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房县青峰镇陡口小学442100
摘要:自主学习是学习中的最高境界和阶段,如果学生能够自觉进行自主学习,那么学生就已经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和主人,脱离了教师的监督,这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是一个质的飞跃。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探究能力是非常值得探讨和深究的一个问题和教学方向。学习能力是一个缓慢的行程过程,需要学生从科学观点中领悟,从实践中进行体验和感知,并实现创造和习惯。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科学数学教学自主探究
在小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是科学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只有小学生拥有了这种能力,思维才不会局限在某一个固定的模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考能力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所以,必须注重自主探究活动的设置。
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对于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了以下几点探究:
一、优化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学教学中,如果无法在课堂的开端就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一定无法提高。好的导入就是导火索,可以迅速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使学生主动且积极地加入到自主探究的活动当中,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优化导入活动,以此激发学生更强的探究欲望。
比如:在《昼夜交替的解释》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掌握解释昼夜现象的能力,使学生明确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笔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首先,为学生提供了学具:地球仪,让学生进行了观察。然后,笔者为学生展示了动画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了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时候,地球表面的明暗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就明确了昼夜的概念。根据视频和学生的观察结果,笔者就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呢?这时,学生就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可见,在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探究和分析,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这样的模式就在无形中提高了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二、师生互动,丰富自主探究意识
小学科学教学要想取得实效,必须要提高师生互动效率,教师应重新审视师生的地位,让小学生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小学科学教师要采用多种互动形式,注重教学的知识性、探究性和趣味性,丰富小学生的科学视野。
比如讲冀教版小学科学《杠杆平衡实验》,这部分知识较为复杂,小学生在学习起来存在困难,尤其是有些概念难于理解,杠杆平衡的规律也难于掌握。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科学教师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出新课,让小学生拿出自己的尺子、橡皮和文具盒,用尺子和橡皮如何将文具盒翘起来?有哪几个点的作用是很关键的?当小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在黑板上详细讲述概念:阻力点、支点、动力点。接下来为了研究杠杆的奥秘,教师出示杠杆尺,告诉小学生杠杆尺具有静止时平衡、围绕支点转动等特点。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这样思考:如果我们将杠杆尺的一端挂上一定物品,那么怎样做才会保持这个杠杆尺继续平衡呢?最后教师让小学生自主实验,教师进行巡查。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为什么动力点上这么少的钩码却能翘起阻力点上那么多的钩码呢?”“到底如何判断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呢?”教师逐一为小学生解答问题,并深化这一规律。
三、实践拓展,提升自主探究能力
在学生进行科学课学习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观察是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并学习知识的有效方式,不管是学习还是活动以及艺术创作等内容都是源自于观察,都要求观察所要研究的对象。学生只有通过观察事物,才对事物有深入的了解,才可以达到增长知识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到观察活动中,并进行思考,进而得到答案。观察兴趣是源自实践环节,并且这种兴趣在特定的情景中将得以进一步发展,其次帮助学生养成观察和思考同步进行的习惯。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所得到的观察才是立足于思考之上,会促使着学生的观察更加的仔细,也便于学生从中发现不易被人发现的东西。
小学科学以实验为主,通过实验能增强小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挖掘小学生的潜能,让小学生更好地感知科学。我们科学教师应注重实践拓展,结合日常生活,给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实践机会,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结果。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教学应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放到重要位置,把科学课堂探究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做,让小学生有发挥自我的空间,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教学还应为小学生营造探究、分享的学习环境,让小学生学以致用,发掘自身的想象力和探究力,体验到科学的价值,从而喜欢上科学课。
参考文献
[1]戴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教育,2015,(23)。
[2]于兰双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J].神州,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