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藻去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沙雷氏菌,具鞘微鞘藻,电镀废水,重金属
藻去除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宇[1](2019)在《一株分离的沙雷氏菌与微鞘藻去除水体中铜锌铬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镀行业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部分,其工艺的每一个流程都涉及到重金属的排放,特别是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如果不经过处理,就会对环境带来永久性的污染。近年来,利用微生物和微藻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的技术因其高效环保的优势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探究微生物和藻类先后去除电镀污水中重金属,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电镀污水中筛选到一株对铜、锌、铬有耐受性的硫酸盐还原菌,命名为DW7-3。对DW7-3的16S rDNA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并结合生理生化特征实验的结果,确定菌株Dw7-3属于节杆菌沙雷氏菌(Serratia Bizio)。Dw7-3在固体基础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形态为表面湿润,边缘粗糙的不透明乳黄色菌体,电子显微镜下细菌单个菌体呈杆状。研究发现:DW7-3在30℃时生长活性最大,最适生长的pH值为7.7左右。(2)DW7-3对重金属Cu~(2+)、Zn~(2+)、Cr~(6+)的去除作用研究表明:DW7-3去除Cu~(2+)、Zn~(2+)、Cr~(6+)的作用明显,在24 h便可达到可排放的标准,其中偏碱性的环境更有利于对Cr~(6+)的去除,偏中性的环境更利于Cu~(2+)和Zn~(2+)的的去除,当温度为30℃时去除速率最快。(3)以具鞘微鞘藻为材料,研究了其最适的生长温度以及不同温度下对电镀废水中重金属Cu~(2+)、Zn~(2+)、Cr~(6+)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具鞘微鞘藻的最适生长温度是30℃,它对Cu~(2+)、Zn~(2+)、Cr~(6+)都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且30℃时去除效率最佳。(4)DW7-3和具鞘微鞘藻混合后能产生絮凝现象,且混合比例为1:1时絮凝效果最好,说明具鞘微鞘藻可以作为一种絮凝剂将DW7-3和溶液分离开来。(5)小规模的实际生产模拟实验表明:DW7-3和微藻具鞘微鞘藻先后处理电镀污水时可以使Cu~(2+)、Zn~(2+)、Cr~(6+)的浓度降低,电镀污水达到可排放标准,并且过滤后上清液中的细菌个数明显降低。(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期刊2019-05-01)
萧铭明,黄翔鹄,黄强,陈柏安,车明晓[2](2019)在《温度、照度和接种量对钝顶螺旋藻去除酒精废水氮和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确定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最大程度去除酒精废水中氮、磷的最佳温度、照度和接种量。【方法】通过单因子实验与正交实验研究不同温度、照度和接种量对钝顶螺旋藻去除酒精废水中氮、磷的效果。【结果】单因子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温度、照度和接种量对钝顶螺旋藻去除酒精废水中的氮、磷有显着影响(P <0.05)。温度为30℃时,钝顶螺旋藻对酒精废水中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平均值最高,分别为38.0%和59.0%;照度为3000lx时,钝顶螺旋藻对酒精废水中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平均值最高,分别为40.9%和60.4%;接种量为(培养基的)50%时,钝顶螺旋藻对酒精废水中总氮的去除率平均值最高,为43.6%;接种量为30%时,钝顶螺旋藻对酒精废水中总磷的去除率平均值达到最高,为62.7%。正交实验结果显示,温度是影响钝顶螺旋藻去除酒精废水中氮、磷的最主要因素。温度30℃、照度2 500~3 000 lx、接种量20%为钝顶螺旋藻去除酒精废水氮和磷的最优组合条件。【结论】适宜的温度、照度和接种量可有效提高酒精废水中氮、磷的去除率。(本文来源于《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焦海林[3](2019)在《利用微藻去除污水中的汞》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了利用小球藻和斜生栅藻去除污水中无机汞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浓度条件下,无机汞未对微藻的生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两种微藻均可以快速、高效地去除培养基和生活污水中的无机汞,去除效率在90%以上。(本文来源于《化工设计通讯》期刊2019年02期)
