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模态耦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薄壁件铣削,位置依赖特性,多模态耦合,铣削稳定性预测
多模态耦合论文文献综述
高建[1](2019)在《薄壁件铣削多模态耦合稳定性预测与时频变换颤振监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薄壁件重量轻、比强度高,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模具、能源以及轨道交通等众多领域。薄壁件具有薄壁弱刚性、变截面厚度、弯掠特性和展开不规则特性等四个典型结构特征,以及边界特性、时变特性、模态耦合特性和位置依赖特性等四个切削特性。因此,在薄壁件的切削过程中会出现剧烈的振动甚至颤振,严重影响切削表面质量,缩短刀具寿命,降低加工效率。本文深入研究了薄壁件铣削系统的多模态耦合稳定性预测和时频变换颤振监测,提出了适用于模态耦合效应的薄壁件铣削稳定性预测的模态耦合法,并提出利用cmor连续小波变换和参数化时频变换对铣削声信号进行颤振监测,实现了薄壁件铣削位置依赖特性系统的高精度稳定性预测、高效在线颤振监测以及精准颤振监测,为高效高精薄壁件铣削的参数优选与加工稳定性控制提供前提条件。首先,针对薄壁件铣削系统的多模态耦合特性,本论文提出一种模态耦合稳定性预测方法。基于薄壁件多模态耦合效应作用机制,探讨了薄壁件前几阶模态的耦合作用规律,建立了薄壁件铣削的位置依赖动力学模型,提出一种适用于具有位置依赖特性和模态耦合效应的薄壁件铣削稳定性预测方法,并通过与单模态法、最小包络法的比较,证明模态耦合法在薄壁件铣削稳定性预测中的优越性,通过铣削表面形貌分析验证了模态耦合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通过模态耦合法可准确获取多模态耦合铣削稳定性叶瓣图,从而优选加工参数,在避免颤振发生的同时使材料去除率达到最大化,实现薄壁件的高效高精铣削。其次,面向薄壁件铣削的高效在线颤振监测需求,本论文提出基于cmor连续小波变换的薄壁板的铣削原始声信号高效颤振监测方案,实现了采样频率9kHz时监测时间为0.12s的快速响应颤振监测且监测准确性高。基于薄壁件铣削的位置依赖特性机制,探讨了铣削声信号时频变换分析机理,形成了适用于薄壁件铣削高效在线颤振监测的cmor连续小波变换方案(CMWT),通过比较CMWT与短时傅里叶变换的颤振监测结果,证明了CMWT在薄壁件铣削原始声信号颤振监测中的优越性;通过稳定性叶瓣图和铣削表面形貌分析,验证了CMWT在薄壁板铣削颤振监测中的准确性。CMWT颤振监测方案可实现对非平稳铣削信号进行多尺度分析监测颤振以及采样频率9kHz时监测时间为0.12s的快速响应颤振监测,且监测准确性高,为后续的在线颤振监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针对薄壁件铣削颤振监测时频能量集中的需求,本论文提出基于样条调频小波变换(SCT)和泛谐波调频小波变换(GWT)的薄壁件铣削原始声信号参数化时频变换精准颤振监测方案。基于SCT的变换核函数法实现利用样条变换核对铣削声信号进行逼近,使SCT获得了优异的能量集中时频表现,同时避免了高阶多项式拟合的病态问题及龙格现象;基于GWT的变换核参数估计法,采用傅里叶级数核并基于铣削声信号的有效且自适应地确定傅立叶级数核的系数,更好地实现了核函数与声信号的瞬时频率逼近,使GWT获得了优异的能量集中时频表现。并通过对比SCT、GWT与CMWT的颤振监测结果,验证了SCT和GWT在强时变非平稳铣削声信号颤振监测过程中优异的时频能量集中性和优越性。通过铣削表面形貌分析,验证了SCT和GWT颤振监测的准确性。SCT和GWT两种方法在强时变非平稳铣削声信号颤振监测中均具有优异的时频能量集中表现,可识别铣削模态集聚特性,且SCT还可以识别薄壁件铣削过程中模态位置依赖特性,适用于薄壁件铣削的精准颤振监测。(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1)
毛永飞[2](2019)在《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人机耦合多模态感知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据当下社会的人口结构和发展趋势,老龄化将是未来中国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由于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导致我国社会的疾病谱也正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由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中风(又称脑卒中)正逐渐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巨大威胁。医学研究发现,中风导致的神经损伤若及时的治疗配合以科学的运动性辅助训练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行走能力。然而当下已有的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虽然能够很好地完成被动康复训练,但在主动训练中缺乏对患者下肢运动意图的有效感知与识别。本课题通过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人机耦合多模态感知系统的研究以实现对患者下肢运动意图的判断,进而为患者提高按需辅助和安全柔顺的康复训练。基于对下肢康复训练相关研究成果的检索与分析,针对当前患者下肢步态康复训练时步态相及患者运动意图的判断需求,提出了下肢步态康复训练人机耦合过程中的多模态信息感知研究。首先以人体下肢运动机理为基础构建患者步态参数感知系统,实现人体下肢行走运动中相关特征信息(髋/膝关节角度、足底压力)的获取。