<0.05),不动杆菌属(P<0.001)及埃希-志贺菌属(P<0.05)比例降低;分析代谢组学结果发现第3天叁组间有差异的代谢产物为丝氨酸、缬氨酸、丙叁醇、葡萄糖酸(P均<0.05)及脯氨酸(P<0.01),第7天有6种代谢产物有统计学差异,具体为柠檬酸、缬氨酸(P均<0.001)、亚油酸、谷氨酸(P均<0.01)、以及酪氨酸和泛酸(P均<0.05);差异代谢通路分析显示第3天时叁组间仅有7条代谢通路有显着差异(P均<0.05),其中Pt组与PL组代谢通路的活性完全相反,在第7天则有22条代谢通路出现了明显差异(P均<0.05),其中PL组与AF组的代谢通路活性完全相反;PLS-DA分析显示随抗生素使用时间延长抗生素组肠道代谢产物的构成与未用抗生素组差异增大,且在不同的抗生素种类作用下代谢产物的构成也明显不同;菌群与代谢产物的关联分析发现亚油酸、谷氨酸、缬氨酸、泛酸等人体重要的代谢产物在AF组都显着增加,且与该组中菌群丰度丰富的韦荣球菌属,柠檬酸杆菌属及Peptoclostridium菌属密切相关,但与两抗生素组中丰度高的菌群呈明显的负相关,特别是青霉素拉氧头孢联用组。结论:抗生素对早产儿生后一周肠道菌群的定植及代谢产物产生了显着的影响。随抗生素使用时间延长,抗生素组致病菌的比例明显增多,如埃希-志贺菌属及肠球菌属。此外无论抗生素的种类,7天时抗生素组菌群的多样性较第3天显着下降。而肠道代谢产物及相关代谢通路的变化趋势也与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一致,随抗生素使用时间延长组间差异代谢产物和差异代谢通路都增加,每组中高表达的代谢产物多数与该组高丰度的菌群呈正相关,抗生素组正常代谢产物表达减少,重要代谢通路活性降低,而青霉素与拉氧头孢联用对肠道菌群与代谢产物的影响明显大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第二部分维生素A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作用研究目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发生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严重肠道急症。目前普遍认为NEC是由于病原菌入侵发育未成熟的肠上皮而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而维生素A(VA)是正常生理代谢必需的营养物质,在上皮生长、机体免疫调节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故本研究拟通过检测NEC发生时患儿肠道菌群及维生素A水平的变化情况,明确VA、菌群、NEC之间的相关性,再以补充VA为干预手段,研究其在NEC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临床标本收集及处理: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NEC手术患儿及对照肠闭锁、肠狭窄患儿的血清及肠灌洗液标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两组患儿血清维生素A水平,基于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两组患儿肠道菌群组成情况。体内试验:用VA(VAS组)及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分别灌胃新生小鼠7天后进行NEC建模,采用HPLC方法检测两组小鼠血清VA水平,采用HE染色、NEC病理评分比较两组小鼠肠组织病理损伤情况;采用16S r DNA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两组新生鼠肠道菌群的组成情况;采用q PCR及ELISA检测炎症因子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B)比较两组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情况。体外试验:采用视黄酸(RA)干预人克隆结肠腺癌细胞(Caco-2 cell)形成的单层肠上皮细胞屏障模型,测定跨上皮电阻TEER值分析单层肠上皮细胞的完整性;采用q PCR及ELISA分析RA干预后Caco-2细胞分泌炎症因子水平;采用WB分析RA干预后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临床标本:NEC组患儿血清V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肠道变形菌门比例较对照组升高(P<0.05),拟杆菌门比例降低(P<0.01)。体内实验:VAS组的VA水平明显高于PBS组(P<0.01),门水平变形菌门比例较PBS组降低(P<0.05),拟杆菌门增高(P<0.01),属水平埃希-志贺菌属降低(P<0.05)、拟杆菌属增高(P<0.01);q PCR及ELISA结果显示炎症因子IL-6、TNF-α表达下降(m RNA水平IL-6:P<0.05,TNF-α:P<0.01;蛋白水平IL-6:P<0.001,TNF-α:P<0.05),NEC组织病理学评分VAS组低于PBS组(P<0.05),肠组织损伤减轻,肠道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P均<0.05)及ZO-1(P<0.01)表达水平增高。