崔伟,高锋,朱凤,徐晶萍,鲍静姣[4](2019)在《利用膜-光生物反应器(MPBR)连续培养微藻去除海水养殖废水中营养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海水养殖废水为培养基质,在膜-光生物反应器(membrane photobioreactor,MPBR)中进行微藻的连续进出水培养,对微藻的生长情况和废水中氮磷营养盐的去除效果进行了研究。首先,将小球藻和衣藻接种于海水养殖废水中进行批次培养,两种微藻均表现出对海水养殖废水较好的适应性,实现了较快生长,比生长速率分别为0.29和0.26 d~(-1)。之后,将小球藻和衣藻分别接种到水力停留时间为1.0 d的MPBR中进行为期32 d的连续进出水培养。小球藻和衣藻的生物量生产速率分别为37.9和32.4 mg·L~(-1)·d~(-1),分别是批次培养中微藻指数生长阶段生物量生产速率的3.4倍和3.6倍。同时MPBR也实现了对海水养殖废水中氮磷营养盐的高效去除,小球藻MPBR和衣藻MPBR在稳定运行阶段对溶解性无机氮(DI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3.9%和93.6%,其对溶解性无机磷(DI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8.8%和99.0%。可见采用膜法连续培养方法既实现了光生物反应器内微藻的高效培养,同时也实现了对进水中氮磷营养盐的高效去除,另外废水在处理过程中的停留时间相比于传统批次培养得到了极大的缩短,这些都将有利于促进微藻培养方法在水产养殖业的废水处理和循环使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郭雪白,杜志敏[5](2016)在《沼液中土着菌对斜生栅藻去除污染物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斜生栅藻对沼液的净化效果,并分析沼液中土着菌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在不同的初始藻细胞接种量条件下,根据藻细胞干重、细菌总数及COD、TP和TN浓度的变化趋势,比较斜生栅藻对原沼液和灭菌沼液的净化效果。在藻类培养初期,沼液中土着菌与斜生栅藻之间存在明显的共生关系,当初始藻细胞接种量为0.1 g·L~(-1)时,原沼液中藻细胞干重达到最大值即2.11 g·L~(-1)。在藻类对数生长阶段,沼液中土着菌与斜生栅藻在藻细胞生长量和污染物去除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协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斜生栅藻与土着菌组成的共生系统对沼液具有较好的净化作用,且所得的藻类生物量可以作为产能原料。(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唐皓[6](2016)在《固定化微藻去除污水中氮磷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淡水资源缺乏,水体污染严重,污水回收利用率不高是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水资源问题,随着污水处理工艺的发展,利用藻类净化污水这种高效的生物处理方式得到广泛关注。微藻固定化技术作用于污水处理时具有藻细胞繁殖速度快,微藻便于打捞回收,污水再利用率高等优点。本文采用两种吸收氮磷能力较强的在微藻—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esa)与集胞藻(Synechocystissp.),通过对这两种微藻进行固定化研究,优化两种藻类的固定化条件并对悬浮态与固定化两种状态下微藻去除污水中氮磷的效果进行对比,选择优势藻类小球藻为代表研究不同因素对其去除氮磷的影响,并研究了固定化小球藻对实际水样中氮磷的去除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微藻固定化条件的优化采用人工污水(氨氮15mg/L,总磷1.5mg/L)作为处理对象,筛选出的固定化载体(海藻酸钠)、固定化液(氯化钙)、固定化时间叁个因素的叁个水平进行正交试验,培养4d后得到污水中的氨氮与总磷去除率,以此作为指标填入正交实验表,分析后得知小球藻固定化最优条件为:3%SA(海藻酸钠)溶液,1%CaC12溶液,固定化时间2 h。表中小球藻除氮率在67.4%至94.8%之间,除磷率在48.9%至79.8%之间。这叁个因素对小球藻去除污水中氨氮均有显着影响。除了氯化钙浓度其他二者均对小球藻去除总磷具有显着影响。集胞藻固定化最优条件为:3%SA(海藻酸钠)溶液,2%CaCl2溶液,固定化时间3 h。表中集胞藻除氮率在44.3%至58.6%之间,除磷率在93.1%至97.7%之间。固定化时间对集胞藻去除污水中总磷有显着性影响,其他因素影响不显着。2.固定化与悬浮态微藻脱氮除磷能力对比以上述最优条件获得两种固定化微藻,对比固定化与悬浮态两种微藻去除人工污水中氮磷效果。结果表明,培养到第96h时,固定化小球藻能去除人工污水中99.99%的氨氮和95.71%的总磷,悬浮态小球藻则能去除人工污水中98.92%的氨氮和91.56%的总磷。因此,固定化小球藻去除污水中氨氮效果优于悬浮态小球藻。培养到第96h时,固定化集胞藻能去除人工污水中91.66%的氨氮和98.98%的总磷。悬浮态集胞藻则能去除人工污水中74.24%的氨氮和96.94%的总磷。因此,固定化集胞藻去除污水中总磷效果优于悬浮态集胞藻。