其次设计了机器人运动参数感知系统,实现对机器人辅助患者康复训练时的状态监测。随后针对患者主动康复训练中人体下肢运动意图的判断需求,研发了人机耦合力感知系统。为达到适当辅助患者、激发患者主动参与康复训练的目的,须对患者下肢行走运动时的步态相加以区分和识别,因此设计了多模态信息模糊融合算法。利用多模态感知系统获取人、机运动参数和力参数,以人体下肢行走中的特征信息,基于模糊融合算法完成了步态相的识别。为了验证多模态信息感知系统和模糊融合算法,在样机及试验平台上通过不同身高试验对象在不同速度下的行走运动试验,完成了人机耦合力的实时检测、机器人运动参数的实时检测及人体下肢髋、膝关节活动角度、足底压力信息的实时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多模态感知系统的设计能够满足人机系统运动和力参数的检测要求。基于所获取的人体运动参数,完成了步态相的识别,验证了模糊融合算法的可行性,进而为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的控制策略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李洁,王建斌[3](2018)在《中德旅游视频广告的多模态耦合对比分析——基于ELAN的跨语言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信息技术将信息传递方式从单一的语言文字扩展为语言、图像、声音等多模态形式,多模态话语分析也因此应运而生。旅游视频广告融语言、听觉和视觉模态于一体,共同构建语篇的多模态隐喻意义。本文选取了6则德汉旅游视频广告,以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觉语法学为理论框架,借助软件ELAN对视频广告进行分割、转写、标注和数据分析,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中德旅游广告在表达、内容、语境叁大层面上多模态耦合的共性和差异。(本文来源于《外国语言文学》期刊2018年06期)
刘树勇,方远,位秀雷[4](2016)在《多模态双层隔振系统多输入输出耦合反馈振动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双层隔振系统多输入输出反馈振动控制模型,研究了在双反馈控制作用下,隔振系统的力传递率特征.分析了反馈环节中控制力、耦合系数,以及作动器位置振动速度之间的关系,并研究了作动器之间的互相耦合对系统稳定性和力传递效果的影响.通过Nyquist稳定性分析,得到了系统在不同参数条件下的稳定性及随参数变化的规律.仿真结果表明,多反馈控制过程中系统具有鲁棒性,耦合系数的增加使振动隔离能力更好.(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期刊2016年05期)
赵梓男[5](2015)在《多模态与英语听力教学的耦合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听力是学习语言输入过程中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多模态符号学的理论基础上,从实验研究的角度来研究多模态英语教学对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模态英语教学比传统语言教学更受学生欢迎,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5年26期)
李娜[6](2015)在《多模态与英语阅读教学的耦合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多模态符号学的理论基础上,以95名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为对象,通过实验研究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从语言输入、输出及评估等角度来研究多模态英语教学对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模态英语教学比传统语言教学更受学生欢迎,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5年25期)
康伟,代向艳,刘凝[7](2015)在《低速翼型绕流的多模态耦合与流动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对翼型绕流的多模态耦合机制进行研究,并阐释模态耦合作用与流动稳定性的关系。通过特征线有限元方法对翼型绕流问题进行数值计算,建立非定常流场数据库。为了分析流动稳定性和流动特征,利用本征正交分解提取流场中的特征模态,从而分析翼型绕流非定常流场的特征模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给出了非线性流体动力系统中的不同模态作用与流动稳定性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袭安,张伟,杨晓东[8](2015)在《大型空间旋转环形天线多模态耦合非线性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电子侦察卫星、数据中继卫星和深空探测器等航天器提出了对天线反射器尺寸大型化的要求,大型空间大型环形天线具有质量轻、柔性大、低频、密模的结构特征,在空间复杂环境多物理场的作用下可能产生大幅非线性振动,进而影响天线指向精度,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以SMAP卫星系统星载环形天线反射器为研究背景,将在轨运行的旋转环形天线简化为基础做大范围运动并带有仰角的偏心旋转圆环,考虑结构几何非线性,建立动力学控制方程并无量纲化。对应线性振动系统,当考虑等截面圆环时,面内振动和面外振动相互独立,利用分离变量法求解系统的固有频率及模态。应用Galerkin方法将动力学控制方程离散化,并采用多尺度方法研究偏心旋转圆环结构多模态耦合非线性动力学特性。(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5-05-08)