体外实验:不同浓度RA干预后Caco-2细胞TEER明显增加(P均<0.01),能降低LPS对细胞的损伤;炎症因子IL-6、IL-8表达均降低(m RNA水平IL-6:P均<0.001,IL-8:5R-10L组P<0.0001,2R-10L组P<0.001;蛋白水平5R-10L组IL-6与IL-8:P均<0.01,2R-10L组IL-6与IL-8:P均<0.05);5R-10L组肠道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P<0.05)、Claudin-1及ZO-1(P均<0.01)在RA干预后表达升高,而2R-10L组仅Claudin-1在RA干预后表达升高(P<0.05),其余两种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NEC发病的部分机制可能为NEC患儿VA水平低,肠上皮细胞屏障发育不完善,变形菌门增加,拟杆菌门降低,肠道菌群稳态发生紊乱,最终导致肠道屏障破坏,致病菌侵入肠粘膜引起过度炎症反应。补充VA可降低变形菌门比例、增加拟杆菌门比例,下调炎症因子IL-6、IL-8、TNF-α水平,还可增强肠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提高肠上皮完整性,VA在NE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李贱,梁晶晶,陈勃江[3](2010)在《抗生素经验性使用在急性呼吸道感染治疗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性呼吸道感染立即使用抗生素与不使用抗生素在治疗效果中的优缺点。方法对55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立即与不使用抗生素两组,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40例(72.7%)不用抗生素的患者均获得痊愈,14例(25.5%)立即使用抗生素也获得痊愈,1例疑似肺炎衣原体肺炎收住院。结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不给予抗生素与立即给予抗生素相比,临床效果相似。(本文来源于《西部医学》期刊2010年01期)
秦玉婷[4](2008)在《2007年经验性使用抗生素治疗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血液病患者发生院内感染时经验性使用的抗生素进行分析,判定疗效及合理性,为临床经验性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血液科发生院内感染的自身免疫力低下的患者49例,对其经验性使用抗生素的种类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49例患者,院内感染常见部位为呼吸道;在发生院内感染时经验性使用抗生素的选择上仍然以广谱抗生素为主,其中碳氢酶烯类占38%,其次为糖肽类占15%,哌拉西林叁唑巴坦(特治星)占11%,与推荐使用抗生素构成基本一致,治疗以后40例临床症状体征好转或消失,经验性使用抗生素的有效率达到81.6%。49例患者当中,中性粒细胞计数<1.0×109/L的患者占79.59%,49例中无一例发生感染相关死亡。结论目前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基本合理,抗生素疗效与当地的细菌分布、细菌对药物的敏感度有关,同时注意抗球菌的糖肽类抗生素使用前移以及多重耐药细菌的出现。(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08-04-01)
吴维江,王秀梅[5](1992)在《借鉴国外经验合理使用和发展β-内酰胺类抗生素品种》一文中研究指出八十年代后期,日本临床上已广泛普及使用半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随之而来的临床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引起了医疗界的极大重视。为此,从1986年12月至1990年1月,日本组织432家医院,花费3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临床调查了12种半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析了12种病原菌所产生的耐药性,取得了重要成果,下面予以简介。(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1992年05期)
经验性使用抗生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第一部分早产儿生后经验性抗生素使用对早期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的影响目的:新生儿时期是肠道菌群稳态建立的关键时期,为了控制早发败血症,有感染高危风险的早产儿常常在生后立即经验性使用抗生素,而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组成有显着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明确生后一周抗生素的使用对早产儿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为临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出生后立即送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早产儿。依据抗生素使用情况分为两组,一组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组(Piperacillin/tazobactam,Pt组),另一组为联用青霉素与拉氧头孢组(Penicillin+Latamoxef,PL组),对照组为未用抗生素组(Antibiotic-free,AF组)。