集胞藻对磷有依赖性,适用于高磷浓度污水的处理,低磷情况下不易生存。小球藻更适用于处理污水。3.环境因素对固定化小球藻脱氮除磷能力的影响采用人工污水,设置不同的细胞负载(每个胶球中含3×105个,5×105个,7×105个藻细胞),培养1d、2d、3d、4 d天后测定污水中氨氮和总磷浓度,可知在30万至70万细胞个数范围内,胶球中细胞个数越多去除氨氮(68.72%~95.71%)与总磷(36.51%~90.72%)的能力越强。设置不同的pH(pH分别为6、6.5、7、7.5),培养1 d、2 d、3 d、4 d天后测定污水中氨氮和总磷浓度,实验得知:当pH为7.5时,去除效果(氨氮99.53%、总磷92.06%)最好并且比较稳定。在pH为6.5—7之间,pH越高,氮磷去除效果越好。当pH为6时,去除效果不是很稳定推测是藻类生长引起水体pH上升导致。设置不同有机化合物(邻苯二甲酸氢钾)浓度(50 mg/L、100 mg/L、200 mg/L),培养1d、2d、3d、4 d天后测定可知在其初始浓度低于100 mg/L时,随着浓度的增高,固定化小球藻对人工污水中氮磷去除率升高。4.固定化小球藻对实际水样中氮磷以及COD的去除在城郊蔬菜所,秦淮河内河,月牙湖等处采水样,混合水样后测定其初始氮磷与COD浓度,使用固定化小球藻培养1d、2d、3d、4 d天后测定得知:4 d后叁种水样中的氨氮去除率分别为均达80%以上。水样初始氮磷比与pH值越高,去除效果越好。固定化小球藻对蔬菜所水样中COD的去除没有促进作用,但是在4 d内对秦淮河与月牙湖水样COD的降低有促进作用。综上,本文确定了微藻固定化的最优条件,在此条件下两种微藻的固定化态对污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优于悬浮态,小球藻效果更优;明确了不同细胞负载,pH,有机化合物浓度等外因对脱除氮磷效果的影响;此外,固定化小球藻在实际水体中的应用也有较好效果。(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石琦,谭纤茹,杨冬冬,李娇[7](2015)在《壳聚糖和聚丙烯酰胺复合对铜绿微囊藻去除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室内模拟实验,以壳聚糖(Chitosan)和聚丙烯酰胺(PAM)为絮凝剂,采用絮凝法去除铜绿微囊藻。系统研究了壳聚糖和聚丙烯酰胺投加量、p H值以及沉淀时间等因素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并利用响应面法对铜绿微囊藻絮凝进行优化。根据统计模型发现投加量、p H值、沉淀时间均对铜绿微囊藻的絮凝效果有显着影响。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得到铜绿微囊藻絮凝的条件在温度为27℃下,壳聚糖的投加量为3.59 g/L,聚丙烯酰胺的最佳投加量为0.26 g/L,沉淀时间为13 min,p H为8.02。在上述的最优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率为98.03%,与模型预测值98.01%相近,表明采用响应面法对铜绿微囊藻絮凝沉淀条件进行优化是合理可行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刘庆[8](2014)在《壳聚糖与矿物复合絮凝对铜绿微囊藻去除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利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九种粘土矿物单独及与壳聚糖复合作用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以250 m L锥形瓶作为试验容器。铜绿微囊藻为试验用藻。以絮凝铜绿微囊藻后测得的吸光度变化表示絮凝率,测定矿物单独及与壳聚糖复合的除藻性能,筛选出最佳矿物的种类。实验结果表明,单独使用矿物除藻效率较低,并且絮凝沉降速度较慢,而经壳聚糖改性后的矿物对铜绿微囊藻有较好的去除效果。矿物的种类对除藻效果有一定影响。在实验所用矿物中,以壳聚糖改性云母粉为最佳,在壳聚糖-云母粉复合体的用量仅为0.5 g时,在10 min藻类去除率达到95.4%。(本文来源于《污染防治技术》期刊2014年06期)
郑文秀,杨媛媛,葛利云,邓欢欢,皋德祥[9](2014)在《明矾石在水体微藻去除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温州市某大学校区内富营养化水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本地明矾石对含藻水体进行混凝除藻、除浊实验研究,分别进行投加量、搅拌强度、搅拌时间、静置时间及p H值对微藻去除效率的影响研究,以获得处理工艺的最佳条件,为恢复河流水体生态自净功能提供理论基础。试验中对投加明矾石前后,水体中浊度、总磷、氨氮和总氮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明矾石最佳投加量为0.35 g/L,最佳搅拌方式为200 rpm搅拌4 min;最佳静置时间为25 min;在碱性或中性水体的处理效果尤佳。(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4年12期)