霍冰[9](2015)在《风致非圆截面柔长结构的多模态耦合振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架空输电导线和斜拉桥拉索等大跨度系统中存在着一种柔长结构,这种结构具有大柔度、小阻尼和小质量的特点,其纵向尺度远远大于横向尺度,且具有单向刚度,只能承受拉力,而不能承受压力。由于长期暴露于自然环境中,雨雪天气会导致此类结构圆截面的改变,在来流风场下易形成一种大幅振动,如输电导线覆冰舞动时会导致跳线、断电甚至杆塔倒塌;斜拉索由于水线附着而引起的振动会造成斜拉桥结构疲劳损坏,影响交通安全。本文对此类非圆截面柔长结构的非线性振动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探讨了这类柔长结构的风致振动机理和丰富的非线性动力学现象。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包括:针对一类近椭圆形非圆截面柔长结构,考虑其几何非线性和气动载荷非线性,利用Hamilton原理建立了面内、面外和扭转叁个方向耦合的连续体动力学模型。采用Galerkin法对连续体模型进行空间离散,得到了系统的常微分方程。利用平均法求得了系统的平均方程和分岔方程,建立了分岔参数、开折参数与工程参数的对应关系,并对分岔参数与开折参数进行了解耦。根据奇异性理论,得到了以工程参数界定的转迁集、以面内阻尼比表示分岔参数的拓扑曲线。结合约束分岔理论,将转迁集转换为约束转迁集,结果表明系统存在鞍结分岔点和跳跃现象。就不同区域内典型的拓扑结构进行数值验证,发现系统中存在周期解和混沌解。针对液体在截面形成的水线与圆截面组成的非圆截面柔长结构,建立了柔长结构在面内、面外与水线的耦合运动方程。通过对均匀风速下水线的受力分析,确定了水线的平衡位置(初始位置)与液体质量、风速的数学表达式。讨论了水线在平衡位置的运动对系统幅值的影响,发现水线在平衡位置的运动是影响系统大幅振动的关键因素。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柔长结构与水线的耦合运动。确定了由库伦阻尼力产生符号函数的积分范围,采用平均法分析了风速、库伦阻尼力、面内阻尼比、档距和初始拉力等参数对系统的影响,研究表明风速是导致系统产生跳跃现象的关键因素。研究了该类非圆截面柔长结构在来流风场和一端轴向激励共同作用下的动力学行为。基于Hamilton原理建立了附带边界条件的面内与轴向耦合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通过简化得到了面内振动的参数激励系统,并借助Galerkin法得到了轴向激励下系统的常微分运动方程。以覆冰输电导线中的直线塔-线系统为例,通过计算相邻档距运动时产生的动张力,确定了轴向激励幅值的基本范围。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了轴向激励频率和激励幅值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发现当轴向激励频率接近导线一阶固有频率时,系统存在倍周期、概周期和混沌等运动模式。与未受轴向激励模型的对比表明,相邻档距运动会导致该跨舞动幅值明显增大、临界风速下降,影响舞动的稳定性。采用多尺度法,分析了近椭圆形非圆截面柔长结构在来流风场和轴向激励作用下的1/2亚谐共振行为,得到了系统在不同参数下的幅频响应曲线,所得曲线拓扑结构各异,呈非线性动力软特性。经与未受轴向激励模型的比较,验证了参激模型下系统的多解和跳跃等不稳定现象。利用奇异性理论得到了系统的转迁集和分岔曲线,找到了与幅频曲线各拓扑结构相对应的转迁区域,并依据不同拓扑结构设计了非线性参数控制器,消除鞍结分岔点。经Normal Form变换,求得了系统的最简式和余维2退化分岔的普适开折形式,通过对平衡点的稳定性分析,得到了系统的Pitchfork分岔点集和Hopf分岔点集。利用Melnikov理论求得了系统的异宿分岔点集,所得集合将参数平面分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的平衡点个数和平衡点附近的向量场都不尽相同。通过建立非圆截面柔长结构面内前四阶与扭转第一阶模态的耦合模型(模型一)、面内前四阶与扭转前四阶模态的耦合模型(模型二),研究了柔长结构的多模态耦合舞动行为。基于模型一,通过初值稳定性分析,确定了系统在风速-档距参数平面内的Hopf分岔点集。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系统在Hopf分岔点集所划分的参数域中单模态、双模态和多模态耦合的动力学行为。研究表明,风速越高、档距越大越容易激发柔长结构的高阶模态。通过分析面内第一阶模态和第叁阶模态间的1:3内共振行为,发现了高阶模态向低阶模态的能量传递,并分析了对称模态与反对称模态间的能量传递。基于模型二,对系统的初值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在风速增大过程中,面内前四阶模态会先后经历两次Hopf分岔,舞动幅值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同时发现柔长结构单位长度质量越小,临界风速越低,越容易激发舞动的高阶模态。通过研究扭转阻尼比对舞动模态变化规律的影响表明,扭转阻尼比越大,二次Hopf分岔点对应的临界风速越大,当扭转阻尼比较大时,模型二趋近于模型一。设计并建立了连续体柔长结构舞动实验专用风洞,以近椭圆形非圆截面柔长结构为模型,采用激光传感器测量柔长结构不同位置处的振动位移,开展了多模态耦合舞动的实验验证。先后进行了圆截面与非圆截面柔长结构的对比实验、不同风速下柔长结构的舞动实验、阻尼对舞动的影响实验以及柔长结构横截面积对舞动的影响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非圆截面致使气动力失稳是导致舞动的根本原因;各阶模态随风速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特点;且伴随着前一阶模态的减小和后一阶模态的增大,其间存在单模态、双模态和多模态的耦合舞动;风速越大、单位质量越小越容易激发柔长结构的高阶模态,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基本吻合。(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5-05-01)