分别收集叁组患儿第3天(Day3)和第7天(Day7)的粪便标本,基于16S r DNA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各组患儿肠道菌群组成情况,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平台对叁组患儿肠道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结果:与日龄第3天相比,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Pt)组与青霉素拉氧头孢联用(PL)组第7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 index降低(Pt组P<0.05,PL组P<0.01),而未用抗生素(AF)组第3天和第7天的Shannon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结果表明在日龄第3天和第7天抗生素组组内标本个体差异均较对照组大;菌群组成分析结果显示,在门水平,日龄第3天叁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菌群为拟杆菌门(P<0.001)和放线菌门(P<0.05),当抗生素连续使用7天后,叁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菌群为变形菌门(P<0.05)、厚壁菌门(P<0.05)、拟杆菌门(P<0.001)、放线菌门(P<0.01),将各组自身第3天和第7天的菌门比例变化进行比较发现,仅Pt组的放线菌门和PL组的拟杆菌门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组的放线菌门比例在第7天较第3天降低(P<0.01),而PL组的拟杆菌门比例第7天较第3天增加(P<0.01);在属水平,假单胞菌属(占Pt组23.73%为叁组中最高,P<0.05),肠球菌属(占Pt组23.26%为叁组中最高,P<0.01),乳杆菌属(占PL组28.04%为叁组中最高,P<0.001),鞘氨醇单胞菌属(占PL组6.64%为叁组中最高,P<0.001)在叁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第7天叁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菌属为克雷伯菌属(占AF组64.39%为叁组中最高,P<0.05),肠球菌属(占Pt组48.12%为叁组中最高,P<0.001),埃希-志贺菌属(占PL组17.25%为叁组中最高,P<0.05),狭义梭菌属(占AF组5.62%为叁组中最高,P<0.01),Peptoclostridium菌属(占AF组5.60%为叁组中最高,P<0.001),假单胞菌属(占PL组2.688%为叁组中最高,P<0.01),比较各组自身第3天和第7天的菌属比例发现,Pt组中肠球菌在抗生素使用7天后比例升高(P<0.05),而埃希-志贺菌属(P<0.05)、假单胞菌属及不动杆菌属(P均<0.001)比例降低,PL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菌属为乳杆菌属(P<0.01)、鞘氨醇单胞菌属及不动杆菌属(P均<0.05),均在第7天比例下降,而AF组中克雷伯菌属在第7天比例显着升高(P<0.05),不动杆菌属(P<0.001)及埃希-志贺菌属(P<0.05)比例降低;分析代谢组学结果发现第3天叁组间有差异的代谢产物为丝氨酸、缬氨酸、丙叁醇、葡萄糖酸(P均<0.05)及脯氨酸(P<0.01),第7天有6种代谢产物有统计学差异,具体为柠檬酸、缬氨酸(P均<0.001)、亚油酸、谷氨酸(P均<0.01)、以及酪氨酸和泛酸(P均<0.05);差异代谢通路分析显示第3天时叁组间仅有7条代谢通路有显着差异(P均<0.05),其中Pt组与PL组代谢通路的活性完全相反,在第7天则有22条代谢通路出现了明显差异(P均<0.05),其中PL组与AF组的代谢通路活性完全相反;PLS-DA分析显示随抗生素使用时间延长抗生素组肠道代谢产物的构成与未用抗生素组差异增大,且在不同的抗生素种类作用下代谢产物的构成也明显不同;菌群与代谢产物的关联分析发现亚油酸、谷氨酸、缬氨酸、泛酸等人体重要的代谢产物在AF组都显着增加,且与该组中菌群丰度丰富的韦荣球菌属,柠檬酸杆菌属及Peptoclostridium菌属密切相关,但与两抗生素组中丰度高的菌群呈明显的负相关,特别是青霉素拉氧头孢联用组。结论:抗生素对早产儿生后一周肠道菌群的定植及代谢产物产生了显着的影响。随抗生素使用时间延长,抗生素组致病菌的比例明显增多,如埃希-志贺菌属及肠球菌属。此外无论抗生素的种类,7天时抗生素组菌群的多样性较第3天显着下降。而肠道代谢产物及相关代谢通路的变化趋势也与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一致,随抗生素使用时间延长组间差异代谢产物和差异代谢通路都增加,每组中高表达的代谢产物多数与该组高丰度的菌群呈正相关,抗生素组正常代谢产物表达减少,重要代谢通路活性降低,而青霉素与拉氧头孢联用对肠道菌群与代谢产物的影响明显大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第二部分维生素A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作用研究目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发生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严重肠道急症。