杨丽琴[10](2014)在《强化水厂常规处理工艺对硅藻去除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针对深圳地区自来水厂遇到的硅藻堵塞砂滤池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原水中硅藻变化特征、常规工艺处理效果、滤池堵塞机制及其控制方法等,旨在揭示深圳市宝安区水厂原水硅藻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及各单元的去除效率,研究评价各种强化处理技术措施的效果,获得最佳工艺参数,为深圳市水厂应对硅藻提供技术支撑。调查了2012-2013年硅藻在自来水厂原水及处理工艺中的分布规律,现有氧化预处理-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工艺对于硅藻的去除效果。水厂原水含有硅藻属尖针杆藻等11种硅藻,1-2月和5-6月容易出现硅藻水华生长现象,期间细胞数量达到3.6-6.0×106个L-1,典型尖针杆藻数为0.6-1.8×106个L-1,细胞长度为100-300μm,容易引起滤池堵塞。水厂常规处理工艺对硅藻的去除率达到65%以上,但是,1月份有大量硅藻细胞截留在砂滤池中,滤池堵塞风险显着升高。试验了各种氧化剂和助凝剂强化混凝和沉淀组合工艺对尖针杆藻的去除效果,并进行了规模为30万m3d-1生产性实验。推荐混凝剂聚合氯化铝(PACl)投加浓度为2mg L-1,石灰投加浓度约6mg L-1,pH值为8左右,用于强化混凝所需要投加的助凝剂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胺(HCA)浓度为0.1mg L-1,氧化剂KMnO4浓度为0.9mg L-1,ClO2浓度为1.5mg L-1,强化混凝沉淀工艺对于尖针杆藻的去除率达到93.6%以上。研究了不同规格滤网和滤布对尖针杆藻细胞数的截留效果,采用150目筛网可截留沉后水中60%以上的硅藻,24h内通量损失率低于20%。利用小型滤柱,研究了尖针杆藻在砂滤过程中造成堵塞的原因,结果发现硅藻主要堵塞滤池表层20cm床层。在滤池表层投加高浓度氧化剂H2O2,可以延长滤柱过水时间2-7h,采用清水吹扫搅拌和强化反冲洗等措施,能够不同程度减缓滤池堵塞程度。本论文对于我国其它地区应对硅藻暴发性生长现象,改善水厂运行效能,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4-06-01)
藻去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确定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最大程度去除酒精废水中氮、磷的最佳温度、照度和接种量。【方法】通过单因子实验与正交实验研究不同温度、照度和接种量对钝顶螺旋藻去除酒精废水中氮、磷的效果。【结果】单因子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温度、照度和接种量对钝顶螺旋藻去除酒精废水中的氮、磷有显着影响(P <0.05)。温度为30℃时,钝顶螺旋藻对酒精废水中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平均值最高,分别为38.0%和59.0%;照度为3000lx时,钝顶螺旋藻对酒精废水中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平均值最高,分别为40.9%和60.4%;接种量为(培养基的)50%时,钝顶螺旋藻对酒精废水中总氮的去除率平均值最高,为43.6%;接种量为30%时,钝顶螺旋藻对酒精废水中总磷的去除率平均值达到最高,为62.7%。正交实验结果显示,温度是影响钝顶螺旋藻去除酒精废水中氮、磷的最主要因素。温度30℃、照度2 500~3 000 lx、接种量20%为钝顶螺旋藻去除酒精废水氮和磷的最优组合条件。【结论】适宜的温度、照度和接种量可有效提高酒精废水中氮、磷的去除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藻去除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晓宇.一株分离的沙雷氏菌与微鞘藻去除水体中铜锌铬的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9
[2].萧铭明,黄翔鹄,黄强,陈柏安,车明晓.温度、照度和接种量对钝顶螺旋藻去除酒精废水氮和磷的影响[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9
[3].焦海林.利用微藻去除污水中的汞[J].化工设计通讯.2019
[4].崔伟,高锋,朱凤,徐晶萍,鲍静姣.利用膜-光生物反应器(MPBR)连续培养微藻去除海水养殖废水中营养盐的研究[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郭雪白,杜志敏.沼液中土着菌对斜生栅藻去除污染物效果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6
[6].唐皓.固定化微藻去除污水中氮磷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
[7].石琦,谭纤茹,杨冬冬,李娇.壳聚糖和聚丙烯酰胺复合对铜绿微囊藻去除效果的研究[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5
[8].刘庆.壳聚糖与矿物复合絮凝对铜绿微囊藻去除效果的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14
[9].郑文秀,杨媛媛,葛利云,邓欢欢,皋德祥.明矾石在水体微藻去除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
[10].杨丽琴.强化水厂常规处理工艺对硅藻去除效果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