杨德辉,赵松涛,李小强[10](2015)在《基于多模态耦合的大型船舶推进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船舶在世界远洋运输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提高了运输效率,推动了经济发展。提升航行安全性、可靠性的关键是大型船舶推进系统的多模态耦合问题。船舶在海面上航行受到风、浪、流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本文从船体、推进器、洋流叁者之间的耦合出发,通过研究耦合原理,根据耦合动力学中的模态迭加法,建立推进系统动力学模型,最后通过实验计算分析风浪对船舶的动态影响,从而揭示叁者耦合的一般规律。(本文来源于《舰船科学技术》期刊2015年04期)
多模态耦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据当下社会的人口结构和发展趋势,老龄化将是未来中国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由于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导致我国社会的疾病谱也正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由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中风(又称脑卒中)正逐渐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巨大威胁。医学研究发现,中风导致的神经损伤若及时的治疗配合以科学的运动性辅助训练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行走能力。然而当下已有的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虽然能够很好地完成被动康复训练,但在主动训练中缺乏对患者下肢运动意图的有效感知与识别。本课题通过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人机耦合多模态感知系统的研究以实现对患者下肢运动意图的判断,进而为患者提高按需辅助和安全柔顺的康复训练。基于对下肢康复训练相关研究成果的检索与分析,针对当前患者下肢步态康复训练时步态相及患者运动意图的判断需求,提出了下肢步态康复训练人机耦合过程中的多模态信息感知研究。首先以人体下肢运动机理为基础构建患者步态参数感知系统,实现人体下肢行走运动中相关特征信息(髋/膝关节角度、足底压力)的获取。其次设计了机器人运动参数感知系统,实现对机器人辅助患者康复训练时的状态监测。随后针对患者主动康复训练中人体下肢运动意图的判断需求,研发了人机耦合力感知系统。为达到适当辅助患者、激发患者主动参与康复训练的目的,须对患者下肢行走运动时的步态相加以区分和识别,因此设计了多模态信息模糊融合算法。利用多模态感知系统获取人、机运动参数和力参数,以人体下肢行走中的特征信息,基于模糊融合算法完成了步态相的识别。为了验证多模态信息感知系统和模糊融合算法,在样机及试验平台上通过不同身高试验对象在不同速度下的行走运动试验,完成了人机耦合力的实时检测、机器人运动参数的实时检测及人体下肢髋、膝关节活动角度、足底压力信息的实时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多模态感知系统的设计能够满足人机系统运动和力参数的检测要求。基于所获取的人体运动参数,完成了步态相的识别,验证了模糊融合算法的可行性,进而为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的控制策略研究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模态耦合论文参考文献
[1].高建.薄壁件铣削多模态耦合稳定性预测与时频变换颤振监测研究[D].山东大学.2019
[2].毛永飞.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人机耦合多模态感知系统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9
[3].李洁,王建斌.中德旅游视频广告的多模态耦合对比分析——基于ELAN的跨语言对比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2018
[4].刘树勇,方远,位秀雷.多模态双层隔振系统多输入输出耦合反馈振动控制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6
[5].赵梓男.多模态与英语听力教学的耦合效果分析[J].校园英语.2015
[6].李娜.多模态与英语阅读教学的耦合效果分析[J].校园英语.2015
[7].康伟,代向艳,刘凝.低速翼型绕流的多模态耦合与流动稳定性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5
[8].袭安,张伟,杨晓东.大型空间旋转环形天线多模态耦合非线性动力学研究[C].第十五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2015
[9].霍冰.风致非圆截面柔长结构的多模态耦合振动研究[D].天津大学.2015
[10].杨德辉,赵松涛,李小强.基于多模态耦合的大型船舶推进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J].舰船科学技术.2015