目前普遍认为NEC是由于病原菌入侵发育未成熟的肠上皮而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而维生素A(VA)是正常生理代谢必需的营养物质,在上皮生长、机体免疫调节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故本研究拟通过检测NEC发生时患儿肠道菌群及维生素A水平的变化情况,明确VA、菌群、NEC之间的相关性,再以补充VA为干预手段,研究其在NEC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临床标本收集及处理: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NEC手术患儿及对照肠闭锁、肠狭窄患儿的血清及肠灌洗液标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两组患儿血清维生素A水平,基于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两组患儿肠道菌群组成情况。体内试验:用VA(VAS组)及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分别灌胃新生小鼠7天后进行NEC建模,采用HPLC方法检测两组小鼠血清VA水平,采用HE染色、NEC病理评分比较两组小鼠肠组织病理损伤情况;采用16S r DNA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两组新生鼠肠道菌群的组成情况;采用q PCR及ELISA检测炎症因子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B)比较两组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情况。体外试验:采用视黄酸(RA)干预人克隆结肠腺癌细胞(Caco-2 cell)形成的单层肠上皮细胞屏障模型,测定跨上皮电阻TEER值分析单层肠上皮细胞的完整性;采用q PCR及ELISA分析RA干预后Caco-2细胞分泌炎症因子水平;采用WB分析RA干预后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临床标本:NEC组患儿血清V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肠道变形菌门比例较对照组升高(P<0.05),拟杆菌门比例降低(P<0.01)。体内实验:VAS组的VA水平明显高于PBS组(P<0.01),门水平变形菌门比例较PBS组降低(P<0.05),拟杆菌门增高(P<0.01),属水平埃希-志贺菌属降低(P<0.05)、拟杆菌属增高(P<0.01);q PCR及ELISA结果显示炎症因子IL-6、TNF-α表达下降(m RNA水平IL-6:P<0.05,TNF-α:P<0.01;蛋白水平IL-6:P<0.001,TNF-α:P<0.05),NEC组织病理学评分VAS组低于PBS组(P<0.05),肠组织损伤减轻,肠道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P均<0.05)及ZO-1(P<0.01)表达水平增高。体外实验:不同浓度RA干预后Caco-2细胞TEER明显增加(P均<0.01),能降低LPS对细胞的损伤;炎症因子IL-6、IL-8表达均降低(m RNA水平IL-6:P均<0.001,IL-8:5R-10L组P<0.0001,2R-10L组P<0.001;蛋白水平5R-10L组IL-6与IL-8:P均<0.01,2R-10L组IL-6与IL-8:P均<0.05);5R-10L组肠道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P<0.05)、Claudin-1及ZO-1(P均<0.01)在RA干预后表达升高,而2R-10L组仅Claudin-1在RA干预后表达升高(P<0.05),其余两种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NEC发病的部分机制可能为NEC患儿VA水平低,肠上皮细胞屏障发育不完善,变形菌门增加,拟杆菌门降低,肠道菌群稳态发生紊乱,最终导致肠道屏障破坏,致病菌侵入肠粘膜引起过度炎症反应。补充VA可降低变形菌门比例、增加拟杆菌门比例,下调炎症因子IL-6、IL-8、TNF-α水平,还可增强肠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提高肠上皮完整性,VA在NE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验性使用抗生素论文参考文献
[1].黄祺.抗生素合理使用走向科学化精细化专业领航,大胆探索中国经验[J].新民周刊.2018
[2].肖洒.经验性抗生素使用对早产儿肠道菌群与代谢产物的影响及维生素A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作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8
[3].李贱,梁晶晶,陈勃江.抗生素经验性使用在急性呼吸道感染治疗中的价值[J].西部医学.2010
[4].秦玉婷.2007年经验性使用抗生素治疗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疗效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08
[5].吴维江,王秀梅.借鉴国外经验合理使用和发展β-内酰胺类抗生素品种[J].中国药房.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